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课后习题详解

1试述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任务和战略方针。

答:(1)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2)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战略方针包括:三个条件、八项任务。

三个条件:a.土地改革的完成;b.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c.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八项任务:a.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土地改革;b.巩固财经工作的统一和物价的稳定,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c.军队部分复员和行政系统整编;d.旧有教育文化事业的改革;e.救济失业和救灾;f.团结民主人士,开好人民代表会议;g.肃清各类反革命分子;h.巩固和发展党的组织等八项工作。

2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等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答:(1)抗美援朝运动的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卫了朝鲜的独立,保卫了世界和平和中国的安全。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为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2)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

推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地主阶级的统治,使农民从政治、经济上翻了身,巩固了工农联盟。

促进了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镇压反革命运动的意义:

镇反运动基本扫除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势力,平息了匪患。

社会秩序出现了空前安定的局面。

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保证了民主改革的顺利进行。

(4)“三反”“五反”运动的意义:

纯洁了国家机关,教育了广大干部,提高了党的威信。

巩固了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在私营企业中建立了工人监督,推进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促进了社会的安定、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3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财政经济方面相继取得了哪些成就?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答:(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财政经济方面相继取得的成就有:

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帝国主义在华特权被取消,官僚资本被没收,封建土地所有制被消灭,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得以确立。

国民经济时期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条件。

(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财政经济方面取得成就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加强金融管理,严禁金银外币流通,取缔和打击银元投机活动。

市场管理,严禁囤积居奇和投机倒把。

遏制和打击不法资本家的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

4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程、内容要点及评价。

答:(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程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关于利用、限制、改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若干问题(未定稿)》,毛泽东第一次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作了比较完整的表述。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对总路线作了完整的表述。

1954年2月,党的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随后载入宪法之中,成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

(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要点

过渡时期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中间时期。

过渡时期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主体),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两翼)。

“一化”与“三改”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体现了发展、解放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3)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

总路线规定过渡时期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连同建国初的3年,共18年的时间,这同原来对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所需时间的估计,大体相当。

总路线规定,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都要“逐步实现”,这些都是恰当的。但是在以后的解释和实践中,却片面强调了所有制的改造,以致出现两者脱节的现象。社会主义改造也不是逐步显现的,而是高潮掀起后一举完成。

总路线追求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单一性,即要求使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惟一的经济基础”,这是不适当的。

5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怎样实现的?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不足?

答: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现过程、成功的经验和不足包括以下几点:

(1)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现过程

1951年4月,山西省委建议提高农村互助组织,毛泽东表示支持,并倡议召开互助合作会议,起草关于互助合作问题的文件。

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做出建国后第一个《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规定了劳动互助的性质、形式、原则和发展方针。

至1952年底,全国加入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农户已占农户总数的40%,形式主要是临时的和常年的互助组,局部地区发生急躁冒进倾向。

4月,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毛泽东也发表谈话,批评冒进倾向。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规定党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农村合作化运动迅速发展,1955年,部分地区再次出现冒进倾向,党农关系呈紧张态势,党内就合作化的速度问题出现分歧。

195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六中全会,做出《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随后几次修改运动计划,合作化运动进入高潮,至1958年基本完成。

(2)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

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成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及时引导农民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根据我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采取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等由低级到高级的步骤和形式,逐步的引导农民摆脱私有制而走向公有制的道路。

采取了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的原则,贯彻了依靠贫下中民,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

(3)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不足

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期,出现了急躁冒进倾向,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单一,强迫命令和违反自愿互利原则的缺点。

6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怎样实现的?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不足?

答:(1)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实现过程

1953年2月,毛泽东提到“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5月,统战部向中央送交的《资本主义工业中的公私关系问题》的报告。

6月1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定了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业的方针。

1955年11月,全国工商联召开执委会议,通过《告全国工商界书》,号召工商业者积极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11月,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会议召开,陈云作《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的报告,通过《中央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草案)》,确定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争取基本过渡到国有化。

1956年初,全国出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至1956年底,私营工商业基本纳入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轨道。

(2)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

采用和平赎买的方式进行改造,避免了社会的动荡。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胜利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中的一个历史性胜利。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上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产阶级,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3)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不足

在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中,要求过急,速度过快,工作过粗,造成对一部分工商业者的安排、使用不很适当,使他们不能发挥所长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在企业改组中,合并过多,统一计算盈亏单位太大,造成产品单调,经营特点丧失,质量下降。

服务行业、商业网点撤销过多,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

把大量小手工业者和小商小贩卷入全行业公私合营中,混淆了劳动者和剥削者的界限,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