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基础(政经,微、宏观)历年考研真题与模拟试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14770字
- 2021-06-24 18:01:01
2007年南开大学经济学院831经济学基础(政经,微、宏观)考研真题及详解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部分(共100分)
一、简答题
1简述消费者偏好及其对需求的影响。
答:消费者偏好也叫消费者嗜好或欲望,表示在不考虑预算约束的条件下消费者喜欢或愿意消费的各种物品和服务的数量,或者说,它反映着消费者在具有无限收入的假定条件下,对各种物品和服务喜欢和愿意消费的程度。
消费者的偏好是形成需求的内在原因。在其他条件给定的情况下,消费者偏好的变化,会决定需求曲线的变动。例如,消费者变得比以前更偏爱喝咖啡,那么如图1所示,咖啡的需求曲线就会向右移动,这就是说,在每一种给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都将比以前购买更多数量的咖啡;反之亦然。
图1 偏好的变动对需求的影响
2请以斯勒茨基方程(Slusky Equation),说明价格变动对需求影响的总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答:斯勒茨基方程是一个恒等式:需求的总变动等于替代效应加收入效应。其作用在于它可以分解出某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中有多少是替代效应所导致,而又有多少是收入效应所导致的。
斯勒茨基方程为:
总效应为:
替代效应为:
收入效应为:
其中,xi(p,m)为商品i的马歇尔需求,u为消费者在价格p与收入m下达到的效用水平,xih(p,u)为相应的希克斯需求。
替代效应是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将引起消费者用该种商品去替代那些价格未下降或上升的商品。收入效应是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可能产生消费者实际收入提高的效应,因为消费者因价格下降而导致的购买力的提高使得他有可能改变商品的购买量。价格变化对商品需求的总效应取决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者之和。根据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不同,商品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其总效应也不同,如表1所示。
表1 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总效应与价格的关系
3请举实例说明逆向选择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
答:(1)逆向选择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倾向于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趋向于做出尽可能地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的选择。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2)逆向选择导致市场萎缩或消失的例子在生活中有很多,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旧车市场。假定有一批旧车要卖,同时有一批购买者。旧车中有一半是优质车,一半是劣质车。设优质车主索价200元,劣质车主索价100元。再假定买主对优质车愿支付240元,对劣质车愿支付120元。如果信息是完全的,即买主知道哪些车是优质的,哪些是劣质的,则优质车会在200~240元之间成交,劣质车会100~120元之间成交。但买主事实上无法凭观察判断旧车质量。旧车主会隐瞒劣质车的问题,搞以次充好,鱼目混珠。买主只知道劣质车和优质车所占比重各半,但不知每一辆车究竟是优质还是劣质车。于是,他们的出价至多是120×(1/2)+240×(1/2)=180元。然而这样一来,优质车就不会以此价卖出。如果买主知道只能买到劣质车,则成交价格只能在100~120元之间,从而优质车被逐出市场,市场运转的有效性被破坏了。
4请运用IS-LM和AS-AD模型,简述石油价格上涨对一国产出、物价和利率水平的影响机制。
答:石油价格上涨可以视为一次不利的供给冲击,该供给冲击对一国经济的影响要分别考虑短期和长期情况。
(1)在短期内,如图2(b)所示,在AS-AD模型中,假设经济初始处于A点表示的均衡状态,产量处在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石油价格的上涨使厂商的生产成本上升,厂商提高产品价格。短期总供给曲线SRAS由SRAS1向上移动到SRAS2,产出减少,低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价格上涨。
如图2(a)所示,在IS-LM模型中,经济初始处于对应于AS-AD模型中A点的C点。价格上涨,如果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则实际货币余额下降,LM曲线向左移动。在产品市场上,收入的减少导致储蓄减少,因而利率上升,利率和产出的组合点沿着IS曲线向左上移动。最后IS曲线与LM曲线相交于E点,产出下降,利率上升。
综上所述,短期内,石油价格上涨导致一国产出下降、物价水平上升、利率上升。
(2)在长期内,产出下降,失业增加,劳动市场供过于求,工人工资下降,生产成本下降,厂商降低产品价格,扩大产出。如图2(b)所示,在AS-AD模型中,SRAS曲线又重新回到SRAS1,产出恢复到充分就业产出水平,物价下降至P1。
价格下跌,如果名义货币供给量不等,则实际货币余额上升,LM曲线向下移动。在产品市场上,收入的增加导致储蓄减少,因而利率下降,利率和产出的组合点沿着IS曲线向右下移动。最后IS曲线与LM曲线重新相交于C点,产出增加,利率下降。
综上所述,长期内石油价格上涨对实际变量无任何影响,一国产出、物价和利率水平保持不变。
因此,石油价格上涨对一国产出、物价和利率水平的影响机制在短期和长期不同:短期内,石油价格上涨导致一国产出下降、物价水平上升、利率上升;长期内石油价格上涨对实际变量无任何影响,一国产出、物价和利率水平保持不变。
图2 石油价格上涨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5请运用宏观经济模型,解释国内净储蓄与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差额之间的关系,中国经济目前的状况能否验证这一关系?
