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内科治疗药物的安全应用
- 李德爱 孙伟 王有森
- 5336字
- 2020-08-28 18:25:42
二、高钾血症
(一)概述
高钾血症(hyperkalemia)指血清钾>5.5mmol/L的电解质紊乱状态。通常高钾血症反映了体内总体钾过多,但血钾增高并不总表示全身总体钾的增高,在全身总钾量缺乏时,血钾亦有可能升高,如钾由细胞内转移至细胞外。其他电解质亦可影响高钾血症的发生与发展。
(二)病因、发病机制
1.摄入过多
常见于接受含钾的静脉补液的肾功能不全患者。
2.肾排钾减少
肾衰竭、盐皮质激素减少、远端肾单位Na +输送减少、皮质集合管功能异常、使用保钾利尿药等。
3.细胞内钾转移至细胞外
可由外伤、高渗透压血症、洋地黄药物中毒、酸中毒、高钾性周期性瘫痪等引起。
(三)临床表现
机体对钾的耐受主要受肾脏功能调节,其次受酸碱平衡的影响。临床表现不具特征性,易被原发疾病所掩盖而不引起注意,故高钾血症常是内科急症之一,处理不当可造成心搏骤停而威胁生命,应高度警惕其发生。
1.心脏
血钾升高对机体最大的危害是心肌毒性,重症高钾血症能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搏骤停。高钾血症在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时,心电图就已出现了显著的改变。一般而言,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随血钾浓度的升高而递增,改变的程度也随之加重。先是T波高尖,Q-T间期缩短,之后T波变得尖高对称、基底狭窄,QRS波渐宽并伴幅度下降,P波形态渐渐消失,综合后使得患者的心电图呈正弦波形状。但有时合并有低钙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其他病症时,也对心电图有影响,必须仔细分析才能确诊。
2.骨骼肌
血钾浓度在5.5~7.0mmol/L时,可出现肌肉轻度震颤、手足感觉异常。血钾浓度达7.0~9.0mmol/L时,出现肌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至迟缓性麻痹。肌肉症状是由四肢向躯干发展,可波及呼吸肌。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首先排除由于溶血等原因造成的假性高钾血症。心电图检查准确、便捷、无创,是临床诊断高钾血症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且具有对假性高钾血症的判别作用。药物及肾功能不全是最常见的高钾血症病因。而初诊为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患者,有40%伴有高钾血症。
(五)治疗原则与策略
根据其作用机制,高钾血症的治疗可归纳为三大类:对抗K +过高对细胞膜极化状况的影响(主要是对心脏的毒性)、促进K +进入细胞内、将K +清除至体外,同时必须祛除引起高钾血症的原因,如纠正酸中毒、清创等,并限制高钾饮食。
1.注射Ca 2+对抗K +的心脏毒性,使阈电位恢复正常。
常用10%葡萄糖酸钙溶液10~20ml稀释后,在心电监护下缓慢静脉注射。用后1~3分钟即可见效,但只持续30~60分钟。若10~20分钟后未见效可重复注射,但对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的患者应慎用。
2.静脉滴注5%NaHCO 3溶液,对抗高钾对细胞膜作用并促进钾进入细胞内。
常用5%NaHCO 3溶液100~200ml静脉滴注,用后30~60分钟见效,并持续数小时。此法在纠正高钾血症的同时还可纠正酸中毒,但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应慎用。
3.胰岛素加葡萄糖,促进细胞对K +的摄取
