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北京导游基础知识
- 圣才电子书
- 4860字
- 2021-06-03 18:43:23
四、北京城的历史演进
1秦汉、隋唐时期的北京城
(1)秦汉时的北京城
①秦——蓟城(广阳郡)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秦始皇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原来的燕国被分为六个郡。其中广阳郡的治所就在蓟城。此时蓟城不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之地,还是经略东北的重要战略军事基地和北方经济贸易中心。
②西汉——蓟城(“国”“郡”交替)
西汉时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广阳地区时而为“国”,时而为“郡”,共辖四县。蓟城既是这里的政治中心,也是中原汉族与东北少数民族之间贸易往来的经济中心。
(2)隋唐时的北京城
①隋唐行政变更
隋朝,蓟城为涿郡的治所。唐初又改涿郡为幽州,治所就在幽州。因此,蓟城又称幽州。
②幽州地理经济条件
a.幽州地理形势十分重要。隋唐都曾利用蓟城的战略地位,作为经略东北的军事基地;
b.幽州城经济发达、商业贸易繁盛。房山云居寺石经题记中记载有30多种行业;
c.唐幽州城南北略长,整体布局是仿照当时的都城大兴(长安)城改建而成的;
d.幽州城是我国北方各民族相互交往、融合的城市。
2辽南京城
(1)契丹族的兴起
公元936年,契丹吞并了包括今北京、河北和山西北部的“燕云十六州”,改国号为辽,并在幽州建立陪都。因其位于所统辖疆域的南部,所以将幽州称作南京,又称燕京。
(2)“五京”
辽代设有“五京”: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大定府(今辽宁宁城西)、东京辽阳府(今辽阳市)、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京大同府(今大同市)。五京之中以南京规模最大。
(3)辽南京城
①南京城中划分为26坊,坊名仍延续唐幽州之旧。
②辽南京城的遗迹
a.广安天宁寺塔,位于南京城的北部。该塔高57.8米,是一座极具辽代建筑风格的实心八角十三层砖塔,是燕京城的鲜明标志。
b.牛街礼拜寺是现在北京城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清真寺。
3金中都城
(1)女真族的兴起
①金收国元年(公元1115年),女真首领阿骨打正式建国称帝,国号金,都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市)。
②金天德五年(公元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正式迁都燕京,改名“中都”。金海陵王迁都燕京,是北京城市发展史上一个有重要意义的新纪元。北京开始成为一代王朝的正式首都。
(2)中都城的规划布局
①中都城布局
a.故址:今广安门南,左右对称,面朝后市,街如棋盘,城内共设62坊。
b.建筑风格:奢丽纤巧、滥肆奢华、富丽堂皇。
c.布局:其内有宫城。宫城之西即为御园。从大城的正南门丰宜门开始,往北经龙津桥、皇城的正南门宣阳门,再经宫城的南门应天门、皇城拱宸门,直抵大城的正北门通玄门(通天门),形成了一条贯通全城的中轴线。
②卢沟石桥
中都城建成之后,以卢沟桥为代表的渡口成为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金章宗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卢沟石桥建成,名“广利桥”,意为“广而得利”。
③水关遗址
1990年在右安门外发现的金中都城南城墙下的一个水关。水关遗址全长43.4米,通水涵洞长21.35米,宽7.7米。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所发现的城垣水关中最大的一个。1995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④“燕京八景”
金章宗时期的《明昌遗事》中出现了“燕京八景”之说。它们是:居庸叠翠、玉泉垂虹(后改为玉泉趵突)、太液秋风、琼岛春阴、蓟门飞雨(后人改蓟门烟树)、西山积雪(后人改西山晴雪)、卢沟晓月、金台夕照。
4元大都城
(1)蒙古族的兴起
①13世纪初,以铁木真为首领的部落统一了蒙古族其他各部,被尊为“成吉思汗”。公元1206年,正式建立起了大蒙古国。
②公元1215年,蒙古骑兵突破了居庸关一带的天险,直趋中都城下并焚毁了皇宫,中都城从此日渐衰落。
③元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刘秉忠来燕京相地,并决定放弃中都城旧址,在其东北郊,以金代离宫——大宁宫琼华岛为中心兴建新都。
