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子午流注针法是古人以《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理论与卫气经络学说为基础而创立的,从现存资料来看,宋、金、元时期应是子午流注针法的创立时期,而明代则是该针法进一步得到发展的时期,其时撰研流注的医家很多,以金元时期何若愚撰写、阎明广注释的《子午流注针经》对后世影响最大,这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论述子午流注针法的专著。但不知何故,今人在使用该针法时却每每遇到困难:第一,疗效似乎并不稳定。对按时辰取穴有说疗效较好的,也有说疗效并无特别之处的,在一些临床研究结果中甚至出现互相否定的现象。第二,对其应遵循的卫气循行理论解释不清。第三,按时辰取穴非常不易。由于要推算干支,用到公式或者表盘,甚则还用上了计算机软件。所以自子午流注针法问世后至今有不少医家陆续对其提出质疑。宋、金、元时期医家研创,并得到当时不少医家使用的针法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对于我们这些从事中医针灸工作数十年的医生,这问题多少年来一直不时地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大约是在2000年底,我与当时由香港沙田医院做完临床课题回来的南京市中医院针灸科向谊主任,讨论《子午流注针经》中的记载:脏腑井、荥、俞、经、合六十首俞穴,贾氏云:“原有两种也,有外行脉经六十首,又有内行血脉六十首,此法微妙,古圣人隐之,恐世人晓会,只载一说,今世不传。”此文中的“只载一说”,我们分析此即应该是今天我们大家使用的子午流注针法,亦即外行脉经针法,那内行血脉六十首又在哪里?是些什么内容?古人将其隐在了何处?《子午流注针经》中的那段话,阎明广说是“贾氏云”,那贾氏是何许人?查此后被本书参考最多的孙吉山教授所著的《中国时辰开穴全书》:“贾氏为何人,其里籍生平,目前均已无法考证。考其开穴规律是‘日上起时,时上开穴’,是现存文献中最早的一种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开穴法,后为高武引载在《针灸聚英》中,称为‘子午流注髎穴开阖’。后因应用者较少,故近代已鲜为人知,但考其学术渊源,当为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开穴法的创始者。”此后,至2010年间的近10年里,我与后来去了英国的向谊主任,以及以后又加入我们这一团队的南京中医药学会赵小寅副秘书长及在爱尔兰工作的南京市中医院针灸科原主任庞俊医师都开始了默默找寻内行血脉流注的工作。直至3年前,一个偶然的思想火花方引导我们一下子进入了这先贤秘隐了近千年的流注殿堂。当时这小火花仅微微迸发了一下:古人在使用子午流注纳甲法时,最惯用的针刺间隔时间应该有多长?子午流注针法为什么要“阳日取阳穴,阴日取阴穴”?古人针刺时是每天针1次,今天阳日取阳穴,明天阴日取阴穴;还是隔天针1次,自始至终取阳穴或取阴穴?若是隔日针刺1次,这种隔日取时方法与现有的子午流注纳甲法取穴的规则又有何内在的联系?我们尝试着打乱原子午流注纳甲法的排序,以井穴为龙头,将间隔一天同一时辰的五输穴在纸上重新排列,刚排列完毕,我们楞住了:一幅与卫气运行理论更为相符,非常精致、完整的,以内行血脉为主旨的流注图呈现在我们面前。“大隐隐于市”,这被古贤人密隐近千年、至今尚无人识破的内行血脉流注就秘密地隐藏在原子午流注的布穴中。只要隔日相同时辰针刺,无需变动,您就在使用着内行血脉流注,难怪古医贤在原流注的使用中反复告诫使用者:一定要“阳日阳时开阳经之穴”、“阴日阴时开阴经之穴”。再深入思考一下,原子午流注针法中何以会出现60个闭穴时辰的问题,也就一并得到了解答。难怪《子午流注针经》卷上的《流注指微针赋》中何若愚先生留有这样的话:“又以常寻古义,由有藏机;遇高贤真趣,则超然得悟。”阎明广则对此注曰:“先贤之书,文理幽深,隐义难穷;或字中隐义,或假令一隅,妙要难穷。遇高达之士,方得其趣,不可穿凿。”“凿”,古汉语有榫眼、榫卯之意。“不可穿凿”,可能亦是告诫后人在理解与使用此法时最好不要刻板地按榫眼去穿去套。
此后,本书的写作被排上了我们的写作日程,进入了正轨,虽然要搞清楚的,要通过临床初步验证的问题仍然非常之多,但这些我们终于都慢慢地一步步比较坚实地走了过来。我们做的这一切,用常山阎明广在《子午流注针经序》中的结句来作为我们这本书的前言结句亦很适当:“非显不肖之狂迷,启明何氏之用心,致验于人也。自虑未备其善,更祁明智,仍恳续焉。”

黄伯灵

二零一一年八月十八日晚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