胰岛素可以促进细胞对K +的摄取,同时注射葡萄糖又可防止出现低血糖。10U胰岛素加50g葡萄糖(10%葡萄糖溶液500ml)在1小时内滴完。注射后30分钟起效,持续4~6小时,必要时在6小时后可重复一次。
4.使用呋塞米促进钾的肾排泄
静脉注射40~80mg,但是在肾功能障碍时疗效欠佳。
5.口服离子交换树脂
口服降钾树脂(聚磺苯乙烯)15g,每日2~3次;或灌肠50g,6~8小时一次。口服1~2小时起效,灌肠4~6小时起效。50g本药可使血钾下降0.5~1.0mmol/L。因易产生便秘,常与泻药合用。
6.血液或腹膜透析
清除钾的速度血液透析比腹膜透析快,前者每小时清除25~50mmol/L,后者一般每小时可交换出5mmol/L钾。
(六)常用药物的安全应用
葡萄糖酸钙 Calcium Gluconate
【制剂】
每克葡萄糖酸钙含钙量为90mg。
(1)葡萄糖酸钙片:
①0.1g;②0.5g。
(2)葡萄糖酸钙含片:
①0.1g;②0.15g;③0.2g。
(3)葡萄糖酸钙颗粒:
3.5g:1g(以葡萄糖酸钙计,相当于钙离子89.38mg)。
(4)葡萄糖酸钙口服液:
10ml:1g。
(5)葡萄糖酸钙注射液:
10ml:1g。
【药理作用】
(1)药效学:
①促进骨骼与牙齿的钙化。②协助调节神经介质及激素的释放与储存,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促进乙酰胆碱的分泌。③改善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壁的致密性,使渗出减少,从而起抗过敏作用。④高浓度钙与Mg 2+间存在竞争性拮抗作用,可用于镁中毒的解救。⑤可与氟化物生成不溶性氟化钙,故可用于氟中毒的解救。
(2)药动学:
口服后约1/3在肠道吸收,吸收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当机体存在钙缺乏及妊娠期、哺乳期时,钙吸收量增高。钙可分泌入汗液、胆汁、唾液、乳汁等。正常人血清钙浓度为2.25~2.50mmol/L(9~11mg/dl),甲状旁腺素、降钙素、维生素D的活性代谢物维持血钙含量的稳定性。血浆中约45%钙与血浆蛋白结合,约80%的钙从粪便排出(主要为未吸收钙),约20%自肾脏排泄,肾排泄量与肾功能及骨钙含量有关。
【适应证】
①治疗钙缺乏,如新生儿低钙搐搦症,儿童、孕妇和老年人等的钙盐补充,大量输血所致的低钙血症等。②治疗过敏性疾病,如瘙痒性皮炎、虫咬性皮炎、荨麻疹、渗出性水肿、药物过敏等。③用于镁中毒及氟中毒时的解救。④作为强心剂,用于高血钾、低血钙、钙通道阻滞及手术等原因引起的心功能异常的解救。
【用法用量】
成人:(1)口服给药:①钙缺乏:一次0.5~2g,一日3次。②氟中毒的解救:1%口服液,使氟化物成为不溶性氟化钙。
(2)静脉注射:①急性低钙血症和过敏性疾病:一次1g(10%葡萄糖酸钙10ml),必要时可重复。②高镁血症和高钾血症:首剂应用1~2g,必要时可重复,一日最大剂量不得超过10g。③慢性肾衰竭时低钙血症:一日1~2g。④氟中毒的解救:首次1g,1小时后重复给药,如有搐搦可注射3g;如有皮肤组织氟化物损伤,按受损面积给予10%的注射液50mg/cm 2。一日用量不超过15g。
儿童:(1)口服给药:钙缺乏,一日0.5~0.7g/kg,分次服用。
(2)静脉注射:低钙血症,单剂量25mg/kg。
【注意事项】
①长期或大量给药后可使血清磷酸盐浓度降低。②使用强心苷者或洋地黄中毒时禁用本药注射液。③用药时应注意监测血清钙、尿钙、其他血清电解质(钾、镁、磷)浓度及心电图。④老年人由于活性维生素D 3分泌减少、且肠道钙吸收减少、排出增加,故用量需酌情增加。⑤脱水或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时,为避免增加心肌应激性,应先纠正低钾,再纠正低钙。
【禁忌证】
①高钙血症及高钙尿症患者。②有肾结石病史者。③结节病患者(可加重高钙血症)。
【慎用】
