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1 考点归纳

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1.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2.作为世界观理论形态的哲学及其特征

哲学是用最普遍的概念、最一般的范畴和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来把握世界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

具体科学都是以自然或社会领域中的某一方面为对象,它所研究的问题是具体的,限于特定的领域,而哲学以人与世界的总体关系为对象,它所研究的问题具有普遍性。由于哲学是世界观,所以哲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它的提问方式和问题本身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

具体科学也具有理论性,但具体科学不研究作为研究主体的自我与对象的关系,只研究对象自身的规律。而哲学是以人与世界关系为中心而展开的对世界的总体性把握。

具体科学表现为关于某一领域的某种具体知识,哲学则是对包括社会和人在内的世界的宏观把握,表现为一种哲学智慧。

(2)哲学智慧不同于实证知识

哲学智慧与实证知识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虽然要以具体科学的知识为依据,但它又不是这些具体科学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各种知识中蕴涵的普遍规律和意义的揭示,这就是从科学知识到哲学智慧的升华。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又极为密切

哲学不能脱离科学。哲学需要通过对科学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再思考的方式来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离开科学的所谓哲学智慧只能是“假(假话)、大(大话)、空(空话)”。

3.世界观与人生观

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既包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理解,又包括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总体理解,还包括对人本身以及人生意义的总体理解,关系到人们对待生活的根本态度以及人们思想行为的根本准则。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直接决定着人们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1)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

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世界观包含着人生观

世界观理论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的关系,论证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阐发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通过对人的活动的规范和引导,实际地塑造人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集中体现

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必然渗透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人生的不同态度必然包含着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解。人对自身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从根本上说,人生观是一个如何看待人与世界关系的世界观问题。

(2)人生观问题的根源

人生观问题根源于人的特殊的存在方式,以及由此构成的特殊的矛盾。主要表现在:

人是源于自然的存在,然而,源于自然的人类又是力图超越自然、寻求自由的社会存在,这就是人的存在的自由与必然的矛盾;

人是生活在现实中的存在,然而,现实的人总是不满足和不满意人的现实,力图把现实变成人所希望和向往的现实,这就是人的生活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然而,人总是力图以某种追求去超越有限的人生,让生命显示其历史的意义,这就是人的生命的有限与无限的矛盾。

(3)人生观的内涵

人生观主要包括对人的本质和生存方式的认识、对人生目的和价值的理解,并具体地表现为对生与死、福与祸、荣与辱等问题的看法。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在人生观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包括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人类等关系问题。

人生的意义,是在如何处理这些矛盾关系当中体现出来的。正确的人生观会拓宽人的生活视野,深化人的生命体验,升华人的人生境界,引导人的理想追求,使人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本质和存在方式、人与世界的关系、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以及自由与必然、理想与现实、有限与无限的关系,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和实现人生的价值,提供了科学的人生观。

4.哲学在文化中的地位

哲学自身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总是与那个时代的科学、艺术、宗教、道德等紧密相连,以文化为土壤。哲学在文化中的地位主要表现为:

(1)哲学既依存于文化,又以其世界观和人生观、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成为文化发展的导航器。表现为一种民族精神的传统,一种内在凝聚力,一种人生境界,并体现了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既是各种文化形态的凝结,又是贯穿各种文化形态,使其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串线。

(2)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世界观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对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3)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种形态。作为一种文化,哲学同其他文化形态一样,有精华与糟粕之分。文明的活的灵魂是指哲学的积极方面。对待哲学传统的问题,要使传统中优秀的文化在当代得到发扬,又要使当代文化从传统中吸取营养。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研究包含许多领域(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许多方面(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的问题,但其中有一个贯穿各个领域和方面,决定整个哲学体系性质,并对解决具体哲学问题具有支配作用的问题,这就是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

(1)恩格斯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提出

恩格斯鲜明而完整地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他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认为哲学基本问题在内容上包括两方面:

精神和自然界、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是关于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恩格斯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论断

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断,是以理论的方式浓缩地再现了哲学发展的历程。

人类的哲学观念首先是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开始的。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开始产生了系统的哲学思维。哲学迈上文明舞台的最初形式是自然哲学。西方古代哲学的本质特征就是探讨精神和自然界、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即本体论问题。西方近代哲学的研究重点发生转移,即由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转向第二方面。

(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关系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任何一种哲学在解决哲学基本问题时,这两个方面都是相互影响的。不能把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看成是互不相关、各自独立的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正确解答,有赖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科学解答。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正确解答,又离不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科学解答。

(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构成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构成哲学的基本问题,决定于人类活动的特点和哲学的本性。

a.哲学基本问题并不神秘,它是人们的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首先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b.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是以人与世界关系为中心展开的理论形态,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题,正是对人的活动中普遍存在、不断重复出现的人与世界关系本质的哲学提炼。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构成哲学的基本问题,决定于它在全部哲学中的不可超越性。

a.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不是哲学的惟一问题,但哲学体系的性质以及如何解答、论述具体问题,却决定于如何解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表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中具有不可超越性,这种不可超越性表现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不可超越性。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哲学基本问题具有普遍性,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用以表现哲学基本问题的方式和范畴并不完全相同。