答:(1)用宏观经济模型,推导国内净储蓄与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差额之间的关系如下:
根据宏观经济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
y=C+I+G+NX
Y-C-G=I+NX
(Y-C-T)+(T-G)=I+NX
其中(Y-C-T)表示私人净储蓄,(T-G)表示政府净储蓄,则(Y-C-T)+(T-G)表示国内储蓄,I表示国内投资,NX表示净出口,即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差额。
S=I+NX
S-I=NX
从上式可以看出,两者的关系是:国内净储蓄(储蓄减投资)就等于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差额。
(2)中国目前的情况验证了这一关系。中国是个储蓄大国,国内储蓄远远大于国内投资,即国内净储蓄为正值;中国同时也是贸易大国、出国大国,净出口屡创新高。因而可明显看出我国经济存在上述表达式关系。
6简述生命周期假说与永久收入假说之间异同。
答:(1)生命周期假说与永久收入假说的不同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理论的主要内容不同
生命周期假说由莫迪里安尼提出,认为人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参加工作,第二阶段纯消费而无收入,用第一阶段的储蓄来弥补第二阶段的消费。这样,个人可支配收入和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该消费者的年龄。它表明当收入相对于一生平均收入高(低)时,储蓄是高(低)的;它同时指出总储蓄取决于经济增长率及人口的年龄分布变量。
永久收入假说由弗里德曼提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所谓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值之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则越小。
②理论侧重点不同
生命周期假说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从而提出以财富作为消费函数变量的重要理由;而永久收入假说则偏重于个人如何预测自己未来收入问题,从而提出持久性收入为消费函数变量的重要理由。
(2)生命周期假说与永久收入假说的相同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联系,而是以一生或永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
②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甚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近于零,但来自永久收入变动的消费倾向很大,甚至接近于1。
③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果减税或增税只是临时性的,则消费者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
二、计算题
1小李在时期1的收入为1000元,在时期2的收入为1200元,他跨期的效用函数为U(C1,C2)=C10.8C20.2,利率为25%。
请回答以下问题:
Ⅰ.画出小李的预算线,并标明其斜率和收入禀赋点;
Ⅱ.求小李两个时期的最优消费,并标注在上图中;
Ⅲ.如果政府加征20%的利息收入税,请重新计算小李的预算线以及跨期最优消费,并标注在图中。
解:
Ⅰ.由题知:Y1=1000,Y2=1200,r=25%。
小李第二时期的最大消费量=Y1(1+r)+Y2=1000(1+r)+1200=2450。
小李第一时期的最大的消费量=Y1+Y2/(1+r)=1000+1200/(1+r)=1920。
因此,小李的预算线如图3所示,其斜率=-(1+r)=-1.25,收入禀赋点为W点(1000,1200)。
Ⅱ.MUc1=(U(C1,C2))′=(C10.8C20.2)′=0.8C1-0.2C20.2
MUc2=0.2C10.8C2-0.8
根据消费者均衡条件可知:MUc1/MUc2=1+r。
代入整理可得:4C2/C1=1.25①
再由预算线可得:C1+C2/(1+r)=Y1+Y2/(1+r)。
代入整理得:1.25C1+C2=2450②
联立①②解得:C1=1568,C2=490。
小李的最优消费点为A点(1568,490),如图3所示。
Ⅲ.如果政府加征20%的利息收入税,则此时小李的预算约束为:
C2=Y2+(Y1-C1)+r(Y1-C1)(1-t)
代入相关参数可得预算约束方程:C2=2400-1.2C1。
又由Ⅱ求得小李效用最大化时满足4C2/C1=1.25,与新的预算约束方程联立可得:C1≈1587,C2≈495。因此,小李的最优消费点为B点(1587,495)。
图3 跨期预算约束与最优选择
2假设一国的菲利普斯曲线为π=πe-3(U-Un)自然失业率Un为5%,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为适应性预期,中央银行对下一年的通货膨胀目标为2%。
Ⅰ.如果当前的通货膨胀率为5%,那么中央银行为实现下一年的通货膨胀目标,能够引起的失业率是多少?
