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圣才电子书
- 7字
- 2020-11-22 12:51:47
第二部分 课后习题
第一编 先秦哲学
第1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1.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思想有什么意义?
答:(1)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的变化
①思想来源上:殷商时代已有道德意识的启蒙。在《盘庚》中已包含了尊重民意、民利和当政者的笃诚敬业精神等人文主义的萌芽。但殷代仍以敬事鬼神为主。小邦周取代大殷商以后,周初人进一步有了人文的自觉,这种自觉源于他们以小邦而承受大命,又面临内外部的叛乱。继承了商人崇拜上帝至上神的天命观念,他同样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但周公的天命观和商人是有区别的;
②天德关系上: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德转变,重神到所谓重道忠于民而信于神,改造了商人诸事占卜的天命论。“以德配天”即用德替代祖先,以道德作为祭天的配享,也即将德放到了与天相等同的地位。在殷周之际的革命中,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把血缘性的祖宗崇拜,发展为政治与道德性的祖宗崇拜(“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把外在性的天神崇拜,逐渐内在化、道德化。 “敬德保民”周公认为,夏、殷王朝败亡,说明“天命”是可以转移、变更的。“天命靡常”,“天惟时求民主”,人主只有敬慎其德,治理好国家,“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所以命是可以更改的,关键是主政者要“明德”“敬德”。
③天与天命中神的观念淡了,认为惟德是辅;由天不可信的思想演化成对天的怨恨等。
(2)“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意义
①周人改造夏、殷两代的王权神授论,不仅创造天子说,假天神权威为王权的合理性作论证,而且创造天命转移论,假天神权威对君主的权力作出一定的限制和道德的约束,又赋予君主不仅治理人民,而且教化人民的双重责任。
②周人的“敬”“敬德”“明德”的观念,是一种充满责任感的忧患意识,从把责任、信心交给神转而为自我担当。这是周人在自觉、主动、反省地凸显主体的积极性与理性作用,是中国人文精神最早的表现,是以“敬”为动力的、具有德性的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
③周公提出的“敬德保民”“敬德安民”等一系列人道主义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在社会实践中起过一些作用。从考古发掘上看,周代与殷代很大的不同,是人殉与人牲的现象大大减少。周初的统治者已认识到人民的生命、生活与人民的意志、意向的重要性,将其抬高到与天命同等的地位,要求统治者应通过人民生活去了解天命。也就是说,天意是通过民意来表现的,王者要以民为镜,从民情中去把握天命。
2.试谈《易经》中相互联系和变化的思想。
答:(1)爻与爻、卦与卦之间,反映了作易者或编纂者的相互联系、相对相关、互补互动的意识。
①乾与坤、泰与否、谦与豫、剥与复之间,都是两两相对,相互关联与转化的。
a.泰卦的卦象是乾下坤上,本身是吉卦,象征天地阴阳交合通泰。但泰卦的九三爻指出:“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即注意平与陂、往与复之间的变化,没有一直平坦而不陂斜的道路,没有永远向前而不曲折反复的进程。泰卦的上六爻为变爻,喻象非常不好,贞吝(即贞问不利)。
b.否卦的卦象是坤下乾上,天地阴阳不能相交合,万物不通,闭塞,本身是凶卦。但否卦的九四爻开始转好,九五爻指出:“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休是喜庆。意思是能注意到闭塞而加以警惕就是好事,所以大人吉。警惕着危亡就会像系缚在丰茂的桑树上一样稳固。否卦的上九爻为变爻,指出闭塞不通之时不会太长,开始不利,而后喜事就来了。
②所有卦中,一般二爻、五爻往往是吉、无咎,后人理解为取刚柔的中道、平衡,这可能也反映了《易经》的创作者在总结各种经验时,重视和合、中平的意识,防止过与不及。
(2)以乾卦为例看变化的思想
①乾卦之爻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②乾卦爻辞注解:第一爻喻象为龙潜伏在底下,未可施用。第二爻,龙出现在原野上,利于见位高的人。第三爻,君子白天勤勉不倦,晚上警惕,常常如此,即使遇到危难仍不会有灾害。第四爻,龙跳到深水里,可以无灾害。第五爻,龙飞跃上天,象征腾升,利于见到位高的人。第六爻,龙飞到极高,物极必反,将有凶灾。最后总结:本卦六爻都是阳爻,称“用九”。群龙卷在一起而不见其首,这就没有亢龙之悔,故总体上是吉卦。
③本卦通过对自然、人事经验的总结,反映了作易者对事物变易的看法,有一定的哲理性。例如事物或人的发展由低到高,由新生到成熟,发展到一定地步或地位,就要注意是否会走向反面。人们如何避免“咎”——灾害或过错呢?要善于进行调整,以避免发展的极限。对于人自身来说,不能太满太过,应有忧患意识,保持勤勉谨慎的状态。看来人们在自然面前还是可以有作为的,可以避免凶祸,争取好的结果。
3.谈谈最早的“气”与“阴阳”的学说。
答:(1)“气”和“阴阳”的概念是出现在春秋初期。它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朴素的认识,在春秋时期,人们用气和阴阳来解释地震、星象、乃至疾病。由此也可见气与阴阳是很普遍的认识方法。
(2)春秋时期也有思想家把天道与人事分开处理。周内史叔兴明确提出“吉凶由人”的观点,把“阴阳之事”限定在自然世界。越周的范蠡也把四时运行的“天地之常”看作是阴阳二气运行的结果,指出人们只能遵循天地的常规,按照星辰出没和四时运行来行动。
(3)中国哲学的宇宙自然论不是原子论、构成论,而是气论、生成论。
①“气”与“阴阳”的范畴表达了一种宇宙的秩序与关系,便于说明宇宙的生成演化。“气”具有无形无象、无所不包、弥沦无涯、能质混一的特性,是能动的、生机的、连续的、整体的。
②“阴阳二气”的表述则把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据,规定为内在的诸种力量中的主要的相互克服、制约,这两种力量又是交互作用,相互补充与促进的。
③在一系统中,需保持均势与平衡,任何一方偏胜,不能“交通成和”则失去正常的秩序。因此,人们要善于“燮理阴阳”。
④“气”论与“阴阳”观不仅用来说明自然,也被用来说明社会、人事、人文现象、人身与人心等。它尤其便于说明自然、社会、人事之间也处在一个大系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