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机农业产业化及其效益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 黄惠英
- 10927字
- 2021-03-12 18:27:46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随着常规农业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农业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以为人类提供健康、安全的农产品,合理循环利用资源,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为宗旨的有机农业开始有所发展,针对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的研究文献在世界各国学术界不断出现。
一、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的正外部效应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有机农业发展的正外部效应方面,主要从有机农业为人类提供健康、安全的有机农产品,减少农业面源对环境的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提高农民收入等角度进行研究。
Stephen Scoones等对中国17个有代表性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进行了调查,他们认为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从事有机耕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高价格有机农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增加。Pimentelet等研究认为,有机农业生产可以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投入,提高土壤有机物质含量,还能协助土壤保湿、保护水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增加生物多样性。Stolze等提出有机农业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物质含量、提高土壤中的生物活性以及土壤的生产力。Ademir等研究认为,有机农业生产能够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提高土壤中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降低土壤的容重。Thomas van Elsen、Bates F.S.和Harris S.认为,发展有机农业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Jeremy Rifkin认为,有机农业可以为人类提供安全健康农产品,有助于提高人类的身体免疫力,可以修复、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农业对土壤、水、大气的污染。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的科学家经过9年的研究发现,有机农业耕种有利于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碳和有机氮元素。Lampkin和Padel研究认为,有机农业生产者比常规农业生产者更具有环保意识,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可以解决环境退化问题。
国内学者林宏程则是通过对有机农业基本特征、生产标准和环境要求的分析,认为有机农业可以恢复、保持甚至改善生态环境的。张纪兵等认为,有机农业通过自身的物质循环系统,将各种有机肥有效地转化为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最主要的是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磷,特别是活性磷的含量,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减少土壤中有机氮的流失。张新民通过对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有机水稻生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态环境,具有正外部环境效应。但有机水稻生产者在环境改善中获得的收益小于有机水稻生产过程付出的机会成本,呈现明显的正外部环境效益。因此,必须增加政府的支持力度,通过市场溢价或政府补贴弥补有机水稻生产过程中的投入成本,以使有机水稻生产能持续发展。刘月仙等、王璐等通过综述国外关于有机农业的研究,发现有机农业生产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谢标等、欧阳喜辉等也得出类似结论。刘瑞峰等通过对新疆伊吾县有机农业发展的案例分析,发现发展有机农业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增加农民收入。刘容珍等研究认为,发展有机农业可以提高农民在农村的就业率、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还能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席运官等研究认为,有机农业生产能增强土壤的肥力,增强土壤所含生物的活性,还能提高土壤的养分、植物与土壤的能量转换率,降低土壤中所含的氮、磷、钾等养分淋溶,减少土壤对大气的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有机农业生产系统中的生物多样(包括植物和动物)。
