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17911字
- 2020-11-18 21:41:06
第2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1956年9月~1966年5月)
2.1 复习笔记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开始
1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的提出
(1)原因
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苏联的帮助及自己的努力下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暴露出照搬苏联经验的弊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上日程。
(2)表现
①农业
a.《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
1956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制定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随后提交最高国务会议讨论通过,并公布实施。
b.纲要的中心任务
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迅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大力发展农林牧副渔等产业。
c.评价
纲要虽然带有某些急躁冒进的历史印记,但其主导方面是积极、正确的,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对中国经济建设尤其是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②工业与《论十大关系》的提出
a.提出过程
第一,1956年初,刘少奇听取了工业、交通等部门负责同志的汇报。毛泽东用一个半月时间连续听取了中央34个经济部门同志的汇报。
第二,毛泽东在4月25日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的讲话中进一步作了阐述。
b.十大关系
第一,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
第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第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第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第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第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第七,党和非党的关系。
第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第九,是非关系。
第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c.主要内容
第一,经济方面
适当调整重工业和农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必须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重视国防建设的必要性,加强国防先要加强经济建设。
第二,政治方面
反对大汉族主义,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党与非党关系方面,要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在是非关系方面,党内党外都要分清是非;在革命与反革命关系方面,强调镇反的正确性,少数反革命依然存在。
第三,中外关系方面
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
d.影响意义
第一,《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
第二,《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激发了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的积极性,为八大制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方针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③对知识分子积极性的调动
a.中共中央于1956年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b.报告从分析形势出发,阐明知识分子的大部分已经成为无产阶级的一部分,应该充分调动和利用的正确方针。
④科学技术事业
a.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
b.5月26日,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行的报告会上作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双百”方针。
(3)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意义
党和国家在上述方面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和正确方针的制定作了准备。
2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召开目的
①全面总结七大以来,特别是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②正确分析国内的形势和矛盾,确定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政策。
(2)召开时间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3)主要内容
通过了《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①正确分析了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国家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③确定发展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方针。
④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⑤加强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4)中共八大的历史意义
①中共八大是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②关于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理论,以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的决策,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③它提出的许多新方针、新设想,对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了重大贡献。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1)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①国际形势
a.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掌握领导权。苏共二十大后苏联的对内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b.苏共二十大和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展的批判斯大林的运动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帝国主义乘机掀起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逆流。
