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决 策

第七章 决 策

1.什么是决策?决策的原则和依据各是什么?

答:(1)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其含义包括:

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既可以是单个的管理者,也可以是多个管理者组成的集体或小组);

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

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和利用机会。

(2)决策的原则

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要使决策达到最优,必须:a.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b.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制定所有可能的方案;c.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现实中上述这些条件往往得不到满足。具体来说:a.组织内外存在的一切,对组织的现在和未来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但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映这一切情况的信息;b.对于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者只能制定数量有限的方案;c.任何方案都要在未来实施,而人们对未来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对未来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时所预测的未来状况可能与实际的未来状况有出入。

(3)决策的依据

管理者在决策时离不开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这要求管理者在决策之前以及决策过程中尽可能地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

管理者在决定收集什么样的信息、收集多少信息以及从何处收集信息等问题时,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只有在收集的信息所带来的收益(因决策水平提高而给组织带来的利益)超过因此而付出的成本时,才应该收集信息。

2.组织中的决策大多是追踪决策。何谓追踪决策?与初始决策相比,其特点是什么?管理者在进行追踪决策时要注意什么?

答:追踪决策是指在初始决策实施后,伴随着组织环境发生变化,对组织活动的方向、内容或方式的重新调整所进行的决策。

(1)与初始决策相比,追踪决策有如下特点:

回溯分析。追踪决策是在原有方案已经实施,但环境条件有了重大改变情况下进行的。它是对初始决策的形成机制和环境条件进行客观分析,进而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在这一意义上,追踪决策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是对初始决策合理内核的保留,而非简单地全盘放弃。

非零起点。追踪决策所面临的条件与对象,经历了初始决策实施的影响,它已不是起点决策,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不同程度阻力的阻碍和过去决策的影响。

双重优化。追踪决策是一个双重优化的过程。它不仅要优于初始决策,而且要在能够改善初始决策实施效果的各种可行方案中,选择最优或最满意的决策方案。

心理效应。即要充分考虑决策对象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关系。

(2)管理者在进行追踪决策时需要注意必须对过去的初始决策进行客观分析,根据新的情况,寻找调整改变初始决策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追踪决策是一个扬弃初始决策不合理内容的过程。

3.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之间有何区别?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之间有何区别?

答:(1)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调整对象。战略决策调整的是组织的活动方向和内容,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调整组织在既定方向和内容下的活动方式,解决“如何做”的问题。

涉及时空。战略决策面对组织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活动,是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的基础;战术决策具有局部性、中期性,是战略决策的支持性步骤和过程;业务决策是解决组织某个部门在未来较短时间内的行动方案,是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落实的基础。

作用影响。战略决策的实施是组织活动能力形成与创新的过程,其效果影响组织的效益和发展;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的实施是对已有能力的应用,其效果影响组织的效率与生存。

决策主体不同。战略决策主要由组织中的高层管理者作出;战术决策一般由中层管理者作出;业务决策由基层管理者作出。

(2)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个方面:

面向的问题不同。程序化决策主要是解决常规性、重复性的问题;非程序化决策主要是处理非常规性、偶然出现的问题。

处理方式不同。程序化决策要求建立相应的制度、规则和程序等,当问题再次发生时只需根据已有的规定加以处理;非程序化决策往往缺乏信息资料,无先例可循,无固定模式,需要管理人员发挥创造性思维。

决策主体层次不同。较低层次的管理者主要处理日常熟悉的、重复发生的程序化问题;而较高层次的管理者面对的问题大多可能是突发性的,需要进行非程序化决策的频率更高。

4.决策的理论有哪些?

答:决策的理论包括:

(1)古典决策理论

古典决策理论又称规范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来的,主要盛行于1950年代以前。古典决策理论认为,应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决策问题,即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2)行为决策理论

行为决策理论的发展始于19世纪50年代。赫伯特·A·西蒙在《管理行为》中提出“有限理性”标准和“满意度”原则。

(3)回溯决策理论

回溯决策理论(retrospective decision)或隐含最爱理论(implicit favorite)是指把思考重点放在决策制定之后,解释决策者如何努力使自己的决策合理化。该理论是1967年彼得·索尔伯格提出的。回溯决策理论(或隐含最爱理论)说明,决策只是为已经作出的直觉决策证明其合理性的一个过程,说明了直觉在决策中的作用。通过这种方式,个人相信他或她是在理性地行动,为某个重要问题制定逻辑的、理性的决策。

5.决策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决策过程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1)决策过程包括七个阶段:

诊断问题,识别机会。管理者通常密切关注与其责任范围有关的各类信息,包括外部的信息和报告以及组织内的信息。实际状况和所想要状况的偏差提醒管理者潜在机会或问题的存在。

识别目标。目标体现的是组织想要获得的结果。所想要结果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明确下来,因为目标的这两个方面都最终指导决策者选择合适的行动路线。根据时间的长短,可把目标分为长、中、短期目标。长期目标通常用来指导组织的战略决策,中期目标通常用来指导组织的战术决策,短期目标通常用来指导组织的业务决策。无论时间的长短,目标总指导着随后的决策过程。

拟定备选方案。一旦机会或问题被正确地识别出来,管理者就要提出达到目标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这一步骤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提出备选方案时,管理者必须把其试图达到的目标牢记在心,而且要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

评估备选方案。确定所拟定的各种方案的价值或恰当性,即确定最优的方案。在评估过程中,要使用预定的决策标准以及每种方案的预期成本、收益、不确定性和风险。最后对各种方案进行排序。

