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圣才电子书
- 7704字
- 2020-11-18 19:32:53
2015年中山大学教育学院836教育管理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概念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教育领导
答:教育领导是指由国家各级权力机关、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赋予教育管理权力的领导者,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采用一定组织形式和方法,率领、指挥、引导、协调、控制被领导者完成预定教育任务的一种行为和活动。也是一个由领导者、被领导者、客观环境三个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群体活动过程。
领导者是教育领导活动的主体,其根本特点是运用权力、影响力、指导力、激励等方式引导被领导者的行为,使其符合教育目标要求并能为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教育领导具有共同属性与特殊属性。其共同属性表现为统一的意志和一定的权力,在教育实践中,则表现为按照领导者的意志统一指挥教育活动。权力和服从是其共同属性的一般标志。其特殊属性则表现为由教育活动的特殊性质和任务所带来的教育领导的特殊要求。
2.教育管理现代化
答:教育管理现代化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又是在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管理经验基础上的创新。现代教育管理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具有五个特点:①重视学校的效能管理;②重视职能部门的整体优化管理;③重视以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欲为主的管理;④强调以权变思想为指导的,更加灵活多变的管理;⑤在教育管理方法上以行政方式和科学手段相结合
3.教育行政体制
答: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它主要由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及相互间的职权划分等构成。教育行政体制是国家行政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国家行政体制是指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行政组织系统和工作制度。它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一旦建立就制约着国家的政治与经济。因此,教育行政体制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国家行政体制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从教育行政权力的划分及行使方式的不同,教育行政体制可以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两种基本类型。
4.教育预测
答:教育预测是指人类在教育领域中从事的预测活动。也就是以教育现象为预测对象,对其发展趋势或倾向做出科学的估计。教育预测具有预测活动的基本特征即前提性、时间性、描述性。
前提性是指教育预测与其他预测一样,都是在一定前提条件下做出来的。时间性是指教育预测与其他预测都具有一定的时间概念,这种时间概念有时笼统地表示为将来,今后,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也可以确切地给定。描述性是指教育预测和其他预测一样都必须描述预测对象的特征。通过描述事物的特性如状况、数量、质量等的变化,进行预报或预言。这个描述可以概括地描述和说明,也可以用确切的数值或量词来表示。
5.学校组织文化
答:学校组织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自己的长期活动中所积淀下来的、为全校成员所共同赞成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合。主要包括的内容有:①成就目标与成就意识。②成员对学校目标的认同程度及由此所体现的组织凝聚力。包括师生员工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的程度,承认学校团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愿为学校发展付出努力与代价的程度。③对人的关注。④对控制的态度与操作。控制是用于监督和约束学生与教职工行为使之符合规定要求的管理行为,控制在不同的组织、任务和对象面前是有不同要求的。⑤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学校是否勇于承当应负的社会责任,将公众利益放在首位;是否具有开放的态度,有远见地适应环境变化,不断对自己进行革新。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6.教育评价的原则。
答:教育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教育评价的原则具体如下:
(1)方向性原则: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教育评价的监督、调控来保证社会主义办学的方向,应以社会主义方向为总原则。方向性原则还应为教育评价主体提供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即教育评价的服务方向。教育评价的价值有两种:一种是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即个人本位。一种是为社会发展服务,即社会本位。教育评价必须把为社会和个人相结合的服务方向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2)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时必须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可有主观臆断或搀杂个人感情,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客观地确定指标和价值标准。②评价方法要客观。③信息收集与评价舆论要客观。
(3)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时,无论是对集体还是对个人的评价必须使用同一的标准。一方面是指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是指在同一范围内,对不同的对象必须用同一的标准。
(4)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是指教育评价标准的制定以及评价的过程应当具有全面性,评价的标准不能只突出一个项目,评价的过程也要尽可能地收集各个方面的信息。但不是让我们在评价时对标准中的各个项目不分主次,等量齐观,而是要赋予主要项目一定的权重,也不能忽视非主要项目。
(5)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中必须促进被评价者积极上进,发现优点改正缺点。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充分尊重和信任评价对象。②要正确处理评价结果,给予充分的肯定,以解决问题为主,不要过多地斥责和批评。
(6)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结合的原则:单项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从某个侧面进行的评价,综合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进行完整的系统的分析。单项评价是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或手段,但综合评价不是单项评价结果的简单相加。
(7)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是对评价对象已经达到的水平或已经具备的条件进行判断。动态评价是指对于评价对象的发展状态的评价。
(8)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定性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的性质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与事物的质的分析。定量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的结果从数量方面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与事物的量的方面。