c.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错误和照搬苏联模式造成困境,引发了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强烈不满,社会秩序混乱。
②国内形势
a.1956年,我国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阶级结构、经济成分、社会主要矛盾和任务,都发生了重大改变。
b.国内大规模的群众性的阶级斗争已经过去,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需要一个继续健全、巩固和完善的过程,广大干部和群众对新的社会制度需要有一个熟悉和习惯的过程。
d.我国社会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革命时期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但是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是存在;人民内部矛盾逐渐突出,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普遍、大量存在的,居于主要地位的矛盾。
(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①主要内容
a.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
b.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c.阐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原则和方针政策。
②根本目的
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便继续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经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
③评价
a.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b.毛泽东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当做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来,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成果,为保证如何顺利实现社会主义事业健康顺利发展指明了方向。
4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1)整风运动
①原因
a.中共八大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以后,党内有许多同志思想认识跟不上新的形势的发展,仍习惯于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观察问题、处理问题。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有新的滋长。
b.目的在于贯彻“八大”路线,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纠正党员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好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②内容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提出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的主旨。
③意义
整风运动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作为主题,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觉悟,改进了工作作风,适应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④取得成效
a.各级党组织根据整风要求,领导党员认真学习文件,检查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及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等现象,发动广大群众、干部向党提出批评和建议。
b.为了广泛听取党外群众的意见,毛泽东同志、统战部、国务院邀请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工商界人士举行座谈会。
c.《光明日报》编辑部在上海、北京等九大城市邀集民主人士和高级知识分子座谈,向党提意见。全国各地也都召开了类似的座谈会、“鸣放”会。
(2)反右派斗争
①背景
a.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国际上反共反社会主义逆流不断,部分人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有动摇,一部分人思想混乱。
b.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主张实行西方的所谓“民主自由”,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共产党的领导。
c.一些地方举行群众性集会,贴大字报,有些报刊传播了一些煽动性的错误言论,形成紧张气氛。
②过程
a.毛泽东作《事情正在起变化》,对极少数右派分子的进攻作了过于严重的估计。
b.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的指示,对反击右派作了部署。
c.《人民日报》发表《工人说话了》、《要有正确的批评,也要有正确的反批评》等社论,全国范围内的反右派斗争展开。
d.毛泽东发表《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批评文汇报执行民盟中央反共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方针。
e.7月,中共中央在青岛召开省、市委书记会议,着重讨论了反右派斗争问题,毛泽东作《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夸大了反右派斗争的意义。
f.1957年8、9月间,中共中央向农村和企业发出指示,开展整风和社会主义教育大辩论,形成对一部分工农群众的批判和斗争,到1958年基本结束。
③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的表现
a.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阶级斗争,采取了“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错误形式。
b.错划右派的数量和比例很大,而且处理太严,打击太重。
④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主要原因
a.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特点和规律缺乏全面的深刻的正确认识。
b.毛泽东对国内右派进攻的形势估计过高,背离了党的八大决议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理论。
c.大多数党员和干部过去长期处于阶级斗争环境中,习惯于用阶级斗争观点观察问题,用大规模政治运动的方式开展阶级斗争,从而造成紧张形势,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造成严重扩大化的恶果。
⑤评价
a.反击极少数右派分子的进攻有其必要性,但是,并不需要为此发动全国性的群众运动。
b.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把大量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把许多正常的甚至善意的批评和建议,视为右派进攻,把一大批革命的知识分子、爱国民主人士和党员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c.导致国家和人民群众对知识分子的不信任,延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前进速度。
d.破坏了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中断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进程,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
