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439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30分)

1需求水平的变化

答:需求水平的变化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中,需求水平的变化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图1 需求水平的变化

如图1所示,当一种商品自身的价格变化时,将引起沿着需求曲线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如需求曲线D0上的点的移动。当任何一种其他影响购买计划的因素变动时(即除商品自身价格以外的因素变动时),将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和需求的变动。需求增加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从D0移到D1),需求减少使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从D0移到D2)。

2国民收入的支出乘数

答:国民收入支出乘数是指支出(如投资)增长1单位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长的幅度。

具体来说支出乘数包括: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等。其中投资乘数和政府购买乘数为1/(1-b),税收乘数为-b/(1-b),转移支付乘数为b/(1-b)。

支出乘数发挥作用的条件:经济中存在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投资和储蓄相互独立。货币量增加能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

3凯恩斯的节约悖论

答:传统的观点认为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但是凯恩斯却提出了与之相矛盾的观点。根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国民产出由包含消费支出的总需求决定,也就是说,消费支出的增加会引起国民产出的增加,消费支出的减少会引起国民产出的减少,即消费变动与国民产出变动呈正向变动关系。同时由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知道消费与储蓄具有互补关系,因而可得出储蓄变动与国民产出变动呈反向变动关系。也就是说,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产出,使国家经济衰退,对于社会来讲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产出,使经济繁荣,对于社会来讲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俭悖论”。

4自动稳定器

答: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自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例如,在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将刺激个人消费和促进投资。

但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因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措施。

5费尔普斯的经济增长黄金律

答:资本的黄金律水平是指稳定状态人均消费最大化所对应的人均资本水平,由美国经济学家费尔普斯于1961年提出。他认为如果一个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使稳态人均消费最大化,那么在技术和劳动增长率固定不变时,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用方程表示为:f′(k*)=n。

上述结论可以用图2来加以论证。如图2所示,应选择k*,这时稳态的人均消费等于线段MM′的长度。可以看出,在k*处,曲线f(k)的切线的斜率与直线nk的斜率应相等,由于直线nk的斜率为n,而曲线f(k)在k*处的斜率为f′(k*),故有f′(k*)=n。

图2 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

黄金分割律具有如下两个性质:在稳态时如果一个经济中人均资本量多于其黄金律的水平,则可以通过消费掉一部分资本使平均每个人的资本下降到黄金律的水平,就能够提高人均消费水平;如果一个经济拥有的人均资本少于黄金律的数量,则该经济提高人均消费的途径是在目前缩减消费,增加储蓄,直到人均资本达到黄金律的水平。

6流动偏好陷阱

答:流动偏好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或灵活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

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偏好陷阱。

尽管从理论上可以推导出流动偏好陷阱的存在,但现实经济生活中还没有发现该经济现象。有的经济学家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出现了类似于流动偏好陷阱的现象。

二、简答题(40分)

1解释在经济分析中,“假定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概念的重要性。

答:经济学的研究是通过对社会各种现象建立模型来进行的。通过一个模型可以简单地表示现实世界的情况。一个经济模型也无需描绘出现实世界的每一个方面。一个模型的力量在于能去除无关的细节,从而让经济学家把重点放在他要弄明白的经济现实的基本特征上。

“假定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将经济模型中的变量区分为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外生变量就是模型中固定不变的量,内生变量就是经济模型将要考察的变量。“假定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可以对模型进行比较静态分析,独立考察某一变量对结果的影响。这一概念为经济模型的分析提供了有效方法,是局部分析的重要前提。

2假如现在发生一场巨大的石油价格冲击,政府应当怎样做出反应?请描述所运用的政策工具可能发生怎样的不一致。

答:(1)石油价格冲击属于供给冲击,供给冲击会改变生产产品与服务的成本,从而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出现高价格水平和高失业。由于供给冲击直接影响价格水平,所以有时称其为价格冲击。石油价格上涨是不利的供给冲击,这意味着它们拉动了成本和价格的上升。

如图3所示,世界原油价格上涨推动了成本的上升,使短期总供给曲线SRAS1向上移动到SRAS2,从而价格上升,导致物价水平上涨,同时产量下降到自然水平以下,此时经济表现出滞胀状态。

图3 油价高涨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2)面对不利的供给冲击,如果政府试图以紧缩银根政策和限制性财政政策来限制价格上涨,将使得产出和失业问题更加恶化。相反,假如政府试图保持就业和产出水平,例如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扩大总需求从而来防止产出的下降,如图3所示,总需求曲线移动到AD2,如果总需求的增加与总供给冲击是同步的,经济立即从A点移动到C点,但这种调整的代价是永久性的更高的价格水平。

3在实际生活中,哪些情况倾向于减缓货币创造过程,并减小货币创造乘数?