7.简述高校扩张后如何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答:1999年开始,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我国实行了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而然,实施高校扩招后,产生了严重的就业问题,普通民众普遍对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持否定态度。由此,在高校扩张后如何对学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对于提高毕业大学生质量,缓解就业问题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下面就简单阐述一下如何实施全面适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新的质量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开展学校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是一项深远、持久的系统工程,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一系列基础工作,才可能真正获得实效。这些基础工作包括:标准化工作、质量信息提取、质量信息加工处理、建立质量责任制、质量教育。
(1)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工作是对学校各项工作的过程、结果和学生发展质量所进行的设计,它是依据国家提出的要求,在科学研究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标准和贯彻标准的活动过程。学校质量标准包括管理工作标准、教职工工作标准和学生发展质量标准三部分。管理质量指标是对机构、管理程序和制度、各级机构和岗位责任制、各部门工作协调办法、信息反馈流程等做出的统一规定和要求,它们是学校质量管理活动的依据。教职工工作标准是对教师和职工工作提出的技术性尺度与准则。学生发展指标既是以学生为对象提出的发展标准,也是作为衡量学校管理和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成果质量的标准。
(2)质量信息提取
质量信息提取是通过调查、测量等方式来获取关于学校质量状况的数据及描述性资料的管理活动。质量信息提取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从质量管理的角度看,获取这些资料是领导者了解现状、预测未来不可缺少的基础。从对教育工作的指挥来看,它又直接起着导向作用。
(3)质量信息加工整理
这一工作是对与学校各项工作质量有关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保存的活动。原始的质量信息资料给管理者所提供的质量水平信号常常是杂乱无章的、表面化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需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还需要将众多的信息条理化,从而使其易于理解和分析。
(4)建立质量责任制
质量责任制是学校岗位责任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明确规定每个教职工所负有的质量任务、责任和应享有的权利。只有实行明确的质量责任制,才能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才能建立起稳定而严格的质量工作秩序。
(5)质量教育工作
质量教育是培养和强化教职员工质量意识,提高其业务素质的活动。任何工作质量的根本保障在于人,人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态度是决定质量的两个基本变量,提高这两个变量的品质,是质量教育的核心目标。
8.为什么督政是我国当前教育督导的主要任务?
答:从教育督导的对象而言,教育督导的任务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督导政府包括政府设置的教育行政机构,简称督政。另一方面是督导学校,主要是中小学校简称督学。督政与督学密切相关,督政离不开督学,督学是督政的基础。近年来我国教育督导实践以督政为主,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应该说将督政作为我国教育督导的主要任务是我国新型社会主义督导制度的一个特点,是我国的政体与教育管理体制所决定的,也是教育体制改革、发展教育的需要。具体原因如下:
(1)教育行政体制决定。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属于从属制,而非独立制。就是说教育行政是国家行政的一个组成部分,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必须接受各级政府的直接指挥与监督。教育的发展,教育行政部门的合作都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领导。这也是社会发展规律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反映。就社会发展全局来看,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各级政府干预教育;
(2)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教育的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旨在通过简政放权,实现中央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向宏观调控的转换,建立基础教育地方化、由地方负责的管理体制。因此,各级政府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和教育管理的水平,对办好教育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建立专门机构了解和监督各级政府的教育工作也就成为必需。
(3)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政府也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教育能否优先发展责任首先在各级政府,关键也取决于各级政府的诸如落实有关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对本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划及实施、教师队伍的建设、教育经费的投入、引导各行各业支持教育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建立督导制度、开展督政工作正是为了加强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实现教育的优先发展。
9.简述教学计划的内容。
答:教学计划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并对有关学校的教学、教育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等各方面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一定学校的学科设置、各门学科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以及各种活动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互相联系,共同反映教学内容。
三、辨析题(每题20分,共20分)
10.没有学过教育管理学的人只要有管理职务和权力同样可以办好教育,学过教育管理学的人未必能办好教育。
答:这句话具有片面性。
将有管理职务和权力但没有学过教育管理学的人称为非专家型管理者;将学过教育管理学的且居于教育管理职务上的人称作专家型管理者。
(1)专家型管理者办教育具有以下优点:①有利于教育行政首长的专业化;②有利于对教育事业进科学管理;③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
但他的缺点在于:容易将注意力局限于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忽视教育与社会其他方面的联系,导致教育行政决策的片面性,出现就教育分析教育的情况。
(2)非专家型管理者办学的优点是:①有利于密切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全社会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②有利于加强学校与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创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同时他的缺点在于:容易出现不顾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乱决策、瞎指挥的问题;由于非专家参与教育行政往往代表一定的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之争,从而影响教育决策和教育政策的科学性。
因此,如题所示的这句话具有片面性,无论是专家型教育管理者还是非专家型教育管理者都有不能办好教育的可能,也都有办好教育的可能,并不是没有学过教育管理学的人只要有管理职务和权力就可以办好教育,学过教育管理学的人未必能办好教育。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1.如果你是校长,谈谈创建品牌学校的思路及措施。
答:品牌的“品”字,就是众口烁金,这就是学校的品牌,对我校而言,品牌就是质量、效益、服务、特色,只有把这八字文章做好了,学校就有了品牌,办学要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只要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学业成绩好,才会得到社会与同行认可;但是提高质量要讲效益,效益就是通过要提高教学艺术,花较少的时间,精力和钱财,取得较优的质量;确立教育就是服务的思想,增强服务意识,只有服务得好,才能“感动心灵”,得到社会、家长和学生信任,努力打造学校特色,培养特长学生,出成果,出精品。