e.反右斗争的实践,成为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形成的基础,导致了八大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改变,不能真正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
二、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的失误和纠正 “左”倾错误中的曲折
1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1)八届三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于1957年9月20日至10月9日在北京召开了八届三中全会。
①八届三中全会偏离八大正确路线的表现
a.全面肯定了反右派斗争,肯定党中央和毛泽东对我国政治形势的不恰当估计。
b.改变了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论述。
c.将1956年的反冒进批为“右倾保守”,背离了八大关于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
(2)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
1958年5月5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①主要内容
a.肯定了八大一次会议所确定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任务,党的工作重点要放在经济建设上,开展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
b.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第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第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
第三,在继续完成经济战线、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逐步实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
第四,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条件下,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
第五,在集中领导、全面规划、分工协作的条件下,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
c.会议正式提出“在十五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在钢铁和其他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
第一,使我国农业在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基础上,迅速地超过资本主义国家。
第二,使我国科学和技术在实现“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尽快地赶上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平”。
d.会议强调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扬敢想敢说敢做的创造精神.提出争取7年赶上英国、15年赶上美国的更加脱离实际的要求。
②影响意义
a.八大二次会议在急于求成的“左”倾思想指导下,把建设速度问题引向了脱离实际的轨道。
b.会议接受了毛泽东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错误观点,修改了八大一次会议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
c.此次会议为阶级斗争扩大化提供了理论根据,阻碍了党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
d.八大二次会议在党内民主生活方面造成了不良的后果。党中央一部分主要领导同志的意见受到压制,民主集中制和中央的集体领导制度遭到破坏,党内“左”倾思想迅速发展起来。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运动
①农业的“大跃进”
“大跃进”运动首先从农业开始。《人民日报》于1958年10月27日发表题为《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伟大纲领》的社论,首次吹响了农业“大跃进”的号角,要求农业在12年内实现一个伟大的跃进。
②工业的“大跃进”
1958年8月,“大跃进”的重点转向工业。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扩大会议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在1958年生产1070万吨钢”的目标而奋斗,把工业“大跃进”推向了高潮,全民炼钢运动迅速掀起。
③“大跃进”运动失败的原因
a.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还缺乏认识,对冒进思想在建设中具有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b.企图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群众运动来快速发展生产力的方法是不可行的。
c.盲目追求高速度,不遵循客观规律,破坏了经济的稳步和协调发展。
(2)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运动的发起
a.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大跃进”运动的产物,解决的是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使中国早日过渡到共产主义。
b.1958年9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先把人民公社的架子搭起来》的社论。人民公社的全民运动迅速开展起来,到9月底,全国基本实现人民公社化。
②“一大二公”
“一大二公”是人民公社的集中特点。“大”是指规模大、经营范围大。“公”即公有化程度高。即将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形成“平均主义”。
③后果
a.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后果。
b.严重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群众的觉悟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
c.“共产风”、高估产带来的高征购,引起广大农民的恐慌和不满,农村经济陷入了混乱状态。
3“左”倾思想的泛滥 对“教条主义军事路线”和“新人口论”的错误批判
(1)教育大跃进
①主要内容
a.1958年4月和6月,中共中央召开教育工作会议,研究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b.9月1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示要求各大协作区和省市自治区建立起一个完整或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②评价
a.历史地看,指示公布的教育方针基本上是正确的,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b.指示提出的一系列教育工作的跃进指标是无法实现的。
c.在贯彻教育方针的过程中存在片面性,教育工作中存在一些缺点、错误,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影响,出现对知识分子的“左”倾政策。
(2)文艺“大跃进”
①主要内容
a.1958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文艺创作座谈会,提出了“发动群众,依靠全党全民办文艺”的号召。
b.10月,全国文化行政会议提出对群众文化活动的要求,即人人能读书、能写诗、能唱歌、能画画、能跳舞、能表演、能创作。
②评价
对文化艺术工作和群众文化活动提出了错误要求,片面地追求数量,过多占用人力和生产时间,对工农业生产产生了不利影响,是不可能实现的。
