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4469字
- 2024-11-28 18:37:44
第1章 微观经济学概述
1如何理解“经济人”假设的内涵?经济人假设对于经济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答:(1)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是指经济活动中的任何个体和组织都是以利己为动机,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取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即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经济人假设包括以下内容:①在经济活动中,个人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例如,消费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满足;生产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利润;生产要素所有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报酬。这就是说,经济人主观上既不考虑社会利益,也不考虑自身非经济的利益;②个人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和随机型的决策。因此,经济人又被称为理性人;③经济人拥有充分的经济信息,每个人都清楚地了解其所有经济活动的条件与后果。因此,经济中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获取信息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④各种生产资源可以自由地、不需要任何成本地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流动。
经济人的利己主义假设并不等于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自私自利”,即该假设并不意味着这些市场活动个体只会关心自己的钱袋子,相反,他们会在孜孜以求地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过程中,自然地、必然地为社会提供最优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客观地实现一定的社会利益。
(2)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是经济学分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它存在于经济学几乎所有的理论之中。“经济人”的假定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基础,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也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石之一。
2如何理解资源稀缺性与资源配置的关系?
答:稀缺性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有限,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之为“经济物品”。一方面,人类对经济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另一方面,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却是有限的。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生产这些经济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指把稀缺性的资源配置到相互竞争的各种用途上,主要解决三个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
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这样,就导致经济学家们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从稀缺性出发,西方经济学一般认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提供消费”。
3价格是如何配置资源的?
答:微观经济学对单个经济单位的考察,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而这三个层次都与价格因素有关:
(1)第一个层次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它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进行最优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进行最优的生产决策以获得最大的利润。这其中都涉及到了价格问题,对消费者来说,其消费必须考虑到自己的预算约束问题,预算约束问题使消费者不得不考虑自己所要消费的产品的价格水平是否可以接受。对生产者来说,他的生产决策也必须考虑到产品当前的价格问题,高价格会使其增加投资,增加产量,低价格会使其减少投资,减少产量。
(2)第二个层次是分析单个市场的价格决定问题。单个市场的价格决定,是作为单个市场中所有的消费者和所有的生产者的最优经济行为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在第二个层次中,价格是核心。
(3)第三个层次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同时决定。这种决定是作为所有单个市场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单个市场的核心是价格,那么多个市场的核心将仍然为价格。
价格在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决策中是至关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所决定的价格又调节了消费者的要素供给和生产者的要素需求,而产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所决定的价格又调节了生产者的产品的供给和消费者的产品需求。正是价格最终使整个微观经济学得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使微观体系得以顺利流转。
4实证经济学包括道德观或者价值观吗?它与规范经济学的关系如何?
答:(1)实证经济学不包括道德观或价值观;实证经济学中应用的是实证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研究经济现象是什么,即是对客观事物的状况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的真实性陈述,因此实证经济学不包括道德观或价值观。
(2)规范经济学应用的是规范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研究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这一方法强调科学及其发展是与价值观密切相关的。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区别可归纳为以下三点:①规范分析在研究经济事物的同时树立一个判别标准,以便能对分析结果做出好与坏的判断。而实证分析则只对经济运行过程本身做出描述,并不做出好与坏的判断。②二者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规范分析要说明经济事物是否符合既定的价值标准。实证分析则要解决经济“是什么”的问题,要研究经济变量的规律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并对未来做出预测。③规范分析没有客观性,其结论受到价值标准的影响;实证分析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其结论可以接受事实的验证。尽管有上述区别,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二者之间仍相互联系。规范分析以实证分析为基础,而实证分析则以规范分析为指导。实证分析的结果往往要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最终目标,而规范分析的结论往往又是实证分析的出发点。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共同构成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两者相互补充,共同完善,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起到相互完善的作用。综上所述,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既有区别又相互补充完善。
