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科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手册
- 杨丽华 高玉芳
- 3679字
- 2020-08-28 17:23:26
第九节 预防术后并发症
一、发 热
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称为发热。发热是手术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正常情况下,其变化幅度在0.5~1.0℃范围内,超过1℃就应加以重视,并注意寻找原因。
(一)发热的原因
1.非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的主要原因:手术时间长(>2小时),广泛组织损伤,术中输血,药物过敏,麻醉剂(氟烷或氨氟醚)引起的肝中毒等。
2.手术反应热
手术反应热最为常见,多在手术当天或第2天出现,2~4天后恢复正常,体温通常不超过38.5℃。手术反应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手术大小和损伤的程度有关,其机制是人体遭受严重伤或手术后诱发一系列复杂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和代谢改变,出现皮肤血管收缩和代谢亢进,过度产热和氧消耗增加;此外,损伤区血液成分及其他组织的分解产物吸收亦引起发热,即“吸收热”。老年人反应较迟钝,体温升高不明显。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常给予支持疗法和应用抗菌药物。
3.输血或输液反应热
患者主要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热,体温可达39~40℃,严重者出现休克。出现输液或输血反应后,立即停止输原药液或血液,更换新液体和新输液器,维持静脉通路,应用相应药物,如有休克症状应抗休克处理,注意监测体温、血压、呼吸、神志等变化,直到反应缓解。
4.药物热
药物热较常见,以抗生素类最多,发热出现在用药5~l0天以后,多为高热,达39℃以上,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中毒症状,无感染灶及其他可解释原因,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正常或偏低(头孢类抗生素多有粒细胞减少的副作用),停用抗生素后体温在48小时内迅速恢复正常,再次应用又出现高热。处理措施为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并停止应用引起发热的药物。
5.深静脉血栓形成
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相对偏高,有时伴有发热症状,约50%的深静脉血栓发生在术后24小时,85%发生在术后第1个4天内,好发于下肢,特别是髋、膝等下肢手术,左侧明显多于右侧。血栓单纯发生于髂股静脉时,可在患肢肿胀疼痛同时伴有发热,体温多不超过38.5℃。若血栓阻塞患肢整个静脉系统,同时引起动脉强烈痉挛者,即形成股青肿。可有剧烈疼痛、下肢青紫,体温多超过39℃,往往出现静脉性坏疽。
6.脱水热
由于术前禁食、过度出汗而补液不足等原因,患者出现高热、烦躁、口渴、尿少而黄,体检正常,血清钠、氯偏高,补足液体后体温恢复正常。
7.感染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体弱、高龄、营养状况差、糖尿病、吸烟、肥胖、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或原已存在的感染病灶。
(1)感冒:
患者有鼻塞、流涕、咽干、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和头痛,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后即可确诊。此时要多休息,多饮水。解热镇痛及抗感染等支持与对症治疗。
(2)切口感染:
感染是感染性发热的另一种常见的原因,手术后3~5天体温恢复正常后,再度发热,或体温升高后持续不退,伴切口皮肤红、肿、压痛,疼痛加重,缝线处可有脓性渗出液,血象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一旦出现切口感染化脓,应酌情拆除缝线,彻底引流,做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有效抗菌药物,并及时处理合并症,如糖尿病、低蛋白血症。
(3)肺部感染:
高龄患者、长期吸烟、有慢性呼吸道感染或采用吸入麻醉以及胸腹部大手术者容易发生。给予患者翻身叩背,鼓励咳痰。
(4)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常见于留置导尿、女性或前列腺肥大患者,患者手术后全身抵抗力低、尿路梗阻是发病诱因。患者发热伴有明显尿频、尿急与尿痛膀胱刺激征。治疗采取休息、补液、做好会阴护理、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或尿液培养选用抗菌药物。
(二)发热的预防
1.早期下床活动,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2.限制探视,防止交叉感染。
3.插尿管期间做好会阴护理,进食的患者多喝水。
4.注意个人卫生,进食清淡易消化、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饮食。
二、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是指包括终末气道、肺泡腔及肺间质在内的肺实质炎症。