(3)破除所谓“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论战
①1958年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协作区主任会议上讲话,提出了破除资产阶级法权问题。
②张春桥写了《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一文,鼓吹把供给制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加以恢复和发展。
③1958~1959年,在理论界掀起了关于破除资产阶级法权问题的论战。
④陈伯达等人鼓吹人民公社已向全民所有制过渡,要求在现阶段就废除商品生产,实行产品调拨。
(4)对“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错误批判。
①主要内容
a.中共党内、军内出现了批判向苏联学习过程中的“教条主义军事路线”(即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斗争。
b.1956年11月,国防部张宗逊率工作组到南京军事学院调查贯彻反教条主义的情况,肯定了学习苏军经验的成绩,指出学习中的片面性。
c.1957年2月,彭德怀、陈赓、谭政率领工作组到南京军事学院检查工作,指出院校教学中“教条主义相当严重”。
d.1958年,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扩大会议,讨论当前局势、国防工作和今后建军方针。会议变成了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会和对个人的斗争会。
e.7月19日,彭德怀在会上做了总结发言,肯定了反教条主义是“两条军事路线的斗争”。
f.7月22日,大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扩大会议决议》。全军掀起了一场反“教条主义”的斗争,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被当做“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代表人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批判。
②评价
a.这次对“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错误批判,使军队建设遭受很大损害,推迟了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b.破坏了军内党内的民主生活,使“左”的思潮在军内泛滥起来,为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军事路线提供了理论依据。
(5)对《新人口论》的错误批判
①《新人口论》的提出
1957年7月,马寅初在《人民日报》中指出了我国人口增殖太快与资金积累少的矛盾。从加速工业化、满足工业原料、促进科学研究、保证粮食供应等多方面论述了控制人口的必要性、迫切性。
②马寅初提出的可行性建议
a.再行普查人口,进行动态统计,在此基础上确定我国人口政策,并将人口增长数纳入第二个或第三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
b.进行控制人口的宣传教育,修改婚姻法(男25岁、女23岁结婚)。
c.实行计划生育,普遍实行避孕。
③对马寅初的批判
a.毛泽东在1958年4月15日写的《介绍一个合作社》中说人口多是好事。
b.北京大学采用大字报、辩论会等方式批判了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及其整个学术思想、政治观点。
c.1960年1月,马寅初被迫辞去北京大学校长的职务,不久全国人大常委的职务也被罢免。
④评价
对马寅初《新人口论》的批判显然是错误的,它严重干扰了制定和推行正确的人口政策,使中国人口高速度增长,在一段时间失去控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长期的不利影响。
4反对美国在台湾海峡的武装挑衅 平定西藏叛乱
(1)反击美蒋
①背景
a.美国支持蒋介石集团军队以金门、马祖等岛屿为前哨据点,对中国大陆进行骚扰和破坏活动。
b.美国第七舰队加强在台湾海峡的活动,扬言随时准备进行登陆。
②对美蒋挑衅的反击
a.1958年8月,解放军空军、海军和海岸炮兵部队入闽集结。
b.8月17日,中共中央作出炮击金门的决策。
c.8月23日,毛泽东下令解放军大规模炮击金门,海上交通被切断。
d.9月4日,中国政府发表领海声明,宣布中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12海里以内的岛屿都是中国的内海岛屿。意在迫使美国军舰不敢靠近中国领海之内的金门岛。
e.9月6日,周恩来发表声明,重申解放台湾的决心,对美国提出警告。
f.9月7日,蒋军舰队由美国海军护航在金门海域活动,解放军奉命开火,击沉蒋舰3艘,美舰撤离金门海域。
(2)平定西藏
①背景
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长期坚持分裂祖国、维护农奴制度的反动立场,同帝国主义者和外国干涉者相勾结,为实现西藏独立,图谋叛乱。
②过程
a.1959年3月,藏方撕毁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在拉萨发动武装叛乱,向驻拉萨的人民解放军发起全面进攻。
b.3月20日,人民解放军驻藏部队讨伐叛匪,在当地爱国僧侣和人民的协助下迅速平定了拉萨市区的叛乱。
c.3月28日,国务院命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委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到11月,叛乱集团的主要力量亦被歼灭,此年3月,平定叛乱作战胜利结束。
③意义
a.此后几年,西藏在政治、经济、文化战线上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b.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区政府正式成立,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并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
c.西藏社会从封建农奴制社会向社会主义迈进。
5纠正已经觉察到的“左”倾错误 全国人大二届一次会议
(1)纠正“左”倾错误
北戴河会议后,毛泽东及中央其他领导人到各地进行了视察,发觉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一些“左”倾错误,并予以纠正。
①第一次郑州会议
1958年11月,毛泽东在郑州召开会议(即第一次郑州会议),讨论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理论问题。会议内容为:
a.划清两种界限,肯定现阶段是社会主义,肯定人民公社是集体所有制,反对集体所有制急于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社会主义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
b.指出在社会主义时期废除商品是违背经济规律的,不能避开一切有积极意义的诸如商品、价值法则等经济范畴,而必须使用它们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②武昌会议
11月,中共中央在武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内容为:
a.继续纠正“共产风”,着重讨论了纠正高指标和浮夸风问题。
b.会议初步调整了一些过高指标。
c.提出在1958年12月至1959年间整顿人民公社。
③八届六中全
1958年底,中国共产党八届六中全会在武昌举行。会议讨论和通过了《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
a.主要内容
第一,《决议》着重批评了急于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错误倾向。
第二,《决议》强调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都必须以一定程度的生产力发展为基础。我国必须首先发展生产力。
第三《决议》指出在今后一个历史时期内,人民公社仍实行按劳分配制度,人民公社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必须有很大的发展。
第四,《决议》宣布社员的生活资料(包括房屋、家具等)和银行存款永远归个人所有,可以经营一些家庭小副业。
第五,对浮夸风作了一定的批评。
b.评价
