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南开大学经济学院831经济学基础(政经,微、宏观)考研真题及详解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部分(共100分)

一、简答题

1简述科斯定理的含义。

答:(1)科斯定理是一种产权理论,由斯蒂格勒根据科斯于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这篇论文的内容概括而成。其内容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财产权的配置是怎么样的,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科斯定理进一步扩大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按照科斯定理,只要那些假设条件成立,则外部影响就不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当,从而外部性问题总能通过市场自身来解决,而不需要政府的干预。或者以另一角度来说,在所给条件下,市场力量足够强大,总能够使外部影响以最经济的办法来解决,从而仍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西方学者认为,明确的财产权及其转让可以使得私人成本(或利益)与社会成本(或利益)趋于一致。以污染问题为例,科斯定理意味着,一旦所需条件均被满足,则污染者的私人边际成本曲线就会趋于上升,直到与边际社会成本曲线完全重合,从而污染者的利润最大化产量将下降至社会最优产量水平。

(2)对于科斯定理,需要理解以下几点:

科斯定理最基本的断言是:只有交易(谈判)成本会阻碍自愿谈判达到帕累托最优。

庇古主张动用政府的税收,即对造成负外部性的当事人征税,用以补贴遭受负的外部性损失的当事人,以此来改善资源配置。

科斯定理解决外部影响问题在实际中并不一定真的有效。资产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明确地加以规定;已经明确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转让;明确的财产权的转让也不一定总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分派产权会影响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的变动可以造成社会不公平,引起社会动乱。在社会动乱的情况下,就谈不上解决外部效果的问题了。

2“如果一种商品的需求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那么,这种商品的需求一定会随着价格的上升而下降。”这种说法正确吗?试用经济学原理进行说明。

答:这种说法正确。分析如下:

如果一种商品的需求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即消费者对该种商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呈同方向的变动,则该种商品为正常物品。反之,该种商品就是低档商品。

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引起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被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其中,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替代效应。对于正常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也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总效应必定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正因为如此,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需求一定会随着价格的上升而下降。

3假定有N家相同的厂商处于古诺均衡情况下,求证市场需求曲线的弹性一定大于1/N。

答:设N个厂商产量分别为q1,q2,···,qN,则市场总产量为:

反需求曲线为:P=P(Q),企业i的成本函数为Ci=C(qi),厂商i的利润函数为:

一阶条件:

解得:

当市场处于古诺均衡时,Q=Nqi,又因为P>MC(qi),则:

得证。

4论点A:“为了减少财政赤字,应该增加税收。税收增加将削减赤字,降低利息率,从而刺激经济。”

论点B:“为了减少财政赤字,应该削减税收。削减税收将刺激经济活动,扩大税基并增加政府收入,从而减少赤字。”

上述哪种观点正确?为什么?

答:两种情况都有道理。分析如下:

(1)论点A,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增加税收将使得政府财政赤字减少,降低利息率,从而有助于刺激经济。控制财政赤字对一国的长期经济健康绝对至关重要。如果一国财政支出得不到控制,最终将导致利率大幅度上升,遏制经济增长,迫使政府将更多的税收用于偿还过去的债务,从而导致政府服务和其他政府职能支出的下降,并最终导致经济总量的大幅减少。从这个角度出发,减少财政赤字,应该增加税收。

(2)论点B,实施扩张的财政政策如减税,将使得私人消费和私人投资增加,从而刺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形势越好,就会为政府收入提供更大的保障,也就越能够使得政府收入增加,从而使得政府财政赤字减少。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A、B两种论点都有道理。现实情况中,一国为了减少财政赤字是增加税收还是削减税收,应根据当时该国以及全球经济形势而定。一般情况下,为了减少财政赤字,一国偏向于削减税收,即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而较少增加税收,以免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

5请比较说明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函数的异同。

答:货币需求理论沿着货币持有动机和货币需求决定因素这一脉络,经历了传统货币数量论、凯恩斯学派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学派货币需求理论的主流沿革。

