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07新闻学基础(含新闻理论、新闻业务)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概念辨析:下列概念的定义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30分)

1.所谓新闻真实,就是使新闻报道尽可能地与客观实现相符合,即现象真实。

答:题中说法不合理。

(1)新闻真实是指新闻与其反映对象是否符合,符合,就是真实的;不符合,就是不真实的。

真实既有质的规定性,也有量的规定性,质上它与虚假相对立,量上它是有限度、有程度的,因而在质量统一性上,真实包含最基本的两个方面:真实和真实度。

就具体的或单一的新闻报道而言,新闻真实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

a.新闻报道的对象是实际存在的、实有其事。

b.新闻对新闻事实的反映是全面的、正确的。即新闻真实的基本要求是报道事实,更高要求是揭露真相,实现事实与真相的统一是新闻报道应该追求的最高目标。

(2)现象和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对统一体,世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这两个方面。一条新闻是否真实,也应该从其所反映的事物现象和本质这两个方面来衡量。

现象真实,如题所述,是指新闻报道尽可能地与客观实现相符合。本质真实,是指事实本身必须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正确地揭示所反映事物的主流、本质,使观众认识这个事物在现实生活中的总体地位。

现象有真相和假象之分,有主流和支流之分,如果只一味强调现象,而不对本质真实有要求,就有可能出现被表面现象蒙蔽,或报道偏颇的现象。进而会因为部分的真实而造成全面的失真。

新闻报道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新闻传播活动理应以真实为第一活动准则,使之与客观现实相符合并尽可能地反映事实的本质状态,但这一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逐步逼近的过程。

(3)就整个新闻传播界而言,面对的是两方面的真实

具体真实,新闻必须完全立足事实、引用事实,并以事实为根据进行判断,得出的结论仍然是明显的事实。

整体的真实。新闻媒体、新闻传播界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形成的“全体”报道,是否反映了事实世界的主要状态、主流方面、主导趋势,如果是,就实现了整体真实,如果否,就未达到整体真实。新闻对新闻事实的反映是全面的、正确的。要求新闻反映事实世界的每一个侧面,而不是某一个侧面,并且要根据事实世界每一侧面在自然、社会中实际的比例程度、重要程度安排新闻报道的数量和分量,要达到一种和谐的匹配关系。

2.新闻价值是指事实对受众具有一定的获知价值、激励价值、获益价值和娱乐价值。

答:题中说法片面。混淆了“新闻价值”和“新闻的价值”的概念。具体分析如下:

(1)“新闻价值”是一个描述新闻传收过程价值现象的总概念。

其内涵包括以下两大方面:

针对传播者与报道对象之间的价值关系,新闻价值实际描述的是“新闻事实对传播者的价值”;人们通常用“新闻价值”概念指称新闻事实对传播者的价值,实际上是“事实的新闻价值”。

针对收受者与新闻文本之间的价值关系,新闻价值实际描述的是“新闻文本”对收受者的价值。用“新闻的价值”指称新闻文本对收受者的价值。如上所述,正是由于新闻文本是对新闻事实的再现或反映,因此,“事实的新闻价值”与“新闻的价值”之间有着内在的、本质的统一性。

(2)从本质上讲,价值是客体属性和功能对主体的效应,即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新闻价值就是新闻客体的属性、功能对新闻主体的效应。新闻价值描述的既不是主体的新闻需要,也不是新闻客体的新闻价值属性,而是新闻价值客体的新闻属性、功能对新闻传收主体的效应,对传收主体的作用和影响。即本题中,新闻价值是指事实对受众具有一定的获知价值、激励价值、获益价值和娱乐价值。

(3)新闻价值是价值之一种,只要客体具备某种新闻价值的要素、属性和功能,就能成为新闻价值客体,就可以对主体产生某些新闻性的影响和作用。新闻价值属性一般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4)作为新闻内容选择标准的新闻价值。一件事实只有具备新闻价值属性时才能成为新闻事实,它所包含的或呈现出来的信息才能作为新闻传播的内容,这是新闻传播的内在要求。相反,新闻价值属性是衡量一定事实是否是新闻事实的尺度或标准。在实际的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主体正是把这些属性作为发现、选择、确定新闻传播内容的基本标准。

