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配套考研真题解析

一、配套考研真题

1.亲身传播(概念题,上海交大2007年研;江西师大2007年研)

2.大众传播(概念题,复旦大学2017年研;南京理工2010年研;武汉理工2009年研)

3.群体传播(概念题,南开大学2004年研)

4.组织传播(概念题,浙大2017年研;华南理工2014年研;华科2011年研;南京理工2011年研)

5.简述人们获取新闻、交流信息的不同渠道。(简答题,中南财大2008年研)

6.结合近年来的电视选秀或相亲节目的实际情况,分析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论述题,暨南大学2011年研)

二、配套考研真题解析

1.亲身传播(概念题,上海交大2007年研;江西师大2007年研)

答:亲身传播是指以人体自身为媒介,尤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以表情和动作作为辅助手段的传播方式。亲身传播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传播信息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快,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但与其他传播方式相比,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一个信息,经人们口口相传,越到后面越失真。亲身传播可采用的方法有言语传播、文字传播、体态语言传播、信号传播等。

2.大众传播(概念题,复旦大学2017年研;南京理工2010年研;武汉理工2009年研)

答: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其特点包括: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大众传播也有反馈机制,但这种反馈一般是滞后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

3.群体传播(概念题,南开大学2004年研)

答:群体传播是指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这个过程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其特点包括:信息传播在小群体成员之间进行,是一种双向性的直接传播;群体传播在群体意识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群体意识越强,群体的凝聚力就越强,越有利于群体目标的实现;在群体交流中形成的一致性意见会产生一种群体倾向,这种群体压力能够改变群体中个别人的不同意见,从而产生从众行为;群体中的“舆论领袖”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具有引导作用,往往是开展健康传播的切入点。

4.组织传播(概念题,浙大2017年研;华南理工2014年研;华科2011年研;南京理工2011年研)

答: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具体而言,组织传播的功能包括: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5.简述人们获取新闻、交流信息的不同渠道。(简答题,中南财大2008年研)

答:在现代社会,人们获取新闻、交流信息的渠道、形式、手段多得难以胜数。不同的人由于社会地位、职业、文化程度不同,各有相对固定的渠道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不管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是公开的还是秘密的,人们获取新闻、交流信息的渠道,可以归纳为三类:

(1)亲身传播

不管是近距离还是远距离,亲身传播都是个人对个人的传播。最常见的是两个人面对面的交谈。亲身传播可采用的方法主要有:

口语传播:面对面交谈,远距离电话会谈。

文字传播:私人信件、电报、传真、E-mail(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

体态语言传播:人们常常在一定场合以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来传达一定的情感、情绪,也常常用来传播一种信息。比如,在纽约的股票交易大厅,股票经纪人向他的委托客户以手势显示股市的涨落,客户也同样以手势传达买进卖出的要求。

信号传播: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常在窗外悬挂实物以显示安全或危险。海上航行时,舰船上信号员互打信号旗,都属于这一类。

亲身传播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而与其他传播方式相比,其不足之处是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一个信息,经人们口口相传,越到后面越失真。

(2)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的最大特点是一个媒介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所以是一种无定向传播。它的长处是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保真度好。但是大众传播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所以它的反馈很慢,互动性差(除了网络媒体)。

(3)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是一个人面对一群人所进行的传播。它既属于定向传播,又属于无定向传播,得依据具体场合、参与人数来定。它的长处和不足都介于亲身传播与大众传播之间。常见的形式有群众集会、新闻发布会、座谈会、各种讲座、报告会、小组讨论会。

6.结合近年来的电视选秀或相亲节目的实际情况,分析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论述题,暨南大学2011年研)

答: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在传播学研究史上,最早对传播的社会功能作出较全面分析的是H·拉斯韦尔。他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三个方面。赖特的“四功能说”又为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增加了提供娱乐一条。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与环境的互动方式。大众传播是通过媒介组织向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大规模地传播信息的过程。受系统内部组织机构、运行规律以及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任何大众传播媒介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都纳入自己的传播范围,对客观世界作“全息”式地反映,而是有选择地进行传播。因此,大众传播媒介所“呈现”的环境并不等同于客观的“现实环境”,而是充满了主观色彩的“媒介环境”,或称之为“虚拟环境”“拟态环境”“信息环境”。在大众传播时代,人类与客观环境之间不再是直接的认知关系,而是插入了大众传播媒介这样一个“中介物”,单凭自然感知获取“第一手直接信息”来认知世界、协调环境已不可能,而不得不更多地依赖大众传播媒介所“呈现”的“媒介环境”。人类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根本性变化。

