-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0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19字
- 2020-11-19 00:13:49
第6章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及社会资本再生产
6.1 复习笔记
一、资本的循环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1)产业资本
产业资本是指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一切生产部门的资本,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2)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①购买阶段
产业资本家用货币购买的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购买了能够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力和能够使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物质条件即生产资料。这一阶段用公式表示为:
在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资本在数量上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却发生了形态的变化,即由货币资本转变成为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也就是转变成能够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生产资本就是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形态存在的资本。所以,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一阶段。
②生产阶段
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二阶段就是由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的阶段。用公式表示为:
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二阶段是产业资本运动的全部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因为只有在这个阶段上,才生产出剩余价值,发生了价值增殖。在这个阶段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既发挥着一般生产要素的作用,又发挥着资本的作用。由生产资本转变为商品资本,资本不仅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而且由于发生了价值的增值,资本在数量上也发生了变化。
③售卖阶段
经过售卖阶段,产业资本家既收回了预付的货币资本,同时又使包含在商品中的剩余价值得到实现。—过程,看起来似乎和一般商品流通过程没有什么区别,然而,正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不仅发生了由商品形态向货币形态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得到了实现,因此,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三阶段是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阶段。
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就是资本的循环。资本的循环用公式表示为:
(3)产业资本循环中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①货币资本
a.含义:货币资本是指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
b.职能: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
②生产资本
a.含义:生产资本是指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b.职能: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的方式相结合,生产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
③商品资本
a.含义:商品资本是指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
b.职能:经过商品的销售,既收回资本家预付的货币资本价值,又实现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
2.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
(1)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
产业资本不断的循环运动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①货币资本的循环:G—W…P…—
②生产资本的循环:P…—·G—W…P
③商品资本的循环:—·G—W…P…
(2)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有机统一
任何一个产业资本的循环,都同时处在所有三种循环之中。每一种循环形式都以其他的循环形式为前提,而且每一种循环形式的反复进行,也必然包含其他的循环形式在内。所以,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有机统一。
3.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条件
(1)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条件
①产业资本家的全部资本不能同时存在于循环的某一个阶段上和处于某一种资本形态上,必须把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处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形态上,使三种职能资本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即并存性),只有这样,才不会发生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中断。
②产业资本家的三部分资本,其中每一种职能资本形式,都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顺次通过三个阶段,依次改变它们的形式,经过循环回到原来的形式上,使三种职能资本形式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即继起性)。如果任何一部分资本,在循环的任何一个阶段发生中断,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同时并存的状况就不能保持。
(2)并存性和继起性的相互关系
并存性和继起性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没有并存性就没有继起性,并存性是继起性的前提;而没有继起性也就不可能有并存性,并存性又是继起性的结果。
4.资本是一种运动
资本运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同时,剩余价值也只有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通过无偿占有工人的活劳动才能获得。所以,资本是一种不停顿的运动,资本一旦停止了运动,就不能发生价值增殖,剩余价值就无从产生,资本也就不成其为资本。
二、资本的周转
1.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1)资本的周转
资本的周转就是指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的资本循环。
(2)资本的周转时间
资本的周转时间是指产业资本家从垫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通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带来剩余价值,然后重新回到原有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
(3)资本周转次数
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通常指一年)内资本所经历的周转循环的次数。
(4)资本的周转速度与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产业资本家手中一定数量的资本越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
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①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
②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
(2)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①生产时间是指产业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内的时间,它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a.劳动时间是生产时间中主要的部分。劳动时间是指生产一件成品所需要的工作日或劳动小时的总和,即生产一件产品时,工人实际从事劳动的全部时间,而休息、停工等时间则不包括在内。
b.非劳动时间包括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停工时间和生产资料的储存时间。
②流通时间是指产业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的时间,它包括商品的出售时间和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商品出售关系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因此,出售时间对资本的影响很大。
③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的周转速度就越慢,反之则越快。为了加速资本周转,使一定数量的资本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总是力图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3)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依据
生产资本按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