答:(1)如果是活期存款,将通过活期存款派生机制创造货币,公式为D=R/rd和D=R/(rd+re)(D为活期存款总额,R为原始存款,rd为法定准备率,re为超额准备率)。如果在存款创造机制中还存在现金流出,即贷款并不完全转化为存款,那么货币创造乘数为:k=1/(rd+re+rc),其中rc为现金-存款比率。此时,仅把活期存款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如果把活期存款和通货都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即M=Cu+D,同时,引入基础货币H(银行准备金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此时的货币创造公式如下:

可见,出现现金流出、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等情况会倾向于延缓货币创造过程。

(2)货币乘数又称为货币创造乘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是指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使活期存款总和(亦即货币供给量)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倍数。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

现金漏损率。现金漏损率越大,货币创造乘数越小。

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越大,乘数越小。

超额准备率。超额准备率越大,货币创造乘数越小。

货币乘数可以从两个方面起作用:它既可以使银行存款多倍扩大,又能使银行存款多倍收缩。因此,中央银行控制准备金和调整准备率对货币供给会产生重大影响。

4消费者剩余被定义为消费者为一种物品或劳务愿意支付的部分与实际支付的部分之间的差额。为什么厂商没有抓住这个剩余?也就是说,为什么厂商没有让人们支付他们愿意支付的最大数额,反而是按市场决定的价格销售?

答: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可以用图4来表示。

图4 消费者剩余

如图4所示,反需求函数Pd=f(Q)表示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图中的P0是市场价格,消费者剩余可以用消费者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以上的面积来表示,即图4中的阴影部分面积所示。

厂商无法让人们支付他们愿意支付的最大数额,因为只有在完全垄断的情况下,厂商才能对每一单位商品进行定价,从而将所有消费者剩余转化为生产者剩余,而完全垄断的情况几乎不存在。即便存在完全垄断,垄断厂商也不可能实现完全价格歧视,因为厂商不可能知道每个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的最高意愿支付价格,因此,厂商只能对所销售的产品统一定价。

5“向大西洋倾倒石油事件没有机会成本,因为没有人为大海的航行或游泳而付费。”这句话是正确的吗?试解释。

答:这句话不正确。理由如下:

(1)机会成本是指将一定的资源用于某项特定用途时,所放弃的该项资源用于其他用途时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资源是稀缺的;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从而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机会成本的概念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提出的。

(2)向大西洋倾倒石油事件的机会成本是将这些石油拿去卖或者拿去使用所产生的价值。该观点所论及的成本,是石油倾倒对海水污染所造成的损失,体现了倾倒石油的负的外部性。同时,由于大海属于公共物品,在大海航行或游泳并不需要付费,其原因在于大西洋并不具有私有财产权。

三、计算题(50分)

1生产函数

所表示的规模报酬是递增、不变还是递减?

解:当λ>1时,由生产函数

可得:

即产量增加的比例不及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所以

所表示的是规模报酬递减。

2某垄断厂商的边际成本线为MC=20+Q,所面临的需求线为P=50-Q,其中P为商品价格,Q为产量。求均衡的产量、价格以及利润。

解:垄断厂商可以调整产量和价格,按照MR=MC的原则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

厂商的总收益为TR=(50-Q)·Q=-Q2+50Q;

则边际收益为MR=50-2Q;

由MR=MC,得出50-2Q=20+Q;

解得:Q=10,P=40。

又TC=∫MC(Q)dQ=20Q+Q2/2+TFC=250+TFC。

故厂商利润为:π=TR-TC=400-250-TFC=150-TFC。

综上所述,均衡的产量为10,价格为40,利润为150-TFC,此时垄断厂商获得最大利润。

3在某一经济中,假定消费函数、投资函数、政府赋税函数和政府购买函数分别如下:C=200+0.8(NI-T),I=100,T=225+0.25NI,G=200,求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NI*

解:由三部门国民收入恒等式NI=C+I+G可得:NI=200+0.8(NI-T)+100+200。

将T=225+0.25NI代入上式得:NI=200+0.8×[NI-(225+0.25NI)]+100+200。

解得:NI*=800。所以,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为800。

4假设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两部门经济中,消费c=100+0.8y,投资i=150-6r,实际货币供给m=150,货币需求L=0.2y-4r(单位都是亿美元)。

(1)求IS和LM曲线;

(2)求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解:(1)由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恒等式y=c+i可得:y=100+0.8y+150-6r。

整理得IS曲线表达式为:y=1250-30r;

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L=m可得:0.2y-4r=150。

整理得LM曲线表达式为:y=750+20r。

(2)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均衡点位于IS和LM曲线交点。

将IS和LM联立:

解得:r*=10,y*=950。即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为10%,收入为950亿美元。

5在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中,已知资本增速gk=2%,劳动增速gl=0.8%,产出增速gY=3.1%,资本的国民收入份额α=0.25,在这些条件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多少?

