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央财经大学602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西方经济学(75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答: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从理论上讲,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在于:对于任何产品的短期生产来说,可变要素投入和固定要素投入之间都存在着一个最佳的数量组合比例。一旦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达到最佳的组合比例时,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在这一点之后,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继续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越来越偏离最佳的组合比例,相应的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便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了。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强调的是:在任何一种产品的短期生产中,随着一种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最终必然会呈现出递减的特征。

2帕累托标准

答:帕累托标准也称为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适度、帕累托最佳状态或帕累托最优原则等,指当社会中的一些人的境况变好就必定要使另一些人的境况变坏时,该社会所处的一种理想状态。

帕累托指出,在社会既定的收入分配条件下,如果对收入分配状况的某种改变使每个人的福利同时增加,则这种改变使社会福利状况改善;如果这种改变让每个人的福利都减少了,或者一部分人福利增加而另一部分人福利减少,则这种改变没有使社会福利状况改善。最优状态应该是,在这种状态下,任何对该状态的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增加,而又不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减少,这种状态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包括三个条件:交换的最优状态,即人们持有的既定收入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些商品的价格比率;生产的最优状态,即厂商在进行生产时,所有生产要素中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最优状态,即所有产品中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产品在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如果所有的市场均是完全竞争的,则市场机制的最终作用将会使生产资源达到最优配置。此时,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社会成员的总体福利最大。

3外部经济

答:外部性是指某人或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时给其他个体带来了危害或利益,而这个人或企业又没有因为这一后果而支付赔偿或得到报酬。外部经济可以视经济活动主体的不同而分为“生产的外部经济”和“消费的外部经济”。当存在正外部性时,物品的社会价值大于其私人价值。因此,市场均衡数量小于社会最优数量。

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影响称为外部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收益减少的外部影响称为外部不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不利的。福利经济学认为,除非社会上的外部经济效果与外部不经济效果正好相互抵消,否则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帕累托最优状态不可能达到,从而也不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最大福利。

4棘轮效应

答:棘轮效应又称“制轮效应”,由美国经济学家J·杜森贝利(J·Duesenberry)在相对收入假说中提出,指的是消费水平在收入水平下降时具有向下的刚性。杜森贝利认为,人们的消费水平具有不可逆性。人们的消费水平取决于人们在收入水平最高时形成的消费标准,从而在衰退时期收入下降时,家家户户都设法维护原有的生活水平,其消费方面的下降幅度低于它们收入的下降幅度。由于“棘轮效应”有利于保持旺盛的需求,因而有利于减轻经济衰退,起着经济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棘轮效应在经济衰退,萧条和复苏时期一直起作用,直至经济达到繁荣,经济发展水平超越前一次繁荣,它的作用才消失。

5流动偏好陷阱

答:流动偏好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或灵活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

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偏好陷阱。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请用弹性原理解释“谷贱伤农”(即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现象。

答:(1)“谷贱伤农”指风调雨顺时,农民粮食增收,粮价却下降,卖粮收入反而比往年少的现象。该现象的经济学逻辑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粮食丰收使得粮食价格下降,并且粮食价格下降的程度大于粮食产量增加的程度。

(2)“谷贱伤农”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造成“谷贱伤农”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弹性的商品。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减少,相反,提高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增加,即商品的价格与销售收入呈同方向的变动。其原因在于: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厂商降价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率小于价格的下降率。这意味着需求量的增加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并不能全部抵消价格下降所造成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所以,降价最终会使销售收入减少。

以图1来具体说明。图中的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是缺乏弹性的。农产品的丰收使供给曲线由S的位置向右平移至S′的位置,在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下,农产品的均衡价格大幅度地由P1下降为P2。由于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致使农民总收入量减少。总收入的减少量相当于图中矩形OP1E1Q1和OP2E2Q2的面积之差。

图1 谷贱伤农

2为什么政府支出会存在“挤出效应”?

答:“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根据IS-LM模型,只要经济不是处于凯恩斯陷阱,政府支出的增加就会提高利率。由于投资与利率成反比,利率提高,则投资下降。即政府支出增加,减少了私人投资,这就是挤出效应,如图2所示。

图2 挤出效应

在图2中,若经济起初位于均衡点E,此时利率为r0,国民收入为y0。若LM曲线不变,政府支出增加,使得IS曲线向右移动,两种市场重新均衡时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此时经济均衡点变为点E′,利率上升到r1,国民收入增加为y1。但是,利率的上升会抑制一部分私人投资,降低原有的乘数效应。因此,财政支出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的数量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若不存在挤出效应,利率保持为r0不变,则政府支出增加会使得国民收入增加到y2的水平,而实际增加到y1,故挤出效应为y1y2

