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08新闻传播学基础(含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传播学基本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新闻学部分(75分)

一、以下概念的诠释是否合理?请简要说明理由(每小l题10分,共20分)

1.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素质的总和。

答:学术界对于新闻价值的定义不尽相同,题中的概念实际上是一些学者对于新闻价值的定义,它是合理的。

(1)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素质的总和,即有些事实,由于它本身的某些特殊素质,因而有别于其他的一般事实,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素质使得它能够成为新闻,而新闻价值就是这些特殊素质的总和。

(2)这些特殊素质包括:时新性,即新闻要报道最近发生的事实;重要性,新闻报道的素材必须是国内外的重大事件;接近性,及新闻报道选取的事实需要符合心理和地理上的接近要素;显著性,即新闻报道的人物和事件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人情味和趣味性,即新闻报道的内容要尽量生动有趣。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能够引起受众的共同兴趣,为广大受众所关注。因此新闻价值的着眼点是广大受众的普遍关注,它是衡量事实能否成为新闻的一条重要标准。判断某个事实能否成为新闻,主要是看它能否具有为受众所关注的这一素质。

2.新闻真实性要求新闻报道在本质上与新闻事实相符合,与社会生活的本质相符合。

答:题目中的观点不合理。

(1)新闻真实是事实性真实,强调与客观事实的符合性,落实到新闻传播活动的实处,是指每一具体的新闻报道与其报道对象的符合性,一定“全体”报道与相应时空范围内整体事实对象的符合性。马克思所说的“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的新闻原则,强调的正是新闻的事实性真实。新闻必须完全立足事实、引用事实,并以事实为根据进行判断,得出的结论仍然是明显的事实。

(2)因此,新闻真实要求新闻报道在事实上与新闻事件保持一致,而不是从形而上的角度强调它们在本质上的一致,以及与社会生活的本质的一致。在新闻传播活动的具体实践中新闻记者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也不可能完全做到与社会生活的本质相符合,而只能尽可能地反映事实的真实状况,逐步趋向事实的本质。

(3)此外,新闻真实的主客观范畴表明,新闻报道包含主客观分离与统一的两种因素。新闻中的真实与生活中的事实是两种不同的对象,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主观反映,会带有新闻工作者的主观意识,生活中的真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题目的说法是将新闻真实作为标准和作为一种追求的混同。

二、辨析以下相对相反的观点,并论述你认为合理的观点(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一种观点认为,新闻报道娱乐化(infotainment)是媒体过度追求商业利益的结果,必将影响民主政治的顺利运行;一种观点则认为,新闻报道娱乐化是公众政治信息需求变化的结果,对民主政治的影响不大。

答:题目中的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具体分析如下:

(1)近年来,随着我国媒介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其产业性质日益凸显,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盛行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新闻报道娱乐化主要表现: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2)新闻报道娱乐化的成因有许多方面,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媒体以广告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为追求经济利益而追求娱乐化以吸引公众注意。

公众的需求。在生活节奏和压力剧增的现代社会,人们急需精神的释放和休息,娱乐化的新闻报道更能满足公众的这一需求。

媒体产业改革过程中,由于要自负盈亏,媒体必然会追求商业利益,维护自己的市场份额,提高收视率,这使得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倾向日益明显。娱乐化的新闻因得到了观众的认同和喜爱,严肃新闻也开始用娱乐手法包装。

(3)新闻报道娱乐化是新闻市场化的一种自然现象和必然现象,为媒体赢得更多的关注和市场份额。它有一定的正效应,但是如果过于重视新闻娱乐化,忽视新闻的本质,也会带来负面效应。

新闻报道娱乐化的正面效应表现在,能够帮助人们调节心理状态,得到精神的放松,同时增加收视率。娱乐成为当下受众的一种重要的消费行为方式,新闻的娱乐化在大的社会环境下也很容易被公众接受,获得了好的传播效果。