(1)大众文化能够促进文化的选择和创造,在传播途中构建“虚拟现实”

按照著名社会学家李普曼的观点,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个是“身外世界”的现实环境;另一个是“脑海图景”中的虚拟环境。现实环境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虚拟环境则是渗透了人的意识,被人所体验过的主观世界。当“身外世界”,即现实环境越来越广阔、复杂而又稍纵即逝时,人们已很难直接地去亲身体验它、理解它,现实环境已成为“不可触、不可见、不可思议的”环境。人类要在这个环境中生存和行动,必须将其重新建构成一个更为简单的模式,即通过各种大众传媒去了解现实。这样,人类行动所依据的不再是客观环境及其变化,而是大众传播媒介所“再现”的“媒介环境”。

当今大热的电视选秀与相亲节目营造出的舆论氛围与现实社会的真实状况有着区别。例如,近两年火速走红的相亲节目中,某些嘉宾的“拜金主义”思想,节目组不加掩饰地对嘉宾“炫富”心理的张扬,让向来含蓄的中国观众大为惊叹。比如,在《非诚勿扰》节目中一位家庭条件一般喜爱骑自行车且没有正规职业的男嘉宾问女嘉宾:“你愿意坐我的自行车逛街吗?”女嘉宾毫不犹豫地说:“我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想坐在单车后座上笑。”这种拜金与炫富的择偶观也许是真实现实的一角,但是更多时候是通过电视这个大众媒体放大后营造的一种“虚拟现实”,从而引发了受众对于现实的不同认知,甚至带有扭曲的意味。

(2)大众传播的社会协调功能对社会文化环境进行协调与调整

社会协调功能指激励和动员群众,提出对策,抵御有碍于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防止因报道某些事件和敏感问题造成的过度刺激;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些事件上去,形成论文中心。对社会和个人,都有助于对信息的摄取和利用,也防止受传者因信息过多而无所适从。有利于巩固本国文化,防止外来文化“入侵”。

以《非诚勿扰》和《超级女声》分别为代表的相亲节目和选秀节目,在为公众提供娱乐与话题的同时,也无形中显示了当前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念认知中的拜金、作秀等问题。通过大众媒介对这些问题的放大化展示,帮助受众对这一现象有了更为直观的认知与感触,从而在社会中引发了一种讨论与思索,针对这种价值观对整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认知进行了矫正与感知,对于社会的整体文化氛围有警示意义。

(3)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对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双面作用

娱乐功能是指满足人们的娱乐消遣需求,也有助于将核心价值扩展到生活领域,通过娱乐节目使意志和信念得到充分体现。

娱乐功能是当今大众传播极为显著的一个作用,甚至被中心化。其重要原因是适应了当今消费社会里人们对消费生活的需求。作为选秀节目与相亲节目,其本身便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消遣性。娱乐元素的加入让节目变得更吸引人,为相亲节目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非诚勿扰》在节目中也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娱乐性和话题性,也包含一些表演、夸张、演绎的成分。

(4)电视相亲节目构建的“还原生活”的信息环境,大幅度地扩大了受众的社会认知能力,满足了受众的社会认知需求

电视体验可以让他们悠闲地坐在家里,以旁观者的身份、冷静的头脑观察节目中的真人秀,分析节目话题,评判嘉宾行为。更重要的是,受众能通过别人的事件进行反思和引申,从中建构和拓展自己的社会认知结构。这种通过电视体验形成的社会认知,既是对直接经验的补充,也能在直接经验中得到确认,或进一步指导直接体验。

娱乐新闻把热点话题搬上了荧幕,让受众足不出户就能满足“围观”的欲望,享受看热闹的愉悦。这种公开的、被社会普遍承认的电视窥视,可以使受众更多、更广、更深入地认知社会,电视让窥视别人的观众心怀理所当然的优越感。长期耳濡目染这类娱乐节目,对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行为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5)大众传播是社会认知形成的主要途径,它大大拓宽了受众社会认知的渠道

电视相亲节目展示了当代青年价值观多元与冲突的社会现实,为价值观的冲突和碰撞提供了一个平台。但是这些以收视率为第一追求的节目,也不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可能对节目受众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诚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传媒市场,媒体不可能不追求经济效益和市场影响,但在一个价值多元化、利益多样化的时代,我们仍需要一种主流价值观,帮助观众认识社会、思考人生。媒体要找到利益与道德的平衡点,发挥它引导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作用,通过它来调整触碰道德底线的社会价值取向,推动社会认知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