a.固定资本是产业资本家用于机器、设备、工具、厂房等劳动资料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这部分资本在进行生产时,必须一次全部付出,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并在较长时间内在多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从价值形态来看,这部分资本的价值逐渐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价值,是随着商品的销售,经过多次流通过程,才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渐周转回到资本家手中。
b.流动资本是产业资本家用于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用于原材料等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它的物质形态在生产过程中一次全部消耗掉,不再保存下来,它的价值也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就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当商品出售以后,它的价值又全部由流通过程中周转回来。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它的价值并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重新创造出来。这部分资本的价值由工人创造出来以后,全部包含在新产品中,并在商品出售以后,也全部周转回来。可见,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周转的方式,也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从流通中一次全部收回。
c.流动资本和流通资本的区别
流通资本是指处于流通领域中的资本,即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它是与生产资本相对立的资本形式。而流动资本则是生产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的结构关系如下图:
②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的区别
a.划分的根据不同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根据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来划分的;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根据它们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来划分的。
b.划分的目的不同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目的在于揭示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所雇佣的劳动力带来的,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而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目的在于考察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数量的影响。
c.划分的内容不同
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如下表:
③固定资本的磨损与折旧
a.固定资本磨损分为有形磨损(或物质磨损)和无形磨损(或精神磨损)。
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是由两种原因引起的:一是固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被使用所形成的,使用的强度越大,持续的时间越长,物质磨损也越重;二是由于自然力作用所形成的,如金属工具生锈、木制设备腐烂等等。
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也是由两方面原因引起的:一是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同样的机器设备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从而使原有的机器设备的价值降低;二是由于出现了效率更高更加完善的机器设备,从而引起原有的机器设备贬值。
b.根据固定资本的磨损程度逐步以货币形式提取的补偿,称为固定资本折旧;提取的补偿金额称为折旧费(或折旧基金);提取的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率,称为折旧率。
④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
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在生产资本中的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既定的条件下,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成正比,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快;反之,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越慢,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慢。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
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慢;流动资本所占的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快。
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计算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公式为:
4.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预付资本的数量
在生产规模为一定的条件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预付资本的数量就越少,反之就越多。
(2)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年剩余价值量的数量
资本周转速度越快,一般说来,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也就随之越快,因而一定数量的可变资本就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剥削更多的劳动力,从而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3)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①年剩余价值率为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②如果以表示年剩余价值率,以表示剩余价值率,以v表示预付可变资本,以n表示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则年剩余价值率的公式可表示为:。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加速资本周转的目的是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因而加速资本周转的各种方法,都会加重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三、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1.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
(1)社会资本是指互相联系的单个资本的总和。
(2)社会资本的运动是指互相交错的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
2.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1)社会总产品
①概念
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②价值构成
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总产品,它的价值是由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三部分所构成。
③实物构成
社会总产品按其最终经济用途,区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
(2)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指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包括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剩余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销售,以货币形式收回,以便补偿预付资本的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
(3)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
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指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以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其中,相当于不变资本的价值,从哪里和怎样重新获得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相当于可变资本的价值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从哪里和怎样获得所需要的消费资料。