娱乐化也造成了一些负面效应。新闻报道一味追求娱乐、刺激、吸引眼球,颠覆了新闻的严肃性和社会性,甚至丧失基本的人文关怀。长时间接触这种新闻,会使得受众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精神麻木,从而对正常的社会生活、民主政治等严肃公共事务缺乏了解和关注,这将不利于民主政治的顺利进行。

(4)综上可知,题目中的第一个观点“新闻报道娱乐化(infotainment)是媒体过度追求商业利益的结果,必将影响民主政治的顺利运行”是片面的,新闻报道娱乐化不仅仅是媒体追逐商业利益的结果,也受到受众“本能”兴趣和寻求社会“解压阀”需求的影响,它并不能必然影响民主政治的顺利运行,媒介素养高的受众依然可以在放松之余以严肃的态度对待政治事务,并对政治新闻报道过于娱乐化的现象持批判态度。

同理,题目中的第二个观点“新闻报道娱乐化是公众政治信息需求变化的结果,对民主政治的影响不大”也是片面的。虽然新闻报道娱乐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公众政治信息需求变化的结果,但是部分媒体为了商业利益极力迎合受众的这种需求,并丧失原则地推波助澜,致使新闻报道过于娱乐化,这将导致受众淹没在娱乐的海洋中无法自拔,从而缺乏参与严肃政治事务的兴趣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民主政治的顺利进行。

2.一种观点认为,新闻媒体应该更多接受公众和公民团体的监督;一种观点则认为,新闻媒体接受公众和公民团体的监督会影响媒体的独立性,从而影响新闻的素质。

答:(1)每一个公民都有监督权,公众可以依法监督政府,也可以依法监督新闻媒体。新闻媒体在行使监督政府的权利的同时,也应受到公众和公民团体的监督。

(2)在一个新闻自由的社会,媒体拥有监督政府的职责和影响力。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私营媒体的目标是商业利益。媒体大亨为追求商业利益而施展其媒体的影响力时,媒体就不再是观察与报道的角色,而是直接参与权力运作。闹出窃听丑闻的《世界新闻报》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我国,记者勒索、假新闻泛滥、剽窃现象、有偿新闻的事件屡见不鲜,可见新闻媒体是需要监督的。

(3)然而如何监管媒体,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果由政府机构或法庭介入监管媒体,反对的声音将会更大,因为这将直接威胁新闻自由。而如果新闻媒体接受公众和公民团体的监督,则有可能因为被公众的意见所影响而失去媒体的独立性。

(4)以独立监督机构的方式监督媒体,目前英国监督传播媒体的独立机构可以借鉴。此外,加强行业自律和新闻行业监管,制定相关法律十分重要。目前,我国缺少一部真正的新闻法,监督和管理新闻媒体急需“有法可依”。

三、论述题:根据以下材料,论述如何处理记者与新闻来源的关系(25分)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电视台警事记者卡罗林·洛接到一名警官提供的线索:某大街每晚都有毒品交易,有人打群架,还有人当街小便。洛很快发现情报是准确的,但产生了一个疑问:警察为什么不制止?于是,她采访了其他消息来源,发现在暴力事件发生的时候,警察不是在睡觉,就是在干一些不相干的事情。这显然是一则有价值的新闻,但洛面临一个问题:如果报道这条新闻,就可能失去警方的消息来源,失去用15年的时间培植起来的消息来源。洛在痛苦的抉择后,报道了这条新闻。结果,警察局被重组,一些警察断绝了与洛的来往,但也有一些新的消息人士给她打电话,愿意给她提供线索和消息。有美国记者议论说:记者与消息来源之间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记者能否获取消息取决于他如何处理报道,而消息人士也在努力培植记者,好通过他们将自己的观点展示给公众。

