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4771字
- 2021-06-04 17:49:37
第一篇 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
第1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1.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中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1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①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说,生产和消费都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
②生产与消费具有相互决定关系。
a.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同时,生产也决定着消费的方式。
b.消费也决定着生产。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求会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
(2)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交换。表现在: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②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随着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从而对用来交换的产品的需求会增长,生产也会随之发展。
(3)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①分配分为两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即资源分配),这两种分配和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在资源分配上,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
②分配对生产有决定作用:分配对效率具有调节作用,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2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
(1)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另一方面与生产的基本方式有关。
(2)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①直接生产过程内部活动的交换。
②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地区、企业、个体劳动者之间的产品交换。
③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
(3)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既包括生产资料分配中的关系(体现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也包括产品分配过程中的关系。
(4)消费按其内容分,有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个方面。生产消费直接属于生产过程。人们的生活消费,包括消费的对象,消费品的结构、数量和消费的方式、水平等,体现人们的相互关系。
消费按其主体分,有个人消费、社会消费和集团消费。人们在各种消费方式中所占份额体现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也体现着人们在其中的地位。
二、所有制与产权
1生产资料所有制和所有权
(1)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作为一种经济制度的特征,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在一个社会中,可以有多种所有制存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决定该社会的性质。
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体系,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体系。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所有权
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
所有权既是一个法律术语,又是一个经济术语。作为法律术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作为经济术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3)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区别和联系
①区别
a.所有制是一个经济制度范畴。而所有权既是一个法律术语,又是一个经济术语。
b.所有制性质决定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②联系
a.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
b.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
2产权和产权制度
(1)产权
产权主要是指财产权利,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转让权和收益权等权利。
产权具有两个最基本的权能:①收益分享权能;②收益支配权能。
产权的基本特征是:①产权主体具有经济实体性;②产权运动具有独立性;③产权体系具有可分性。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产权作为财产权利有如下规定:①所有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②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③产权对财产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
(2)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是指关于产权界定、运营、保护等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和,它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财产所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
三、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1生产力的性质及其作用
(1)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是指劳动者利用生产资料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它体现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2)生产力的性质
生产力本身并不包含任何社会制度的属性,但它又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相联系。如果抽去各种社会生产的特殊性,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法只是它们的自然的或技术的结合方式。没有不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生产力,也没有不与生产力相联系的生产关系。
(3)科学与生产力的关系
科学技术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并使劳动者创造出新的劳动资料和工艺方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分工、协作与机器大生产
(1)分工
①形式:
a.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
b.劳动职能的分工;
c.机器体系中的分工。
②作用:
a.分工使工人的劳动专门化;
b.分工使生产工具专门化。
③社会分工与个别分工的区别:
a.生产的直接结果不同;
b.劳动联系的方式不同;
c.存在的经济基础不同;
d.决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配的比例的途径不同;
e.社会分工只承认竞争的权威,而个别分工以所有者或管理者对劳动者或被管理者的权威为前提。
(2)协作
①含义:协作是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
②协作的优越性:
a.协作能使个人劳动获得平均劳动性质,抵消单个劳动者的差别;
b.协作能节省生产资料,充分发挥生产资料的效用;
c.协作能创造出一种集体力;
d.协作会引起劳动者的竞争和精神振奋,从而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
e.协作使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性和多面性;
f.协作可以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完成紧急任务,可以在很大空间上同时进行劳动,又能在较小空间投入大量劳动。
③协作的负效应:集体成员偷懒。因此,协作所产生的新的生产力要成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统一的指挥和管理。
(3)机器大生产和生产的社会化
18世纪的产业革命的结果是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即用机器生产机器,人力被自然力所代替,这标志着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机器大生产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产生了以下影响:
①机器大生产促进了自然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推进了技术革命和技术进步。
②机器大生产创造了大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促使生产的社会化。
③机器大生产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跳跃式的扩展能力。
3新科技革命及其影响
(1)四次科技革命
①18世纪70年代,以蒸汽机、火车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②19世纪70年代,从美国开始的以电、化学品、内燃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从美国开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其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合成化学、高分子化学等的发展。
④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经历新的科技革命,其核心是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科技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
(2)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①科技进步促使一批新兴工业部门的涌现和发展,从而扩大了生产领域的广度和深度;
②科技进步使原有的传统工业不断地得到改造,从而大大提高了这些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使其重新焕发出发展的活力;
③科学技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之不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④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社会分工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
(3)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
①科学技术能使人们认识世界,预见未来;
②科学技术不仅可以扩展人的劳动能力,延长人手和其他体能,甚至可替代人的一部分脑力劳动,而且能扩大劳动的对象和内容,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
③科学技术为整个人类社会提供向前的推动力,改变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1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
(1)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而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方式包括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
①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
a.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它的这种发展变化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而与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表现得相当稳定,不像生产力那样积极、活跃;
b.生产力的状况如何,决定或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物质基础。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有新的社会生产方式代替旧的社会生产方式,以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3)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含义及其实现途径
①先进生产力的含义:先进社会生产力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最新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先进社会生产力是一个动态概念。
②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实现途径:一是依靠科学技术来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加快推进现代化的进程,即通过推进现代化建立起先进社会生产力;三是加快产业升级。
2制度创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影响
(1)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①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和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主要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
②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从本质上说,经济体制改革是在本质经济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对经济运行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③两者的关系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经济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经济体制是一种表层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具体形式外化经济制度,但经济体制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
从本质上说,经济体制改革是在本质经济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对经济运行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2)制度创新
在经济学中,制度创新主要是就经济体制而言的,是指制度上的一种新发明。随着生产技术、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变化,任何社会的制度发展过程都将是一个从制度创新,到制度均衡,再到制度创新的连续不断的过程。
(3)制度均衡
制度均衡是指一种制度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此时无论怎么样改变现存制度,都不会给从事改革的人带来追加利益,于是没有了制度创新的可能性。而一旦外界条件发生了变化,如采用了新的生产技术,或有了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形式的新发明,或社会政治环境有了变化,这时又出现了获得潜在利益的机会,制度创新又可能重新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