Lockeretz研究认为,进行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民应该由有机农业组织对其进行有机农业技术支持,以及帮其获得有机农业的最新相关信息,使农民生产出的有机农产品有良好的销售渠道。Rigby等研究认为,有机农业产业化很有必要,因为农民从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转换的过程中,还没有熟练地掌握有机农业种植技术,也缺少有机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他还认为,实行有机农业产业化,相关的有机农业组织可以为转换期农民引进有机农业技术,并可利用组织的资源为其开拓有机农产品的销售渠道。Dimitri和Greene研究发现,消费者希望自己所购买的有机食品不仅在种植环节上采取有机种植方法,在后续各环节上也都经过有机技术处理,使有机农产品从“田间到消费者手中”处于一个完整的有机产业链中。
二、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与常规农业及其产业化比较
Rodele Ressearch通过30年的农场实践经验研究发现,有机农业生产优于常规农业,有机农业生产比常规农业生产可以节约45%的能耗。干旱时期,有机农业的产量高于常规农业,有机农业可以修复土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Pimentel等研究认为,有机农业每公顷净经济效益等于或大于常规农业每公顷净经济效益。Clark以印第安纳州有机谷类作物生产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该地区的有机谷类作物与常规谷物生产相比,有机谷物产量比较低,生产成本也较低,但价格比较高。如果有机谷类作物与常规谷类作物价格相同,则常规谷类作物会比有机谷类作物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但是在有机谷类作物价格比较高的现实情况下,有机谷类作物的经济效益相对更高。德国有机农业专家Paul Mader和David Dubois领导的研究小组经过长期的观察得出:有机生产的收成是常规农业收成的八成,认为有机农业是最经济的。A. De Jager等研究认为,有机农业的经济效益等于或高于传统农业和常规农业。Mcbride和Greene对有机乳制品的成本-收益进行了研究,发现每英担有机乳制品的生产平均成本比常规乳制品的生产平均成本高5~8美元,其中自带牧场的奶牛场生产有机牛奶的平均成本仅比常规的平均成本高3~4美元。2005年每英担有机牛奶平均价格比常规牛奶的平均价格高6.69美元,因此他们认为生产有机乳制品相对而言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Klepper等选择14对匹配的有机玉米和常规玉米带进行对比研究,发现2种玉米生产的净经济效益相同。
Durham研究认为,有机农产品比常规农产品营养更丰富。Schulze Pals(1994)认为,有机农业比常规农业更注重各种农作物之间的互补关系。Brandt对比有机蔬果和常规蔬果之间存在的差异,发现2种同类产品所含的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和糖类等重要的营养物质含量长期内没有显著差别,但平均而言,有机蔬果比常规蔬果含有更多的次生代谢产物。
Wright Julia研究认为,从长期发展来看,有机农业比常规农业具有优势,有机农业不但可以产生较高的产量,而且可以提供安全食品,减少外部农用化学制剂投入。Hole等通过长达21年的研究发现,与常规生产相比,有机生产过程中化肥和能源投入减少34%~53%,农药减少97%,认为有机农业能有效利用资源,还能提高花卉和动物的多样性。Younie和Watson专门针对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关于氮淋失问题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有机农业氮淋失的潜力低于常规农业。Alfons Oude Lansink研究发现,由于常规农业所用的常规农业技术以及农用化学制剂致使常规农业的产量高于有机农业的产量,但同时资金、土地、劳动力的生产力均低于常规农业。Karen Klonsky和Laura Tourte认为,由于有机农业要按有机产品的相关规定和制度进行操作,所以有机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受到的约束比常规农业产业化要多。
Offerman和Nieberg经过对不同国家有机农场和常规农场进行比较发现,有机农场的产量低于常规农场,终端销售价格高于常规农场,整个产业链的平均单位成本低于常规农场。Venkateshwarlu通过对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和非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研究发现,有机农业生产成本低于非有机农业生产成本,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无法比较。Kasturi研究认为,有机农业产业化较常规农业产业化复杂,有机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都规定了可以使用的物质、技术、生产设备以及禁止使用的物质、技术和生产设备,有机农业产业化各环节要求相关人员了解有机农业知识。Lockeretz等通过5年的实地调研,收集了同一地区有机农场与普通农场的管理数据与农产品产出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有机农场的有机农产品产量没有普通农场农产品的产量高,但同时有机农场的生产成本也低于普通农场。可是,有机农场的经济收益和普通农场的经济收益基本相同。明尼苏达州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研究中心通过收集2006—2009年明尼苏达州有机农业公司与常规农业公司的财务收支数据发现,有机农业公司的总体收益好于普通农业公司。