第一,《决议》尽管仍然反映和肯定了不少“左”的东西,但其主要精神是针对过分性急的人的,是要纠正“左”的错误的。
第二,八届六中全会结束后,各地积极贯彻全会的精神,并根据全会决定普遍开展了整社工作。
④上海扩大会议
a.为了检查第二次郑州会议精神的贯彻情况,进一步解决公社管理体制调整中提出的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于3月25日至4月1日在上海召开扩大会议。
b.会议制定了会议纪要,即《关于人民公社的十八个问题》。
⑤纠正“左”倾错误失败的原因
a.对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缺乏正确认识,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对生产关系的“超前变革”没有明确认识。
b.在纠正“左”倾错误时,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局限在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忽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毛泽东一方面纠正“大跃进”和公社化运动中的某些“左”的错误,一方面又充分肯定“三面红旗”,这本身就是矛盾的,因此纠正“左”倾错误就不会彻底。
(2)全国人大二届一次会议
1959年4月,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①会议内容
a.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作《政府工作报告》
第一,报告指出1959年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即积极努力,完成和超额完成四大指标。
第二,提出了我国在文化教育战线的方针与任务,努力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b.大会代表对上述报告进行了讨论,通过了相应的决议,批准了国务院根据中共中央建议提出的1959年度国民经济计划。
c.选举了国家主席(刘少奇)、副主席(宋庆龄、董必武)、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等国家领导人。
②评价
a.会议制定的1959年度国民经济计划,仍然是一个脱离实际的无法完成的高指标计划,但比之前会议指标有所降低,向实际前进了一步。
b.大会提出的文化教育战线的任务与方针,以及关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意见是比较正确的,反映了党和国家在这方面努力克服“左”倾错误的思想。
c.国家的政权建设有所前进,进一步健全了国家及各部门的机构。
6庐山会议和“反右倾”运动
(1)庐山会议
①目的
进一步总结1958年以来的经验教训,继续纠正实际工作中的“左”的错误。
②内容
1959年7月和8月,中共中央召开庐山会议,继续纠正当时已经觉察到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
③评价
a.庐山会议前期总结经验,纠正“左”倾错误,是正确的、必要的。
b.会议后期对彭德怀等的批判,及会后在全国开展的反右倾运动,是完全错误的,使国家和党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进一步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政治生活中的一次重大错误。
(2)反右倾运动
①内容
a.运动的重点是党政军机关,运动中重点批判对象占党员总数的3%,重点帮助对象占党员总数的4.4%。
b.运动也殃及中下层干部以及知识分子、工人、农民。
②评价
a.在政治上
第一,它使中国共产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国家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
第二,错误地打击了一批敢于实事求是、反映实际情况、提出批评意见的同志,扩大了浮夸、说假话的不良影响,助长了毛泽东的个人专断作风和个人崇拜现象的发展。
b.在理论上
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进一步发展,把彭德怀、张闻天等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经济指标、速度高低问题的探讨、争论,斥为右倾机会主义,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实际上已提出了“党内资产阶级”理论的雏型。
c.在经济上
打断了郑州会议以来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使中国共产党内已有所克服的“左”倾思想和“左”的行动再次泛滥,并延续更长时间。
7“左”倾错误继续发展 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1)“左”倾错误继续发展
①1959年8月,刘少奇主持召开第17次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讨论1959年国民经济继续跃进和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问题。
②1959年,国民经济计划调整后不久,要求尽快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提前两年实现“二五”计划的主要指标。
a.在基本建设投资方面
增加63.6亿元,实际增加96.6亿元,占投资总数的31%。限额以上的施工项目,增加230个,占施工总数的23%。
b.在工交生产方面
提出更快的跃进要求,争取主要工业产品以比十年更短的时间赶上英国。
c.在农业方面
要求立即掀起一个群众性的超产运动热潮,使农业在特大旱涝虫害的袭击下仍能实现大跃进。
(2)1960年的继续“大跃进”
①表现
a.制定了不切实际的更高的指标。
b.大搞“小洋群”、“小土群”。
c.大搞群众性的技术革命运动。
d.坚持推广公共食堂。
e.大办城市人民公社。
②评价
a.“大跃进”期间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建成了一批重要项目,增加了生产能力。大庆油田、原子能技术、北京十大建筑、南京长江大桥都是在此期间完成的。
b.1960年的“继续跃进”,把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的错误发展到新的高峰,持续了较长时间,对国民经济的破坏也更加严重。
(3)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①国民经济比例全面失调。投资与消费、工业与农业、工业内部以及供求比例严重失调。
②生产大幅度下降。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轻重工业总产值都有大幅度下降,基本上退到“大跃进”的水平。
③人民生活严重困难,市场商品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④收入减少、口粮下降和劳动强度的增加使全国人口的非正常死亡情况严重。
三、在调整政策战胜困难中进一步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农村政策的调整
(1)政治局扩大会议
196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上海召开扩大会议,主要讨论国际形势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后三年(1960~1962年)的补充计划问题。
(2)北戴河会议
7月5日至8月10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工作会议,决定调整国民经济,缩短1960年第三季度基本建设和工业生产战线,重申了农村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所有制,要求不再讲三五年内过渡到公社为主的所有制。
(3)《十二条》的制定
中共中央于1960年11月3日发出了由周恩来主持起草的《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简称《十二条》)。
①主要内容
a.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以队为基础,至少七年不变。
b.彻底纠正“一平二调”的错误。
c.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
d.认真执行按劳分配原则,增加社员收入,加强农业第一线。
e.有计划地恢复农贸市场,活跃农村经济。
f.认真实行劳逸结合。
g.普遍开展整风整社。
②意义