(1)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传统货币数量论包括费雪方程(即交易方程:Py=MV)和剑桥方程(即庇古的M=kY=kPy),两者的实质是一致的,都认为货币数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数量关系:物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多少,二者成正向关系。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交易方程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的作用,而剑桥方程则强调对货币的需求方面(价值贮藏职能)。

(2)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将人们保持货币的动机分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三类,其中交易动机货币需求是为了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它是收入的稳定函数;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是人们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而持有的一定数量的货币,它也由收入决定。这两种货币需求合二为一,可以写成L1=L1(Y)=kY。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为获利而持有的货币,它是利率的减函数,并有L2=L2(r)=-hr,所以货币需求可以表示为:L=kY-hr。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分析方法上对传统货币理论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它把货币总需求划分为出于各种动机的货币需求。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凯恩斯学派深入研究和扩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如鲍莫尔-托宾模型认为,即使是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也同样是利率的函数,而且同样是利率的减函数。

(3)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理论

弗里德曼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受三类因素的影响:收入财富的变化、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和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据此,弗里德曼提出个人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函数:

弗里德曼认为,物价水平和名义收入的变动是由人们实际持有的货币数量即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引起的。货币流通速度就长期而言是稳定的,只有在短期内,才随着经济的波动而波动。

新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差别在于,传统货币数量论把货币流通速度当作由制度决定了的一个常数,而新货币数量论认为稳定的不是V,而是决定V值的函数,V只不过是稳定的外在表现而已。V在长期是一个不变的量,在短期可以做出轻微的变化。正是因为货币流通速度短期可以轻微的变化,因此短期货币非中性。

(4)比较分析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货币需求理论呈现如下发展脉络:

货币的口径不断增大:对货币需求考察所面对的具体货币形态,从金到摆脱金;从纸币到一切可称之为货币的金融资产。

宏观到微观的视角转换:剑桥方程式是一个重大转变,考察微观行为主体的货币持有动机来看货币需求。

货币职能的扩张:所需求的不只是起到流通职能、交易职能、保存价值职能的货币。

对于货币需求函数,从f(r)到f(r,Y),并不断纳入更多的新变量。

6简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答:(1)凯恩斯主义用三个基本规律解释经济波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流动性偏好、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凯恩斯主义用着三个规律来支持其“有效需求不足说”。其中尤其以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最为重要。资本边际效率突然下降,使人们对未来的看法变得黯淡,于是流动偏好大增,利率上涨可以使得投资量严重减退。如果逾期的资本边际效率非常低,投资对利率失去弹性,就会出现“凯恩斯流动偏好陷阱”,经济会陷入持续和长期的萧条。

(2)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应该保持古典模型的假设,即价格是有完全的伸缩性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的实际冲击是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实际冲击指对经济的实际方面发生的扰动,比如影响生产函数的冲击、影响劳动力规模的冲击、影响政府购买实际数量的冲击等。同时它也认为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最重要的因素。

(3)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实际经济周期认为古典二分法成立,货币供给之类的名义量的波动不能影响实际变量;而凯恩斯主义认为古典二分法失效,货币供给之类的名义变量的波动影响产出和就业之类的实际变量的波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价格和货币工资是弹性的,劳动市场、产品市场和信贷市场是连续出清,经济能自行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政府不该干预经济,经济活动应当自由放任,对于这些问题,凯恩斯主义持相反的观点。

二、计算题

1香蕉的反需求函数是Pd=18-3Qd,反供给函数是Ps=6+Qs

(1)假设没有税收和补贴,均衡价格和均衡量各是多少?

(2)假设对香蕉的生产者支付每单位(公斤)2元的补贴,新的均衡价格和均衡量各是多少?

(3)计算对香蕉提供生产补贴后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变化额。

(4)如果苹果和香蕉之间的交叉价格弹性为0.5,那么在苹果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香蕉生产者的补贴会对苹果的需求量产生怎样的影响?