2.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就是它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1)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

(2)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3)其中存在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两大曲解,主要表现为:

说唯物主义是重物轻人的物本主义,这是曲解。

说唯心主义是轻物重人、追求道德和信仰的理想主义,这同样是曲解。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在自己的发展中,各自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的第一种历史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即自发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延续很长,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其特点在于,它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的辩证法结合在一起,从整体观念看待世界。

唯物主义的第二种历史形态是机械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机械唯物主义以自然科学为依据,对唯物主义的论证比起朴素唯物主义有许多进步,但它又缺乏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观念。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以及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是它的主要缺点。

唯物主义的第三种历史形态是包括唯物史观在内的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以往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以及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的弊病,建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包括自然和社会领域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使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朴素辩证法和朴素唯物主义产生了飞跃,出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形态。

(2)唯心主义的两种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可以区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历史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在于,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的特征在于,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自存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全部哲学中始终存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划分,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围绕着如何理解世界的存在状态,以及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把握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不是独立自存的,而是始终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相结合的。历史上存在过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也存在过辩证的唯心主义;存在过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也出现过具有辩证思维的唯物主义。

(4)对待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的评价应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结合,使我们对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的评价应该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从哲学路线看,唯物主义比唯心主义进步,比唯心主义正确,但具体到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则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世界上只存在唯心主义的哲学,不存在唯心主义规律。

唯心主义者也是用大脑思维,他们的思维同样受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个规律的支配。

唯心主义者可以无限夸大意识的作用,但在实际生活中,仅凭思维,他们连一根稻草也举不动。

唯心主义只是一种哲学观点,而不是客观事实。反之,一个唯物主义者,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也可能变为一个唯心主义者,口头上的唯物主义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屡见不鲜。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

历史已经并正在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这个时代的真理和良心。人们不仅要知道什么是哲学,更应该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

1.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无产阶级共同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民族性是哲学的主要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理论主题,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学说,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属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而是首先属于他们的时代。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不是源自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的天才头脑,而是时代提供的可能性和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理论需要相结合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从历史背景和阶级斗争状况看,到了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必然性。

a.19世纪中叶的西欧,其中主要是英国、法国以及德国莱茵地区,资本主义比较发达,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开始由隐到显、由次要变为主要。

b.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c.为了适应无产阶级实际斗争的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自觉意识到必须创立一种新的哲学作为工人运动必要的理论支柱和理论支点。

从哲学和科学发展史看,到了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也具有必然性。

a.如果说全人类的哲学遗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产生的文化积淀,那么,德国古典哲学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b.在科学方面,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细胞学说的创立为新的哲学产生提供了可能。

2.哲学的革命变革

(1)19世纪德国哲学的两次变革

一部哲学史,并不是哲学体系简单更替的历史,而是包括转折和变革的历史。以19世纪中叶的德国为例,就出现过两次变革,主要表现为:

费尔巴哈倡导的哲学变革。其改革哲学的要求针对的是黑格尔哲学,力图以人本唯物主义代替思辨唯心主义。

马克思发动的哲学变革。与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针对的不是某一种哲学体系,而是以往的整个旧哲学。

(2)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改变了实践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意义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a.在世界观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确认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是人类世界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在认识论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确认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在历史观中,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历史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

d.在实践观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强调哲学的实践性,认为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科学地解释世界,又强调能动地改造世界。

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建立了严整的哲学体系。

a.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本身就是辩证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本身就包含着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本身就是唯物主义的:

第一,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界本身的辩证运动;

第二,社会辩证法是以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辩证运动;

第三,实践辩证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是包含着不以任何主体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辩证运动;

第四,主观辩证法则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只有在纯概念中才似乎是范畴的自我运动,实际上,辩证法的运行机制和作用,始终是与它借以运行的载体不可分的。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两个“主义”,而是同一个主义,即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包括历史观在内的辩证唯物主义。

c.马克思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开创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所以,恩格斯认为,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

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活动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

a.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与其阶级性密切相关,并集中体现为它的实践性和批判性。

b.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同科学性又是密切相关甚至融为一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严格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完成了一次巨大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为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3.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整个马克思主义一样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精神为整个马克思主义注入与时俱进的灵魂。

(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断地适应种种变化,并不断得到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具创造性的哲学,它与教条主义是不相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并由它的后继者不断发展的学说。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发展的历史。

(2)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论”从来没有间断过。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依据宣布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实际上是用抽象的推论代替对具体问题的分析。

自然科学对哲学发展的本质关系,是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证实,一是证伪。

要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没有推翻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正确理解科学、技术和哲学的关系。