《十二条》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拥护,对扭转当时的农村形势起了积极的作用。
2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制定
“八字方针”是在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确定的。
(1)主要内容
①要调整各方面的生产关系和有关政策。
②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
③要巩固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取得的经济成果,并使其向纵深发展。
④要以一部分投资来充实一些部门的生产能力,以便收到更大的经济效果。
⑤要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
(2)主要措施
①努力恢复农业生产。
②加强对国民经济的集中统一管理。
③减少城镇人口,压缩城镇粮食销量。
④调整1961年的钢产量,由原定1800万吨降为1100万吨。
⑤大力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对粮食、棉布等18类基本生活必需品以外的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对减轻市场需求压力、回笼货币起了积极作用。
(3)评价
改变了“大跃进”以来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等错误做法,国民经济得到初步调整。但对急于求成的“左”的指导思想还没有彻底清算。
3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和各方面工作条例的制定
(1)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①过程
a.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号召全党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提出1961年成为调查研究之年。
b.八届九中全会之后,中共中央的领导同志带头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
c.196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工作问题给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的一封信》,要求县级以上党委的领导人员深入基层调查。
d.全国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响应号召,到农村、工厂、连队、学校等基层单位蹲点,进行调查研究。
②影响
这次广泛的调查研究是新中国建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对于转变各级党政领导机关的作风起了重要作用。
(2)工作条例的制定
①1961年3月,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农业六十条》,对当时人民公社内部严重存在的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规定。
②中共中央于6月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进一步规定取消分配上的供给制,停办公共食堂。
③1962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决定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④1961年上半年,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制定了《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简称《科研十四条》)。
a.纠正在政治运动中和学术批判中的“左”的错误,团结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鼓励科技人员走又红又专的道路。
b.进一步阐述“双百方针”,强调严格划清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
c.整顿科学技术工作的规章制度,保证科学技术工作的正常秩序。
d.改善中国共产党对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
⑤1961年,邓小平主持制定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工业七十条》)。
a.国营工业企业的根本任务是全面完成国家计划,增加社会产品,扩大社会主义积累。
b.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建立生产行政指挥系统,防止和克服工作上的无人负责和生产技术上的瞎指挥现象。
c.发扬民主,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d.加强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
⑥1961年,制定《高教六十条》,即《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发放到26所直属高等学校讨论和试行。
a.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
b.规定了高等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对学生德育、智育、体育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c.高等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d.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充分发挥校长、校务委员会和各级行政组织的作用。
⑦196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和全国文联起草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草案)》(简称《文艺十条》)后修改成为《文艺八条》。
a.贯彻执行“双百方针”。
b.正确地开展文艺批评。
c.批判地继承民族遗产和吸收外国文化。
d.改进领导作风。
e.加强文艺界的团结。
4“七千人大会” 国民经济的继续调整
(1)七千人大会
1962年初,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与会者共7118人,故称七千人大会。
①背景
a.中国共产党内一些干部对当时困难的经济形势估计不足,对“八字方针”的贯彻执行不够坚决果断。
b.1961年的调整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步子不大,尤其整个工业战线的调整进度缓慢,收效甚微。
c.整个国民经济的困难还相当严重:农业、轻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继续减少;市场商品供应仍然相当紧张,物价上涨,人民生活还有很大困难。
②内容
a.刘少奇的书面报告和讲话
第一,初步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主要是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第二,对1958年以来工作的缺点错误和成绩进行分析。
第三,提出这几年工作中发生的缺点的责任问题。
b.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题为《关于民主集中制问题》的讲话。
第一,不论党内党外,都要有充分的民主生活,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
第二,各级党委是执行集中领导的机关,强调党委的领导,是集体领导,不是第一书记个人专断。
第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还缺乏经验,还有很大的盲目性,要不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逐步加深认识。
第四,就1958年以来工作中的缺点错误的责任问题作了自我批评。
c.林彪在大会上讲话
第一,继续鼓吹个人崇拜,粉饰错误,主张听毛主席的话才能不脱离实际。
第二,林彪的讲话虽与大会总的精神相背离,但实际上得到了毛泽东的赞赏。
d.会议对1962年的生产任务和全面工作作了具体部署,并提出了10年长远规划
