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12字
- 2020-12-01 17:40:11
第6章 新的社会矛盾的探索
6.1 复习笔记
一、“双百方针”前后的文艺界思想冲突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1956年4月下旬,陆定一、陈伯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在科学和文艺事业上应实施将政治问题和学术、技术性质的问题分开的方针,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
2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公开提出这一方针;
31956年5月26日,陆定一在中共中央会议上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标志着“双百方针”的正式实施。
(二)“双百方针”的历史背景
1国内历史背景
(1)对阶级斗争状况的估计;
(2)对中国面临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历史性任务的理解;
(3)对知识分子政治态度和思想状况评价的变化。
2国外历史背景
(1)50年代中期苏联和东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推动中国决策者们坚定了原来就已存在的冲破苏联模式的立场,加快了寻找中国式道路的探索;
(2)苏联文艺政策的调整和文艺思潮的变动对中国也产生了影响。
(三)“双百方针”的虚伪性
“双百方针”的表达方式是“含混的诗意化”的,它不采取法律条文的形式来保证文艺和学术的自由,而要采用文学性的语汇来表达、采用政治宣传的方式来展开,本身就包含了政策制定者的暖昧、犹疑心态。具体表现在:
1“双百方针”从一开始形成就包含了多种解释和自我防御的成分;
2事实上,从“双百方针”倡导的开始,对于学术问题的具体争论都是在最高决策者的干预和控制下进行的,形势的发展很快表明,并非所有的学术问题都是可以随便争鸣的;
3“双百方针”的落实过程一直处于摇摆不定之中。
(四)“双百方针”的成果
1它鼓舞了一大批来自“五四”新文学传统下的老作家的创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以来,在五四新文学传统和战争文化规范下的解放区文学传统间无形中形成的隔阂;
2在理论方面提出了反对教条主义,提倡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论”,提倡文学写人性,恢复人道主义传统;
3出现了一批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创作,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学开始成熟。
(五)“双百方针”出现的原因
1对“五四”精神的复活,提倡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和对现实生活的积极干预,提倡写人性,都是来自“为人生的文学”、“人道主义文学”的“五四”新文学主题;
2揭示社会主义矛盾的文学创作和反对教条主义的理论斗争,虽然是由文学新生代提出,但依然是延安时代王实味、丁玲等一部分知识分子反省和批判革命阵营内部不良倾向的思想延续。
(六)“双百方针”的影响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提倡,引发了作家们对5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战争文化规范下的审美原则和教条主义的批评。
1对教条主义的直接声讨;
2对50年代初期文艺现状和成果的反思与再评价。
(七)“双百方针”面临的困境
1957年夏,政治形势发生了突然的逆转,“百家争鸣”变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家”的政治斗争,“双百方针”被曲解为“引蛇出洞,聚而歼之”的政治斗争手段,反右风暴席卷全国,全国一大部分知识分子、文艺界的作家、批评家被定为“右派”,其作品被视为“毒草”而遭到批判。
(八)“双百方针”结束后作家们的不同立场
1郭沫若、何其芳、贺敬之、刘白羽、杨朔等人创作颂歌型诗文
2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和《本报内部消息》,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作品,直接以文学为武器,通过文学形象,积极参与现实政治,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矛盾,力图干预现实生活的创作。