Ⅱ.如果中央银行在次年继续保持2%的通货膨胀目标,那么失业率将是多少?
Ⅲ.根据奧肯定律,计算降低通货膨胀的产出牺牲率。
Ⅳ.如果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为理性预期,那么产出牺牲率为多少?
解:Ⅰ.由题知该国的预期为适应性预期,有πe=π-1=5%,π=2%,Un=5%代入菲利普斯曲线π=πe-3(U-Un)可得U=6%,即如果当前的通货膨胀率为5%,那么中央银行为实现下一年的通货膨胀目标,能够引起的失业率是6%。
Ⅱ.如果中央银行在次年继续保持2%的通货膨胀目标,即有π=πe=2%根据菲利普斯曲线π=πe-3(U-Un)可得U=Un=5%,即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
Ⅲ.根据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根据Ⅰ部分计算可得,降低3个百分点的通货膨胀率,将使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因此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所以牺牲率=2%/3=0.67%。
Ⅳ.如果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为理性预期,那么产出牺牲率为零。分析如下:
理性预期表明π=πe,因而U=Un。无论通货膨胀如何变化,失业率一直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即失业率恒定不变,从而产出不变,因此牺牲率为零。
三、论述题
1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经济增长方式由过去的粗放型加速向集约型转变。请运用经济增长理论,并结合我国经济增长的实际,论述加大教育投入和企业研发投资的必要性。
答:(1)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DY/Y=α(DK/K)+β(DL/L)+Dt/t,其中DY/Y为总产出增长率,DK/K为资本增长率,DL/L为劳动增长率,Dt/t为技术进步率,α为资本的产出弹性,β为劳动的产出弹性。因此,资本投入对增长的贡献可以用α(DK/K)来表示,劳动对增长的贡献可以用β(DL/L)来表示,资本对增长的贡献可以用Dt/t来表示。
(2)根据新古典的经济增长核算公式,“转变增长方式”的含义是改变传统的倚重于资本和劳动的高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为依靠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利用现代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更好的促进经济节约、快速发展。由增长核算公式可见,资本和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作用取决于其投入增长率乘以其产出弹性,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大,技术进步1%,能引起产出增长1%。因此,转变增长方式就是改变传统高投入的经济增长模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实现节约型的经济增长。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措施主要有:
①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②要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要抓住以下重要环节:要转变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要全面理解发展的内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③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尤其要大力发展能耗低、需求大的现代服务业,提高先进制造业的比重,通过结构调整,构建增长方式转变的物质基础;要努力提高科技水平,大力推广和普及先进适用技术,加快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增强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形成转变增长方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动源;要加快改革,引发粗放型增长的体制和机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加快完善相应的法律和法规,把企业投资、生产行为和政府行为“逼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因此,加大教育和研发投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推进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2请论证生产和成本理论的对偶性。
答: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是厂商理论中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技术水平和要素价烙给定不变的前提下,成本函数与生产函数存在着对偶关系,具体体现为:短期内,产量曲线与成本曲线存在着对偶关系。如果说短期产量曲线是由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所决定的,那么短期成本曲线则是由短期产量曲线所决定的。下面以只有一种要素可以变动的影响为例。短期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与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分别分析如下:
(1)边际产量和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
TC(Q)=TVC(O)+TFC=w·L(Q)+TFC,其中,TFC为常数。
由上式可得:MC=dTC/dQ=w(dL/dQ)。
即:MC=w/MPL。
由此可得以下两点结论:
①边际成本MC和边际产量MPL两者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具体地讲,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MPL是先上升,达到一个最高点以后再下降,所以,边际成本MC是先下降,达到一个最低点以后再上升。MPL曲线的上升段对应MC曲线的下降段;MPL曲线的下降段对应MC曲线的上升段;MPL曲线的最高点对应MC曲线的最低点。
②由以上的边际产量和边际成本的对应关系可以推知,总产量和总成本之间也存在着对应关系。当总产量TPL曲线下凸时,总成本TC曲线和总可变成本TVC曲线是下凹的;当总产量TPL曲线下凹时,总成本TC曲线和总可变成本TVC曲线是上凸的;当总产量TPL曲线存在一个拐点时,总成本TC曲线和总可变成本TVC曲线也各存在一个拐点。
(2)平均产量和平均可变成本之间的关系
AVC=TVC/Q=wL/Q=w/APL
由此可得以下两点结论:
①平均可变成本AVC和平均产量APL两者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前者呈递增时,后者呈递减;前者呈递减时,后者呈递增;前者的最高点对应后者的最低点。
②由于MC曲线与AVC曲线交于AVC曲线的最低点,MPL曲线与APL曲线交于APL曲线的最高点,所以,MC曲线和AVC曲线的交点与MPL曲线和APL曲线的交点是对应的。
(3)总成本曲线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增。由于边际成本是先减后增的,且反映了总成本增加的速度,因而总成本曲线在边际成本递减阶段,增长速度越来越慢;相反,总成本曲线在边际成本递增阶段,增长速度加快。
3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6年7月5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由7.5%提高到8%。2006年8月15日,再次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提高到8.5%。同时决定自2006年8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5.85%提高到6.12%。请分析中国人民银行实施上述政策的原因和该政策对宏观经济将产生的影响。
答:(1)利率调整的原因
从宏观上来看,房地产、水泥、造船、金属制品等行业在连续几年中出现投资过热的现象,而在今年的宏观调控中,经济性手段用的不多,大量依靠政府的行政性命令才将过热的投资势头压了下来。然而行政性手段也有缺陷,容易引起“一刀切”,不分良莠,一棍子打死,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不可能长久地持续下去。在所有的市场化工具中,最有效最方便的当属利率调节,所以中央首先选择了利率调整。其次,在连续的几个月中的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与去年同期相比都有所上涨。房地产的持续升温也是加息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国的房价水平居高不下,加息是非常有效地为房地产行业降温的手段,央行加息也有抑制房地产过热的意图。
(2)利率调整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明显、普遍而持续上涨。我国本次物价上涨是物价总水平上升,而不是各类商品价格普遍上升,特别是工资、租金和利息等基本没有上升,所以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通货膨胀。但如果任其发展或宏观调控不好,就会转化为完全意义的通货膨胀。此次加息是在物价总水平增长连续数月处于高位下做出的,虽然幅度不大,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货膨胀。
②对投资的影响
去年国家的行政指令性的宏观调控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一些行业的过热投资,像建材、房地产、汽车项目等。今年全国的房价水平居高不下,同时仍有上涨趋势,也引起了中低收入阶层的强烈反映。因而此次利率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将抑制投资的过热,另一方面也巩固了宏观调控的成果。