①慢性肾功能不全者。②呼吸性酸中毒者。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目前尚无钙剂对胎儿影响的报道。钙可分泌入乳汁,但一般不足以引起受乳婴儿出现对钙的不良反应。
【儿童用药】
因本药刺激性较大,故一般不用于小儿。
【老年患者用药】
由于老年人活性维生素D 3的分泌减少,且肠道吸收钙减少、排出增加,故老年人用量需酌情增加。
【不良反应】
①静脉注射给药可出现全身发热,产生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甚至心搏停止,对使用洋地黄类药者反应尤其明显。②可静脉注射时(如药液外漏),可致静脉炎及注射部位皮肤发红、皮疹和疼痛,之后出现脱皮和皮肤坏死。③用药过量或注射过快会使血钙过高,早期表现为便秘、食欲缺乏、口腔金属味、异常口干、嗜睡、持续头痛等,晚期表现为恶心、呕吐、精神错乱、高血压、眼和皮肤对光敏感、心律失常等;过多的钙还会沉积在眼结膜和角膜上,影响视觉。④口服对胃肠道刺激性较小,可有胃肠不适,或引起便秘。
【药物相互作用】
①维生素D、雌激素可促进本药的吸收。②钙通道阻滞药合用时,血钙可明显升高至正常值以上(盐酸维拉帕米等除外)。③噻嗪类利尿药会增加肾脏对钙的重吸收,易发生高钙血症。④与其他含钙或含镁药物合用时,易发生高钙血症或高镁血症,尤其是肾功能不全时。⑤与含钾药物合用时,可因钾潴留而导致心律失常。⑥可与苯妥英或氟化物结合形成不吸收的化合物,使两药吸收均减少。⑦与硫酸镁同时静脉应用时,会形成硫酸钙沉淀,降低疗效。⑧可降低肌松药的作用(琥珀胆碱除外)。⑨可影响四环素的吸收。⑩大量饮用含酒精的饮料或大量吸烟,进食富含纤维素、磷、植物酸、咖啡因的食物(如麸糠、奶制品、草酸等),可抑制口服钙的吸收。
【应急处理】
钙剂过量的处理:轻度高钙血症只需停用钙剂和其他含钙药物,减少饮食中钙含量。当血钙浓度超过2.9mmol/L(120mg/L)时,需立即采取下列措施:①输注氯化钠注射液,并应用高效利尿药如呋塞米、布美他尼等,以迅速增加尿钙排泄。②纠正低血钾和低血镁。③监测心电图,并可使用β受体阻断药,以防止严重的心律失常。④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及使用降钙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⑤密切随访血钙浓度。
碳酸氢钠 Sodium Bicarbonate
【其他名称】
小苏打。
【制剂】
每1g碳酸氢钠相当于12mmol碳酸氢根。
(1)碳酸氢钠片:
①0.25g;②0.3g;③0.5g。
(2)碳酸氢钠注射液:
①10ml:0.5g;②100ml:5g;③250ml:12.5g。
(3)碳酸氢钠滴耳剂。
【药理作用】
(1)药效学:
①治疗代谢性酸中毒:解离度大,可提供较多 来中和H +,使血pH较快上升,直接增加机体碱储备。②碱化尿液:可使尿中 浓度升高,尿液pH升高,从而不易形成尿结晶、促进尿酸结石或磺胺类药物的溶解。③制酸作用:口服后可迅速中和或缓冲胃酸,缓解胃酸过多症状,对胃酸分泌无直接作用。
(2)药动学:
口服在肠道易吸收。当机体呈酸中毒时, 与H +结合成碳酸,再分解为水和CO 2(经呼气排出);当酸碱平衡时,以原形自尿中排出。
【适应证】
①用于治疗代谢性酸中毒。②静脉用药也可用于高钾血症、多种原因引起的休克(伴有酸中毒症状)、早期脑栓塞、严重哮喘持续状态经其他药物治疗无效者。③静脉滴注可治疗甲醇、水杨酸类药及巴比妥类等药物中毒。④用于碱化尿液,预防尿酸性肾结石、减少磺胺类药物的肾毒性等。⑤作为制酸药,治疗胃酸过多症状。⑥用作全静脉内营养、配制腹膜透析液或血液透析液。⑦外用治疗真菌性阴道炎。⑧滴耳用于软化耵聍、冲洗耳道。
【用法用量】
成人:(1)口服给药:①制酸:一次0.3~1g,一日3次。②碱化尿液:首剂量4g,以后每4小时1~2g。③代谢性酸中毒:一次0.5~2g,一日3次。