科学比技术具有相对稳定性,哲学更具有相对稳定性。哲学概括的材料愈多,它的涵盖面愈广,适用范围愈大,就愈具有相对稳定性。

反对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来宣扬“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论,但这绝不是说可以不注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所面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所无法比拟的。认真研究和概括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成就是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同样是一个重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求它必须关注现代哲学思潮及其提出的问题,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现代西方哲学主要存在两种对立的思潮,即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反对科学主义,也反对抽象的人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强调世界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又充分考虑到人的主体地位,重视人本身的发展,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主义和科学精神、人本主义和人文精神区分开来,它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精神,反对抽象的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反对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潮的同时,吸取二者的合理观点,力求在现代科学和哲学成就的基础上,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达到完美的统一。

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表明,只有用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范畴。在实践范畴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构成了一个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相统一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

1.实践观在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过程中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对于经验概念的两种抽象规定,改造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把实践理解为一种客观的活动,一种能动的现实存在,与此同时就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经验概念的缺陷。以实践为基础,唯物论和辩证法这两种哲学传统获得了统一。

2.实践观在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过程中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不仅肯定了自然界对于人的先在性,而且更在于把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即物质生产实践作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现实基础,也就把历史的观念带进了自然领域。同时,实践概念不仅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也是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

3.认识论与本体论也在实践概念的基础上达成统一

实践是以物质工具为中介而对于对象世界的实际的把握,认识则是以语言符号为中介而对于现象世界的观念的把握或象征性把握,两种把握活动应当是彼此一致且互为前提的,而且,认识归根到底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所以,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即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两个方面在实践概念的基础上获得了统一。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与时俱进,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其与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

(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中,“中国化”处于核心地位。只有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这个方向,才可能推进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时代化和大众化。

(2)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

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运用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与认识和改造的具体对象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又是由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决定的。

中国革命要获得成功,必须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来应用马克思主义,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过程,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

(6)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时代化具有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化,就是密切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吸收新时代的新内容,从而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回答时代挑战,引领时代潮流,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富有时代特征。

(7)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大众化也具有内在联系。

大众化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功能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离不开语言的通俗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学会说两种话:

“家常话”。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真正发挥作用不能只会讲哲学行话,而要学会用日常语言讲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道理,不能用范畴解释范畴,用概念解释概念。

“中国话”。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也必须学会讲“中国话”,用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讲深讲透。

只有立足国情、关注世情、熟悉民情,并把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2.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1)毛泽东1937年发表的《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经验的哲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的理论典范。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时期写下的重要哲学著作。

(3)毛泽东哲学思想还蕴涵在他军事著作中,如《反对本本主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都闪耀着创造性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

(1)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阐述,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关于把发展提高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的观点,关于“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等,都是关系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重大理论,并创造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

(2)三个代表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是先进文化逐步战胜落后文化的过程,而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民心向背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实践已经并正在证明,执政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归根结底要看它是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科学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a.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推进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c.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d.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对科学发展观的评价

a.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吸取了西方工业化的教训,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经验,顺应了当代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进步潮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重大成果。

b.这些都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内涵,是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通俗易懂,深入人心。

c.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无论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践上说,都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是一个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过程,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的过程。

六、学习哲学,终生受益

哲学并不只是哲学家的事,它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哲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哲学家,但每个人都离不开哲学,哲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1.“为道”与“为学"

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懂得这个道理就应该懂得哲学和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

(1)“为道”与“为学”的关系:

学习专业知识是“为学”。“为学”是重要的,它可以增加人的具体知识,使之成为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学”也有其局限性,即它可以把人培养成专门人才,但又可能把人局限在某一专业领域之中。

“为道”,即学习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的知识结构,提高人的思维水平,把自己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善于辩证思维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把“为道”与“为学”对立起来,只“为学”不“为道”,即只注重专业学习,不注意学习哲学的偏向在一些青年中的确存在,这对于青年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

(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培养多方面素质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渗透到各种素质的培养之中,主要表现包括;

有利于提高政治素质,因为它为青年人远大的政治目光和坚定的政治信念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基础;

它有利于提高人文素质,因为它能使青年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和深厚的理论修养;

它也有利于专业素质的提高,因为一个善于思维的头脑远比一个仅仅塞满知识的头脑更有利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就是世界观的问题,因为哲学就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人不能脱离世界,人既然生活在世界中,就不能脱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不仅要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有一个正确的看法,而且要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的思路和方法,这就是世界观的问题。

(2)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人生观的问题。

人生观是个哲学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首先都要学会做人,即明确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知识越多办坏事的能量就可能越大,这与社会主义教育宗旨是相违背的。

(3)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价值观的问题。

价值观问题的核心是对人生和事物的评价。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价值观,决定人对对象与人自身活动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注意思维方法,学会唯物辩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认真地学习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必须端正学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