3简述比较优势的贸易理论。

答:(1)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该理论认为国家间应该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此情况下,前者应专门生产比较最有利的商品,后者应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的等量劳动说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

(2)比较优势理论的意义与不足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大贡献是首次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证据,并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角度,成功地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一个重要起因。

但是,比较优势理论本身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李嘉图虽然解释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但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差异的原因。

李嘉图的理论有一条重要的结论是: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将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但这一点与现实有较大的出入,现实中,恐怕难以找到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进行完全专业化生产,一般来说,各国大都会生产一些与进口商品相替代的产品。

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属于静态分析。该理论认为世界是永恒的,是一个静态均衡的世界,是一个各国间、各经济集团间利益和谐一致的世界。李嘉图提出了九个假定作为其论述的前提条件:一是只考虑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二是坚持劳动价值论,以英葡两国的真实劳动成本的差异建立比较成本说,假定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三是生产是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四是没有运输费用;五是包括劳动在内的生产要素都是充分就业的,它们在国内完全流动,在国际之间不能流动;六是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七是收入分配没有变化;八是贸易是按货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九是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国际经济是静态的。

该理论忽视了收入分配的问题。一国开放贸易会增加国民收入,能消费到比不进行贸易时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个人、企业、部门或生产要素都能从贸易中获益。如果通过进口,自由贸易使得某些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或在某些地区生产的商品的供给增加,最后这些要素或地区的收入可能会比限制贸易时要低。

4内生增长模型与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关键区别是什么?

答: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也称为新经济增长理论,是继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之后的又一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初期,代表人物有罗默、卢卡斯和阿罗等经济学家,该理论试图使增长率内生化,用规模收益递增和内生技术进步来说明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和各国增长率差异。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提出的,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与整个60年代。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区别有以下三个:

(1)假设条件不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假设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则假设资本边际收益不变。这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关键区别。另外,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假设技术是外生的,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则认为技术和资本一样,是“内生”的。

(2)储蓄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在索洛模型中,储蓄引起暂时增长,但资本收益递减最终迫使经济达到稳定状态,在这一稳定状态下经济增长只取决于外生技术进步。相反,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储蓄和投资可以导致经济持续增长。

(3)结论不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结论是经济增长率是内生的,即促使经济增长的因素是模型内决定的,储蓄和投资会引起经济的长期增长。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结论则是经济增长取决于外生的技术进步,而储蓄只会导致经济的暂时增长,资本边际收益递减最终使经济增长只取决于外生技术进步的稳定状态。

三、计算题(10分)

已知某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L2/3K1/3,劳动力的价格为w=2,资本的价格为r=1。求:

(1)劳动力L与资本K的最优组合。

(2)当成本为C=3000时,企业实现的最大产量Q的均衡值。

解:(1)由生产函数Q=L2/3K1/3可得边际产量分别为:

投入要素最优组合条件为

所以有:

当w=2,r=1时,K/L=1即K=L。因此,厂商要实现利润最大化时,劳动和资本的最优比例是K/L=1。

(2)由(1)题可知,厂商要实现利润最大化时,劳动和资本的最优比例是K/L=1。又因为,成本方程为C=wL+rK=2L+K=3000,将K/L=1代入得:L=K=1000。

因此,Q=L2/3K1/3=1000。

所以,当成本为C=3000时,企业实现的最大产量Q的均衡值为1000。

政治经济学(75分)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虚拟资本

答:虚拟资本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信用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期票、汇票、银行券、纸币、国家债券、各种证券抵押贷款等;另一种是收入资本化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主要由股票、债券构成。典型的虚拟资本形式是股票和债券。

虚拟资本自身没有任何价值,而是对未来收入的一种索取权凭证。它是独立于实际资本之外的一种资本形式。它是实际资本的纸质复制品,是虚拟的一种资本形式。虚拟资本的买卖价格不是依据其票面值,而是根据其预期收入来确定的。计算公式为:虚拟资本价格=预期收益/平均利率。虚拟资本的价格与其预期收益成正比,与平均利率成反比,而与实际资本的价值变动无直接关系。

2剩余价值率

答: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它表现了资本价值增殖程度或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因而又称为剥削率。以m′表示剩余价值率,m表示剩余价值,v表示可变资本,则m′=m/v。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即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来表示。工人全部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劳动时间,称为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时间中支出的劳动称为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称为剩余劳动时间,这个时间中支出的劳动称为剩余劳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剩余价值率有提高的趋势,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加深。

3资本有机构成

答: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具体表现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比。在生产过程中,一定的资本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构成,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由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的,所以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态看,用于生产的资本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组成,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是把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结合在一起的概念。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表现为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增大,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