③对消费的影响
这一次利率调整对消费的影响不会太大,因为利息上升的幅度还是比较小,人们不会为了一年多挣0.27个百分点就把本来的计划改变。因而,加息对消费的影响不大,更不会导致消费萎缩。
④对外汇的影响
我国外汇储备余额稳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的增高一方面显示了近来贸易顺差继续高增,另一方面显示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这同时则给当前货币政策操作带来不少难度。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已成我国当前出台宏观政策的一个重要取向。但是这些增加的外汇其中有一部分是投资者预期人民币的升值而大量涌入的热钱。而加息后,进一步加大人们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使得外国资本由于没有利率风险而更加空前地进入中国市场,外汇压力越来越大,通货膨胀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而本来提高利率的目的是抑制通货膨胀,但实际上由于基础货币的大量投放,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则会带来新的更大的压力。因此加息并不能化解外汇压力。
此次利率调整不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但它是一个信号,它预示中国将可能更多的运用利率来对经济加以调控。
政治经济学部分(共50分)
一、简答题
1简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
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包含了下面几点内容:第一,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一定时期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普遍使用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工具。第二,正常的生产条件不是过去的,也不是将来的,而是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第三,在社会标准生产条件下,由于商品生产者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不同,他们生产同种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是不同的。而决定价值的只能是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马克思说:“如果说个别商品的使用价值取决于该商品是否满足一种需要,那么,社会产品总量的使用价值就取决于这个总量是否适合于社会对每种特殊产品的特定数量的需要,从而劳动是否根据这种特定数量的社会需要按比例进行分配在不同的生产领域。”这是指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用来生产社会需要的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如果供给超过需要过大时,优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下降,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上移动;反之,如果需要超过供给过大时,劣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上升,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下移动。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生产条件的变化实现的,因此,决定价值的仍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两种含义的相互关系
①联系。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价值。第一种劳动时间是价值决定的基础,第二种必要劳动时间是价值的实现。
②区别。a.角度不同。第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社会生产条件角度说明价值决定;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社会需求角度说明价值的决定。b.对象不同。第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是总部门的商品的价值。
2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其理由如下:
(1)简单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基础上的。由于生产资料为私人所有,商品生产者独立地进行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归私人支配,这就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由于社会分工,各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劳动。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矛盾性在于:商品生产者把产品当作商品来生产,因此他的私人劳动必须表现出它的社会性质,私人劳动必须转化为社会劳动:但在生产过程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出来的是私人劳动,即劳动的私人性质,而不是劳动的社会性质,私人劳动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的成功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这就产生了矛盾。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
①商品经济中的其他矛盾,都是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基础上产生的,并且都是由它所决定的。私人劳动的社会性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能表现出来,而进行商品交换,就必须要求对生产商品的劳动量进行比较和计算。为此,必须把不同的具体劳动还原为无差别的抽象劳动。这样,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生产出来的,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这样,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又表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因此,简单商品生产的一切矛盾都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能否卖出去,意味着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被社会承认,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从而决定了小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者之间的激烈竞争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少数人发财致富,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变成为资本家,大部分人贫困破产,沦为无产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是在简单商品生产基础上产生的。
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随着简单商品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为什么说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答:生产价格之所以是价值的转化形式,是因为资本家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看成是生产的所耗费的成本。分析如下: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包括三个部分: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用公式表示就是:w=c+v+m。其中,c是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过来的价值;v+m代表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商品价值的这三部分,是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量。但是对资本家来说,生产上耗费的只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只计算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叫做商品的生产成本或成本价格。在资本家看来,剩余价值不只是他耗费的资本的增加额,而且是他的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全部预付资本,不仅包括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而且包括在生产中使用但暂时还没有消耗掉,还没有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不变资本。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由此,商品价值就等于成本价格加利润。