解:(1)由反需求函数可得需求函数为Qd=(18-Pd)/3。

由反供给函数可得供给函数为Qs=Ps-6。

根据市场均衡条件Qd=Qs可得均衡价格和均衡量,即有:(18-P)/3=P-6,解得:P=9。

将P=9代入需求函数或供给函数,可得均衡量为Q=3。

(2)当对香蕉的生产者支付每单位(公斤)2元的补贴,则有Ps=Pd+2。

市场的供给函数变为:Qs=Ps-6=Pd-4。

联立新的市场供给函数和原先的市场需求函数可得新的均衡价格和新的均衡量,即有:(18-Pd)/3=Pd-4。

解得:Pd=7.5,Q=3.5。故Ps=Pd+2=9.5。

因此,当对香蕉的生产者支付每单位(公斤)2元的补贴,新的均衡价格为7.5,均衡量为3.5。

(3)生产者剩余变化ΔPS=(3+7/2)×(19/2-9)/2=13/8。

消费者剩余变化ΔCS=(3+7/2)×(9-15/2)/2=39/8。

(4)因为苹果和香蕉的交叉价格弹性e=(Δqa/qa)/(Δpbd/pbd)=1/2,其中qa表示苹果的需求量,pbd表示香蕉的需求价格。将Δpbd=(15/2-9)=-3/2,pbd=9代入上式,解得Δqa/qa=-1/12。所以对香蕉生产者的补贴会使苹果的需求量减少1/12。

2一个厂商有两个工厂,这两个工厂的成本函数是相同的:Ci(Y)=F+kYα,其中F>0,k>0,i=1,2,但如果厂商只在一个工厂生产,另一个工厂的固定成本F是可以避免的,即Ci(0)=0。试问:

(1)在α=1和α=3两种情况下,厂商如何决定是在一个工厂生产还是同时以两个工厂生产?

(2)在α=1和α=3两种情况下,什么产量范围内存在规模经济?

解:(1)当α=1时,两个工厂的成本函数都为C(Y)=F+kY。

对于既定产量Y,如果由一个工厂来生产,成本为C1(Y)=F+kY。

如果由两个工厂共同来生产,总成本为C2(Y)=2F+kY。

因此,当α=1时,厂商应该在一个工厂生产。

当α=3时,两个工厂的成本函数都为C(Y)=F+kY3

对于既定产量Y,如果由一个工厂来生产,成本为C1(Y)=F+kY3

如果由两个工厂共同来生产,成本为C2(Y)=2F+k[Y13+(Y-Y13]

其中Y1表示由第一个工厂生产的产量。由成本最小的一阶条件C/Y1=0可知:当Y1=Y/2时,成本最小,此时,总成本为C2(Y)=2F+kY3/4。

当C2(Y)>C1(Y)时,即F>3kY3/4时,厂商选择只在一个工厂生产;

当C2(Y)<C1(Y)时,即F<3kY3/4时,则由两个工厂平均生产所有产量;

当C2(Y)=C1(Y)时,即F=3kY3/4时,厂商既可以选择在一个工厂生产,也可以选择同时以两个工厂生产,成本支出一样。

(2)当α=1时,厂商选择由一个工厂来生产所有产量,总成本为C(Y)=F+kY,平均成本为AC(Y)=F/Y+k。此时,只要产量Y>0,平均成本都会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即存在规模经济。

当α=3时:

两个工厂平均生产所有产量,总成本为C(Y)=2F+kY3/4。

平均成本为AC(Y)=2F/Y+kY2/4。

此时,若:

即0<Y<(4F/k)1/3,平均成本将会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存在规模经济。但由(1)可知,Y>[4F/(3k)]1/3时,才会选择由两个工厂平均生产。

只有一个工厂生产,总成本为C1(Y)=F+kY3。平均成本为:AC(Y)=F/Y+kY2

若:

即0<Y<[F/(2k)]1/3时,存在规模经济。

3假设有一经济社会是由三部门构成的。其消费函数为C=20+0.8(Y-T),其中Y为收入,T为政府税收;投资函数为I=680-4000r,r为利率;政府支出G=520,税收函数T=100+0.25Y;名义货币供给Ms=495;货币需求函数Md=15+0.4Y-4000r。

(1)IS曲线方程式;