(1)要有独特的办学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特点,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办学主张,找到办学的优势和突破口,扬长避短,打造自己的特色。
(2)根据实际选准“突破口”
办学特色及办学目标确立后,要将特色目标落实了办学实践,有步骤地扎实制定切实可行的分段目标。
(3)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干部教师队伍
学校领导要做到“三个到位”即名校的思想认识到位、制度意识到位、管理落实到位;教师要树立“四项意识”,即学习意识、合作意识、表率意识、服务意识;全体教职工倡导“五种精神”,即终身从教的敬业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遵纪守法的自律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
(4)要形成教学特色
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也要形成学校特色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教学特色建设。
(5)要加强学校的教育科研
学校品牌的创建应提倡“科研兴校”,努力成为专家型领导、科研型教师、合格加特长的创造型学生。
12.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我国要努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结合时代背景,试述如何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
答:教育管理现代化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又是在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管理经验基础上的创新。要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首先要把握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内涵。
(1)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内涵
首先,教育管理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变革,创新和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其次,教育管理现代化是一种教育管理整体转化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狭义的管理现象,而是广义的整体转换;不是管理的某一方面的现代化,而是内容十分丰富的现代管理体系。教育管理现代化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思想观念行为层面等三个层面的现代化。这三个层面相辅相成,密切结合,构成教育管理现代化的整体运动。
(2)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基于对教育管理现代化内涵的了解,要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教育管理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
教育管理手段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基础,教育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指教育管理主体在进行教育管理活动时所采用的物资和技术及其具体操作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建立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即以现代技术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自动数据处理系统,计算机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如计算机教学管理,计算机教育行政管理。因此,要实现教育管理手段现代化一方面需要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库的建设,适当引进集财务、人事、档案管理于一体的优秀的管理软件;第二,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对教育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②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教育管理体制的现代化
教育管理现代化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向体制层面上深化。第一,教育管理体制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的保证。要实现教育管理体制现代化,必须以“教育管理民主化”为指导方向,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并逐步推进教育管理体制的法制化建设。第二,在办学体制上,政府要简政放权,进一步下放地方办学权限,形成政府、集体、社会其它力量相结合的多元化办学体制。开拓社会化、国际化的办学新模式;在管理体制上,对基础教育实行统一领导,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性,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第三,在投资体制上,进一步强化教育投入主渠道——政府财政拨款的作用,同时积极吸引和股利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相辅相成的教育投资体制,改善教育投资结构;第四,在招生和就业制度上,将国家包学费包分配改为高校学生自费上学,自主择业;第五,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上,政府简政放权,扩大学校自主办学主权,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
③完善对教育管理者的培养工作,促进教育管理主体的专业化和现代化。
人是教育管理的中心,人的发展是教育管理的起点和归宿。人的现代化在整个教育管理现代化工程中居于核心地位,教育管理者作为教育管理主体,必须转变思维方式,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需要。培养教育管理者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转换思维方式,树立现代化的管理观念。思维方式是教育管理者素质最深层最核心的因素,传承,反思,转换,更新是转换思维方式的基本思路,对优良的传统和有效的做法要继承,发扬,推陈出新,要变习惯性思维方式为创造性思维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发展性管理观念,民主管理观,战略管理观以及知识管理观等现代化的管理观念。其次,形成动态的知识结构。教育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要求教育管理者必须学习各种教育科学知识,管理科学知识;教育管理的法制化要求教育管理者必须学习各种法律法规知识;教育管理的信息化要求教育管理者必须学习各种现代化设备(如计算机)的应用知识,这就需要教育管理者积极学习各种知识,新观点和新思想,形成动态的知识结构,以便满足现实工作的要求。
④分层实施,分类指导,构建“点,线,面”的教育管理现代化渐近模式。
教育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个随时代不断变迁,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我们不能企图一蹴而就,而是应该选择那些力所能及的目标作为“切入点”,运用“迂回推进,先易后难,分步到位”战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把握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动权。
所谓“点”就是将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实施落实在具体的基层单位,比如一个乡镇教办,一个学校,一个县乡行政区域,通过这种“点”上的现代化带来一种整体的爆破,最终走向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所谓“线”就是将教育行政现代化和学校管理现代化齐头并进,相得益彰。所谓“面”就是教育管理区域现代化。按照全国的地理区域,每个区域分别按照本地域的特点因地制宜推进本地区的教育管理现代化。
在大力推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今天,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是与时俱进的,且具有时代意义。通过以上途径,相信教育管理现代化可以书写新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