e.会议决定对在庐山会议后被错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同志,进行甄别平反,彭德怀除外。
③评价
a.对于统一全党思想,纠正“大跃进”以来经济工作中“左”的错误,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全党和全国人民全力贯彻“八字方针”,克服经济困难,起了积极的作用。
b.大会没能从根本上认识“左”的指导思想上的错误,以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
(2)西楼会议
1962年2月,刘少奇在中南海西楼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扩大会议,又称“西楼会议”。
①目的
进一步统一对国内经济形势的认识,具体研究贯彻“八字方针”的措施,做好国民经济调整工作。
②内容
a.会议分析了当时农业生产下降、市场紧张、物价高涨、通货膨胀和国家财政存在大量赤字的情况,主张必须确定一个调整恢复时期,全面地调整国民经济。
b.陈云作《目前财政经济情况和克服困难的若干办法》的讲话,分析了克服困难的有利条件,提出了克服困难的六条办法。
③意义
这次会议对于全面贯彻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国民经济的继续调整
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讨论中央财经小组提出的《关于讨论1962年调整计划的报告》。
①内容
a.会议正确地分析了财政经济形势,作出了全面贯彻“八字方针”和对国民经济进行大幅度调整的重大决策,要求切实地按照农、轻、重次序对国民经济进行综合平衡。
b.会议决定采取缩短工业生产建设战线,减少职工和城镇人口,加强农业战线,增加农业生产和日用品生产,保证市场供应等一系列调整国民经济的措施。
②取得成效
a.由于政策正确,措施有力,工作扎实,1962年的调整工作见效甚快,国民经济形势开始有了比较明显的好转。
b.到1962年底,粮食产量增加;国家实发工资比上年同期减少;全国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减少53亿元。
c.1962年10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当前城市工作若干问题的指示》中指出最困难的时期已经渡过,农村城市的经济形势正在逐步好转。
四、调整国民经济任务的完成 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
1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中苏争论 外交工作的新开展
(1)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①背景
a.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英、中、藏代表参加西姆拉会议,英国诱迫西藏当局用秘密换文方式,制造了一条侵占中国9万平方公里土地的“麦克马洪线”。
b.1950至1958年,印度不断蚕食中国边界地区。
c.1959年,印度政府向中国提出大片领土要求,中印多次谈判失败。
②过程
a.1962年10月20日,印度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同时向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全面进攻,中国边防部队遭到严重伤亡。
b.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停止边界冲突,重开和平谈判,遭到印度拒绝。
c.中国边防部队于11月16日至21日进行反击战,歼灭了入侵的印军两个旅和三个旅的大部,取得了胜利。
③意义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的胜利,保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边境地区的安全。中国政府为争取和平所做的努力,受到世界舆论的称赞。
(2)中苏争战
①背景
a.1957年11月,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访苏,出席了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以及64个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起草会议文件期间,中苏两党代表团在关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等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b.1958年7月31日至8月3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访华。会谈中,毛泽东等拒绝了苏联旨在侵犯中国主权的关于建立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的建议,赫鲁晓夫大为不满。
c.1959年8月,苏联单方面撕毁了双方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技术资料。
d.9月,苏联发表指责中国、偏袒印度的“中印边界问题的声明”,并攻击中国的内外政策,诽谤中国好战。
②过程
a.1960年4月22日,列宁诞辰90周年。《红旗》杂志社编辑部发表《列宁主义万岁》,《人民日报》编辑发表《沿着伟大列宁的道路前进》,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发表《在列宁的革命的旗帜下团结起来》三篇文章,不指名地批评苏共领导人的某些观点,拉开中苏论战的序幕。
b.1960年6月,在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三次代表大会期间,苏共指责中共,并将中苏分歧公开化,中共进行有力抗争。次后,苏联进一步对中国施加政治、军事、经济压力。
c.7月,苏联政府照会中国,单方面决定召回在华工作的全部苏联专家,废除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各项协议。
d.两党之间论战进一步加剧,两党、两国关系逐渐恶化,到1966年3月,两党关系中断。
③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
苏联当权者把两党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任意扩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在两党关系上违背了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
(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①刘少奇访问周边国家
刘少奇于1963年6月先后访问了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寨和越南,9月访问了朝鲜,进一步加强了同这些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②周恩来访问亚非拉
a.周恩来在访问埃及时,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精神,亲自拟定我国同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相互关系的五项原则。
b.在访问马里期间,宣布了中国政府对外提供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
c.周恩来出访14国,是一次重大而成功的外交活动,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加强了中国人民同亚非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2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和关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进一步阐述
(1)中共八届十中全会
1962年8月26日至9月23日,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的预备会在北京召开,9月24日至27日举行正式会议。
①内容
a.毛泽东作了关于阶级、形势、矛盾和党内团结问题的讲话,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b.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简称《六十条》)等重要文件。
