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一 会计要素

一、会计要素的含义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按经济内容进行的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它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基础,是设置会计账户、编制会计报表的基本依据。会计要素是会计报表的基本要素,因此,会计要素又称为会计报表要素。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企业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其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企业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是企业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费用、利润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是利润表要素。

会计要素科学地反映了会计对象的基本内容,各要素之间既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又具有内在联系。

二、会计要素的内容

(一)资产

1.资产的概念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可以具有实物形态,如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库存商品、原材料等;也可以不具有实物形态,如以债权形态出现的各种应收款项及以特殊权利形态出现的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

2.资产的特征

(1)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资源 作为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资产,而不是预期资产,它是企业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结果。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不形成企业的资产。只有过去的交易、事项才能增加或者减少企业的资产,如已经发生的固定资产购买交易形成企业的固定资产,而谈判中的交易或者计划中的交易则不能确认为资产。

(2)资产是企业所拥有的或控制的资源 一项资源要作为企业的资产,企业必须享有此项资源的所有权,并可以由企业自行使用或处置。但对一些特殊方式形成的资源,企业虽然不享有所有权,但该项资源能够被企业所控制,也可以作为企业的资产,如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

(3)资产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所谓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资产具有直接或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这是资产的本质特征。其中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地流入企业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资产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但必须具有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潜力。判断一个项目是否构成资产,一定要看它是否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如果某项目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该项目就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3.资产的分类

企业资产按其流动性不同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能够变现、出售或者耗用的资产;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或者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变现的资产,以及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用于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流动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货币资金: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资产,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

交易性金融资产:指企业为近期出手而持有的金融资产。如企业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

应收及预付款项: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债权,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和预付账款等。

存货:企业为生产和销售储存的各种材料物资,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库存商品、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

非流动资产是指超过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又称为长期资产,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

长期股权投资:指企业长期持有,不准备随时出售而持有的被投资单位的股份。

固定资产: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资产。如房屋建筑物、生产设备、运输设备、施工机械等。

在建工程:在建工程是指企业正在进行的基本建设、更新改造等工程项目,如在建的房屋、建筑物,正在安装、调试的机器设备等。

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等。

(二)负债

1.负债的概念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2.负债的特征

(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而不是潜在义务 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对于正在筹划的未来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确认为负债。如银行借款是因为企业接受了银行贷款而形成的,如果企业没有接受银行贷款,则不会发生银行借款这项负债;应付账款是因为企业采用信用方式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而形成的,在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发生之前,相应的应付账款并不存在。

(2)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导致负债的交易或事项必须已经发生,企业预期在将来要发生的交易、事项而可能产生的债务不能作为负债。

(3)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负债作为一种现时义务企业必须在未来某个时日,以交付资产或提供劳务等方式加以清偿。负债偿还的方式有很多,或以现金偿还,或以实物资产偿还,或以提供劳务偿还,或将负债转为资本,或借新债偿还旧债等。但无论哪种偿还方式,预期都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3.负债的分类

负债按偿还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长期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在一年(含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股利和其他应付款等。

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项等。

长期负债与流动负债相比,一般具有数额大、偿还期限长的特点。

(三)所有者权益

1.所有者权益的概念

所有者权益又称股东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即企业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2.所有者权益的特征

(1)所有者仅对企业的净资产有要求权,净资产是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2)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份额参与企业利润分配和经营管理。

(3)所有者权益不具有偿还性。除非发生减值、破产清算或分配现金股利,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

3.所有者权益的构成

企业资产形成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形成的负债;二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形成企业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在会计实务中,所有者权益具体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1)实收资本 实收资本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它是企业注册成立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企业承担民事责任的财力保证。无论是独资合伙或是股份制企业,都必须拥有一定的注册资本或法定资本,这部分资本不得随意抽减。在股份制企业,实收资本称为股本。实收资本包括国家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外商资本等。

(2)资本公积 资本公积是指企业收到的投资者出资额超出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又称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包括投资者实际投入的财产物资超过其认缴的注册资本额的部分,即资本(股本)溢价,外币资本折算价差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资本公积可以按照规定的程序转增实收资本(或股本)。

(3)盈余公积 盈余公积是指企业按照国家和企业的有关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积累金,包括法定盈余公积金和任意盈余公积金。

法定盈余公积是指按照规定的比例从净利润中提取的盈余公积。按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在当年税后利润分配时,应按税后利润额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累计提取数额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的50%以上时,可以不再提取。

任意盈余公积是指企业经股东大会批准后按照规定的比例从净利润中提取的盈余公积。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从税后利润中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后,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还可以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企业的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可以用于弥补亏损、转增资本(或股本)。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时后留存的盈余公积数额不得低于企业注册资本的25%。

(4)未分配利润 未分配利润是指企业尚未分配和留待以后年度进行分配的利润。

其中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属于企业净收益的累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统称为企业的留存收益。

(四)收入

1.收入的概念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收入的特征

(1)收入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

(2)收入的实现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也可能表现为企业负债的减少,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3)收入最终能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4)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而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3.收入的分类

(1)按照收入的性质和内容分类,收入分为销售商品取得的收入、提供劳务取得的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取得的收入。

销售商品取得的收入是指企业销售其所生产的商品所取得的收入。

提供劳务取得的收入是指企业通过提供运输、服务等劳务方式所取得的收入。

让渡资产使用权取得的收入是指企业通过提供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所取得的收入,包括利息收入、使用费用收入等。

(2)按照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主次,收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是企业从事主要经营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如企业销售产品的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是指企业其他业务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如企业销售外购原材料、进行技术转让、出租固定资产和包装物、提供运输服务等劳务的收入。

(五)费用

1.费用的概念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2.费用的特征

(1)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而不是偶尔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2)费用可能表现为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或二者兼而有之。

(3)费用最终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

3.费用的分类

制造业企业的费用按用途可分为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生产费用又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直接费用是指直接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费用,包括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和其他直接支出。直接费用发生时直接计入生产成本。

间接费用是指企业分厂、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发生的各项费用,如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车间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和修理费用等。间接费用发生时,先按一定的方式进行归集,然后再选择一定的标准分配计入生产成本。

期间费用是指在某一个会计期间发生的,不计入产品成本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各项费用,期间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如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工资、福利费、办公费、固定资产的折旧与维修费等。

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企业在销售商品的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和广告费,以及为销售本企业的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费用。

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失(减汇兑收益)以及金融机构的手续费等。

(六)利润

1.利润的概念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反映了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获利能力。利润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也是投资者、债权人做出投资决策、信贷决策的重要参考指标。

2.利润的组成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即营业利润、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形成企业的营业利润,反映的是企业日常活动所取得的成果;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表现为企业的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反映的是企业偶然事项所取得的成果。

利润按形成过程分为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三种。

营业利润是指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加上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投资净收益后的金额。

利润总额是指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的余额。即: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负债包括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

费用包括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生产费用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

利润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