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主编
- 5519字
- 2021-06-08 15:52:02
1.2 课后习题详解
1人类活动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
答:人类活动的特点主要包括:
(1)目的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和理想。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渐进步的。
(2)依存性。目的性来源于人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适应和改造外部环境去取得必需的资源,必须通过个人或集体的劳动为自己或他人提供需要的产品和劳务。
(3)知识性。从自己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包括各种科学理论、原理、方法和技艺。
人类活动的上述三个特点为人类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使得管理实践和人类历史一样悠久。
2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在特定的时空中,对组织成员在目标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协调的过程。其具体内涵包括:
①实现组织目标是评价管理成败的唯一标准。任何组织的目标,都包含两方面的要求:a.“效率”,即“用正确的方法做事”,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b.“效果”,即“做正确的事”,在确保安全、环保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在实践中,效率和效果有时可能是矛盾的,管理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协调使两者统一起来,在统一过程中绝不应使客户的需求受到损害。
②特定的时空是管理的必要条件。任何管理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中进行的,并且对任何管理行为都必须有特定的时空要求。做何事、在何地做、何时开始与结束。任何管理如果没有时空要求,就没有任何意义。
③管理的核心是人的行为。组织目标必须分解为许多具体工作,通过相关人员的实际行为去实现。所以,管理的核心是协调人的行为。
④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是通过管理的各项职能来实现的,决策是协调的前提,组织是协调的手段,领导是协调的责任人,控制是协调的保证,创新是协调解决问题的途径。管理者必须掌握更高的专业技能,才能胜任协调的任务。可见,协调将永远是管理的本质。
(2)管理的基本特征
①管理具有二重性。即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是生产力,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时,管理又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
②管理具有目标性。管理目标是管理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构成。
③管理具有组织性。管理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往往具有同一性;管理必须以组织作为其运行和实施的载体和依托;管理必须以组织的合理构建作为其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和基本职能;管理活动受组织规则和规范的制约,往往需要按照组织的法定程序进行。
④管理具有创新性。管理的创新性首先来源于管理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同时,也来源于管理因素的发展变化和管理方式的不断深化及更新。
3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职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1)管理活动的基本职能
①决策。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包括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一线(或基层)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所谓计划,就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虽然组织中的高层管理者负责制定总体目标和战略,但所有层次的管理者都必须为其工作小组制定经营计划,以便为组织作出贡献。所有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的总体战略目标。另外,他们必须制定支配和协调他们所负责的资源的计划,且在计划过程中必须进行决策。决策是计划和修正计划的前提,而计划又是实施决策的保证,计划与决策密不可分。计划是为决策服务的,是实施决策的工具和保证。
②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这就是管理的组织职能。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和特点。反过来,组织工作的状况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些组织各自的工作效率和活力,组织工作的优劣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些计划和管理活动的成败。任何社会组织是否具有自适应机制、自组织机制、自激励机制和自约束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该组织结构的状态。因此,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③领导。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认识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管理的领导职能是一门非常奥妙的艺术,它贯彻在整个管理活动中。在中国,领导者的概念十分广泛,不仅组织的高层领导、中层领导要实施领导职能,基层领导也要实施领导职能,而担负领导职能的人都要重视工作中人的因素的作用。
④控制。控制的实质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管理者既要有预防下属和事态失控的充分措施,防患于未然,又必须及时取得计划执行情况的信息,并将有关信息与计划进行比较,发现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纵向看,各个管理层次都要充分重视控制职能,越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的时效性越强,控制的定量化程度越高;越是高层的管理者,控制的时效性要求越弱,控制的综合性越强。横向看,对于各项管理活动、各个管理对象都要进行控制。
⑤创新。迄今为止,很多研究者没有把创新列为一种管理职能。但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每位管理者每天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如果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就无法应付新形势的挑战,也就无法完成肩负的任务。现在已经到了不创新就无法维持的地步,所以,创新自然就成为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
(2)管理各基本职能的相互关系
各项管理职能的相互关系如图1-1所示。每一项管理工作一般都是从决策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决策,开始新一轮的管理循环。如此循环不息,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创新在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图1-1 管理职能循环图
4分析管理二重性的基本内容。
答:管理二重性是指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1)管理的自然属性
自然属性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客观存在。管理之所以具有自然属性,是因为管理过程就是对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资源进行组合、协调和利用的过程,其中包含着许多客观的、不因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的不同而变化的规律。管理理论揭示了这些规律,并创造了与其相适应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管理活动只有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方法和手段,才能保证生产等各种组织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管理的自然属性体现在:
①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必定具有各种管理职能。如果没有管理,一切生产、交换、分配活动都不可能正常进行,社会劳动过程会发生混乱和中断,社会文明不能继续。
②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管理寓于各种社会活动之中,所以说它是一般职能。
③管理也是生产力。任何社会、任何企业,其生产力是否发达,都取决于它所拥有的各种经济资源、各种生产要素是否得到有效的利用,取决于从事社会劳动的人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这两者都有赖于管理。
