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个全面”知识新读本
- 王包泉
- 5571字
- 2021-03-19 19:22:36
第二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彰显中国政治自信
“四个全面”是从哪里来的?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年初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全面”作为新一代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战略布局,之所以有底气、有自信,正是因为这种理论概括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代表和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要求,接受了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美好的发展前景,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一、接地气:立足中国实际,反映人民群众热切期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根据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擘画执政兴国的宏伟蓝图,形成并提出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执政必须把人心作为最大政治,必须致力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把根深深扎在人民沃土中,这充分体现出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化了对党执政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规律性认识。
1.坚持问题导向,致力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全国各地区之间特别是城乡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收入特别是工农之间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以及小康建设的各个领域,进展状况和目前水平也是十分不平衡的。从经济总量看,2014年我国经济总量排序前5位的省份与排序在最后5位的省份相差10倍以上。从人均指标分析,已经有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8省市跨入“人均1万美元俱乐部”。北京、天津、上海3市人均超过1.5万美元,而后4位的西藏、贵州、云南、甘肃人均尚不到5千美元。除了地区发展不平衡外,我国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问题也比较突出。基尼系数是国际上对贫富差距的通用表示法。基尼系数越大,表示社会的贫富差距越大。中国的基尼系数1991年为0.32,属于较低水平;1999年超过国际公认的基尼系数警戒线0.4;2000年已达到0.458;2009年达到近年高点0.49。以后虽经政策调整开始有所下降,但2014年的基尼系数仍然是0.469,仍在高位运行,不同收入阶层形成的“金字塔”型分布形式并没有得到改观。特别是到2014年,全国还有12万多个贫困村,7000多万贫困人口,贫困面广且程度深,全面小康的贫困短板依然比较短。
同时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地方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司法腐败现象仍然存在。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不仅大案要案时有发生、令人触目惊心,而且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现象较多存在,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能否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既是对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严峻挑战,也影响着人心的向背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刚刚在党的第十八届一中全会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满怀深情地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习总书记的这段话,道出了人民心中的梦想,展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为民理念和“民生情怀”。
2.坚持执政为民,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执政规律,最根本的是人心向背定理。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这一语道破了千古同理、万国一律的道理,所有执政党概莫能外。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把握人心这个最大政治,始终抓住执政为民、执政靠民这个根本执政规律,掌握和运用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基因密码”,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方向,以民之所恶为整治对象,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地凝聚在我们党周围,促进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同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绘制了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蓝图,致力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今天中国人民向往更好教育、更稳定工作、更满意收入、更优美自然环境、更公正社会环境、更有意义的自我实现……如何把人民的向往变成生活现实?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小康水平线“水涨船高”、覆盖面“拾遗补阙”;靠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公平正义、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增进人民群众福祉;靠全面依法治国,使人民遇事找法、不找关系;靠全面从严治党,使人民始终是主人、领导干部永远是公仆,而不会颠倒关系。所以,“四个全面”中每一个“全面”的起点、落点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都是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规划路径、铺路搭桥的。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经提出,便使党心民心为之凝聚、世界目光为之吸引,引起极大关注和支持、得到高度评价和拥护。党内党外、全国上下,人民热烈讨论,拍手叫好,同时认真思考,对照本地实际,深入贯彻落实,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后,外国媒体高度关注、普遍认同,称这一战略布局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迈向新阶段的行动指南,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念进入一个崭新时代。外国政要名人、专家学者、网民纷纷热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中国,也是人类社会向前迈出的一大步”“一个新的发展框架正在形成”“令人鼓舞的发展战略”“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影响深远的理论突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什么能这么快抓住群众、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它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抓住了根本,指明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主攻目标;它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所谋划部署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党更好,为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更好,为了走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关键一步。因此,它甫一提出,就能迅速说服群众、掌握群众,凝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有底气:坚持中国道路,发挥中国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勾画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什么能这么快抓住群众、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并赢得人心?简单地说,就是因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科学的理论、能够凝聚人心,并在实践中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1.科学的理论凝聚人心
科学的理论总是来源于实践,发展于实践,接受实践检验,并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执政两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全面”作为新一代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战略布局,之所以有底气、有自信,正是因为这种理论概括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接受了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
“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论创新。“四个全面”以深邃的历史视野审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其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刻、形象地阐述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关系,将其比作“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科学路径,强调“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这些都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
2.推进改革发展开创崭新局面
“四个全面”是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励精图治、攻坚克难,改革发展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开创崭新局面,得到广大干部群众衷心拥护和国际社会高度评价。
(1)“四个全面”引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中国经济也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2014年5月以来,“新常态”成为年度热词,人们发现,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年度新答卷其实很精彩:经济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长动力更为强劲。
2014年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发展。所谓“稳”,就是经济发展稳,就业稳,物价也稳。“稳”的主要标志是,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增速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就业稳,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高于上年;价格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全年经济增长约7.4%。这一速度虽没有过去两位数增长那么快,但适应调整结构、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等方面的需要,仍处在合理区间,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依然一枝独秀。与过去比,增速虽有所回落,但由于经济体量更为庞大,7%的GDP增量相当甚至高于过去10%的增量。
我国经济2015年上半年继续保持稳增长态势,同比增长7%。增速虽然与前36年年均10%的“高速”相比下降了3个百分点,但是专家表示,7%是一个中高速增长,这个速度是发达国家经济平均增速的3.2倍,是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平均增速的1.6倍。中国经济增长7%,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8%。我们还要看到,2015年上半年7%的经济增长,是在转方式、调结构的背景下取得的,挤掉的是一些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旧的产业结构的情况下形成的增长速度。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速比2014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由此带动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2.1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1.8%;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7.6%,比经济增速高0.6个百分点。同时,全国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4.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消费已经取代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因此,7%的增长速度含金量更高。增加就业,增加居民人均收入,扩大消费等方面,都会使我们7%的增长不仅有可持续性,更有质量,更能惠及老百姓。
(2)“四个全面”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大作用,分别于2013年11月和2014年10月召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做出重大决定,被视为“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并成为上下贯通的“姊妹篇”,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了方向。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不到2年的时间里,出台了300余项改革举措、180余项法制建设工程并全面铺开。2014年被称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此外中共中央有关部门还完成108个改革任务,共出台370条改革成果,彰显科学决策、高效执行的制度优势。这一战略布局针对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种种问题,也针对我国国家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转变发展方式、保障民主权利、应对文化挑战、填平贫困洼地、突破生态瓶颈等做出全面部署,增强制度韧性。鲜明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个毫不动摇”;创新社会治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增强制度活力。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统筹设计,强调在全面小康的基础上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制度潜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3)“四个全面”引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办好中国事情,关键在党。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就坚持从严治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从“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的坚定到“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的决心,从制定“八项规定”,持之以恒抓作风,到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和“三严三实”教育活动,从“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掷地有声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庄严宣言,再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无一不是高屋建瓴,振聋发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雷霆万钧之势强力反腐,给中外舆论留下深刻印象。根据调查显示,91.5%的领导干部、87.8%的普通干部、84.8%的企业人员、75.8%的城乡居民对反腐败抱有信心。
按照“四个全面”的要求,增强管党治党意识,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坚持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使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只有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才能使党真正做到“自身硬”,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