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宇《中国现代文学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圣才电子书
- 10字
- 2020-11-18 20:06:22
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第一编 第一阶段的文学
第1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填空题
11922年胡适的文章________可以看作是对新文学最早的研究。
【答案】《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解析】《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是胡适为上海《申报》五十周年纪念册而作,目的是记载当时五十年新旧文学过渡时期的历史,完稿于1922年3月,次年发表于《申报》五十周年纪念特刊《最近之五十年》。胡适继承了传统的史学精神,在实录的基础上自出机杼,从古文的末路、古文学的新变、白话小说的发达及缺点、文学革命这几个方面来再现这五十年的文学,这既是一定程度上历史事实的总结,也是在有意识地、有选择地建构历史,让历史说话。
2《新青年》从________(时间)起开始全部使用白话和新式标点。
【答案】1918年5月
【解析】《新青年》从1918年1月出版第四卷第一号起改用白话文,采用新式标点符号,刊登一些新诗,这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和文学创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到1918年5月起《新青年》全部以白话文编排,并使用新式标点符号。一时间,标点符号风靡全国。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一些进步刊物改用白话文。这又影响到全国用文言文的报纸,开始出现用白话文的副刊,随后短评、通讯、社论也都采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
31918,钱玄同和________的“双簧信”正式拉开了新文学和封建复古派斗争的序幕。
【答案】刘半农
【解析】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提出后,得到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响应。钱玄同和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即由钱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模仿旧文人口吻,将他们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言论加以汇集,然后由刘半农写复信,逐一辩驳,因而引起广泛的社会注意。
41899年,________在________文中,发出了“诗界革命”和“文界革命”的号召。
【答案】梁启超;《夏威夷游记》
【解析】《夏威夷游记》是梁启超在1899冬赴美途中所作的日记,其中谈到“诗界革命”。他的观点为“予虽不能诗,然尝好论诗。以为诗之境界,被千余年来鹦鹉名士占尽矣。虽有佳章佳句,一读之似在某集中曾相见者,是最可恨也。故今日不作诗则已,若作诗,必为诗界之哥仑布、玛赛郎然后可……要之,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虽然,诗运无绝之时也。今日者革命之机渐熟,而哥仑布、玛赛郎之出世必不远矣”。
51919年初,林纾连续发表文言短篇________、________对文学革命倡导者进行人身攻击。
【答案】《荆生》;《妖梦》
【解析】1919年2月,林纾在上海《新申报》上的《蠡叟丛谈》中发表文言小说《荆生》影射攻击《新青年》的几个编辑,以皖人田其美影射陈独秀,以狄莫影射胡适,以浙江人金心异影射钱玄同。林琴南在小说里幻想出一个英雄“荆生”,让这个伟丈夫寻衅闹事痛打田、狄、金三人,发泄他维护旧礼教、反对新文化的积怨,从精神上满足了卫道者们的私怨;3月,他又发表《妖梦》,写某人梦游阴曹地府,见一所“白话学堂”,校中有三个“鬼中之杰出者”:校长元绪,影射蔡元培;教务长田恒,影射陈独秀;副教务长秦二世,则指胡适。
6《文学革命论》的作者是________。
【答案】陈独秀
【解析】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表明了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
7学衡派因创办________杂志而得名。
【答案】《学衡》
【解析】1922年1月《学衡》杂志创刊,标志着学衡派的诞生。代表人物为当时国立东南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的教授梅光迪、吴宓、胡先骕。
8五四时期影响最大的两个文学社团是_______和创造社。
【答案】文学研究会
【解析】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它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发起,会员先后有170多人。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9中国文学史的开端是以1917年( )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及( )发表《文学革命论》作为标志。
【答案】胡适;陈独秀
二、选择题
1下面作家中的( )不是“创造社”的成员。
A.陶晶孙
B.穆木天
C.徐祖正
D.耿济之
【答案】D
【解析】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2五四文学革命中,“人的文学”观念的最先倡导者是( )。
A.胡适
B.鲁迅
C.周作人
D.陈独秀
【答案】C
【解析】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试图将19世纪欧洲文学发展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道主义直接移用于中国新文学,使文学革命内容更加具体化。
三、名词解释
1林蔡之争
答:林蔡之争指的是以林纾为代表的守旧派和蔡元培为代表的新文化阵营的论争。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出来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这位古文家极力反对以白话文代替文言,写了《论古文白话之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对白话文运动大张挞伐,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又在《新申报》上发表《荆生》《妖梦》等文言小说,影射攻击文学革命领袖。北大校长蔡元培在致林纾公开信《答林琴南书》中则重申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支持文学革命与新思潮的传播,李大钊、鲁迅也发文谴责“国粹家”历史倒退行为。林纾所代表的守旧派对新文学的反攻,并没有什么理论力度,只停留在人身攻击和政治要挟的层面,反而激起了新文学阵线义无反顾的抗争。林纾只能自叹老迈、哿慨将来,哀哀地收场。
2《文学革命论》
答:《文学革命论》是陈独秀于1917年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一篇文章,他勇敢地擎起“文学革命军”之大旗,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文章以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的进化为参照系,从内容到形式都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的利器,同时也肯定文学自身存在的价值。此文与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一起共同促进了文学革命的爆发。