根据材料,论述如何处理记者与新闻来源的关系。

答:(1)新闻来源即新闻的出处,是指新闻信息资源的拥有者和提供者。对于一个记者而言,最为宝贵的资源是拥有可靠准确的消息来源,这些消息来源能够提供记者重要且新鲜的内幕信息。记者在这些消息来源提供的新闻素材的基础上,再通过自己对资料的整合处理而完成一篇报道。

(2)一个好的记者必然会尽力在他所报道的领域建立一张关系网,通过这张关系网,才能得到关于该领域各种消息来源。为此,记者要尽可能多地接触、认识该领域的有关人士,并在工作中保持与这些人的良好关系甚至私人关系。这张网络将帮助记者尽快熟悉该领域的基本情况,同时作为消息来源向记者提供新闻线索,提供新闻的背景资料,而这些都是记者的新闻报道所必需的。卡罗琳·洛与警察局15年培植的关系就是这样。

(3)这种关系网固然能给记者寻找新闻来源提供方便,但是在一些情况下也给记者带来弊端。比如记者如果将彼此的关系与组织身份混淆,可能会造成判断不清,甚至失误。也有可能把这些本来不适合公开报道的东西在媒体上发布出去,结果损害了消息提供者的利益,给媒体引来官司。在题目中的案例中,卡罗琳•洛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她选择报道了那条新闻,损害了警察局的一些警察的利益。

(4)在这样的情况下,记者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应该公私分明。许多消息来源都有组织背景,有可能为了组织或个人在组织中的利益而影响记者客观的新闻报道。记者在与他们接近的时候,必须客观看待,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客观性。题目的卡罗琳•洛在艰难的抉择中就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5)总之,记者一方面应该维护和保持良好的关系网络,以得到更多更有价值的新闻来源,另一方面,记者也应当与新闻来源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做出独立的判断。

传播学部分(75分)

一、辨析题(每小题l5分;共30分)

1.“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前提是受众的媒介选择和使用行为是理性的,受众有自身特定的需求。因此,受自身动机的驱动,受众的媒介选择和使用行为具有必然性。请对此观点予以辨析。

答:题中观点片面。

(1)使用与满足理论立足于受众,是指受众使用媒介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它不问讯息如何作用受众,而问受众如何处理信息。它特别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实际上制约着整个传播过程,而受众的使用媒介都是基于自己的需求,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

(2)使用与满足理论假定受众是理性的,都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并知道如何在使用媒介中满足其需求。但是实际上,很多时候受众的媒介选择和使用行为并不是理性的,如今新闻娱乐化的倾向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描述的那样,受众在喧哗的媒介盛宴中狂欢,最终渐失思考的习惯甚至思考的能力,这样的受众必然不是理性的。

(3)受众的媒介选择和使用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见图1):人们接触传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a.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即身边必须有电视机或报纸一类的物质条件,如果不具备这种条件,人们就会转向其他代替性的满足手段,如寂寞时去找人聊天等;b.媒介印象,即媒介能否满足自己的现实需求的评价,它在以往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可见,受众自身的动机只是他实际的媒介选择和使用行为的一个影响因素,它并不能带来受众媒介选择和使用行为的必然性。

图1

(4)所以综上,受众在选择和使用媒介时确实受到“使用与满足”心理的影响,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受众并非时刻都能保持理性,同时他们的媒介选择和使用行为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因而其自身的动机并不带来其媒介选择和使用行为的必然性。

2.传播学主流范式秉持多元主义社会观,认为不存在阶级对立与阶级压迫,只要实现多元利益的协调与平衡就能消除社会矛盾。所以说,传播学主流范式总是主张在体制内寻找问题的对策,是维护资本主义秩序的研究范式。请对此观点予以辨析。

答:题中观点片面。

(1)目前在学术界,传播学研究的主流范式主要包括三种,分别是经验——功能范式、结构主义符号——权力范式、技术——控制论范式,除去技术——控制论范式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媒介技术与人类的关系之外,前两者的研究都涉及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问题。