(2)当价格水平P=1时,LM曲线方程式;

(3)当价格水平P=1时,产品市场需求和货币需求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4)总需求曲线方程。

答:(1)三部门经济中Y=C+I+G=20+0.8(Y-T)+680-4000r+520。

将T=100+0.25Y代入上式,解得:Y=-10000r+2850,此即为IS曲线方程。

(2)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Ms/P=Md/P。

将P=1,Ms=495,Md=15+0.4Y-4000r代入上式,解得:Y=10000r+1200,此即为LM曲线方程。

(3)联立IS曲线方程和LM曲线方程,解得均衡时:r=0.0825,Y=2025。

(4)联立货币需求函数495/P=15+0.4Y-4000r和IS曲线方程,消去r,解得总需求方程为:

Y=2475/(4P)+5625/4

三、论述题

1不完全信息将导致怎样的“市场失灵”出现?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答:(1)不完全信息如何导致市场失灵

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减弱市场效率,并且还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市场配置资源失灵。

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非对称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趋向于做出尽可能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的选择。例如在二手车市场上,卖方知道车的质量,但买主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买主只能按照好的旧车和坏的旧车的索价的加权平均价格来购买。这样,由于买主无法掌握旧车的准确信息,从而出价并不区分旧车质量的好坏,质量好的旧车就会退出市场,质量差的旧车留在市场中。质量差的旧车比例增加,买主会进一步降低出价,导致质量稍微好的旧车也退出市场,如此循环下去,旧车市场就会逐渐萎缩。

道德风险是指在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道德风险的存在不仅使得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受到损失,而且会破坏原有的市场均衡,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例如在保险市场上,在没有购买保险以前,那些潜在的投保人总是小心翼翼的提防风险,随时随地准备采取避免风险的行动,以尽量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风险的损失完全由他自己来承担。然而一旦购买了保险,这些投保人可能就会粗心大意起来,因为此时风险带来的损失不是由自己来承担了。从保险公司角度来看,投保人的这种“败德行为”,就是他们所面临的道德风险。在信息不完全的时候,投保人的这种“败德行为”或保险公司所面临的道德风险会进一步造成市场机制运行的困难。

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委托人往往不知道代理人要采取什么行动或者即使知道代理人采取某种行动,也不能观察和测度代理人从事这一行动时的努力程度,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的利益分割关系通常会使得代理人不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图行事,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委托-代理问题。一旦企业出现委托-代理问题,其后果不仅是企业所有者的利润受损,也使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受损,因为在不发生委托-代理问题的情况下,社会将生产出较高质量的产品。

(2)可采取的相关措施

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方法主要有:政府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利用市场信号。一方面,通过政府的作用对市场交易双方的信息进行的调节与对接,最大限度的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市场主体可以通过市场信号来判定对方的相关信息,并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策。

解决道德风险的主要方法是风险分担。从根本上来讲,可以通过制度设计,由个人自己来约束自己,避免出现道德风险:

a.对于情况不同的投保人收取不同的保费。例如:对于防火、灭火设施不完备的单位,让其交纳更多保费;在人寿保险中,让抽烟者交纳更高的保费;在汽车保险中,一定时期内违反交通规则的人交纳更高的保费,没有违反过交通规则的人则交纳较低的保费。

b.保险公司不提供全额保险,事故发生以后,保险公司只对损失提供部分赔偿,使投保人承担一定的损失,即投保人要承担部分风险。

由委托-代理问题而导致的效率损失不可能通过政府的干预解决,而需要通过设计有效的激励措施加以解决。解决委托-代理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实施一种最优合约。最优合约是委托人花费最低限度的成本而使得代理人采取有效率的行动实现委托人目标的合约。

2我国当前宏观经济中出现了内外部失衡的情况,具体表现为通货膨胀和贸易顺差的同时存在,试用宏观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发生通货膨胀和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以及应运用怎样的政策组合来解决内外部失衡问题。

答:我国当前国内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及贸易顺差过大等,即内外失衡的局面,而且,在我国经济内外失衡的格局中,已经很难分清是谁导致了谁,二者互为因果,使局面变得更加困难。

