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复习笔记

一、音乐教育及其性质、特征

(一)音乐教育概述

1.音乐教育的含义

音乐教育,是教育与音乐两个领域都必不可少的重要范畴。在教育领域中,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美育、文化教育乃至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音乐领域中,音乐教育是社会音乐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与重要活动基地。音乐教育概念范畴分为两个:

(1)普通音乐教育

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在于将音乐作为审美和文化教育的一种手段,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情操,传承文化,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专业音乐教育

专业音乐教育也称为职业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学习音乐的专门技巧,从事音乐的各项理论研究,培养音乐表演、创作、理论、教育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国际上对于音乐教育概念的定义,已经超出了上述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概念范畴。音乐教育内涵十分广泛,以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为例,其音乐教育概念范畴包含以下几部分:

学校音乐与教师教育。

职业音乐家教育。

早期儿童音乐教育。

特殊音乐教育、音乐治疗与音乐医学。

社区音乐活动。

文化、教育与大众传媒中的音乐。

从以上可看出音乐教育内涵之广泛,音乐生活中的所有活动,都内含着教化的意图。

2.音乐教育含义范围

音乐教育又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1)广义的音乐教育

广义的音乐教育是指从教育视角出发所涵盖的所有具有教育意义的音乐活动。

(2)狭义的音乐教育

狭义的音乐教育指以“教育”冠名的音乐活动,诸如前述中的“学校音乐教育”“音乐教师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等机构,则属于特定的狭义音乐教育范畴。

从当代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无论广义和狭义的音乐教育都是十分值得重视的。音乐教师教育是音乐专业(职业)教育的一种类型。这样,音乐教育实际应该划分为三大类型:学校音乐教育、专业(职业)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从多元文化的角度来看,不同的音乐教育也总是置于特定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当中。

3.音乐教育的分类

音乐教育一般分为学校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音乐教师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四类。

(1)学校音乐教育

学校音乐教育是指幼儿园,中小学,普通大、中专院校的以培养人的一般音乐素养,传承音乐文化为目标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归属于普通音乐教育。

(2)师范音乐教育

师范音乐教育,又称为音乐教师教育,是指师范院校或音乐艺术院校及普通大学中的音乐教育专业等以培养普通学校音乐师资为目标的音乐教育。从职业的角度而言,师范音乐教育归属于专业音乐教育,但从教育的目标来看,师范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却是为普通音乐教育服务的。

(3)专业音乐教育

专业音乐教育,又称为职业音乐教育,一般是指音乐艺术院校中以培养演唱、演奏、音乐创作、音乐研究、音乐教育师资等专门音乐人才为目标的音乐教育。

(4)社会音乐教育

社会音乐教育包含少年宫、群众艺术馆、业余音乐艺术团体、民间传统音乐社团、老年大学等社会音乐教育机构举办的各类音乐教育活动;包含家庭音乐教育和个人音乐教育(如社会上的私人音乐教学等活动);包含电视音乐教育、广播音乐教育、网络音乐教育、社区音乐教育等越来越多的形式和渠道。就教育的属性而言,社会音乐教育一般归属于普通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越来越凸显其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

(二)音乐教育的性质、特征

1.美育中的音乐教育

美育中的音乐教育是美育不可缺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它首先具有与美育共同的性质特征。

(1)美育的性质,基本可以归纳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培养人的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审美水平与审美创造能力;

第二个是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完美的人格。

(2)美育的特征

美育与其他教育不同,它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征主要有:

诱发性与非强制性

美育丝毫不能强制。强迫引起的必然是对强迫者的反感。对美的爱要靠美自身的魅力去唤起,而美的事物本身又恰恰具有这种诱人的特性。

寓于具体形象与具体情感中

形象性与情感性是美的一个根本特性,离开这两者也就没有美可言了。

寓于娱乐、欣赏,而非乏味说教中

“寓教于乐”,是美育的又一重要特点。美育是通过对美的认识、理解而起作用的。人在美的观念满足中感到愉快,得到精神的享受,同时也在美的感染中受到教育。

主动性与创造性,非被动性与灌输性

美育具有很强的创造性。美育的创造性,首先取决于美的本质。美与创造密不可分,美来自自由创造,没有创造即无所谓美。其次,美育的创造性还取决于美感的创造性。美感过程不是单纯消极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能动的、再创造的过程。