(一)肺部感染的原因
高龄患者、长期吸烟、有慢性呼吸道感染或采用吸入麻醉以及胸腹部大手术者,术后疼痛影响咳痰,易并发肺不张,继而感染形成肺炎或肺脓肿。
(二)肺部感染的预防
1.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温度为18~22℃,湿度为50%~60%。
2.鼓励排痰,做间断深呼吸,使塌陷的肺泡重新膨胀。
3.正确进行雾化吸入。
4.加强口腔护理,减少细菌定植和繁衍。
5.协助取半坐卧位。
6.术后低流量吸氧。
7.术前进行呼吸锻炼
(1)腹式呼吸训练:放松所有的辅助呼吸肌群,呼气时腹部下沉,同时在上腹部放置一个沙袋(2~5kg)以进一步提高腹压。吸气时,上腹部对抗沙袋的压力将腹部徐徐隆起,呼气时腹部缓缓下沉。反复数次。从每次锻炼5分钟起,时间逐渐延长,直至可在放置沙袋的情况下平稳呼吸2小时。呼吸频率由快至慢,最终至每分钟8次左右。
(2)卧位有效咳嗽训练:取卧位,深吸气屏住,声门紧闭,使膈肌抬高以增加胸内压,使肋间肌收缩,然后咳嗽,声门打开,使气体或痰液冲出。
(3)深呼吸锻炼吹气泡。
8.严重痰液阻塞时,可作气管内插管吸痰,间歇吸氧,甚至气管切开。
三、压 疮
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
(一)压疮的原因
1.外因
(1)压力、摩擦力、剪切力因素:
如床铺不平、存有碎屑或搬动患者时拖、拉、推、拽等动作均会产生较大摩擦力。
(2)理化因素:
主要是潮湿和温度。经常或过度的潮湿可使皮肤软化及抵抗力降低,潮湿会浸润皮肤组织,削弱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作用,造成局部皮肤水肿;有害物质易通过且有利于细菌繁殖,使得上皮组织更容易受到损伤,而引起压疮的发生。
2.内因
(1)心理因素:
患者发生压疮都是在急性损伤期,这与患者的应激状态有关。
(2)自身因素
1)老年人皮肤松弛、弹性差,皮下脂肪减少、萎缩,皮肤表面干燥。皮肤的排泄功能和调节体温的功能下降,表皮细胞减少和再生缓慢,使皮肤变薄,皮下毛细血管减少,血液流量降低,直接影响营养的供给。
2)营养:营养不良及贫血均为发生压疮的直接诱因之一。
3)其他:吸烟、缺氧等因素。
(二)压疮的预防
1.充分认识压疮的好发部位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
压疮一般多在受压和缺乏脂肪组织保护、无肌肉包裹或肌层较薄的骨骼隆突处出现,好发于肩胛部、肋骨、脊椎体隆突处,如肘关节、髂嵴、股骨大转子、骶尾部、膝关节、内外踝部、足跟等部位,俯卧时还可发生于髂前上棘、膝关节、肋骨突出处。皮肤潮湿、摩擦、烫伤、冻伤、擦伤为易引发压疮的外在因素;截瘫丧失知觉、年老体弱、身体消瘦、贫血、营养不良、蛋白质缺乏、大小便失禁、发热、糖尿病、感染为易引发压疮的内在因素。
2.勤翻身
实施有效到位的翻身来间歇性地解除局部压迫是预防压疮最为有效、关键的措施。一般卧床患者每1~2小时翻身一次,发现皮肤变红,则应每小时翻身一次,左、右侧卧、平卧、俯卧位交替进行,坐轮椅的患者可在足底放一个海绵垫,臀下垫软枕(垫)或海绵垫,每15~20分钟变换重心一次,应阻止患者长时间坐轮椅(2小时以上),在可能的情况下,让患者站立,行走10分钟。
3.正确实施按摩
平卧时,将手放入臀下,掌心向下向上均可。充分感受皮肤温度和受压力情况,并按摩皮肤5分钟,每20分钟重复一次。左、右侧卧时,侧身要侧到位,半平半侧(斜侧)应用软枕支撑腰背部,对皮肤颜色、温度、质地正常的受压部位可用50%红花酒精倒入掌心,两侧由轻→重→轻按摩5~10分钟;发现皮肤变红,则不宜进行皮肤按摩,可悬空压红部位,一般解除压力30~40分钟后皮肤颜色可恢复正常。皮肤持续发红、发绀,更不宜按摩,以免加重损伤。
4.床褥、床单的要求
卧床患者的床褥要透气,软硬适中、吸水性好,可用气垫床(卵窝形为佳)、高密度海绵床垫,床单应为纯棉,另外在床单上可铺一条纯棉浴巾,便于更换。床单保持平整、干燥、清洁、无皱褶、无渣屑、无杂物;气垫床充气软硬要适度,过度充气反而可使皮肤受压增加。更换床单时应防止拖、拉、拽,以防损坏皮肤。
5.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完整
温水擦浴每天1~2次,擦洗时不可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不可用力擦拭,以防损伤皮肤。对易出汗的腋窝、腹肌沟部位,可用小毛巾随时擦拭。为防止皮肤损伤,可在局部扑婴儿护臀粉或爽身粉;大便失禁者,及时洗净肛周皮肤,涂上婴儿护臀粉或护臀霜,即可有效防治肛周和会阴糜烂、湿疹;小便失禁者可使用bt型高颈透气接尿器;应用热水袋热敷,水温应在50℃,并用毛巾包好,热敷时间30分钟,应经常观察热敷部位皮肤情况,不能长时间在一个部位热敷,以防烫伤。用冰袋降温时,冰袋应放在颈部两侧、腋窝、腹股沟处。冰敷时间以10~30分钟为宜,放置时间不可过长,以防冻伤。
6.加强营养
(1)给予高蛋白、豆类食物。
(2)多食用植物油,如花生油、芝麻油、豆油、菜子油等,有润肠功效,利于缓解便秘。
(3)选用富含植物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豆类等。
(4)食用富含维生素B 1的食物,如粗粮、豆类、瘦肉、动物内脏、新鲜蔬菜等。
(5)多食果汁、新鲜水果、果酱、蜂蜜等刺激肠蠕动。
(6)多喝水、饮料,以免大便干燥。
(7)必要时少食多餐,以利消化吸收。
(8)凡伴有消化不良、肠炎、腹泻、便秘的患者,宜多食用酸奶。
7.早发现,早治疗
压疮早期皮肤发红,采取翻身、减压等措施后可好转。当皮肤出现浅表溃烂、溃疡、渗出液多时就应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
(郑学风 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