(2)经验——功能范式对应的是传播学的经验学派,是指主要以经验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它与主要以思辨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相区别。经验学派主张多元主义社会观。经验学派否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阶级支配的社会,而认为是一个由多元利益相互竞争、相互制衡的社会。因此,传播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不是变革现存资本主义制度,而是通过改进传播机制来实现社会管理。

英国广播大学的一些学者曾对经验学派的大众传播研究背后的多元主义意识形态做过如下归纳:“在多元主义者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并不存在阶级支配现象,而是由相互竞争的各社会集团和利益派别所组成的复合体,这些集团和派别的合纵连横状况是与时俱进的。大众传播媒介是一种保持着自己独立领域的组织体,它在国家、政党以及其他压力集团面前保有某种自治性。控制大众传播媒介的并非传媒企业的所有者,而是独立的、享有相当的自由决断权的专职管理者和专业工作者。大众传播制度和受众之间基本上是一种均衡的、平等的关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地选择接触各种传播媒介,自主地决定自己或赞成、或反对、或顺应、或挑战的态度。”

经验学派的这种多元主义意识形态,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从批判的立场上研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大众传播,也不可能触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最大程度上,他们只能出于维护现存制度目的,从“管理”的角度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

(3)20世纪60年代以后,经验学派的上述倾向,受到来自批判学派的激烈抨击,而批判学派对应的是构主义符号-权力范式。批判学者则认为资本主义制度连同其传播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大众传媒在本质上是少数垄断资本对大多数人实行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

英国广播大学的学者们对批判学派的社会观曾经做了如下概括: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阶级支配的社会。大众传媒是社会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一环,它们越来越集中于垄断资本手中并为其利益服务。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专业工作者在沉浸在“自治”幻想中的同时,不断接受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价值规范的熏陶,有着越来越被其同化的倾向。大众传播媒介在总体上是统治阶级利益和统治阶级思想文化的中转传播站。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尽管大众传播的受众时时想改变不合理的现状,却无法拥有自己的传播工具来宣传自己的主张,无法与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相抗衡。

(4)综上,传播学研究包含多种主流范式,并不是所有的范式都主张在体制内寻找问题的对策,以维护资本主义秩序,其中,结构主义符号——权力范式就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不合理性。

二、论述题(20分)

请论述大众社会理论的媒介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1)大众社会理论的含义

大众社会理论是19世纪以来兴起的,该理论认为,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造成人们之间传统的联系被打破,传统规范和价值观式微,随着劳动分工和社会差异的增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在扩大,社会被原子化,个体之间彼此相互隔绝,只有通过正式的司法、契约和大众传播相互联系。

(2)大众社会理论的媒介观

早期的大众社会论者对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后工人和劳动大众做为重要的社会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感到恐惧和危机,并站在贵族主义立场上对这种现状进行批判。

20世纪后,基于贵族立场的大众社会论者认为工业革命和大众传播造成了一种缺乏历史感、自我意识和义务意识,只有强烈的欲望和权力意识的平庸者的集合体,而大众的崛起将会导致少数社会精英的压迫,从而引起道德的颓废和国家的没落。

随着产业化的发展,人的活动越来越变得具有功能合理性,其结果反而降低了一般大众的本质合理性,扩大了大众与精英人物之间的社会差距,这使得一般大众越来越陷入异化感、不安感和绝望感的笼罩之中,容易引起他们情绪上的躁动。

二战结束后,美国的大众社会论者认为在现代社会,随着大企业的增多和组织官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出现了更多的白领阶层,而他们不拥有任何资产,在高度合理化的大企业组织面前,他们常常抱有一种失落感或无力感,这使得他们对政治不感兴趣,而在业余生活中则逃避到大众传媒提供的消遣和娱乐领域,他们本质上是被排斥在统治势力之外的,他们与蓝领劳动工人一起,构成了美国社会中的大众。

