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四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与会计核算基础

一、会计核算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也称会计假设,是对会计核算的范围、核算内容所作的限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又称为会计实体,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凡拥有独立的资金、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收支、盈亏并编制报表的企业或单位都构成一个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某个单位;可以是一个单一的企业,也可以是几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不是同一个概念。法律主体又称法人,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律主体一般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并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企业内部某个单位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不是法人。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未来,能够持续经营下去,并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持续经营是会计核算的前提和基础。持续经营是对会计核算工作所作的时间界定。《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企业会计核算原则和核算方法都是建立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基础上。会计人员可以在持续经营基础上选择会计核算原则和会计核算方法。持续经营的假设是企业选择、确定会计程序以及会计处理方法的基础。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任何企业都存在破产、清算的风险,企业不能持续经营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企业应定期对持续经营的基本前提作出分析和判断,如果判断企业不能持续经营下去,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原则和方法,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相关的信息。

3.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相等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期间一般按日历时间划分为年度、季度、月份。我国以日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即会计年度和公历年度相同,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的起讫日期也采用公历制。

4.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主要的计量单位。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我国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一律通过人民币进行核算。

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可以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收支情况。

二、会计核算基础

会计核算基础包括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

1.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又称应收应付制。它是以权力和责任的发生与否为标准来核算经济业务,确定当期收入和费用的会计处理基础。权责发生制是以应收应付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

凡属于本期取得的收入或应由本期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已经收付,都应当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反之,凡不属于本期取得的收入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已经收付,也不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权责发生制下,本期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是否应该确认为标准,不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

按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可以正确地将收入和费用进行配比,正确计算损益,真实地反映企业特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2.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又称实收实付制。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不同的会计核算基础。它是以款项是否实际收到或实际支付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在收付实现制下,凡是在本期实际收到款项或已经支付的费用,不论其是否归属于本期,都应当确认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本期没有实际收到款项和支付的费用,即使应当归属于本期,也不确认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

收付实现制要求一切会计要素的确认,特别是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均以现金流入或现金流出的时间作为确认标准。只要收付发生在本期,就应确认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

收付实现制的缺点是不能合理确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收付实现制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