(2)大都城的城墙城门
①大都城城墙
a.城墙布局
大都城坐北朝南,呈一个规则的长方形。它的南城墙在今东西长安街的南侧一线,长6680米;北城墙在德胜门外,长6730米;东西城墙的长度大体相等,长约7600米,其南段均与明清北京城的东、西城墙相重合;城周长2.86万米,总面积50平方公里。
b.“簑城”
城墙全都用夯土筑就,城的四角设有角楼。今建国门南侧的古观象台,便是元大都东南角楼的旧址。当时,为防止雨水冲刷和排水防浸,城墙顶部还设有半圆形瓦管,以用于排水,并用苇草编织而成的苇簾自上而下将整个城墙遮盖起来,史称“簑城”。因之,历史上曾把元大都城称为“三头六臂两脚的哪吒城”。
c.“元大都土城遗址公园”
元大都北土城连同部分东、西城墙北段,长约9000米的遗址,已于21世纪初建成为“元大都土城遗址公园”。
②大都城城门
四周辟11门:南城墙正中为丽正门(今天安门南)、左为文明门(今东单南)、右为顺承门(今西单南);北城墙仅开东为安贞门(今安定关)、西为健德门(今德胜门外小关);东面三门自南而北为齐化门(今朝阳门)、崇仁门(今东直门)、光熙门(今和平里东);西面三门自南而北为平则门(今阜成门)、和义门(今西直门)、肃清门(今学院路西端)。
(3)大都城的规划建设
①全城平面布局的中心
大都城实测的几何中心是大都城四角对角线的中心点,在今旧鼓楼大街的南端。这个中心点竖有一个石刻的标志,题为“中心之台”。其北建以鼓楼、钟楼,形成北半城的几何中分线;台东建以中心阁,往南经万宁桥,直抵大都城的正南门——丽正门,形成南半城的规划建设中轴线。宫城及其主要建筑群大明殿、延春阁等都建在这条中轴线上。
②皇城的平面格局
皇城墙又称萧墙,也称红门拦马墙。皇城在大都城的南部中央。宫城偏在皇城的东部,宫城内的主要建筑分为南北两组,南面以大明殿为主体,北面以延春阁为主体。隆福宫和兴圣宫与大明宫、延春阁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但是,万寿山(或称万岁山)亦即金大宁宫的琼华岛,仍是全城布局的制高点。
③形如棋盘的街坊
大都城城门之间,门门相对的干道纵横交错,连同顺城街在内,全城共有南北、东西干道各9条。南北与东西向街道,相交成一个个棋盘式居住区——坊。大都城内共50坊。大都城建成之后,形成了南北二城,又出现了南北二城经常往来的通衢。
5明清北京城
(1)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中国明朝建文年间发生的内战。建文元年七月初五(公元1399年8月6日),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战争持续三年。由于建文帝缺乏谋略,任用主帅不当,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以燕京(今北京)为基地,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官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六月十三(公元1402年7月13日)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2)永乐帝迁都北京
①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改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
②永乐五年(1407年)五月,开始兴建北京宫殿;
③永乐八年(1410年),朱棣在奉天殿接受朝贺;
④永乐十七年(1419年)十一月,拓展北京南城,即将原大都城南墙南移约二里(从今长安街南迁移至今前三门大街一线);
⑤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北京宫殿城池告成;
⑥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以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
(3)明北京城的规划建设
①“凸”字形城墙的形成:
a.永乐十七年(1419年),拓展北京南城,即从今长安街南侧一线推进到“前三门”(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一线,仍开三门,名称如旧,并陆续用砖对城墙进行包砌;
b.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开始增筑外城,设7座门:正南为永定门,其东为左安门、西为右安门;东面为广渠门,西面为广宁门(清道光年间,为避宣宗皇帝旻宁的名讳改为广安门);东西与内城交接处,开东便门、西便门。就这样,最终形成了外观呈“凸”字形的北京城墙。“外七、内九、皇城四”(城门数)的顺口溜也开始为人们所传颂。