(4)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区分为三个部分和按产品的实物形态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5)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因为社会资本是各个单个资本的总和,再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只能由社会资本所生产的社会总产品中得到补偿。这样,考察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就不仅要说明社会总产品各部分的价值补偿问题,而且也要说明它的实物补偿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就是指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包括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剩余价值,如何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如何通过商品的销售,以货币形式收回,以便补偿预付资本的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就是指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以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其中,相当于不变资本的价值,从哪里和怎样重新获得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相当于可变资本的价值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从哪里和怎样获得所需要的消费资料。只有使社会总产品既从价值上得到补偿,又从物质上得到补偿,才能保证整个社会资本再生产得以正常地顺利地进行。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①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②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要从考察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所应具备的条件开始。这是因为:
a.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
b.在理论分析上,困难主要在于简单再生产的实现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扩大再生产的实现问题也就容易解决。
(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①基本公式
Ⅰ(v+m)=Ⅱc
这个基本实现条件表明:第一部类在一年中提供给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应当等于第二部类在一年中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第二部类在一年中提供给第一部类的消费资料的价值,应当等于第一部类在一年中所需要的消费资料的价值。
②派生的第一公式
Ⅰ(c+v+m)=Ⅰc+Ⅱc
这一实现条件表明:第一部类在一年中所生产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应当等于两大部类一年中所需要的全部生产资料的价值。
③派生的第二公式
Ⅱ(c+v+m)=Ⅰ(v+m)+Ⅱ(v+m)
这一实现条件表明:第二部类在一年中所生产的消费资料的价值,应当等于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一年中所需要的全部消费资料的价值。
4.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①Ⅰ(v+m)>Ⅱc
这个公式表明: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这就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所必要的第一个前提条件。
②Ⅱ[c+m-(m/x)]>Ⅰ(v+m/x)
这个公式表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与用于积累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资本家个人消费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之和。
(2)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①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增添新的工厂企业或扩建原有的工厂企业,也就是单纯依靠增加机器设备、劳动力和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的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技术进步、改进机器设备、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劳动效率来扩大生产规模。
②关于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对于外延扩大再生产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内涵扩大再生产来说,由于并没有追加新的劳动力,也就不需要追加消费资料,因而在工人的工资水平或实际生活水平没有提高的情况下,就不需要具备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第二个基本前提条件。
(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①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用公式表示为:
②由基本实现条件引申出的公式:
(4)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①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一个普遍规律
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总是与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相伴随而进行的。因而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必然要快于对消费资料需求的增长。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资料的生产要优先增长。可见,在技术进步以及由此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一个普遍规律。
②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并不排除在某种情况下,消费资料生产可以比生产资料生产增长得快一些
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是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相适应的。一般来说,随着技术的进步,资本有机构成便会提高,从而使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成为一种客观趋势。但是,这种趋势并不排除在某种情况下,消费资料生产可以比生产资料生产增长得快一些。
③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片面地、孤立地发展
这是因为,一方面,在第一部类的生产发展中,追加的劳动力对消费资料的需要,必然依赖第二部类生产的增长;另一方面,第一部类生产的发展,归根到底是满足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所以,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并非越快越好,它的发展如果脱离了消费资料生产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经济危机的实质
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但这种过剩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生产相对过剩。因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①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化的程度时,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可通过这个矛盾的具体表现反映出来。
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另一个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1)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
经济危机之所以周期性爆发,其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经济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激化的结果,同时通过经济危机的爆发,在社会生产力遭受巨大破坏的代价下,这个矛盾又会得到暂时的、强制性的缓解,使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比例关系暂时地达到平衡。然而,在经济获得恢复及发展后,经过一定时期,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又会重新激化,从而导致经济危机再一次爆发。所以,经济危机总是周期性地、不断重复地爆发。
(2)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阶段
①危机阶段
危机阶段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商品销售困难甚至被销毁,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生产下降,物价下跌,工人大批失业,货币信用制度被破坏,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于瘫痪和混乱,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②萧条阶段
萧条阶段的特点是:生产不再下降,企业停止倒闭,失业人数不再增加,但商品销售仍很困难,信贷关系呆滞。
③复苏阶段
复苏阶段的特点是:市场销售逐步扩大,生产逐渐回升,企业利润增加,就业日益增多,信贷关系逐渐活跃,当社会生产赶上和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时,便过渡到高涨阶段。
④高涨阶段
高涨阶段的特点是:市场繁荣,生产上涨,企业规模扩大或新建企业,就业人数明显增加,社会购买力提高,信贷关系兴旺。整个社会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3.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特点
(1)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错出现。
(2)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起伏较大。
(3)再生产周期各阶段的交替进程不甚明显,各阶段的特征有所减弱。
(4)生产能力过剩和大量失业成为再生产周期中的经常现象。
(5)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联系日益密切,金融危机成为经济危机的重要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