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行血脉流注针法:子午流注法的秘密
- 黄伯灵 向谊 赵小寅等
- 2941字
- 2020-08-28 17:36:29
第二章 发现被隐的内行血脉流注
《素问·方盛衰论》曾提及“奇恒之势,乃六十首,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明·马蒔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一书中对此注释说:“《奇恒》者,古经篇名也。‘六十首’,古人诊法也。《合微》《阴阳》《五中》者,皆古经篇名也”。其后,《难经·第十六难》亦提及“脉有三部九候,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难经》之论“六十首”,从文字理解,并非直指气血流注。不过,宋、金、元时期的医家却以此作系带,将五输穴中的六十六穴,除去了阳经的六原穴,剩下六十穴,与古医典中的六十首相映,以此来论及子午流注针法中的一昼夜气血流注人体六十穴。如《子午流注针经》里阎明广就写道:“六十首俞穴,细而审之,各逐其脏腑井、荥、俞、经、合,常以五行定,方无一失也。以逐日取六十首为井、荥、俞、经、合,足不过膝,手不过臂。常当时刻者,谓之开,可以针,医无不愈疾也;时刻未之,气之亦然,谓之阖,无能愈其疾也。”当时,宋、金、元时期或之前的医家应该研创了两套名为“六十首”的子午流注针法,一套名为“外行脉经六十首”,另一套名为“内行血脉六十首”,不过这两套针法,除“外行脉经六十首”传世外,另一套“内行血脉六十首”却被古圣人隐了起来,在子午流注针法盛行的宋、金、元时期,当时的一些针灸名家对此亦有察觉和讨论。如在《子午流注针经》里,阎明广就写道:“贾氏云:凡六十首者,原有二种也,有外行脉经六十首,又有内行血脉六十首,此法微妙,古圣人隐之,恐世人晓会,只载一说,今世不传。愚自少年,索隐井荥之法,始可著题。或曰:因何名曰六十首也?答曰:谓气血一昼夜行过六十俞穴也。各分头首,十日一终,运行十干,皆以五子元建日时为头是也”。阎明广在书中注释何若愚所著《流注指微针赋》中还写道:“贾氏云:阳日气先脉外,血后脉内;阴日血先脉外,气后脉内。交贯而行于五脏五腑之中,各注井荥俞经合五穴,共五十穴。惟三焦受十经血气,次传包络,又各注五穴,通前十二经,共六十穴,才合得《十六难》内六十首也……及《素问》言六十首,今世不传。既言不传,其文不载六十首字也。故圣人留此六十首法,令后人穿凿也。”细细分析贾氏的这两段话,可以品味出以下几点:①在贾氏之前,确有两种井荥俞经合“六十首”存在,既有外行脉经六十首,还有内行血脉六十首;②内行血脉六十首,此法极微妙,但被古圣人隐藏了起来,世上仅留有外行脉经六十首;③贾氏自己自少年时期就思索寻找这内行血脉六十首,最后方获解决;④两种六十首,均以十天为一周期,运行十干,都是以五子元建日时为头。
阎明广还在《子午流注针经》中写道:“明广今辄将贾氏各分头首运行十干六十首注穴之法,集其枢要,述之二图,庶令览者易悉。第一图,括五脏五腑各至本时相生五度之法;第二图,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刚柔相配,相生注穴之法。”这二图,能否找到一些寻找内行血脉流注的线索?我们今将根据李鼎、王罗珍、李磊评注的《子午流注针经、针经指南合注》一书中书影的上述两图再次在本书中书影如下(图2-1、图2-2):
图2-1 针刺定时图
图2-1为昼夜周环六十首之“针刺定时图”,即各至本时相生五度定穴之法,按照五行顺序,“经生经”、“穴生穴”,依次相生开穴。甲日甲戌时开胆经窍阴,乙日乙酉时开肝经大敦,丙日丙申时开小肠经少泽,丁日丁未时开心经少冲……图中“胆,甲日,甲戌时,窍阴井火”,之“井火”疑误,应为“井木”;“肝,乙日,乙酉时,大敦井水”,之“井水”亦疑误,应为“井木”,这样全图逐日定时开井穴并“经生经”、“穴生穴”之规律全图均非常切合。