4集约型增长方式

答: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依靠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而实现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高质量,符合市场需要的经济增长方式。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有以下几方面特征:立足于现有基础,把建设重点放到现有企业的改造、充实和提高上;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提高综合生产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降低消耗、减少浪费,使同样的物力、人力消耗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主要依靠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规模经营、合理布局生产力,提高结构优化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区域分工效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产品质量、性能和品种,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五、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点: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关系体系,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和收益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在法律上表现为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和收益权。

(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问题,它决定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是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标志。一方面,从表面上看,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人对物的占有关系,实质上它是通过对物的占有而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总是要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诸方面关系得到实现,而且后者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反作用。这表现在当它们适应所有制的性质与要求时,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巩固和发展的作用;反之,就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削弱和瓦解的作用。

(3)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社会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水平与结构决定所有制形式与结构,因而作为社会经济形态范畴的所有制结构,主要是具有生产力方面的涵义。在一个社会形态中,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以一种所有制占统治地位,同时并存着其他所有制形式,居统治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决定该社会经济形态的性质。

(4)公有制和私有制确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如果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就是私有制;如果归集体所有就是公有制。马克思认为有两种不同性质的私有制,一种是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一种是以雇佣别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雇佣别人劳动会产生剥削行为,这有悖于社会主义原则。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私营经济既存在着剥削关系这个侧面,又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另一侧面。

2什么是资本集中?资本集中的途径有哪些?

答:(1)资本集中是指把若干个已有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是对已经形成的各个资本的合并。它是通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许多小资本联合成少数大资本而实现的个别资本的迅速增大。资本集中不会引起社会资本的增大。也不受社会财富增加量的限制。加速资本集中的强有力杠杆是竞争和信用。在资本主义竞争过程中,大企业实力雄厚,处于优势,能吞并中小企业形成更大的资本。信用一方面支持大资本打垮、吞并中小资本,另一方面又促使中小资本联合起来组成规模宏大的股份公司。资本集中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2)资本集中的主要途径有三种:

并购(包括兼并、收购),即在竞争中居优势地位的资本并购居劣势地位的资本,包括部分并购或整体并购;

联合,即原有的分散的单个资本联合成新的更大的资本;

通过向社会发行股票等方式,把社会闲散资金集中起来使之转化为资本。

3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答:(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国有企业采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制度,政府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实行间接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是商品经济所要求的运行机制,社会主义也是商品经济,因而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

(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结合而形成的制度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有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既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在宏观调控上,能够从全局出发,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促进经济更好地发展。

4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答: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或按人口平均的实际产出的增加。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

经济增长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和必要的物质条件,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下,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于社会和个人福利的增进以及居民实际生活质量的提高。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既不可能实现结构的优化,也不可能实现居民实际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福利的增进。

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等的进步也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最为基本的一个方面内容。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的速度、增长的平稳程度和结果,而且还包括国民的平均生活质量,如教育水平、健康卫生标准等,以及整个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单纯的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只增长不发展”的现象,即只有经济量的增加而没有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区别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的长期增加,即按不变价格水平所测定的充分就业产量的增加。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加来测度。衡量经济发展比衡量经济增长困难得多。一般认为,发展的中心意义是社会和个人的福利的增进,因此表明发展至少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指标:基本必需品的总消费量、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识字率、健康水平和就业状况。

经济增长研究的是发达国家如何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的问题,经济发展研究的是发展中国家如何由不发达向发达过渡的问题。经济发展涵盖的范围比经济增长要广,不仅有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还涉及社会制度的改良等一系列的问题。

经济发展所指的“发展”只是经济生活中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而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经济发展不是可以从经济方面来加以解释的现象;而经济在其本身中没有发展,是被周围世界中的变化在拖着走。

六、论述题(15分)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

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仅是重要的政治组织,同时又是重要的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组织。作为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的组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

(1)经济调节。经济调节主要指国家要对整个国民经济统筹规划,制定方针政策,发布信息,协调利益关系,提供服务和进行监督检查。政府首先实行科学决策、制定并实行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在内的宏观政策,引导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调节收入分配,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为了有效的发展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必须通过宏观经济调控,弥补市场调控之不足,以保障国民经济能以较快速度稳步协调发展。

(2)市场监管。政府通过健全法律体系,规范各类经济主体行为,限制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3)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提供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基本制度与规则,以奠定市场经济顺畅运行的基本前提;提供道路、交通、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投资;保护各类产权主体合法的财产权利;提供社会治安与社会秩序,进行国防建设,维护领土完整与主权独立。政府承担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职能,对那些不以盈利为主的行业和公共事业,包括社会所必需的公共经济活动承担投资的责任,从而营造一个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和平环境。

(4)管理国有资产。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行使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权责利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5)调节收入分配。政府通过调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征收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实行直接的转移支付制度及对商品和劳务的国家分配政策等措施,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调节收入分配与缩小贫富差距,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除上述职能外,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核心,因而政府有必要也有可能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稳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