作出决定。最好的决定通常建立在仔细判断的基础上,所以管理者要想作出一个好的决定,必须仔细考察全部事实、确定是否可以获取足够的信息以及最终选择最好方案。

选择实施战略。在方案选定以后,管理者就要制定实施方案的具体措施和步骤。做好以下工作:a.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保证方案的正确实施;b.确保与方案有关的各种指令能被所有有关人员充分接受和彻底了解;c.应用目标管理方法把决策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执行单位和个人;d.建立重要的工作报告制度,以便及时了解方案进展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监督和评估。决策者根据职能部门反馈的信息,及时追踪方案实施情况,对与既定目标发生部分偏离的,应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既定目标的顺利实现;对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原先目标确实无法实现的,则要重新寻找问题或机会,确定新的目标,重新拟定可行的方案,并进行评估、选择和实施。

(2)决策的影响因素

环境:a.环境的特点影响着组织的活动选择;b.对环境的习惯反应模式也影响着组织的活动选择。

过去决策:过去的决策对目前决策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过去决策与现任决策者的关系情况。如果过去的决策是由现在的决策者作出的,决策者考虑到要对自己当初的选择负责,就不会愿意对组织活动作重大调整,而倾向于将大部分资源继续投入到过去方案的实施中。相反,如果现在的决策者与过去的决策没有什么关系,重大改变就可能被其接受。

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会影响其对方案的选择。喜好风险的人通常会选取风险程度较高但收益也较高的行动方案;厌恶风险的人通常会选取较安全同时收益水平也较低的行动方案。

伦理:决策者是否重视伦理以及采用何种伦理标准会影响其对待行为或事物的态度,进而影响其决策。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会影响到组织成员对待变化的态度,进而影响到一个组织对方案的选择与实施。欢迎变化的组织文化有利于新方案的通过与实施;而抵御变化的组织文化不利于那些对过去作重大改变的方案的通过,即使决策者费尽周折让方案勉强通过,也要在正式实施前,设法创建一种有利于变化的组织文化,增加了方案的成本。

时间:美国学者威廉·R·金和大卫·I·克里兰把决策划分为时间敏感型决策和知识敏感型决策。时间敏感型决策是指那些必须迅速作出的决策;知识敏感型决策是指那些对时间要求不高、而对质量要求较高的决策。

6.何谓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如何利用它来进行企业经营决策?何谓政策指导矩阵?它有何特点?

答:(1)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的概念

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由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建立,其基本思想是:大部分企业都有两个以上的经营单位,每个经营单位都有相互区别的产品—市场片,企业应该为每个经营单位确定其活动方向。

(2)运用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进行企业决策

根据相对竞争地位和业务增长率,可把企业的经营单位分成以下四种经营单位,如图7-3所示。

图7-3 企业经营单位组合图

a.“金牛”经营单位。市场占有率较高,而业务增长率较低。

b.“明星”经营单位。市场占有率和业务增长率都较高。

c.“幼童”经营单位。业务增长率较高,而目标市场占有率较低。

d.“瘦狗”经营单位。市场份额和业务增长率都较低。

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的步骤通常包括:

a.把企业分成不同的经营单位;

b.计算各个经营单位的市场占有率和业务增长率;

c.根据其在企业中占有资产的比例来衡量各个经营单位的相对规模;

d.绘制企业的经营单位组合图;

e.根据每个经营单位在图中的位置,确定应选择的活动方向。

(3)政策指导矩阵

概念:

政策指导矩阵由荷兰皇家—壳牌公司创立。根据市场前景和相对竞争能力分成九大类,来分析企业各个经营单位的现状和特征,并把它们标示在矩阵上,据此指导企业活动方向的选择。如图7-4所示:

图7-4 政策指导矩阵

a.处于区域1和4的经营单位竞争能力较强,市场前景也较好。

b.处于区域2的经营单位虽然市场前景较好,但企业利用不够——这些经营单位的竞争能力不够强。

c.处于区域3的经营单位市场前景虽好,但竞争能力弱。

d.处于区域5的经营单位一般在市场上有2~4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e.处于区域6和8的经营单位市场吸引力不强且竞争能力较弱,或虽有一定的竞争能力(企业对这些经营单位进行了投资并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但市场吸引力较弱。

f.处于区域7的经营单位竞争能力较强但市场前景不容乐观。

g.处于区域9的经营单位市场前景暗淡且竞争能力较弱。

政策指导矩阵的特点

a.该矩阵是一个三乘三矩阵,描绘了各项业务的前景和公司竞争力;

b.每一项业务的定位都采用了一些变量,方法类似于通用电气公司的竞争地位;

c.初始采用的技术细节专门适用于石油化工行业,但这一模型也广泛适用于任何多元化客户;

d.它是以业务的增长率以及新增投产的提前时间为基础的;

e.指导性政策矩阵实质上就是把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归结在一起,并对企业所处战略位置做出判断,进而提出指导性战略规划。

7.确定型决策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和不确定型决策方法各有哪些?

答:(1)确定型决策方法

在比较和选择活动方案时,如果未来情况只有一种并为管理者所知,则须采用确定型决策方法。常用的确定型决策方法有:线性规划;量本利分析法。

(2)风险型决策方法

在比较和选择活动方案时,管理者不知道哪种情况会发生,但知道每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则需采用风险型决策方法。常用的风险型决策方法是决策树法;

(3)非确定型决策方法

在比较和选择活动方案时,如果管理者不知道未来情况有多少种,或虽知道有多少种,但不知道每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则须采用不确定型决策方法;常用的不确定型决策方法有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大法和最小最大后悔值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