3.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答:题中说法正确。舆论包含八个要素。

(1)舆论的主体:公众

舆论的主体是自在的(不是有组织的),对外部社会有一定的共同知觉,或者对具体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有相近看法的人群。这些人在发表意见的时候,不是被别人组织起来的,他们在舆论调查的分析报告中是集合的(我们在进行舆论调查的时候,他们被看成是一个集合体),但在现实社会中,一般情况下他们是分散的。

(2)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

舆论的客体就是自然存在的公众讨论的话题,而且这个客体一般是“有争议”的,如果没有争议,大家就不用对这个客体发表意见了,那舆论也就不存在了。学术上一般地把“有争议”作为舆论客体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把范围扩大一些,公众对现实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态度、观点,只要形成一定规模,表现出某些趋向,那么这种一般的“现实社会”本身,也应视为舆论客体。

(3)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舆论的直接表现是公开的意见,这是能够看得到的。能够感觉得到的还有情绪——许多时候人们并没有清晰地表达意见,只是流露出各种情绪,你通过舆论调查发现了公众具有某种倾向,这种倾向也是舆论的表现,只是较为曲折些罢了。人们所表达的意见是由基本态度决定的,而态度又是由人们内心的信念决定的。信念是深层次的舆论。

(4)舆论的数量,即一致性程度

舆论需要一定数量的支持,不够一定的数量,舆论就不是舆论,而是少数人的意见。一般来说,如果持某种意见的主体数量达到三分之一,那么这种意见就不是个别人的意见,而变成舆论了;如果达到三分之二,就不是一般的舆论,而是占统治地位的舆论了。如果持某种意见的主体低于三分之一,只能说是少数人或某些人的意见,而不能说它是舆论。

(5)舆论的强烈程度

凡是被视为舆论的群体,应该有一定的强烈程度,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赞同或反对。一个事情发生了,如果大家对这个事情没有任何反映,没有看法,就不能构成舆论,舆论必须有一定的意见倾向。舆论的强烈程度与公众对舆论客体的知晓程度相关。

(6)舆论的持续性(存在时间)

又称“舆论的韧性”,任何舆论都要持续一定的时间,它与舆论客体的情况有关。如果人们议论的客体所体现的理念与公众差距过大,或“问题没有解决”,舆论持续的时间就会较长。

(7)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客体

舆论存在的功能表现,即一定能够以自在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舆论客体。如果一种意见对它的客体完全没有产生影响,那这种意见就谈不上是舆论,只是一种无足轻重的议论。这也是舆论是否存在的标志之一,人们发出的集合性意见,对这件事多少得造成一定的影响。

(8)舆论的质量:理智与非理智

舆论是自在的主体的一种意见形态,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因而可能存在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这是正常的。即使是多数人的意见,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因为有的时候人们可能处于一个非理性的状态。

二、观点讨论:在合理分析下列相对相反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你自己的观点。(每题20分,共60分)

1.有人认为新闻自由的主体是媒体,也就是说新闻自由是媒体的自由;而另一些人认为,新闻自由的主体是公民,新闻自由是公民的自由。

答:(1)在社会中,报道新闻的主体主要是媒体。虽然媒体的新闻自由权力的根源在于公民的基本权利,但媒体才是直接的行为者。在法律上,有关新闻传播的规制也是针对媒体的,而不是公民。争取新闻自由的主体也主要是新闻界的学者和从业者。新闻自由的程度直接影响的是媒体的报道范围和程度。如果新闻记者的传播活动受到外界因素的限制,采访报道权利受到侵害,新闻就不能完成反映客观现实的任务,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会受到剥夺,所以新闻自由是媒体的自由。

(2)公民具有知情权和言论表达权。新闻自由是公民知情权和言论表达权的具体实现。由于社会中传播工具是有限的,公民只能委托新闻媒体代行新闻自由权。所以新闻媒体拥有的新闻自由权是受公民委托的权利。新闻自由的权利根源是公民,公民才是新闻自由的主体。所以新闻自由是公民的自由。