3《文学改良刍议》
答:《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于1917年1月的《新青年》,是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胡适在文中具体深入地阐述了他的“八事”,即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仗、不避俗字俗语、须言之有物。他在阐述中不仅击中了旧文学的要害,而且涉及文学的真实性、独创性、时代性、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重大问题。特别是文章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新文学的工具,因此,此文以“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成为中国新文学向旧文学宣战的一份正式的宣言书。
四、论述题
1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五四文学革命标志着中国旧文学的终结、新文学的诞生,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1)文学观念的全面更新。五四文学革命不仅否定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游戏消遣等文学思想,而且否定了支撑这些学说的整个价值观念系统。五四重新确立的文学观念,不是旧模式的修补,而是新体系的建立。五四时期崛起的“人的文学”观、“为人生”的文学观、“自我表现”的文学观,虽然名称不同,但它们都从属于民主、人道、自由的现代思想体系,体现了现代人对文学的要求。在这些新的文学观念引导下,中国的新文学重新调整了文学与上层建筑、文学与社会生活、文学与创作主体、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等等一系列关系,从而带来了中国文学整体的变革。
(2)创作主体的精神解放。由于五四文学革命从整体上以现代意识取代了封建意识,高扬人本主义的大旗,故而大大突出了创作主体在新文学中的地位,使新文学家的世界观、人生观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固有的思想禁区被突破,思维空间大大拓展,创作主体从封建教条的束缚下被解放出来。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家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自由地选择创作题材,自由地确立自己的创作主题,自由地追求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他们的人格能量和创造才情得到了极大的发挥,给中国文坛带来了青春活力。
(3)文体形式的历史变革。五四文学革命使汉语言文学的文体形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现代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的正宗地位,运用白话、形式自由多样的新诗取代了讲究对仗、平仄、韵律、用典的旧诗,追求形散而神不散的现代散文取代了讲究起承转合的古文,话剧文学从无到有,小说的叙述视角、叙事结构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中国文学文体形式的这次历史变革,是自觉的、全面的。因而,五四文学革命不仅是文学创作主体的一次大解放,也是文体的弃旧更新。
(4)与世界文学的全面对话。五四文学革命结束了中国文学封闭自锁的状态,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开端。它带来了中国文学家之世界文学意识的觉醒,形成中外文化碰撞交汇的发展格局,五四新文学在与世界文学的交流中产生和发展,在与世界文学的全面对话获得了观照民族生活的全新眼光,获得了艺术创造的精神营养和形式摹本。从此,中国文学真正汇入了世界文学的大潮。
2胡适与五四文学革命。
答:胡适是五四文学革命最主要的倡导者,他对五四文学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胡适于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针对“今日文学之腐败极矣”的现实,正式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并且明确指出改革旧文学的“八不主义”。这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公开倡导文学革命的文章。文章发表后在中国文化界引起了一场极大的反响,最先得到陈独秀、钱玄同的呼应,同时也遭到林琴南等人的诋毁。面对旧派的指责,胡适对其进行批驳之后提出了以白话文学为正宗的主张。
(2)胡适提出国语文学的主张将五四文学革命引向了深入。首先,胡适的历史进化文学观打开了五四文学观念的新思路。其次,胡适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对五四文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第三,胡适的开放的文学观为五四新文学注入了“少年血性汤”。
(3)标志五四文学革命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是各体新文学的建立,在这方面胡适同样作了许多努力。他为新诗建设花的气力最多,作品《尝试集》是我国第一部新诗集。当时胡适敢用平白的语言去写诗,这不仅是对文学传统的挑战更是对几千年封建礼教的挑战,是从文体上去推动一场思想文化革命。在他之后,刘半农,康白情、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等人开始用这种新诗体创作。《尝试集》的出版使一些过去对用白话写诗持怀疑态度的人也纷纷向文坛靠拢,新诗创作一时蔚然成风。
(4)新小说胡适也作了一定的贡献。小说在中国长期遭到鄙视,胡适最早从文学的审美特征出发,在文学本体意义上提倡新小说。胡适十分看重短篇小说,1918年发表了《论短篇小说》。文章较早地对短篇小说作了界定,同时通过对中外文学发展总趋势的分析来说明发展短篇小说的意义,还对小说中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这篇文章对促进新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创作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并曾经亲自动手将西洋小说译后给国人“作为创作的模范”,他还创作了新短篇小说《一个问题》。
(5)在戏剧建设方面,五四文学革命初期注重对旧戏剧的批判、介绍欧洲的话剧,但是理论非常丰富,创作却十分贫乏,只有胡适的《终身大事》一部剧本,是值得称道的。胡适主张在“取例”西洋戏剧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的新戏剧。《终身大事》反映现实社会问题,形式上仿照西洋话剧,完全不同于我国传统的戏曲,对我国话剧的建立起了开路的作用。
综上可见,五四文学革命经历了酝酿、倡导、发展、推进等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胡适不仅在每一阶段中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而且参与主要实践活动,写出了很多作品,五四文学革命的成功与他的努力有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