2.音乐教育自身特征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的独特形式来实现美育的,因此它不仅具备以上所述的美育的全部共同特征,又有自身的特点。

在其内部结构中(如图0-1所示),音乐教育的最基本“元素”——教师、学生和音乐三者都是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结构关系即是教师、学生和音乐之间的关系。无论是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还是音乐教育的理论探讨,都必须以这三者的存在为前提,也都必须以这三者之间关系的良好发展为检验标准。

图0-1 音乐教育的内部结构

3.自身特征的影响

认识音乐教育的特征,对于音乐教育自身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4.衡量标准

在任何音乐教育中,技能训练都是不可缺少的,因为这对于感受或再创造具体的音乐形象是一个关键因素,是体现美育形象性特征的重要方面,音乐作品本身是极为丰富甚至是十分复杂的,只要给欣赏者主动性,确立审美者的主体地位,审美者即能逐步参与到音乐中来,并发挥其自身的创造性。

二、音乐教育的目标

音乐教育的目标不仅关系到音乐课的教学内容,还关系到音乐教学的方法。

(一)实施美育——美育目标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有机构成内容,而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和手段,则又是美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标,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许多音乐教育家对此有过精辟的阐述,例如: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说过,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培养一些少数伟大、杰出的所谓‘天才’,而是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把每一个小孩都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与完美的人格的极优秀的程度,而事实上这也是每一个人所应追求的目标”。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指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高尚的人格。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音乐应该同其他学科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音乐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个性。”

美国音乐家与教育家关于音乐教育改革的“坦格尔伍德宣言”则指出:“我们认为教育必须把生活的艺术、个性的建构和创造性的培养作为主要目的。

(二)传承文化——文化目标

1.原因

(1)音乐是人类各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音乐教育就必然具备文化教育的品格,承担起传承古今中外优秀音乐文化,尤其是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使命。

(2)在当代世界的教育改革潮流中,重视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已成为近年来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寻求本民族文化资源成为各国家、各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民族文化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引起各国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

(3)由于20世纪以来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一直受到西方音乐的较大影响,民族音乐文化的观念一直未能在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实际的教材中得到基础性和系统性的体现,使一代代学生对自己民族的音乐了解甚少。因此建立民族音乐文化观念,加强学校音乐教育的民族音乐文化基础是学校音乐教育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

2.措施

要树立文化传承的音乐教育观念,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解决以下问题:

(1)在理论上,解决学校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传承互为基础的问题,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应以学校音乐教育为基础,学校音乐教育应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

只有将学校音乐教育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基础,才谈得上民族音乐文化(包含56个民族以及地方的音乐文化)的重建。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学校音乐教育应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将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以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作为基础来开展音乐教育。

(2)在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重视音乐教师民族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

将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引到学校音乐教育中。

以民族音乐为基础构建学校音乐教育系统工程。

总而言之,音乐教育的文化目标,是新时期赋予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一项神圣的任务。

(三)学习音乐——学科目标

学习音乐既包括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技巧,也包含提高全面的音乐素养。

人们常说,对学生而言,在音乐课堂中有两个老师,一个是音乐教师,一个是优秀的音乐作品。上好音乐课的关键有三个:

1.千方百计地搞好音乐音响,创造优美的音乐环境,带给学生真正优美的音乐,是上好音乐课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提高自身音乐水平的必经之道。

2.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发展学生的听觉记忆能力,通过各种方法使之以律动的形式参与到音乐中去,是保证音乐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二。

3.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其音乐的演唱演奏技能,同时努力提高音乐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演唱演奏水平,是音乐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三。

(四)目标的基本结构

音乐教育的目标可以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来发现作为具有社会意义的音乐教育的基本结构。

图0-2 音乐教育的基本结构

在这一音乐教育的基本目标结构(如图0-2所示),任何一个系统——社会文化系统、个体发展系统以及学科技能系统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任何一个教育目标——审美教育、学科教育和文化教育也都是不可或缺的,任何单一教育目标的过分强调,都会导致整体有机结构的破坏。

(五)绿化事业——再论音乐教育的目标

全面提高国民音乐文化素养,既是音乐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音乐自身发展的目的。把音乐教育推向每一个学生,每一个青少年,推向整个社会,是整个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