(3)新闻自由的理论主体是公民,但实现主体是媒体。一切自由是为了人的权利而存在,所以从理论上来看,新闻自由的主体是公民,而不是没有生命的媒体机构。但是就现实而言,媒体在实际上行使着新闻自由的权利,并且把媒体作为新闻自由的主体,有利于授权媒体去争取新闻自由权利,通过新闻媒介这个公开的渠道,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得到展示的平台,进而得以保障,这也要求新闻工作者在实践活动中要严格律己,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贡献专业力量。因此新闻自由表面是媒体的自由,但实质上是公民的自由。

2.艺术家孙道临要求付费采访,引发新闻业界、学界关于付费采访是非的讨论。赞成付费采访的人多认为,既然报纸要靠信息卖钱,那么被采访对象提供了信息就应该获得一定的报偿。反对一方则认为,如果简单地把商业化原则推及到新闻采访,可能会使社会形成“一切东西都可以用钱收买”的观念,破坏公益性原则。

答:(1)新闻源于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是一种媒介产品,从一开始出现就是有偿的;在商业社会,基于人们需求的新闻媒介产品,不可能不带有商品属性。而且随着新闻竞争的日益激烈,媒体为鼓励独家新闻,也往往会向为其提供新闻信息和线索的热心受众付费,这更加强化了它的商品属性。被采访者正是基于新闻传播商业属性的层面而提出付费采访的要求,从这个角度看,应赞成付费采访。

(3)新闻的本质要求是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而通过付费采访得到新闻,极有可能让公众知情权遭到破坏,自由选择的权利被剥夺。付费采访使少数媒体拿到独家新闻,与之相对应的是,多数媒体将失去向自己的读者和受众发布信息的可能性。这就意味着,受众只能通过少数渠道而不是多种渠道了解信息,由此,新闻的客观公正很难得到保证。这样,原本为摆脱商业利益控制而提出的“付费采访”最终还是有可能会违背“新闻专业主义”客观性和中立性的原则。从这个角度看,应反对付费采访。

(3)付费采访的作法不合理。付费采访将影响采访的效率、阻碍社会的信息流通,破坏公益原则。如果实行付费采访,一些基本的新闻信息也成为有待兜售的商品,那么记者为了做一个报道将要从许多人去购买这种特殊商品,一来成本高,二来议价将会浪费宝贵的采访时间。再者,如果被采访对象提供信息都能获得收益的话,许多人可能会在利益的鼓励下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信息。但在一些特殊的采访场合,或者在热点新闻的采访过程中,为了获取更为权威和严密的事实材料,而对一些被采访者付费也是新闻媒体获得竞争主动权的有益尝试。对于采访付费与否,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

3.有人认为以博客等个人化的新闻发布为代表的“公民新闻”是新闻发展的有益趋势,而另一些人认为“公民新闻”危害新闻的专业品质,是新闻发展的不良趋势。

答:(1)“公民新闻”是新闻发展的有益趋势

公民新闻以人为本,提高媒介监测能力。公民新闻是一种公众参与的新闻,追求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把公众利益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放在首位。

公民新闻扩大了新闻报道量,有力地补充了专业媒体没能顾及的新闻事件,有助于保障受众的知情权。公民新闻使公民有了新闻表达的渠道,有利于通过新闻舆论保护自己的权益。

公民大众参与从事新闻报道的协同生产,共同针对公共议题或社区议题进行研讨协商,重建受众与社会、社会与媒体、媒体与受众三者的互动联系,唤醒居民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关怀,促使其成为公共生活的主体。

(2)“公民新闻”是新闻发展的不良趋势

普通公民缺乏新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公民新闻因此可能出现杂乱、失实、新闻价值观有偏差等缺点。有些公民记者,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故意作出一些危言耸听的新闻。公民记者在写作上缺少专业锻炼,其报道也会显得杂乱不规范。