3绿原的《又一个哥伦布》、曾卓的《有赠》以地下创作或私人写作的方式来表达对个人遭遇和时代命运的思考。
4郭小川、穆旦的诗歌表现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即既想使自己作品回荡着时代的主旋律,又要努力在时代的大合唱中发出个人的声音。
二、新的矛盾和困惑:《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一)作品概述
作者王蒙,最初发表于《人民文学))1956年9月号,发表时编辑部对其有所改动。小说讲述了一个对新中国和革命事业抱着单纯而真诚的信仰的青年人林震,来到中共北京市某区委会组织部工作后所遭遇的矛盾和困惑。
(二)人物分析
1刘世吾
刘世吾的形象是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的典型。
(1)他有一定的革命经历,也有相当的工作能力和魄力,富有经验;
(2)他有着处事不惊的沉着、观察分析的冷静机智;
(2)但他对工作缺乏积极主动的热情,对那些有损于党和人民利益的错误和缺点,表现出一种可怕的平静和漠然,内心世故冷漠。
2林震
林震的形象是一个正在成长的青年共产党员的形象。
(1)他快乐、单纯、富于青春的朝气和理想的激情;
(2)在爱情与事业面前能够做出理智的选择。
(三)艺术特色
1小说十分成功地刻画了一系列复杂的人物形象;
1这是一篇以个人经验和感受为出发点,通过个人的理想激情与现实环境的冲突,表现叙述人心路历程的成长小说;
2与对外部冲突的再现相比,作者更注重对叙述人心理内部冲突的表现,这是这篇作品艺术独特性所在。
(四)文学意义
1这篇小说超出了对官僚主义揭露与批判的具体性,体现出理想与激情的永恒魅力和对现实的审视批判意义;
2这篇小说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鼓舞下,作家积极干预生活,勇于揭示社会生活矛盾的一个尝试,是现实战斗精神的一种体现。
三、思想者的苦恼:《望星空》
(一)作品概述
郭小川的《望星空》一诗是为1959年人民大会堂的落成而作,写于同年4到10月。这是一首典型地体现个人与历史的复杂关系的政治抒情诗。
(二)主要内容
全诗共有230多行,分为4章,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1前半部分叙写作为革命战士的“我”,面对浩瀚星空时所引发的有关人生、宇宙的超越时空的思绪;
2后半部分全力描写了人民大会堂的灯火,体察人生的壮丽,对前半部分的诗思提出了诘难,进而思考个人、时代历史潮流与宇宙恒常之间的复杂关系。
(三)《望星空》的反讽情景
《望星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矛盾的文本,这个文本折射出时代思潮的状况和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矛盾心态。
1前半部分循着实境与遐想展开描写,后半部分却企望以理念进行反拨,结果,不仅反拨没有成功,反而显出主观理念的人为性;
2在前半部分对望星空的超越性表现之后,后半部分的反拨确实显得有点无力,前后的“矛盾”终究无法解决。
四、受难者的炼狱之歌:《又一名哥伦布》和《有赠》
(一)《又一名哥伦布》
1作品概述
《又一名哥伦布》创作于1959年的秦城监狱,作者绿原。作品反映了被囚监狱中的孤苦绝望的心境。
2艺术特色
(1)采用对照的方式,构思巧妙,语言朴素;
(2)表现了现实的背谬和生存的苦难;
(3)弥漫着庄严的苦涩和难言的隐痛,冷凝而苍凉。
(二)《有赠》
1作品概述
《有赠》创作于1961年,作者曾卓。作品通过对一位伟大女性的深情倾诉,抒发了对苦难境遇里人间真情的真切感受,歌颂了平凡朴实的爱情。
2艺术特色
(1)饱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
(2)不正面描述自己曾经的孤寂与苦难,而是竭力表现孤苦中的慰藉和温馨,
(3)诗思真诚、温和而感伤,但不乏意志的刚健、单纯中内蕴沉郁的悲剧性体验。
(三)评价
1人不可能完全超越时代的限制,这两首诗歌中仍可以看出时代共名的影响。当他们作为知识分子已不可能对现实予以关注和干预,无法再以“主人翁”的姿态来确立自己的抒情主体,个人的倾诉成为最自然的表达方式。
2从绿原带有思辨色彩的表述中,仍可曲折体现出现实战斗精神的知识分子传统,他的“坚信”即使是一种自慰,也带有人世的“英雄情结”。
3作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的受难者,他们只能采取一种抵抗悲苦与绝望的低姿态抒情,这既是受难者对人性的权利和责任、理想与信念的坚守,又是对意识形态一统天下的时代中社会矛盾和社会悲剧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