(1)外部失衡:我国贸易顺差的原因

根据四部门的收入恒等式Y=C+I+G+NX,整理可得:NX=(Y-C-G)-I=S-I。即NX反映了一国的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关系。在封闭经济下,一国投资与储蓄必须相等;然而在开放经济下,一国投资与储蓄可以不必相等。当本国储蓄不足以支持本国投资(S<I)时,可以通过产生经常账户逆差(NX<0)的方法来以产品的净进口满足投资需要,形成国内资产,这会产生对外债务,实际上就是利用国外资本弥补本国的储蓄缺口;当本国储蓄超过国内投资需要时(S>I),则可以通过产生经常账户顺差(NX>0)的净出口带来的资本流出而形成海外资产。因此,各国出现的经常账户顺差或逆差,就意味着资本从经常账户顺差国家流入逆差国家,为后者国内资本存量的增加提供融资,这体现了经常账户逆差的融资功能。从这一角度看,以进出口为直接表现的经常账户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一国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关系。

可见,经常项目顺差是我国储蓄持续大于投资,国内需求相对不足的外在表现。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推动了政府储蓄的增加;企业又分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由于国有企业内部利润分配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企业利润很少向国有股东分红派息,提高了其储蓄率;相对来讲,民营企业从正规金融体系融资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满足扩大生产的需要,他们唯有通过储蓄来保留收益;家庭储蓄率居高不下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存钱是为了“以防万一”、为了“买房子”、为了“供孩子上学”。

同时,国内产能过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促成个别行业的盲目扩张,而忽视居民收入增长又使得居民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处于低水平,所以国内产能过剩推动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寻找出口,从而使得出口增加,推动贸易顺差扩大。

(2)内部失衡:通货膨胀压力

按照现代货币主义的观点,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是指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是不同的经济范畴,但两者又有一定的联系,通货膨胀最为直接的结果就是物价上涨。

从统计数据来看,中国的广义货币M2自1999年底到2007年2季度末从12多万亿增长到37.7多万亿,增长了3倍多:同期,各项贷款也增长近3倍,外汇储备则是增长近9倍。可以说,在这7年多的时间里,银行贷款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从而使金融市场上货币泛滥。当金融市场上货币泛滥时,先是从房地产市场上寻找出路,推高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当股市开始发展与繁荣时,大量的资金又流向了股市,从而加剧股市的泡沫。在这时,中国式通货膨胀就开始了。中国式的通货膨胀是由货币过多引起的,但并非过多的货币平均式地同时流向各个行业导致各种商品的价格同时、等幅、全面的上涨,而是过多的货币先流入强势部门或行业(比如房地产),然后由这些行业去投资或消费来推高商品或服务的物价水平。于是,关联行业价格上涨,收入增加,从而使这些关联行业又增加投资或消费,再对这些行业需要的产品价格产生影响。

同时,近几年来,我国贸易大幅度顺差,而大量的贸易顺差导致大量外汇进入国内,外汇要兑换成本币才能在市场上流通,就增加了市场上的本币数量。外汇占款的持续增加,导致国内市场上货币供应量过多,这是导致我国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

(3)内外失衡的关系及其治理:政策搭配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已进入标准的“米德冲突”,即:一国如果要同时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则必须同时使用支出调整和支出转换政策。单独强调任何一种政策,将导致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换句话讲,就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来说,在中国通货膨胀和贸易顺差就像天平称的两头,官方的经济政策偏重任何一头,另一头都将跷起,经济平衡出现了问题。

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单纯依靠汇率调整,应以内需结构调整为主,并综合运用各种政策组合来解决经济不均衡的现象,包括扩大消费内需、扩大商品和服务进口,以及鼓励和促进对外投资,扩大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试点,并推进城市化这一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具体来说:

最根本的是要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保持经济总量平衡的同时,进一步明确政策取向。转变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真正建立健康的经济增长方式将是我国接下来面临的重要任务。