国内学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管明等对比有机水稻与常规水稻栽培模式发现,有机水稻栽培模式可显著增加经济收益。陈瑞冰等研究了3个不同的有机水稻生产地区,将有机水稻和常规水稻生产的产量、成本、价格与利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3个地区有机水稻的生产成本比常规水稻生产成本分别高46.28%、24.95%和21.69%,而有机水稻产量分别是常规水稻产量的55%、93.78%和81.65%。他们认为不同的有机生产基地由于转换期和生产技术不同,生产的成本收益差别较大。卢东则选择3个典型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将之与周围常规农业生产地进行比较,通过监测土壤、地下水以及食品品质与安全等方面的代表性指标进行分析,发现有机农业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还能减少对地下水的污染、提高食品品质。陈怀锅将有机稻田和常规稻田进行比较,通过测定稻田中动物群落的种类、数量、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等多项指标研究有机农业在提高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研究证实,在稻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及无机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方面,有机水稻栽培均显著优于常规水稻栽培。陈玉珍等对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栽培的莴苣、芹菜和常规农业生产方式栽培的莴苣、芹菜的质量进行对比,发现有机生产方式栽培的莴苣、芹菜中所含的维生素、糖分、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均显著高于常规农业生产方式栽培的莴苣、芹菜的营养物质。生吉萍等采用食品检测的ICP-AES法对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栽培的樱桃、番茄和常规农业生产方式栽培樱桃、番茄所含的各种营养成分和矿物元素进行测定。研究发现,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栽培的樱桃、番茄中所含的钾、钙、锌比常规农业生产方式栽培的樱桃、番茄所含的钾、钙、锌分别高出4.52%、129.81%和65.43%,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也明显高于常规农业生产方式栽培的樱桃、番茄,而锰的含量则相对低11.22%,所含的其他矿物元素和营养成分则没有显著差别。
三、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
Carolyn Dimitri统计,加利福尼亚、华盛顿、宾夕法尼亚州、威斯康星州、俄勒冈州、纽约州采用有机农业公司带动模式的比例较高。Dimitri和Oberholtzer研究认为,有机农业公司在有机农产品生产者与有机农产品分销商之间的作用很关键,有机农业公司不但负责监管有机农产品的耕种,还负责加工环节以及分销、分配环节,有机农业公司模式最适合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Singh认为,小型有机农场要有效实行有机农业产业化,有机农场主不但要进行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培训,还要进行有机农业经营管理培训,以提升农场主的管理能力,与其他有机农场合作或协作,提高有机农场的整体市场竞争力。
宋新平研究认为,有机农业经营模式有有机农产品直供模式、有机农业体验式农庄模式、观光生态农业模式、CSA生态农场模式和原产地有机农产品模式等。曾爱强则将我国有机农业经营模式分为“公司+农户”联合模式,“公司+农民”组织机构、农户三方联合模式和公司反租倒包模式。丁长琴通过对有机农业组织模式和技术模式的研究,认为我国最主要的有机农业组织模式是“公司+农户”模式,主要的技术模式包括单个有机农产品生产模式、种养结合型生产模式和“整建制”生产模式。高璟等认为辛集有机鸡蛋模式主要采取“公司+基地”模式、“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以公司为核心,以产业链中的价值增值为纽带带动农户发展,公司和农户的基础是互补性分工,原则是互惠互利,公司负责合理配置资源,降低成本,使利益最大化,农户负责专业化生产。藁城发展有机肥主要采取“公司+基地”模式,公司依靠雄厚的资金实力,掌握的高新技术,引进先进的设备,雇用农民进行生产,公司主要进行销售。但这两种模式下,都存在企业主体力量趋势不明显、营销网络体系不健全、销售渠道不畅、企业在监督农户方面的问题,农户有机生产热情也不高。杨松等认为,我国云南省有机农业以“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发展,是唯一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资金问题,但农民积极性不强,难以持续性发展。李春红研究认为,由于我国具有农民多、耕地少,形成规模小、分散经营等特点,单个农户难以承担有机认证风险,所以“龙头企业+农户”经营模式成了有机农业的必然选择。“龙头企业+农户”在我国发展过程中有以下3种形式:一种是有机农业企业与有机农业种植农户直接签订有机农产品生产与购销合同,在农户进行有机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有机农业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以及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主要物资,企业按合同规定的价格收购合格的有机农产品;二是有机农业龙头企业与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签订购销合同,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再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三是有机农业龙头企业转租农户的土地,然后吸收农户耕种土地。李静通过国内外有机农业对比研究,提出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实施品牌战略发展新疆有机农业。邢瑞芬认为,发展有机农业的办法就是有机农业产业化,主要模式包括:管理模式——“公司(龙头企业)+基地(加工厂、农场)+农户(种养)”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运营模式——连锁经营模式。李恩东根据贵州环境承载能力提出城市近郊发展有机休闲农业的4种模型:一是有机休闲型果园,将有机水果的生产和观光、旅游、休闲于一体,生产者获得销售有机水果的经济收入以及发展有机水果旅游产业的经济回报;消费者获得新鲜、安全的有机水果,同时也享受到田园生活。