三、音乐教育学概说

(一)音乐教育学的含义

音乐教育学是一种交叉学科,它是音乐学与教育学互渗交融的产物。

1.音乐学与教育学

(1)音乐学

音乐学是研究有关音乐的一切事物的学术领域。该领域包括自然科学如音乐音响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社会科学如音乐教育学、音乐社会学等,人文科学如音乐哲学、美学、音乐人类学、民族学、音乐历史学、作曲理论等。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规律、原理和教育方法的一门社会科学

该领域主要包括:教育哲学(美学)、教育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史、教育教学论、课程论、学科教学法、比较教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等分支学科。在教育学领域中,“音乐教育学”属于学科教育学范畴,因此一般又被称为“音乐学科教育学”。

2.音乐教育学

音乐教育学,以培养人塑造人作为目的,并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它是一种人文社会学科。音乐教育实践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亦需要有良好的方法去实施,因此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终于形成了特定的学科,这一学科即是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学是研究有关音乐教育实践及其理论的科学,是研究音乐教育全部过程,揭示音乐教育性质与规律,从而全面指导音乐教育实施的学科。

(二)研究范围

音乐教育学的研究既要讨论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又要研究音乐教育实践是如何进行的。音乐教育学研究在于优化音乐教育的目的、行为和效果。

1.基础理论

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包括哲学、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史学等,要求从跨学科的高度,考察学科的教育目标,组织学科的教学内容,梳理教学过程,探讨教学方法。

(1)音乐教育哲学主要讨论音乐教育的本质论、目的论、价值论等基本问题。

(2)音乐美学、音乐教育讨论音乐教育中的感性把握与审美体验。

(3)音乐社会学、人类学进入音乐教育学科,着重讨论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音乐。

(4)音乐史学研究人类社会各阶段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和音乐教育思想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可以从世界史、国别史、断代史、专题史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2.教育实践

音乐教育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各种类型的音乐教育行为都进入了音乐教育学研究的领域。

(三)产生与发展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音乐教育理论是以音乐教学法和音乐教材教法的形式出现的,这和我国学科教育的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1.20世纪初的音乐教学法

20世纪初的音乐教学法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1903年清政府正式将音乐列为学校的必修科,设立“唱歌”和“乐歌课”,这就是近现代中国以“学堂乐歌”为特征的学校音乐教育的起源。

(2)1904年清政府《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中明文规定师范生要学习“教育学”,其中包括有“各科教授法”。

(3)1913年国民政府公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规定继续在“教育”一科中讲授普通“教授法”。

(4)1917年陶行知先生提出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教授法”更名为“教学法”是我国学科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音乐教材教法

(1)从20世纪起,一些师范学校随着艺术课程的设置,开设了“歌唱教学法”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师范教学法课程恢复定名为“教材教法”课,音乐教学法课程也定名为“音乐教材教法”。

(2)50年代中期介绍苏联中小学和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法,翻译出版了一批音乐教学法著作,对我国音乐教育学科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80年代以来,教学法学科也重新受到教育界的关注,1981年、1984年相继出版了《小学音乐教学法》《中等学校音乐教学法》等一批音乐教育学科研究的著作和文章,形成了我国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新局面。

3.20世纪80年代的音乐教育学

(1)1986年10月,全国高师理科教学法学科建设研讨会首次提出逐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教育学的问题。

(2)1986年12月,全国高等师资培训工作会议上国家教委提出不但要建立自己的教育学,还要建立自己的学科教育学,指出“研究如何使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科学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一门科学”。从“教学法”发展成“教育学”又是我国学科教育史上的一大转变,这表明我国的学校教育从学科技能教育向整体素质教育的转变。

(3)80年代中、后期以来,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学术活动也蓬勃发展起来,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国家教委社会科学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教育科学“七五”课题“学校艺术教育法规建设的研究”(1987~1990)。

曹理主编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

“八五”课题“学校艺术教育史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1991~1995)。

“九五”课题“学校艺术教育实践研究”(1996~2000)。

“十五”课题“民族文化传承与学校艺术教育研究”(2001~2005)。

(4)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以来

大量国外著作及文献的引进,许多国内学者有关音乐教育学方面的众多专著、教材也相继出版。

音乐教育学是在我国社会加强美育教育、重视音乐教育的背景上产生的。它的产生不仅标志着我国音乐教育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标志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