c.毛泽东接受刘少奇等人的建议,提出“不要因强调阶级斗争放松了经济工作,要把经济工作放在第一位”。
②影响
a.全会接受了毛泽东的观点,认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以及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b.认为社会上还存在着资产阶级的影响、旧社会的习惯势力和小生产的自发资本主义倾向。因此阶级斗争不可避免,否则将成为修正主义的根源。
(2)阶级斗争扩大化
①表现
在阶级斗争扩大化观点的影响下,八届十中全会错误地批判了所谓“单干风”、“翻案风”,严厉指责了所谓“黑暗风”,并决定成立彭德怀、习仲勋两个专案审查委员会。
②意义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内政治思想上的“左”倾错误的严重发展,使1957年以来阶级斗争扩大化思想更加突出,也使“七千人大会”后恢复起来的党内正常民主生活又受到损害。
3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想文化领域的错误批判
(1)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①概述
从1963年至1966年春,农村和部分城市基层单位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运动)。该运动以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错误理论为指导,为解决城市和农村基层组织中存在的四不清而展开的。
②过程
a.从1963年到1964年,农村进行“小四清”,即清账目、清仓库、清财务、清工分;城市进行“新五反”,即反贪污、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
b.1965年以后,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一律称为“四清”运动,即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
③性质
解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明确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④评价
a.这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对于解决基层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作用。
b.基本方面是错误的,把大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看成了阶级斗争,使“左”倾错误有了进一步发展。
c.毛泽东发展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为后来发动“文化大革命”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
(2)思想文化领域的错误批判
①对教育领域的批判
a.1964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夺权斗争问题的指示》,很多基层开展了“夺权斗争”。
b.1964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全国工作会议。毛泽东针对刘少奇关于运动的性质是“四清”和“四不清”的矛盾、党内外矛盾的交叉、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交叉等提法提出了尖锐批评。
c.1966年春,全国先后开展“四清”运动,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政治形势作了不切实际的估汁,把学术问题夸大成阶级斗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
②对文艺领域的批判
a.毛泽东对文艺工作提出严厉指责。
b.1964年,根据毛泽东的两个批示,文化部及各协会开始整风,在全国各大报刊对一批电影、戏剧和小说进行了批判。
③对其他学术领域的批判。
a.1963年9月,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冶方写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中的利润指标》的研究报告,被扣上修正主义经济观点的帽子,下放农村“劳动改造”。
b.1964年7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点名批判杨献珍的“合二而一”论。《红旗》发表《哲学战线上的新论战》一文,开展对杨献珍的政治批判。
④对思想文化领域批判的影响
a.破坏了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混淆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混淆了人民内部与敌我矛盾的界限,把一些本来是好的和基本好的文艺作品和学术论文当成“毒草”。
b.伤害了一批同志,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成为引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前因。
4调整国民经济任务的完成 十年建设的成就
(1)国民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八届十中全会后,全国人民把主要精力用在继续贯彻“八字方针”、搞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上。
②1963年9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决定用三年时间调整国民经济。
③在继续调整国民经济阶段,全国开展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运动,并在部分工业交通企业试办托拉斯,探索用经济办法管理企业。
(2)主要成就
国民经济得到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63年工农业生产开始回升,1964年全面好转。
①工业生产能力大大增长,工业产量成倍增加,质量明显提高。
②初步建设了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
③工业布局有了改善。原有沿海工业基地得到进一步加强。
④交通运输、邮电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初步形成了以铁路、海运和长江航运为骨干,包括各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网和各种形式的邮电通信网。
⑤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规模宏大,获得成效。
⑥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⑦科学技术事业的面貌有了很大改变,科研机构得到了较大发展,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⑧在资源勘探、矿藏开采、工农业生产及医疗技术的研究方面,在原子能、喷气和电子技术的研究方面,在基础科学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⑨文化、卫生事业也有较大发展。全国电影放映单位、艺术表演团体、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都不断增加。
⑩体育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国际比赛中多次获胜。
(3)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及时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②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而人民内部矛盾是大量的,必须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③在党和国家的领导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充分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反对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