(2)管理的社会属性
社会属性体现在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管理具有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生产目的的功能。管理的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紧密相连。与管理的社会属性有关的基本变化包括:
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组织规模不断扩大,使管理的复杂性增强;职业经理人的出现,使企业经营权和终极所有权分离。
②整个社会普遍出现中产阶级,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的社会财富占有结构正在取代工业化初期的金字塔形结构。
③几乎所有国家都已进入或正在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都在使用市场、计划、行政、法律的手段以及大数据技术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④企业管理需要考虑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
(3)管理二重性产生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管理具有二重性是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也就是说生产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要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就必须执行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维护生产关系的职能,这两种职能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缺一不可,由此,企业管理就具有了二重性。
(4)管理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①管理的二重性相互联系:管理的自然属性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制度、生产关系中;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不可能脱离管理的自然属性而存在,否则,管理的社会属性会成为没有内容的形式。
②管理的二重性互相制约:管理的自然属性要求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组织形式和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管理的社会属性也必然对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产生影响。
5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扮演哪些角色?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答:(1)根据明茨伯格的企业管理者角色理论,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
①人际关系角色。人际关系角色直接产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基础,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即在扮演人际角色。其主要包括: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②信息传递角色。管理者要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具有足够的信息,从而能够顺利完成工作。管理者既是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组织内其他工作小组的信息传递渠道。整个组织的人依赖于管理结构和管理者获取或传递必要的信息,以便完成工作。其主要包括: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和发言人角色。
③决策制定角色。在决策制定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如果信息不用于组织的决策,这种信息就丧失其应有的价值。管理者负责作出组织的决策,让工作小组按照既定的路线行事,并分配资源以保证小组计划的实施。其主要包括:企业家角色、混乱驾驭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和谈判者角色。
(2)有效管理者需要具备的技能
①技术技能。即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如一个学校的校长在教学方面的造诣,一个财务总监对财务知识的掌握等,都属于技术技能。
②人际技能。即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人际技能包括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和处理组织内外部各有关部门、有关人员之间关系的能力。管理者特别要注意提高自己与他人共同合作的能力,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以便树立团队精神。管理者作为组织中的一员,其工作能力首先表现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上。
③概念技能。即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往往把组织视作一个整体,并且了解组织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能够准确把握工作单位之间、个人之间以及工作单位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刻了解组织中任何行动的后果,以及正确行使五种管理职能。很强的概念技能为管理者识别问题的存在、拟订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挑选最好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提供了便利。
(3)各层次管理者所需要的管理技能比例如图1-2所示。
图1-2 各层次管理者所需要的管理技能比例
6分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
答:(1)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它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管理学是现代化、社会化和各门学科日益发展的产物,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各个领域,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管理学关系图如图1-3所示。
图1-3 管理学关系图
(2)管理学研究方法
①归纳法。归纳法是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或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进而分析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这种从典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又称为实证研究。由于管理过程十分复杂,影响管理活动的相关因素极多,并且相互交叉,人们所能观察到的往往只是综合结果,很难把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分解出来,所以大量的管理问题都只能用归纳法进行实证研究。
②试验法。即人为地为某一试验创造一定条件,观察其实际试验结果,再与未给予这些条件的对比试验的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外加条件与试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做过多次试验,而且总是得到相同结果,那就可以得出结论,这里存在某种普遍适用的规律性。试验法可以得到接近真理的结论。但是,管理中也有许多问题,特别是高层的、宏观的管理问题,由于问题的性质特别复杂,影响因素很多,不少因素又是协同作用的,所以很难逐个因素孤立地进行试验。并且此类管理问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特别复杂,要想进行人为的重复也是不可能的。
③演绎法。对于复杂的管理问题,管理学家可以从某种概念出发,或从某种统计规律出发,也可以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用归纳法找到一般的规律性,并加以简化,形成某种出发点,建立起能反映某种逻辑关系的经济模型(或模式),这种模型与被观察的事物并不完全一致,它所反映的是简化了的事实,它完全合乎逻辑的推理。它是从简化了的事实前提推广得来的,所以这种方法称为演绎法。演绎法中的模型主要有:
a.解释性模型,从理论概念出发建立的模型。例如投入产出模型,企业系统动力学模型等,都是建立在一定理论概念基础之上的。
b.经济计量模型,从统计规律出发建立的模型。例如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以及建立在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基础上的各种预测模型和决策模型。
c.描述性模型,建立在经济归纳法基础上的模型。例如现金流量模型、库存储备量模型、生产过程中在制品变动量模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