二是生态科技观光农业园区,增加游客对有机农业高新技术以及高新农业设施的了解,增加游客的有机农业知识,提高游客对有机农业的认知。三是草原有机休闲养殖基地,使游客品尝纯野生养殖的美味,置身于纯自然风光之中。四是“有机农业+农家寄宿”模式,综合利用生态模式,生产多样化有机农产品,发展农家寄宿,使游客完全体验农家生活。尹立成研究发现,博山区采取“整建制”发展模式,即“整建制村-整建制镇-整建制区”模式发展有机农业,使有机农业基地规模化,创建龙头企业集群,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起来。席运官提出5种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公司租赁经营模式、“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国有农场模式、有机生产协会组织模式以及地方政府带动有机农业生产模式。李显军等将我国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分为以下4类:政府主导发展型、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型、特色产业升级发展型、环境保护推动发展型。杨成才等从要素资源禀赋的视角研究国外有机农业发展模式,认为国外有机农业发展模式主要为自然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3种模式。
四、国外发展有机农业的经验借鉴
郑渝研究认为,北京应借鉴加拿大发展有机农业的经验,严格要求有机农业生产者按照有机农产品标准进行生产,加工过程中要注意有机农产品的保鲜度,销售者要销售有严格认证程序的有机农产品,以培育消费者的信心,扩大有机农产品消费市场,加大对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各种销售渠道的规范与监管。解卫华、汪云岗、俞开锦研究发现,加拿大在最近几年发展有机农业的过程中,政府出资帮助有机农产品生产者掌握市场发展趋势,协助农民由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转换,建立有机农业科研单位,资助相关部门制定有机农业标准、政策以及法规;加拿大有机农业的相关私营、政府组织的研究机构比较多,这些机构对加拿大有机农业发展起了很关键的作用。罗芳和徐丹认为,我国应该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借鉴日本有机农业发展经验。一是转变农业发展思想与观念,建立有机农业发展理念,发展农业不能只追求农业的经济效益,而应该关注农业的生态效益以及为人类提供健康、安全的农产品为主。二是建立网状有机农业协会,借鉴日本协会中的“提携”系统,销售渠道不依赖传统市场,建立消费者与生产者直接对话与接触的分销系统,使消费者与生产者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提携”系统的方针主要有:在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自给自足农业;消费者在有机农业生产者生产过程中适当协助生产者,体验农业生产乐趣;简单包装以及节约挑选农产品的时间;自行分销,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要对称;改变饮食习惯,摒弃反季节农产品,食用时令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协商,达成协议价格。三是完善有机农业与有机产品的管理制度。张文胜研究的日本产销协作与“提携”系统相似,认为我国可以借鉴。石嫣等通过对印度的田野调查,认为中国可以借鉴印度的经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供自我认证以及相互认证以节约认证费用,利用外部资源增加销售渠道;农户联合起来形成合作社,形成规模经营,农户自己建立有机农业中介服务组织,以解决有机农业经营中遇到的风险。袁涓文认为,荷兰有机农业之所以最近20年能快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原因:政府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发展规划、对有机农业生产者进行补贴、设立有机农业培训学校。强百发认为中国和韩国毗邻,国情以及农情有相同之处,所以中国可以借鉴韩国的有机农业发展经验,建立与国际有机认证相符的认证标准,对有机农业进行直接补贴,对农民进行有机农业知识培训,充分利用非政府组织建立统一的有机农产品营销网络,加强有机农业政策和法规的建设。同时强百发在另一篇文献中研究认为,中国应该参照韩国发展有机农业的经验,不能过分夸大有机农业的正面效应,而忽视粮食自给自足问题;在发展有机农业过程中,要明确方向,树立品牌,而且应该将中国有机农业重点放在经济农作物以及园艺作物上,提高有机农作物的经济价值;要对进行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以及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耕种水平。周清、邓健通过对欧盟各国有机农业支持政策的比较认为:中国政府要从政策上扶持和引导有机农业生产者进行有机农业生产,从税收、财政、信贷等方面扶持有机农业生产者和有机农业组织建立有机农业生产基地,根据国情,制定符合中国发展有机农业的长期规划。中国应该建立有机农业研究机构,加强与有机农产品相关的生产、加工、储运等技术的研究。发挥技术推广以及农协等相关部门的作用,为有机农业生产者进行技术培训服务。政府应引导建立有机农业生产者联盟,方便生产者之间交流,共同进行有机认证,降低成本。政府应为有机农业生产者与有机农业科研人员、有机农产品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流提供平台,建立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信任,加强社会公众对有机农业正面效应的认识。政府应完善有机农业相关法规,与国际规则接轨,避免有机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扩大有机农产品对外贸易。杨莲娜认为,欧盟有机农业经验对中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中国应加强政府支持与推动,完善有机农业认证,加大对有机农业的宣传,引导有机产品消费,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发适合的有机农产品。