图2-2为十二经脉各至本时刚柔相配之“内行注穴之图”。虽为“内行注穴之图”,但观图可知,全图是按照“甲己”、“乙庚”、“丙辛”、“丁壬”、“戊癸”相配原理。甲日强调配开脾经隐白,己日配开胆经窍阴;乙日配开大肠经商阳,庚日配开肝经大敦……并依次相生开穴。用阎明广之言,此举主要是:“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刚柔相配,相生注穴之法。人多只知阳干主腑,阴干主脏,刺阴待阴干,刺阳待阳时……假令甲日甲戌时胆引气出为井,甲中暗有其己,乙中暗有其庚;故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夫有气则妇从夫,妇有气则夫从妇。故甲戌时胆出气为井,脾从夫行,脾亦入血为井,如是则一时辰之中,阴阳之经相生,所注之穴皆有,他皆仿此。”阎明广述之此图,目的主要是“庶令览者易悉”。但此图中表述五输穴与五行关系时,各经井穴及依次相生诸穴都被注成与该经脏腑一致的五行属性,如甲日下“脾隐白井土,鱼际荥金……”等,与《难经·六十四难》里“阴井木,阳井金……”的五行排列关系又明显不同。
细分析推敲上述两图,尤其是图2-2“十二经脉各至本时、刚柔相配、内行注穴之图”明显并非贾氏所云被“古圣人隐之”的内行血脉六十首,而仅为阴阳相合、刚柔相配之夫妇互用或配用,那“气血一昼夜行过六十俞穴”,“各分头首,十日一终,运行十干,皆以五子元建日时为头”的内行血脉流注又隐在哪里呢?我们遍寻古籍均难觅其踪。
图2-2 十二经脉各至本时、刚柔相配、内行注穴之图
直至三年前,一个偶然的思想火花一下子将我们引进了这被先贤秘隐了近千年的藏宝秘密。当时这小火花仅微微迸放了一下,幸运的是我们将这枚极不起眼的火花抓住了,并顺序思索下去:古人在使用子午流注纳甲法时最常用的针刺间隔时间究竟有多长,一天、两天还是半天?
我们知道:两次针刺之间的间隔时间长短对针灸效应应该是有影响的。但每次针刺的时间间隔究竟应该有多长时间,却是个自古至今都未有人细细考量的问题。目前大量针灸著作里对针刺时间的安排一般是每日针刺1次,针刺5次或10次为1个疗程,慢性病针刺后期则常改为隔日针刺1次。在国外因患者普遍对针刺较为敏感,加之时间与费用原因,部分患者甚至1周才针刺1次,亦能够取得一定的疗效。那么,古人是怎样安排针刺间隔时间的呢?据《灵枢·终始》记载:依据人体人迎、寸口脉象盛衰变化,古人有“日一取之”、“二日一取之”、“日二取之”三种针刺间隔时间安排。对“久病者邪气入深”者则强调“间日而复刺之”。《灵枢·逆顺肥瘦》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通过这段话可以知道:对肉脆血少气弱的婴儿,当采取毫针疾速浅刺,不留针,每日可针刺两次。对“日再可也”这四个字细细揣摩,并反推之:《灵枢》时代的医生对患者针刺施术应主要为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我们在对古人的上述针刺间隔时间的推导下,尝试着打乱原子午流注纳甲法的“经生经”、“穴生穴”排序,以井穴为龙头,再根据子午流注针法“刺阴待阴干,刺阳待阳时”、“阳日取阳穴,阴日取阴穴”这些话里的更深隐义,即持续采用阳日或持续采用阴日这样隔日针刺1次,并在同一时辰取穴的方法重新排序,亦就是将间隔一天同一时辰的五输穴在纸上重新逐一排列,刚整体排序并抄写完毕,我们大家都愣住了:一幅与卫气运行理论很为合拍,非常精致、完整的以内行血脉为主旨的内行血脉流注图完整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大隐隐于市”,这被古医贤密隐近千年的内行血脉流注就静静地隐藏在原子午流注操作方法中。若能全面地掌握了原子午流注开穴法全部,或先绘出开穴法图表,然后按图索骥地隔日用相同的时辰取穴针刺,就会不由自主地使用着内行血脉流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