解: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用索洛余量来衡量。由国民经济增长核算公式ΔY/Y=α×ΔK/K+β×ΔN/N+ΔA/A得到索洛余量为:ΔA/A=ΔY/Y-α×ΔK/K-β×ΔN/N。

根据题意,ΔY/Y=gY=3.1%,ΔK/K=gk=2%,ΔN/N=gl=0.8%,且由α=0.25可知β=0.75。

代入上式则有:ΔA/A=3.1%-0.25×2%-0.75×0.8%=2%。

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2%。

四、分析论述题(30分)

1在1993年夏天,美国中西部发生了严重的水灾,淹没了玉米、小麦、大豆等作物。在1994年夏天,美国东南部发生了严重的水灾,淹没了大面积的花生和棉花作物。假定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相对缺乏弹性,利用供求图说明水灾带来的影响。现在假定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相对富有弹性,利用供求图说明水灾带来的影响。解释这两者的区别,并对遭受灾害之后的农民收入做出预测。

答:(1)第一种情况: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相对缺乏弹性。在这种情况下,水灾使农产品供给减少,价格下降所引起的需求的减少量较少,幅度较小,农民的收入不仅不会较少,反而会增加。

第二种情况: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相对富有弹性。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上升将使农产品需求大幅减少,超过价格上升的幅度,从而使农民收入下降。

如图5所示。图5(a)中矩形OP1E1Q1与OP0E0Q0之差表示农产品缺乏弹性时价格上升的收入增加量。受灾之前供给曲线为Q0S,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分别为P0、Q0。此时农民收入为OP0E0Q0;受灾之后供给曲线移动到Q1S,此时收入为OP1E1Q1,由于缺乏弹性,价格上升幅度大于供给减少幅度,因此OP1E1Q1大于OP0E0Q0,农民收入增加。图5(b)中OP1E1Q1与OP0E0Q0之差表示农产品富有弹性时价格上升的收入减少量。受灾之前供给曲线为Q0S,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分别为P0、Q0。此时农民收入为OP0E0Q0;受灾之后供给曲线移动到Q1S,此时收入为OP1E1Q1,由于富有弹性,价格上升幅度小于供给减少幅度,因此OP1E1Q1小于OP0E0Q0,农民收入减少。

图5 农产品缺乏和富有价格弹性的比较

(2)遭受灾害之后农民收入增加。因为,农产品的需求价格一般是缺乏弹性的,水灾使农产品供给减少,进而使价格上升,由于缺乏弹性,农产品的需求不会因价格上升而大幅降低。故预测遭受灾害之后农民收入增加。

2试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答:(1)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有:

再贴现率政策。通常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称为再贴现,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称为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经济运行情况改变再贴现率。当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就降低再贴现率,扩大再贴现的数量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投资。再贴现率的下降表示货币当局要扩大货币和信贷供给,再贴现率的上升表示货币当局要收缩货币和信贷供给。中央银行在降低或提高再贴现率时,用控制银行准备金的办法迫使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相应地降低或提高贷款利率。

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的一种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最经常使用的政策手段,也是最灵活的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不足,因而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使政府债券价格提高到现有市场价格以上,而债券价格的上涨就等于利率的下降。反之,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过多,因而价格水平有持续上涨的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下降。

改变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率是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由于这一比例是法定的,因而称为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逆经济风向改变法定准备率。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可以降低法定准备率,使商业银行能够按更低的准备率,也就是按更多的倍数扩大贷款;也使商业银行形成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扩大了商业银行增加信用的基础,增大了贷款能力。反之,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有持续增长的趋势时,可以提高法定准备率,使商业银行必须按更高的准备金率也就是按较低的倍数扩大贷款;也使商业银行准备金不足,从而减少了贷款能力。

(2)货币政策影响总需求的基本机制

货币政策通过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货币供应量,在货币需求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影响利率水平变化,利率变化影响投资需求,继而影响社会总产出。所以货币政策影响总需求的机制可以表达为: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投资需求→社会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