五、我国发展有机农业的制约因素
吕迅和何慧丽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农药不但对农民的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而且动植物生命力也相对减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产品的安全性降低。我国农村的留守人员基本上为妇女、儿童以及老人,这些群体难以从事有机农业需求的有机肥的劳动量以及精耕细作程序;保守与随大流限制了农民对有机农业的认识;农民缺乏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与所需要的资金。终端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认识不足,有机农业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国家有关部门虽然相应出台了有关有机农业的政策和制度,但实施力度不够,甚至出现大农业集团寻租现象;在有机认证方面,认证机构需要国家整顿,并需不断完善。郭红东和郑伟强认为,我国中央政府对有机农业的发展虽然持积极的态度,但实质性支持不足,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虽然启动投资研究一些有机农业项目,但主要针对有机认证方面,没有针对有机农业整体发展给予支持型投资。我国的有机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缺乏国家级有机农业研究机构。就目前的研究机构而言,主要集中研究有机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对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项目较少。同时,地方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也缺乏相应的技术和人员来开展有机农业的服务工作,尚未有效发挥对有机农业技术的推广作用。缺乏高水平有机农业生产者,有机农产品的市场宣传手段落后,难以建立品牌知名度。马春节认为,我国发展有机农业的制约因素有以下4个:一是土地极度分散,难以满足有机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不利于相关部门对有机农业生产者进行内部质量控制与外部检查与监督;二是认证制度和监督制度缺失,使有机农业生产者有以普通农产品充当有机农产品的机会,相关监管部门的工作重点放在有机农产品的生产环节,而忽视有机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环节,相关部门的检查时间往往被生产商通过各种手段提前知道,针对检查,生产商有所准备,使相关部门的监督效果严重失效;三是生产商缺乏社会责任感与环保意识,诚信的缺失造成有机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出现消费者逆向选择行为;四是有机农业的前期生产成本高于常规农业,农民自身的资金实力有限,难以完成有机农业生产,而潜在的可合作的有机农业公司很少。吴昌华等认为,针对有机农业生产的科研比较少,而且缺乏研究经费,有机农业生产技术落后,有机农业生产主体——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对有机农业技术的接受程度有限。有机农业标准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国际要求。我国有机农产品市场狭小,一是有机农产品的价格较高;二是消费者难以直观辨别出有机农产品。所以,我国有机农产品消费者以高消费以及特殊消费群体为主。我国国内有机认证机构执行标准不同,认证程序不规范,导致有机农产品的公信度不高。发展有机农业的配套设施比较滞后。吴越研究认为,海峡两岸发展有机农业存在的共同制约因素有生态与生产环境脆弱,两岸生产有机农产品的成本相对较高,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信任度低,有机农业技术滞后。张新民的研究认为,我国贫困地区的农民不易接受新事物,尤其不愿意接受和常规农业相比前期成本投入较多的有机农业,没见效益之前会对有机农业产生抵触心理;农民难以主动将新技术与当地有机农业特征相结合,过分依赖技术指导与培训,对没有文化基础以及培训力量薄弱的地区进行技术引导十分困难;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差,如交通设施、通信设施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与外界沟通的成本,增加了有机农产品的运输成本与销售成本。
六、有机农业政策研究
国外对促进有机农业发展的政策研究比较早,也比较多。Gleirscher以奥地利的农业政策与当地有机农业发展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得出的结论是,奥地利政府在未来几年需要综合运用直接措施和间接措施才能促进奥地利有机农业的发展。Nieberg和Kuhnert对比国内外各项研究,认为德国政府在发展有机农业发面,所给予的政策支持并不十分突出。Scialabba通过对部分进行有机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国家发展有机农业有不同的发展原因,而不同的发展原因使得不同国家采取促进有机农业发展的政策也不尽相同。
国内学者也对有机农产品需求旺盛的发达国家以及有机农业生产规模较大的发展中国家进行重点研究。谢玉梅等、马修斯等、周清等分别研究了欧盟为了促进有机农业发展,所制定的补贴政策、监管制度等。刘晓霞、刘濛等分别对美国的有机农业发展历史以及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深入研究了美国出台的有机农业政策对美国有机农业发展的政策效应,为我国发展有机农业提供了政策建议。袁涓文通过对荷兰有机农业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有机农业经营模式、有机农业发展管理机构等进行了研究,提出对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借鉴意义。尚杰、刘袁瑶认为,在发展有机农业初期,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给予大力关注,在建设有机农业基础设施的同时,应该大力培育有机农业科技人员,鼓励更多人从事有机农业生产。