4请辨析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1)经济增长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因就业人数增加、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包括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数量上的扩大和增加,它反映了一国国民经济总量的变化状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的长期增加,即按不变价格水平所测定的充分就业产量的增加。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NP(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测度。
经济发展是与经济增长既相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且强调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平衡的保持,环境污染的治理,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经济生活质的变化等。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密不可分的。经济增长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和必要的物质条件,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①经济发展所指的“发展”是经济生活中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而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如果在经济领域本身中没有这样的变化发生,而所谓的经济发展在实际上只不过是建立在这一事实之上的现象,即数据在变化而经济则继续不断地使自己适应于这种数据,那么则应当说,并没有经济发展。此时,经济发展不可以仅从经济方面来加以解释。经济本身中没有发展,而是被周围世界中的变化在拖着走,这并不是经济发展。
②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的长期增加,即按不变价格水平所测定的充分就业产量的增加。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NP(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测度,GNP的增长描述了一国整体生产能力的扩增,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表示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发达国家国民经济长期发展问题的理论,其发展主要经历了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三个阶段。
③经济增长研究的是发达国家如何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的问题,经济发展研究的是发展中国家如何由不发达向发达过渡的问题。经济发展涵盖的范围比经济增长要广,不仅有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还涉及社会制度的改良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单纯的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只增长不发展”的现象。例如,如果经济的增长是在低效益即过多的要素投入基础上达到的,即使产出增长了,社会和个人也不会因此而得到增加的收益,实际生活质量没有多大提高;或者经济的增长是在损害经济结构优化的情况下达到的,如工农业结构及积累同消费结构遭到损害,即使产出增长了,居民的福利及生活质量也没有多少提高;或者经济增长了,但带来的不是整个社会和居民的福利的普遍增进,而是出现了收入与分配上的极端不公,两极分化;如此等等,都可以说是只有经济增长而无经济发展。
二、论述题
1试析经济全球化的成因和实质及其对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经济全球化是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它具体表现为: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金融国际化趋势增强,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形成,区域经济集团化向纵深发展,世界各国在有关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合作与联系日益加强等。
(1)经济全球化的成因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出现,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这次科技革命以最便捷的方式加强了各国、各地区、各企业、各团体以及个人之间的联系,并且打破了种种地域乃至国家的限制,把整个世界空前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这次科技革命的实质是信息技术的革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从卫星信息传送到国际互联网和内部网络——人们可以向任何地方传送信息。先进的信息传送手段不仅加快了信息传送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传送的成本。
②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任何人类的经济活动都是与特定的经济组织形式相联系的,与其他经济组织形式相比,跨国公司是与经济全球化联系最为密切的经济组织形式。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跨国公司投资的增长、规模的扩大,它们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所占的地位、所发挥的作用也日益明显。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大大地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商品和资本在全球的流通,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在国际间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正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开展生产和经营活动,并相应地带动了资本、技术、商品、人力、服务等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才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③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各国的选择。经济全球化赖以存在的资源配置机制是市场经济。90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转而向市场经济过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则为了摆脱经济滞胀而减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更加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在国际社会,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民族国家对本国市场的控制大大放松,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成为一种潮流,同时世界各国均把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利用别国的资本、技术及其他资源以实现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基本国策。所有这些都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条件,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资本的全球化。
(3)经济全球化对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发源地,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的是大量的利益,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制定规则而获得好处。当这些国家的政府、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在不同市场上开展活动时,就不会面临规则的冲突及由此产生的不确定性。它们也可以利用在国内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来应对国际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减少交易成本。
第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贸易获得好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是极不对称的,它们作为不同的市场主体,在进入市场以前的资源禀赋差异极大。从这种不对等的实力状况出发,在市场上进行所谓的“公平竞争”,其结果只能是弱肉强食。
第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国际资本流动获得好处。IMF作为唯一规范国际资本流动的全球性多边组织,产生之初完全充当了美国对外扩张的工具。70年代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又演变为发达国家的代言人。
②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即带来机遇,又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挑战。