公民新闻制造的海量信息可能会淹没一些新闻价值很高的新闻事件,公共的舆论场可能会失去焦点,许多新闻可能就成了烂尾楼。

(3)我认为公民新闻是新闻发展的有益趋势

传统媒体资源有限,许多公众难以在传统媒体上发表自己的声音和言论。而公民新闻就为普通公民提供了平台。

传统媒体正在往垄断的方向上发展,垄断的结果就是内容同质化和单一化。公民新闻的出现有利于促进新闻的多元。

公民新闻有利于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公民应该具备的素养之一,但是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没有发展起来。公民新闻可以让公民通过亲身的体验,逐步提高对媒介的认识和使用媒介的能力。

公民新闻虽然还存在着假新闻、内容不规范等问题,但大量而多元的内容有利于公民新闻实现自净。通过公民新闻之间长期的优胜劣汰,也可以让公民学会如何更合理地传播新闻。

三、问题分析(每题20分,共60分):

1.新闻的植入性营销,即把广告主需要传播的信息(品牌、产品、商标、活动等)进行整合和包装,隐蔽地植入新闻报道中。近几年来,广告以新的形式再次突破广告与新闻的界限。请你从新闻功能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

答:(1)信息功能

新闻传播充当社会环境的守望者,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竞争日益紧张,为了满足受众多方面和逐渐变化的需求,新闻媒体会尽量选取有趣而生动的事实信息予以报道。新闻信息不仅是指最近发生和已经发生的事实内容,它还包括一切能够消除受众对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信息,如天气预报、政府通知、优惠活动、水电费等,其中软性的广告宣传页经常出现在一些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新闻媒体为了广告利益的最大化,但同时也给与了受众更加丰富的信息,有利于他们选取对于自身有益处的内容并进而指导实践。另一方面,新闻的植入性营销广告增加了新闻的冗余信息,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新闻信息功能的实现,不利于新闻信息完整的表达,妨碍了受众一次性的阅读和理解,较为合理的做法是将客观新闻与软性广告做出标示,以免受众的误读。

(2)协调和管理功能

推动政策制定和执行,反映社会舆论,促进社会机制的良性运转。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适应环境的变化。植入性广告是最近广告传播采取的新型方式,其目的是通过这种温和和培养的手段来赢得受众的好感,在操作过程中往往是将要宣传的内容夹杂在一些具有实质性事实的材料中,新闻媒体与广告客户的联合做法实际上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回应,植入性广告整合了商家的品牌形象和活动信息内容,能够发挥整体效益,从经济实用的角度,这种做法有可取之处。

(3)教育功能

教育社会成员,传播文化知识、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新闻的植入性营销广告宣扬了一种消费主义和名牌崇拜,不利于新闻信息的教育功能的实现,可能会让青少年形成拜金主义等不良的价值观。

(4)娱乐功能

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并不是务实的,它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提供娱乐。新闻中插入植入性广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娱乐受众的功能。受众在接受硬性的新闻同时,有着快速阅读和愉快阅读的新需求,植入性广告采用了轻松幽默的方式,能给受众带来身心上的放松和愉悦。

2.试述新闻客观性理念的内涵及其在现实中所遭遇的扭曲现象。

答:(1)新闻客观性理念的内涵

新闻传播的客观性,是指新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性,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上的“客观”,是指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人物或事件;形式上的“客观”,是指新闻所显示的倾向性,是通过其所报道的事实的逻辑力量实现的,作者采用的是“客观陈述”的方法。

(2)根据新闻客观性理念,新闻客观主义是对新闻客观性的扭曲

新闻客观性理念强调客观报道。客观报道指的是运用客观叙述的方式表达意见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它要求新闻必须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不以记者的主观判断代替客观的新闻事实;而新闻客观主义指的是新闻必须是对事物“纯客观”地进行描述,“不党不私”、“不偏不倚”。

新闻客观性理念虽然最先有西方新闻界提出,却因其符合新闻规律,是任何国家、任何阶级新闻报道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准则;客观主义只是某些资产阶级的报人所标榜的原则。