5简述微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答: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微观经济学时期,或者说是微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第二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中期,是新古典经济学时期,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奠基时期。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观经济学的完成时期,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建立体系时期。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微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扩充和演变时期。第五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微观经济学的深化时期。这五个阶段的特点分别如下:
(1)第一阶段:微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微观经济学的发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价值论的研究初期。这一时期,西方经济学在对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作宏观考察的同时,也对其作了微观的探讨。在西方经济学的初创时期,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是经常混合在一起的,两者没有明确的界限。
(2)第二阶段:微观经济学的奠基时期
19世纪初期到20世纪中期是微观经济学的奠基时期。微观经济学研究取得的成就可概括为三个方面:①形成和发展了一套完整的微观经济活动者行为理论;②提出了一般经济均衡问题,建立了一般经济均衡的理论框架;③创立了当今的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垄断竞争理论以及一般经济均衡理论的数学基础。这些研究初步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3)第三阶段:微观经济学的建立体系时期
20世纪晚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厂商理论为主体形成了理论体系。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张伯伦的“不完全竞争理论”、无差异曲线的应用对需求理论的修正、一般均衡分析对局部均衡分析的补充以及福利经济学的建立,标志着现代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最终确立。该体系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厂商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
(4)第四阶段:微观经济学的发展、扩充和演变时期
20世纪60年代开始,微观经济学在价格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等方面都有所扩展,福利经济学成为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5)第五阶段:微观经济学的深化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进一步深化,一些新的经济学理论随之产生,如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非均衡理论、资产定价理论、寻租理论、非对称信息理论以及显示性偏好理论等。
620世纪80年代以来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的趋势?
答:方法论的变化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微观经济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出现了以下趋势:
(1)分析工具的数理化趋势
经济学与数学的结合本来不是始于20世纪,但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是如此的专门化、技术化、职业化甚至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从而使经济学这个大厦体系更严密、表达更准确、思维更成熟。数学化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主流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计量经济学的崛起;②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大规模运用;③博弈论的引入。
(2)假定条件的多样化趋势
“经济人”的假定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基础,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也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石之一,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该假定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充实。可是,在20世纪中,“经济人”的假定条件也被不断地修改和拓展,甚至遭到批评和攻击。例如,西蒙认为经济人的计算能力是“有限理性”的;贝克尔拓展了“经济人”的假定,认为个人效用函数中具有利他主义的因素;鲍莫尔主张用“最大销售收益来代替最大利润的目标函数”,因为实证经验表明经理层的薪金与销售收益的关系大于它与利润的相关程度;莱本斯坦反对“利润极大化、效用极大化、成本极小化”的经济人的传统假定,认为上述假定在完全竞争下是适用的。公共选择学派提出的挑战是,“经济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并不能得出集体利益最大化的结论,“阿罗定理”说明个人福利的简单加总不一定与社会福利一致。新制度主义认为“经济人”假定过于“简单化”,因为除了物质经济利益以外,人还有追求安全、自尊、情感、地位等社会性的需要。
(3)研究领域的超经济化趋势
经济学方法论的演进并非完全建立在对前一种方法或另一种方法的否定之上,而更多的是随着时代主题和研究角度的变化而变化。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演变中出现的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其研究领域与范围开始逐渐超出传统经济学的分析范畴,经济分析的对象扩展到几乎所有人类行为,小至生育、婚姻、离婚、家庭、犯罪等,大至国家政治、投票选举、制度分析等。对于经济学研究领域的这种帝国式的“侵略”与扩张,有人称之为“经济学帝国主义”。
(4)案例使用的经典化趋势
在西方经济学中,用案例阐明一个定理、寓意一个规律已经司空见惯。但是,20世纪西方经济学中的“举例”,不仅已经发展到“经典化”的地步,而且在有些定理中不举例已不足以说明问题,甚至所举的案例已具有不可替代性。这种案例的唯一性,既通俗易懂,又代代相传,成为一种象征。科斯定理是通过一个简单的“牛群到毗邻的谷地里吃谷”的故事来完成的;197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米德在论述外部性的发生与补偿时,给读者讲述的是“蜜蜂与果园”的例子;同样论述外部性,庇古的举例更为浪漫与优美,是“火车与飞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