a.机遇,主要体现在:
第一,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吸引资本、技术,接手外来的产业,加快国内工业化的完成。
第二,外来的资本、技术有助于改善国内的资源供给结构,使得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第三,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第四,发展中国家还可以从开放和参与全球市场中,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和体制,促使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
b.挑战,主要体现在:
第一,资本流动的冲击。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需要引进外资,同时又避免本国资金的外流,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资金供给。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资金流出的可能性加大,资本的过度流入也会造成对外国资本的过度依赖。一旦因某种因素出现外资大规模撤出,就会对国内经济带来灾难性影响。
第二,冲击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使他们的民族经济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在当今世界高附加值产品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比重迅速提高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出口会因初级产品市场价格下降而受损失。而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对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的冲击和占领,又使得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更加困难。
第三,降低国内政策的有效性。经济全球化是在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和经贸制度下展开的,在加入这一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力不强,干预经济的能力有限,其主权很容易受到冲击和削弱。
2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看,向市场经济转型所呈现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而不是说市场经济本身具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性质的区别。
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看,向市场经济转型所呈现出的特点有:
(1)市场经济具有的一般特点
①资源配置市场化,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起主导性作用;②企业行为自主化,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等原则;③宏观调控间接化,政府不再全面包揽,让市场调节经济,政府起辅助作用,弥补市场缺陷;④市场管理法制化,通过法律来规划各经济主体的行为。
(2)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具有的特殊性
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迄今为止,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都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由此便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市场经济与公有制是否相容?答案是肯定的,这是因为,首先,在公有制基础上可以造就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主体,其次,在公有制基础上可以建立健全发达的市场和完善的市场体系,也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因此。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相容的而不是相悖的。
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结合在一起,实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坚持效率优先,鼓励先进,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又要排除由于生产资料占有的多寡悬殊造成的个人消费品分配的悬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兼顾公平。对于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国家将运用各种经济政策手段进行再分配调节。由此可以保证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防止个人收入过分悬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服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大目标。社会主义国家将发挥巨大的政治优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对市场运行进行调节,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服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大目标,为人民生活的提高服务,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完善服务。
3为什么说将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共同发展规定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重大的理论突破?
答:(1)传统的认识是:只有消灭了私有制,建立起一统天下的公有制,才算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并且公有制只有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所有的生产资料都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统一调控、统一配置,即实行高度的计划经济。不能存在任何带有私有性质的商品,否则被视为资本主义。
(2)我国长期遵守这一严格规定,改革开放后,才逐渐突破创新这一理论。理论突破主要表现在:
①公有制的外延扩大。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不但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由国有经济或集体经济控股的;另一种虽不控股,但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占一定比例。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是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外延的第二次扩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实现形式逐渐实现多样化。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反映社会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由社会化生产规律决定的。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由于资源的分布不平衡,由于社会财富占有的多元化以及人们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生产经营和组织方式必须是多样的。各种所有制经济都要有适合自己发展的生产经营和组织方式。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一个多元的结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公有制是主体,即不仅存在全民,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还存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及各种混合经济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结果。因此,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②确认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方向控制,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目前在我国,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推进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将更加重要。在以后相当长时期内非公有制经济将是国民经济发展最强劲、最稳定的动力,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最大来源,也是越来越重要的税源。在以后相当长时期内非公有制经济将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直接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