深化汇率形成机制,进行市场化改革,是促进经济内外平衡的重要途径。调整汇率主要不应是人民币单纯升值,而是加大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力度。当前,应该逐步稳定汇率水平,以制止汇率不断升值的预期,抑制“热钱”流入。

应持续扩大内需,由外需主导转向内需主导,这也是规避国际风险及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具体政策包括: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等。

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较大幅度地扩大公共服务支出。现在是适度扩大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加快推进向公共服务型财政转型的最佳时机。要控制财政收入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将腾出来的资金用于加大对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通过扩大公共服务支出,有效置换出居民的消费能力。通过政府扩大向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可以达到增加居民收入和增加政府部门消费的目标。

总之,要解决内外失衡的问题,必须坚持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相结合,治标和治本相结合,这样才能促使经济发展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政治经济学部分(共50分)

一、简答题

1简要说明虚拟经济的概念及虚拟经济的正负效应。

答:(1)虚拟经济是相对实体经济而言的,是经济虚拟化的必然产物。经济的本质是一套价值系统,包括物质价格系统和资产价格系统。与由成本和技术支撑定价的物质价格系统不同,资产价格系统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一套特定的价格体系,这也就是虚拟经济。由于资本化定价,人们的心理因素会对虚拟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也就是说,虚拟经济在运行上具有内在的波动性。广义地讲,虚拟经济除了目前研究较为集中的金融业、房地产业,还包括体育经济、博彩业、收藏业等,虚拟经济发展过度将会带来泡沫经济。

(2)虚拟经济的正效应:

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储蓄额在攀升,过高的储蓄率又会限制生产投资的增长,许多生产过程因缺乏投资被困在没有经济效益的规模上。但动员分散储户的储蓄具有较高的成本,虚拟经济以其高流动性和高获利性吸引着大量暂时闲置和零散的资本投入到股票、债券和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上。全社会的沉淀资本也就由此投入了实体经济中,满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要。

虚拟资本可以使很多有风险的实物资产转换为可更安全保有的金融资产,而虚拟资产的多样性、可转换性和高度流动性,又使企业能以较低的风险成本实现资本存量的积累。虚拟经济通过各种金融工具,促使实体经济部门的运作风险分散,如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最初动机,就是为了套期保值和转移风险。这从宏观上看,是有利于减弱经济波动幅度的。与此同时,虚拟经济活动还可减缓经济生活中的种种摩擦,降低交易成本,使实体经济活动的障碍减少,从而产生出更多的物质财富。

(3)虚拟经济的负效应:

虚拟经济独立于实物资本之外、流动性很大,是投机家的乐园。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使虚拟资本同实物资本脱离得更远、流动性更强,更可以供持有者突然大数额、远距离运作,从而对一国、一个地区甚至全球经济造成冲击。从“疯狂的郁金香”“密西西比骗局”到“南海上的泡沫”,从“黑色星期一”“十月大屠杀”到“这次真的不一样”,每一次金融危机都造成了一些国家倒金字塔结构严重错位,并中断了重要区域经济有效增长,致使世界经济严重衰退。

虚拟货币的过量发行和银行信贷坏帐的大幅增多,会动摇实体经济正常运行的秩序和信用基础。自从纸币特别是后来的帐面货币、电子货币产生后,人类便进入了虚拟货币时代。虚拟货币的出现虽然使货币的供应具有足够的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弹性,但也使货币的过量发行和货币膨胀成为可能。尤其是当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现代商业银行,脱离实体经济的实际需要,大量通过创造存款提供信用时,整个实体经济将不可避免地遭受通货膨胀之害。银行发放的大量贷款,如果难以收回并形成大幅度增多的呆坏帐,则不仅会使银行的金融资产因实际价值大大低于帐面价值而产生金融泡沫,而且会使正常信用关系遭受破坏,动摇实体经济稳定运行的信用基础。

