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国家地理百科全书: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 张妙弟
- 2681字
- 2024-11-05 01:41:16
历史文化
四川省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万年以前。据推测当时的巫山人就在这里开始了中国古人类最早的直立行走。就是从蚕丛、鱼凫开创古蜀国开始算起,至今也已有4500余年的文明史。公元前256年,李冰开始修建都江堰,从此四川水旱从人,物华天宝,号称“天府之国”。发达的经济也铸就了灿烂的历史文化。三国时,诸葛亮鞠躬尽瘁治理蜀汉;在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从江油仗剑远行。后世的诸如苏轼、张大千等在中国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诗人、画家纷纷从四川开始走向全国,在历史上写下了各自辉煌的篇章。
三星堆遗址
在四川民间,历来传说蚕丛是他们的始祖,后面有柏灌、鱼凫,再后是杜宇、开明。杜宇、开明时期有较多实物证据可证明。但是蚕丛及鱼凫这段历时数千年的历史,一直被认为是神话。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慨叹过“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1929年在四川省广汉县三星堆,当地农民发现了400多件古玉器,从此揭开了三星堆古蜀文化的神秘面纱。直到现在,考古发掘工作仍未结束。在出土的文物中,除了大量玉器之外,还有庞大的城墙遗址、房屋遗址以及精美的金器和数量惊人的青铜制品。专家发现此地出土的青铜制品有别于当时中原地区的青铜制品,具有独特的造型和风格,而且青铜铸造工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三星堆古文化、古城、古国的发现,完全证实了鱼凫族的存在,将古蜀文化的发展史至少提前了1000年,并为寻找蚕丛氏和柏灌氏的存在提供了一些线索。
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博物馆位于三星堆遗址的东北部,于1997年10月建成开放,全面展示三星堆文物。2000年,三星堆博物馆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三星堆博物馆包括一号展馆和二号展馆。二号展馆包括序展厅、众神之国(各种青铜器面具的展示)、千载蜀魂(三星堆的精髓文物的展示)、三星永耀(大事记及三星之谜)四个部分。
金沙遗址
金沙遗址是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苏坡乡金沙村一处青铜器时代遗址,位于摸底河沿岸,面积超过5平方千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距离三星堆遗址50千米,该文化所处年代约在前1250至前650,在前1000年时较为繁荣。金沙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的文物有相似性,但是没有城墙,约等于三星堆文化的最后一期,代表了古蜀的一次政治中心转移。2002年12月27日公布为四川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所清理出的珍贵文物多达千余件,包括:金器30余件、玉器和铜器各400余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余件,出土象牙总重量近一吨,此外还有大量的陶器出土。从文物时代看,绝大部分约为商代(约公元前18世纪后期~公元前12世纪末期)晚期和西周(约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早期,少部分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22~公元前481)。而且,随着发掘的进展,不排除还有重大发现的可能。金沙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古蜀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改写成都历史和四川古代史。之前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张仪筑成都城的战国晚期。分析金沙遗址的出土文物,很多都是有特殊用途的礼器,应为当时成都平原最高统治阶层的遗物。这些遗物在风格上既与三星堆文物相似,也存在某种差异,表明该遗址与三星堆有着较为密切的渊源关系。金沙遗址的性质,目前推测有可能属于祭祀遗迹,但由于出土了大量玉、石器半成品和原料,不排除存在作坊遗迹的可能。不过,从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和周围的大型建筑、重要遗存来看,蜀风花园所在区域很可能是成都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而遗址出土的玉戈、玉瑗表明,金沙文化与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有联系。
三星堆出土青铜纵目面具
在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青铜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威风的要算青铜纵目面具。纵目面具均出自二号祭祀坑,共3件,分大小两型。其中A型2件较小,B型的1件则较大。两型纵目面具造型大体相同,略有差异之处有三点:一是A型面具额部铸有数十厘米高的精美额饰,而B型面具额部正中则为一方孔。二是两型面具的耳部大小与取势不同,B型面具的桃尖状双耳甚大,向两边充分伸展并向上耸起,有飞扬之势;A型面具的耳朵构型与前者基本相似,但没有那么夸张,双耳取势基本平直。
李冰修筑都江堰
古蜀国开明王朝时期,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就已修筑了较为简单的水利工程。后来秦国征服了蜀国,秦昭王时期李冰作为第四任蜀郡太守来到四川。当时,岷江依然是一条经常泛滥肆虐的河流,成都平原的土地也缺乏灌溉。李冰父子邀集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岷江的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开始大规模修筑都江堰。战国时中国还没有发明火药,为了凿穿玉垒山引水,他用火烧石头的方法,使岩石爆裂,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最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山口,即“宝瓶口”。这样就使岷江能够流向东方,避免了水害。他还用装满鹅卵石的竹笼在江心填筑了鱼嘴分水堤,把岷江分做两支,一支灌溉成都平原,一支流向下游。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的农业经济逐渐发达起来,基本没有了水旱灾害,成为中国的粮食稳产地区。四川也因此被称为“天府之国”,李冰也被尊称为“川主”。
湖广填四川
四川从汉朝起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到了唐宋时期经济文化更加繁荣,人口在南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达到660万之多,成为国家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地区。这也使四川成为兵家必争的富庶之地。南宋末年,四川是南宋王朝抵御蒙古入侵的主要战场,历时半个世纪之久,军民伤亡惨重,逃亡者更不计其数。以至于到了元朝初年,四川的人口数量仅为南宋时的1/20。元朝末年红巾军将领明玉珍率领十几万主要由湖广地区农民组成的军队攻入四川,拉开了“湖广填四川”的序幕。几年后朱元璋也派大将汤和率军从湖北攻入四川,并留下部分官兵驻守。由于四川地广人稀,明政府还有意调集靠近四川的湖广居民迁入四川。但四川的人口数量始终没有超过南宋时期的1/2。明朝末年,四川又经历了大约80年的战乱和饥荒,人口再次锐减。清顺治十八年(1661),四川人口只有8万人左右。清政府也模仿明朝利用行政手段,迁调以湖广地区为主的外省居民进入四川开垦荒地。为了方便组织移民,清王朝在顺治、康熙年间曾两度在湖广和四川地区只设一个川湖总督。雍正初年率先在四川推行“摊丁入亩”的政策。经过100多年的努力,乾隆四十九年(1784)四川人口达到700多万,超过了南宋时期的人口数量。咸丰元年(1851)人口大约4400万,成为中国第一人口大省。
都江堰
都江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而且至今还在发挥作用的水利工程。它科学的设计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