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5218字
- 2021-06-04 17:49:38
第2章 商品和价值
2.1 复习笔记
一、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1商品经济
(1)含义
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一种社会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一。
(2)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
①社会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或行业,各个生产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
②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于不同的生产者所有。
(3)商品经济的特征
①自主性。商品生产者具有独立地、自主地进行生产经营的权利,具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平等性。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商品交换。
③竞争性。不同商品生产者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展开竞争,由此推动生产者提高效率并关心社会需要。
④开放性。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强调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其范围也不断扩大。
(4)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
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阶段。
①简单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初始形式,它是农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手工业劳动为技术特征的。
②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形式,它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济,价值规律成为支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市场机制成为调节全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机制。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指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1)使用价值
①使用价值的含义: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
②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
a.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针对生产者自己有用,而是针对他人、针对社会有用。
c.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才能进入消费,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交换价值和价值
①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3)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①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②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a.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缺一不可,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
b.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他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在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和价值进行着相反的运动。任何人不可能同时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内在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即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2)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即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在商品生产中抽掉了各种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它反映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3)两者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性范畴。而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4)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首先由马克思发现并加以科学论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创立使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并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前提,进而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它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4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
(1)个别劳动
个别劳动是指由于商品经济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完全是他们的个别行为或私人行为。
(2)社会劳动
社会劳动是指在商品经济中,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商品生产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3)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个别劳动(私人劳动)所具有的社会劳动的性质,不能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得到表现和承认。生产者各自独立经营的条件下的个别劳动阻碍了社会劳动这一要求的实现,这就形成了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根源。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在商品生产中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进而产生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
(4)商品流通过程的二重性及特点
商品流通过程,一方面是生产中形成的使用价值的流通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中形成的价值在流通中实现的过程。商品流通过程的二重性是由商品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决定的。
商品流通的特点:①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获得使用价值。②商品流通的内容是同量(价值)异质(使用价值)的商品交换。③商品生产者在流通过程中通过卖、买,换回自己需要的商品,至此商品流通便告结束,随后商品进入消费过程。
二、价值量
1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个别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是指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由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包含了下面几点内容:
a.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一定时期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普遍使用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工具。
b.正常的生产条件不是过去的,也不是将来的,而是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
c.在社会标准生产条件下,由于商品生产者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不同,他们生产同种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是不同的。而决定价值的只能是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即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3)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联系与区别
①联系:第一种含义的必要劳动时间是第二种含义的必要劳动时间的基础。如果说第一种含义是价值的决定,那么,第二种含义则是价值的实现,两者共同作用决定商品的价值。
②区别:
a.第一种含义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
b.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表现的只是某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生产条件生产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同劳动量的关系,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表现的则是商品供给者与商品需求者之间的关系;
c.第一种含义所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二种含义所决定的则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
d.第一种含义涉及劳动消耗,第二种含义则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
2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
(1)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劳动生产率可以由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由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是综合反映企业或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效率和劳动投入的效益的重要指标,是企业或部门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劳动者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2)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
(3)二者关系
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则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便越少,从而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少,则生产每一单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大。因此,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3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是指不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是在反复的交换实践中自发形成的。
4科技、管理与价值创造
(1)科技与价值创造
科学技术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时,分别作用于生产力中的物的因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和人的因素(工人、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
需要注意的是,科技人员的劳动创造价值不等于科技本身创造价值。商品的新价值只能由活劳动所创造,而物化劳动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创造新价值。
(2)管理与价值创造
管理劳动也创造价值。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客观上要求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从物质生产领域向一些非物质生产领域扩展。在整个生产劳动中,管理劳动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管理劳动既是一种具体劳动,又是一种抽象劳动,原因在于:①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必须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指挥、监督等一系列管理活动,故管理劳动是一种与生产使用价值有直接关系的有用劳动。②与其他生产劳动者一样,管理人员的劳动也作为生产过程的人力要素,利用物化劳动因素,生产出物质产品,并使自己的劳动凝结于新商品之中。和实际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一样,管理人员的劳动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也形成必要劳动时间的一部分,构成商品的价值。即管理人员的劳动与其他生产人员的劳动一起形成新价值,实现价值增殖。
三、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
1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经济。
(1)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资源(如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等)在社会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在现代经济中,资源配置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计划配置方式和市场配置方式。
①计划配置方式是指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资源配置方式,它是通过计划机制发挥作用来实现资源配置的。
②市场配置方式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资源配置方式,它是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来实现资源配置的。
(2)几种主要的市场机制
①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最基础的机制。价格机制是指在竞争过程中与供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运行的机理和功能,是从价格变动角度描述的市场机制。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值规律的直接作用形式。
②供求机制
供求机制是与价格机制紧密联系、共同发挥作用的机制。供过于求的商品价格会低于价值;供小于求的商品价格会高于价值。由此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③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中的又一个重要机制。竞争机制是指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同供求关系、价格变动之间联系和作用的机理和功能,是众多市场活动参与者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占据有利市场地位而共同行动所形成的一种经济机制。
④风险机制
风险机制是指在竞争中经济行为可能产生的成功或失败的不确定性对市场主体决策产生影响和作用的机理和功能。它强化了市场机制运行的压力机制和约束功能,是保证市场正常运行的一个基本要素。
市场风险及其机制的作用对追逐私利的市场主体形成强大的外在制衡,并强化市场主体的自律意识,迫使他们审慎地衡量风险成本,进行风险选择,谨慎行事,减少决策的盲目性,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行为合理化。
(3)市场配置方式的优缺点
市场配置方式的优点:通过市场的自发调节和市场主体依照一定规则进行的市场交易活动,可以自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市场配置方式的缺点:①市场机制的调节具有自发性,市场主体的分散决策,难以自动地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和目标;②市场配置不能直接对需求总量和结构进行调控,会造成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的失衡;③市场配置对于外部不经济的调控显得乏力;④市场机制会刺激生产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导致产业结构的失衡和资源的浪费;⑤市场机制会引起诸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公共物品受损等外部不经济现象。
2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以此为基础进行商品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作用
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和市场竞争实现的。
②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
③优胜劣汰,导致生产者两极分化。
(3)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形式。价格背离价值的运动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这种现象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因为:
①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始终是以价值为基础的。
②从商品交换的总体来看,价格的涨落会相互抵消,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等的。
③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供求关系,在价格的不断波动中,供求趋于平衡,从而使价格接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