(2)静脉滴注:①代谢性酸中毒:剂量按以下两个公式之一计:a.补碱量(mmol)=(-2.3-实际测得的BE值)×0.25×体重(kg)。b.补碱量(mmol)=正常CO 2CP-实际测得的CO 2CP(mmol)×0.25×体重(kg)。如有体内丢失碳酸氢盐,则一般先给计算剂量的1/3~1/2,于4~8小时内滴毕,以后据血气分析结果等调整用量。②严重酸中毒:直接给予本药5%注射液静滴,2小时内可使用200~300ml,必要时于4~5小时后再次给予上述剂量的1/2。③心肺复苏抢救:首剂量1mmol/kg,以后据血气分析结果等调整用量。④碱化尿液:单剂2~5mmol/kg,滴注时间为4~8小时。⑤早期脑栓塞、休克(伴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给予5%NaHCO 3溶液静脉滴注(无需稀释),一次100~200ml。
(3)阴道给药:4%溶液阴道冲洗或坐浴,每晚1次,一次500~1000ml,连用7日。
(4)经耳给药:5%溶液滴耳,一日3~4次。
儿童:(1)口服给药:①制酸:6~12岁儿童,单次0.5g,半小时后可重复给药1次。6岁以下儿童尚无推荐剂量,应慎重使用。②碱化尿液:一日1~10mmol/kg。
(2)静脉滴注:①代谢性酸中毒:参见成人 “代谢性酸中毒”用法用量。②严重酸中毒:直接5%注射液5~10ml/kg滴注,必要时于4~5小时后重复给予上述剂量的1/2。③心肺复苏抢救:首剂量1mmol/kg,后据血气分析结果等调整用量。④早期脑栓塞、休克(伴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给予5%NaHCO 3溶液静脉滴注(无需稀释),一次5ml/kg。
【注意事项】
①本药可影响胃酸分泌试验、血及尿pH测定结果。②治疗强酸中毒时,不宜使用本药洗胃,因为本药与强酸反应产生大量CO 2,可导致急性胃扩张甚至胃破裂。③短期大量静脉滴注可致严重代谢性碱中毒、低钾血症及低钙血症。当高渗溶液用量每分钟超过10ml时,可致高钠血症、脑脊液压力降低、甚至颅内出血,新生儿及2岁以下小儿更易发生。因此,滴注本药5%溶液时,速度不能超过8mmol/min(以钠计)。在心肺复苏时,因存在致命的酸中毒,则应快速静脉滴注。④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监测动脉血气分析或二氧化碳结合力、血清HCO - 3浓度及血清钠、钾、氯、钙浓度、肾功能和尿pH。⑤下列情况时不能静脉给药:代谢性或呼吸性碱中毒、呕吐或持续胃肠引流、低钙血症。
【禁忌证】
限制钠摄入的患者。
【慎用】
①少尿或无尿患者。②钠潴留并有水肿者。③高血压患者。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长期或大量使用本药可致代谢性碱中毒,并且钠负荷过高可引起水肿等,故孕妇应慎用。FDA对本药的妊娠安全性分级为C级。本药可经乳汁分泌,但对受乳婴儿的影响尚不明确。
【儿童用药】
因小儿对症状描述不清楚,易延误病情,故6岁以下儿童应慎重使用本药。
【不良反应】
①大剂量静脉注射时可肌肉痉挛性疼痛或引起低钾血症,甚至出现心律失常。②口服后在胃内产生大量CO 2,可引起呃逆、嗳气、胃胀等,对严重溃疡病患者可增加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危险。③长期应用可有尿频、尿急或恶心、呕吐、头痛等碱中毒症状。
【药物相互作用】
①可增加左旋多巴的口服吸收率。②可增强氨基糖苷类药物的疗效。③能显著提高磺胺类药及乙酰化代谢产物的溶解度,减免磺胺结晶的形成。④与雄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时,易致高钠血症和水肿。⑤可减少苯丙胺、奎尼丁的肾脏排泄。⑥降低维生素C、胃蛋白酶合剂等酸性药物及乌洛托品的疗效。⑦可减少华法林等抗凝药、西咪替丁等H 2受体拮抗剂、口服铁剂、四环素、抗毒蕈碱药的吸收。⑧可增加肾脏对苯巴比妥、水杨酸制剂等弱酸性药物的排泄,从而降低其血药浓度。⑨与排钾利尿药合用,会增加低氯性碱中毒风险。⑩与含钙药物及乳制品(牛奶或奶制品)合用,可致乳碱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