c.城门的别称与典故:
第一,正阳门,北京内城的正南门,明清两代皇帝去天坛祭天,去先农坛祭祀先农,都要走此门,所以有“国门”之喻;
第二,西直门,进水车,所以又有“水门”之称,还有“西直水纹”的典故;
第三,朝阳门,进粮车,故有“粮门”之称,还有“朝阳谷穗”的典故;
第四,崇文门,曾设有税关,所以又有“税门”之称。
②明北京城的建设布局:
a.明北京城的建设
明北京宫殿的建设是在元朝故宫的基础上,以南京宫殿为蓝本进行的。自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至永乐十八(1420年)基本竣工,历时15年。
b.皇权至上的布局
第一,承天门两侧安排了太庙、社稷坛(左祖、右社)两组对称的建筑群;
第二,承天门前开辟T字形广场,自大明门内沿东西宫墙内侧,修建了千步廊,中间衬托出御道(又称“天街”);
第三,内城中央,前朝为奉天殿(后改称皇极殿,清改太和殿),后宫为乾清宫。宫城后面正北筑万岁山(“镇山”);前方置承天门(清改天安门),其两侧左为太庙、右为社稷坛;
第四,承天门往南至大明门(清改大清门)之间有T形广场,左侧为宗人府,吏、户、礼、兵、工五部及其他院、监;右侧为五军都督府及锦衣卫等;
第五,元代钟鼓二楼移到地安门的北面,作为明北京城中轴线的北端点。在正阳门外,分别兴建了皇帝祭天的天坛和祭祀山川之神的山川坛(后改称先农坛);城的东、西、北又分别建了13坛、月坛、地坛等坛;
(4)清朝定鼎京师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清军南下进军北京。八月,清世祖福临由沈阳迁都北京。北京继元、明两朝之后,再一次成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中心。清初,统治者完全承袭了明代的北京宫城。后来,清统治者在皇城之内,陆续重修和增建了一些殿宇,并改用新的名称:
①清顺治八年(1651年),将改建后的承天门改称天安门;九年又将皇城北门北安门改称地安门,加上原有的东安门、西安门,形成了皇城四门,寓意:“天地和谐,国泰民安”。紫禁城北的“万岁山”改名“景山”;
②清乾隆年间新添五座亭子:中峰上的亭子名万春亭,其东侧名周赏、西侧名富览;两亭之外又建两亭,东名观妙,西名辑芳;
③清以皇城为中心,将内城划为八旗驻地。扩建了紫禁城西面的太液池,分别称南海、中海和北海,并新建数以百计的大小建筑;
④清初实行“满汉分治”,汉民不得入住内城。同时,又明令内城禁开市场、戏院等。乾隆年间逐渐形成了前门外大栅栏商业街区和书肆集中的琉璃厂文化街区。
(5)西郊园林的开发
清朝在北京西郊风景苑林区营建了规模空前、华丽非凡的离宫建筑群。
①“三山五园”
“三山”:万寿山、香山、玉泉山;
“五园”:畅春园、圆明园、清漪园(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
②“承德避暑山庄”
清廷在河北省的承德修建了“避暑山庄”,并在其周围的山岭之间,依次修筑了溥仁寺、普宁寺(大佛寺)、安远庙(伊犁庙)、普乐寺、普陀宗乘之庙(小布达拉宫)、殊像寺、须弥福寿之庙、普佑寺等,合称“外八庙”。
6民国时期的北平
(1)民国成立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的成立。
(2)民国时期北京城的变迁
①清光绪年间,火车已经通到了北京城南的永定门。1900年,京奉(北京至沈阳)铁路通车。1906年,京汉(北京至汉口)铁路和京张(北京至张家口)铁路相继通车,并在正阳门东西两侧分别修筑了京奉铁路火车站和京汉铁路火车站;
②民国初年皇城城墙被拆除,另外开通了紫禁城两侧的南北池子和南北长街;在皇城西北开一角——厂桥,皇城西南开一角——府右街;
③民国初年,拆去了长安左右二门,仅余门阙;民国四年(1915年),拆除了大清门(中华门)内东西两侧的千步廊,以及东西三座门两侧的宫墙,打通了天街(天安门前的大街),并修砌了中华门至天安门石道;
④1925年10月,拆除了神武门外的北上东门和北上西门,筑大道于景山门和北上门之间。紫禁城东西对称的太庙,开放成“和丰公园”(后又改为“故宫博物院分院”),新中国成立之后改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社稷坛改为“中央公园”(1928年又更名为“中山公园”)。南城的天坛,辟为“天坛公园”;先农坛,改为“城南公园”;地坛,改为“京兆公园”等等;
⑤1926年,正阳门和宣武门之间开辟的和平门使南北新华街联成一线;1927年,宣武门、朝阳门城楼相继被拆除,宣武门南面的瓮城于1933年被拆除;
⑥1949年1月31日,北京解放。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北京城新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