七、有机农产品消费意愿和消费行为研究
Byrne、Thompson对有机农产品消费者进行研究发现,消费者年龄越大,教育程度越高,购买有机农产品的几率越低。但以下学者的研究结论却完全相反,Birgit等利用因素分析法分析了曼谷的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消费态度,研究结论认为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收入较高的人更倾向于购买有机农产品。Dettmann和Dimitri利用2004年尼尔森收集的面板数据,采用赫克曼模型分析了消费者购买有机农产品的意愿,发现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更倾向于购买有机农产品。Wang和Sun调查认为,消费者购买有机农产品考虑的首要因素就是价格,然后分别是生产方式、地理位置、有机认证机构等。主要消费群体为家庭规模比较小、孩子偏少的年轻人,生活在农村的人更倾向于购买有机农产品。
Lockiea等通过对消费者购买动机的研究发现,消费者自身对食品的口感、食品的纯天然性以及精神追求会影响到有机食品的消费量。Ergin和Ozsacmaci通过收集数据研究认为,消费者购买有机农产品的最根本原因是有机农产品更健康、营养更丰富、味道更鲜美且更环保。
国内消费者关于有机农产品消费意愿和消费行为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主要集中研究影响消费者购买有机农产品的主要因素。王霞等通过对南京消费者的调查发现,购买过有机农产品的人只占1.25%,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关注程度不高。有机农产品的价格以及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认识,消费者的环保理念、受教育程度、职业等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有机农产品的主要影响因素。尹世久等对山东省5个市的消费者进行调研,研究发现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购买意愿受家庭收入、有机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很大,有机农产品的可信度以及有机农产品对人类的安全性也是影响的关键因素,而消费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环保意识等因素影响效果较弱。
八、有机农业生产者生产意愿和生产行为研究
有机农业生产过程相当严格。有机农业基地的选择,有机种源的选择,耕作方式、病虫害防治等都必须按有机农业生产标准进行。国外学者针对农户从事有机农业生产行为的研究主要从影响因素方面进行。在研究方法上,很多学者都在实地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二元或多元选择模型进行实证分析。Fairweather对新西兰的83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获取有效数据,利用决策树方法分析各种动机以及限制因素对不同类型的农户选择农业生产方式时的影响程度。Adrian等分析了对在美国进行有机农业耕种农户的调查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多元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得出进行有机农业耕种的农户对有机农业技术的掌握、有机农业耕种农户对有机农业的经济效益的预期、有机农业的耕种面积以及有机农业耕种农户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农户是否进行有机农业耕种有很大的影响。Lapple和Kelly对爱尔兰农民进行调研,利用计划行为理论、聚类分析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政府实施的农业补贴、农产品绿色壁垒的变化以及社会对有机农产品的认可度显著影响农户是否从事有机农业生产。
国内部分学者对有机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户也进行了研究。丁熊等利用博弈论对农户是否从事有机农业生产进行了分析,认为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调节农户选择有机农业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应该适当采取农业种养殖户承担环境责任机制和政府大力推进绿色补贴政策增加进行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户。张新民研究认为,虽然有机农业生产具有正外部效应,但有机农业生产者获得的经济效益无法弥补其进行有机农业生产时所投入的成本,所以,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户必须在其所生产的有机农产品具有市场溢价或政府对有机农业具有补贴才能使其持续生产。徐卫涛对从事循环农业生产的农户进行分析,发现进行农业生产农户的性别、受教育程度、农户的纯收入、政府实施的技术支持政策以及农户对循环农业的认知程度是影响农户是否进行循环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罗小锋等收集全国2110户从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农户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农户现有的文化程度、农户进行农业生产时融资的难易程度、农户对有关农业信息的可获得性和政府为农户提供的农业补助对农户是否采用无公害生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有显著影响。诸文娟等从有机农业规模性耕种进行分析,认为只有有机农业的种植面积达到一定规模才可以进行有机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