新闻的基本特征之一在于真实,这是新闻最为本质最为核心的规律,客观报道是对这一规律必然的和正确的反映:客观主义所追求的只是对事物现象的单纯罗列,并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因此不符合新闻规律,其标榜的“纯客观报道”必然行不通。

客观报道具有较高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客观主义属于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其本质是抹杀和掩盖其阶级属性,通过对事物表象的简单罗列掩盖或歪曲事物的本质,势必给读者以错误的导向。

客观报道强调“用事实说话”,即通过对事实的选择和客观叙述,在内容上贯彻一种无形的意见,因此并不排除倾向性;客观主义强调对事实现象的罗列,并不通过对这些事实的叙述形成观点,否认新闻报道具有倾向性。

(3)扭曲的表现

国内媒体尤其是纸媒长期以来大都强调“用事实说话”、“寓倾向性于客观报道之中”。但在实践中,很多新闻报道中的事实总是缺斤短两,客观报道演变成主观报道,客观性缺失常对读者造成误导,这种片面强调使新闻严重贬值。

消息来源层面的扭曲。消息来源的扭曲是指记者在消息来源单一或来源表述不明的情况下,没有主动采取任何方式提醒受众注意报道中的事实、数据、说法可能存在可信度的问题。

语言修辞层面的扭曲。在新闻写作中,客观性原则常变成记者含糊其辞、模糊观念的护身符。如记者在报道中时常运用“部分市民”、“个别商家”、“相关负责人”等。

意识形态层面的扭曲。在新闻实践中,新闻机构总是受制于某种意识形态,客观性原则常常局限于有利于现状的一套限制性代码。

3.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评价新闻传播效果?

答:(1)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因素

传播者。新闻传播者的社会地位、资格阅历、业绩荣誉等外在形象,对于塑造美好的职业形象、增强新闻传播效果十分重要。

信息和信息传递。信息是新闻传播的客体与内容。因此信息对新闻效果具有重要的、根本性的意义。信息的捕捉、选择、加工是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三个必要环节。由新闻传播者发出的经过编码的信息,要为受众接受并准确译码,引起情感共鸣,认同传播者的态度,才能产生期待中的传播效果。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传播者所发出的信息的质量、传播通道的容量与质量,传递方法的选定都能影响新闻传播效果。

传播环境。传播环境泛指围绕新闻传播活动周围的情况、条件和氛围。主要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社会环境是指在长期的传播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关系,其中有传播者结成的关系,受传者结成的关系,以及传播者与受传者结成的关系。自然环境包括新闻传播活动所处的地理、气候、特殊景观等传播空间。心理环境是指传受双方的心理状态。

受众。受众是新闻传播活动的终点,也是新闻传播效果的实现者。受传者对新闻传播效果的意义十分重要,他们的背景、智力、个性直接通新闻传播效果有关。

(2)评价新闻传播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

信息共享。共享性信息有助于受众了解自己生活的世界,并利用这些信息去认识、熟悉和适应这个世界,利用他人的经验去更好地创造新的生存环境。

情趣养成。受众需要和接受的一部分信息内容,是关于文艺、体育、厨艺、服饰等物质生产以外的生活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推动受众情趣的养成。

知识传承。新闻传播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文化知识得以代代相传的主要中介。

情绪宣泄。新闻传播的某些信息内容可以引起受众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愤怒、激动、恐惧、同情、爱慕、厌恶,或者传播者在传播信息时渗入了自己的情感,这些情感也会引起受众的共鸣。

审美感受。新闻传播的信息及其承载物媒介具有审美价值的内容,可以使受众在接受传播后得到审美感受。

价值认同。新闻传播所报道的人物、事件、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为受众所认同。

态度改变。新闻传播所传送的劝服性信息,主要的作用在于增强受众的原有态度,也有可能导致态度方向的变化,但这种情况的出现,需要一些特殊条件。

行为转化。在一定的传播环境和一些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受众在一系列劝服性信息的影响下,最终放弃原有的行为或改变行为定势,按着传播者引导或指出的方向采取新的行为或行为定势,这种传播效果是十分显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