美国学者康豪瑟提出的“大众社会理论”认为一个正常的社会结构应该是政治精英、中层组织、民众的三层结构。中层组织主要功能在于保护民众免受政治精英的操控,防止政治精英的决策直接为大众压力所左右,中层组织的多样性导致利益和认同感的多样化,从而降低民众被动员到大规模集体行动中去的可能。但一个中层组织薄弱的社会,民众有可能受到精英的直接操控,但也有可能通过民粹主义直接操控精英,这就是大众社会,大众社会是形成极权政体的基础。

(3)现代意义

当代社会的领域分化和各自建立的领域规范,使得精英政治和大众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经常处于冲突状态,而大众在面对日益庞大和专业的官僚制度时,往往产生无力感、无意义感和自我疏离感。当代社会发展的速率超出人们的想象,人际交往缺少亲身性、不受社会规范约束等大众社会特征,随着宏大的政治叙事和具体的日常实践之间的脱节而日益显现出来。

现代大众传媒呈现纵横交错状的发展,使人类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风貌,基本只有少数人独享的精英文化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汇入大众文化的潮流中。大众文化消蚀了人类对虚幻神祗和道德理想主义的盲目崇拜,强化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崇尚世俗的观念,却解构了公共性的精神大厦。

三、材料分析题(25分)

2010年4、5月间,我国连续发生数起校园袭击案,这些针对学校未成年人的恶性袭击事件作案方式类同,造成伤害巨大。这引起了人们的疑问:媒体报道是否造成了效仿效应,使得惨案一再发生?

有社会学家研究指出,任何一种广为宣传的暴力行为都会刺激一些人竞相效仿。也有法学家提出,媒体对此类案件的关注可能会让其他人仿照类似的罪行,发泄他们的仇恨、不满和不平衡,并希望以此引发社会关注。

请结合上述材材料,运用传播学效果研究理论,分析大众媒介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及其引发的社会效应。

答:(1)传播学“议程设置”的理论认为媒体的议程可以设定公众的议程,即大众传播可以通过对各种事件是否报道和报道多少,来影响人们关注哪些信息以及判断它们的重要性。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我国连续发生数起校园袭击案后,媒介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且给出相关报道。因为大众媒体议程设置的功能,这些报道刊出后,立即成为受众关心和重视的话题。这一方面可以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和防范,另一方面也摆脱不掉它消极的负面效果:客观上帮助行凶者扩大了影响,还会在社会上造成恐慌,而更严重的情形则是关于犯罪性事件的报道,可能引起潜在犯罪的发生,产生“示范效应”或者称为“模仿效应”,即媒体在犯罪事件报道中通过对犯罪过程的逼真描述,会使一些人深受启发,进而模仿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渊。

(2)涵化理论,又称培养理论,最早系统地由格伯纳提出。对于大量看电视的观众,电视实际上主宰和涵盖了其他信息、观念和意识的来源,人们接触这些相同消息会产生教养效果,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大大增加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和不安全感的判断。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以上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大众传媒在形成现代社会的共识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对象征性事物的选择、加工、纪录和传达,电视等大众传媒取代了多样的社会因素,使人们共享相当同质的社会真实。

大众传媒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通过“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等形式传达给受众,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大众传媒的“教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

主流化与共鸣。当大量看电视导致不同社会群体的意见趋同化时,就会发生主流化的后果。当教养效果在人口的某一特定群体中非常突出时,就会发生共鸣。

大众传媒因其舆论监督的职能对社会发生的犯罪事件负有报道的义务,但是某些新闻报道对于人们具有极强的误读作用。在眼球经济时代下,大众传播的媒介在报道中往往更在意报道本身是否能吸引受众的眼球,吸引公众兴趣最直接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哗众取宠,故意夸大事实,用一些难以置信的情节去赢得关注。对犯罪细节的报道,是引起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动因,媒体对细节报道得越细,人们就越容易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