虚拟经济扭曲资源配置方式,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碍农业、工业等实物经济的发展。在泡沫经济兴起阶段,投资于股市、汇市和房地产等可以得到远非实体经济能够企及的很高的回报率。高回报率使大量资本从实体经济部门流入股市、汇市或房地产,资金失衡又会引致利率大幅上升,使实体经济部门的发展因融资成本过高而萎缩甚至停滞;同时,股市、汇市和房地产业的高收益使大批人才流入泡沫经济领域,使劳动成本因人力资本短缺而迅速提高,生产成本的过度膨胀会降低实物经济部门的国际竞争能力。

2简述马克思关于劳动二重性理论及其意义。

答:(1)劳动二重性理论

商品是由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从一方面看它是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看它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或者说同一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从抽象形态和具体形态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相统一的。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有差别、有矛盾的。第一,具体劳动是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某种特定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来考察的,而抽象劳动是抽掉了劳动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单纯从劳动是人类的脑力和体力支出来考察的。第二,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从具体劳动来看在性质上是不相同的,从抽象劳动来看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第三,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2)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而说明了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却可以在量上相互比较,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正是在这个新价值中,包含着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3如何认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答:(1)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分配中的效率要求分配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而分配中的公平要求分配以政府为主体,因此在分配中存在着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公平和效率矛盾的存在不是偶然的,从短期内,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决定的。从长期来讲,效率是由其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属性决定的,而公平属于社会制度层面的(上层建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效率从根本上决定着公平的历史实现程度,是辩证统一的。

(2)公平与效率兼顾

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要求平等,但又不能过分平等。公平和效率必须兼顾,兼顾的原则有以下三条:

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兼顾公平。公平必须以经济发展尤其效率的提高为条件。

要针对公平和效率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不同特点,抓住问题的主要倾向来协调两者关系。公平和效率的矛盾在任何时候都存在,但有时候公平可能更重要,而另一些时候,效率则更突出。

要首先保证遵循公平和效率兼顾的某些原则,在这些原则被遵循后,也要在其他方面找到一些能以尽可能小的不公平换取尽可能高的效率,或以尽可能小的效率损失换取尽可能大的公平的途径,以降低效率与公平替代的机会成本。

二、论述题

1从改革和开放的实际情况出发,试论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及其意义。

答:(1)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九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南、立足于中国国情进行的伟大的历史性创造。这个创造,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制度上,就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八大报告都作了科学的揭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途径,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如何运用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来促进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

答:(1)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调节社会供需总量方面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财政政策是由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家债务政策等构成的财政政策体系。财政收入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税收政策,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财政支出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政府的各项预算拨款政策,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政府购买、公共工程建设和转移支付。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促进总量平衡方面:对于90年代上半期,我国经济中出现的需求大于供给的状况,政府采取的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即紧缩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增加税收,抑制了需求过剩的趋势,收到了一定成效。对于90年代后半期出现的供给大于需求,经济过冷,有效需求不足,政府采取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预算赤字,增加国债发行,加大政府支出,通过加大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这样的政策收到成效,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的较快增长。同时政府还通过提高工资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等许多措施来刺激居民消费,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促进结构优化方面:政府为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调整所有制结构,即彻底清理那些长期亏损的国有中小企业,减少一部分社会无效供给;调整行业结构,即减少传统行业的投入,加大新兴技术领域的投资力度,以求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即将那些假冒伪劣商品淘汰出局从而净化市场、减少无效供给;调整技术结构,即顺应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规律的要求,不断增加新技术在商品中所占的比重,减少落后技术提供的产品在市场的比重。

(2)金融手段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影响投资等经济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的手段。金融的调节工具有: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促进总量平衡方面:1997年以前由于我国经济需求过旺,我国实行的是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有效地缓和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的状况,给改革和结构调整带来了有利的经济环境。自1996年我国实现“软着陆”后,我国由需求过旺转向有效需求不足,货币政策就开始灵活微调,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连续多次下调利率,并于1999年9月开征利息税,同时适度增加货币投放和信贷投放。

促进结构优化方面:中国经济改革内生性使得政府在采取金融手段的同时也兼顾了减少不良资产、化解金融风险的责任。20世纪90年代后期政府通过加大货币投放与信贷投放,使总量平衡基本实现的前提下,结构失衡在有力资金的支持下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