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现当代管理理论

一、现当代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孔茨在1961年12月发表的《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中指出,在西方,只是到了20世纪,特别是到了40年代,才对管理进行系统的研究。最早的一批著作都是由一些富有实际经验的管理人员写出来的,如泰勒、法约尔、秘尼、阿尔文·布朗、谢尔登、厄威克等人。可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管理方面的学术论著却像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带来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乱局。泰勒对车间一级管理所进行的有条理的分析和法约尔从一般管理观点出发对管理经验进行的深刻总结等,到60年代初期已萌发得过于滋蔓,成了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学派相互盘根错节的一片丛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管理已不只是一项经济活动,它必须把各项资源在其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中实行恰当的组合。

从政治环境而言,美国早期的政治思想遵循自由放任的观念。直到南北战争以后,对于大企业的肆意掠夺、滥用权力的抗议导致了对企业活动进行管制立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政府在维持高就业水平和支持经济活动方面的职责得到了公开承认,人权问题通过种种立法成为一种时髦。保护消费者运动、民权法、就业法、职业安全和健康法、职工退休保障法等,在20世纪60至70年代冲击着管理人员的工作。

同时,政府在贸易和关税政策、对外政策、工资物价政策、污染控制、城市问题等方面的社会计划影响到工商业的目标。所有这些都促使管理的实践和理论有一个重大的突破。

20世纪4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也为管理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工具:如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和控制技术的发展为管理的科学化提供了科学基础。加之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空前提高,导致了新的管理理论的出现。

现代时期的管理派别主要有管理过程学派、人际关系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以及系统学派等。

进入到20世纪60至70年代以后,西方管理学界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这些理论代表了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主要包括企业再造理论、企业文化理论以及学习型组织等。

二、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

(一)管理过程学派

他们把管理看作是在组织中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应该分析这一过程,从理论上加以概括,确定一些基础性的原理,并由此形成一种管理理论。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是法约尔。这个学派把它的管理理论建立在以下7条基本信念的基础上:(1)管理是一个过程,可以通过分析管理人员的职能从理性上很好地加以剖析。(2)可以从管理经验中总结出一些基本道理或规律。(3)可以围绕这些基本原理开展有益的研究,以确定其实际效用,增大其在实际中的作用和适用范围。(4)这些原理只要还没有被证明为不正确或被修正,就可以为形成一种有用的管理理论提供若干要素。(5)就像医学和工程学那样,管理是一种可以依靠原理的启发而加以改进的技能。(6)即使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背离了管理原理而造成损失,但管理学中的原理,如同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原理一样,仍然是可靠的。(7)尽管管理人员的环境和任务受到文化、物理、生物等方面的影响,但管理理论并不需要把所有的知识都包括进来才能起到理论基础的作用。

(二)人际关系学派

这一学派是从20世纪60年代的人类行为学派演变来的。这个学派认为,既然管理是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完成工作,那么,对管理学的研究就必须围绕人际关系这个核心来进行。这个学派把有关的社会科学原有的或新近提出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用来研究人与人之间和人群内部的各种现象,从个人的品性动态一直到文化关系,无所不涉及。这个学派注重管理中“人”的因素,认为在人们为实现其目标而结成团体一起工作时,他们应该互相了解。

(三)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西蒙、马奇等人。这一学派的人数正在增加,而且都是些学者。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由于决策是管理的主要任务,因而应集中研究决策问题。他们认为,管理是以决策为特征的,所以管理理论应围绕决策这个核心来建立。决策理论学派的理论与方法对高层管理的科学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们的代表作是《组织》《管理决策新科学》等。

(四)管理科学学派

尽管各种管理理论学派都在一定程度上应用数学方法,但只有数学学派把管理看成是一个数学模型和程序的系统。一些知名的运筹学家或运筹分析家就属于这个学派。这类人的一个永恒的信念是,只要管理,或组织,或计划,或决策是一个逻辑过程,就能用数学符号和运算关系来予以表示。管理科学学派的主要方法就是模型。借助于模型可以把问题用它的基本关系和选定目标表示出来。由于数学方法大量应用于最优化问题,可以说,它同决策理论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五)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权变理论学派强调,管理者的实际工作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条件。权变管理同情境管理的意思差不多,常常通用。但有的学者还是认为应该加以区别,情境管理只是说管理者实际上做些什么取决于既定情境,而权变管理则意味着环境变化同管理对策之间存在着一种积极的相互关系。按权变的观点,管理者可以针对一条装配线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一种适应于它的高度规范化的组织形式,并考虑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六)系统学派

近年来,许多管理学家都强调管理学研究与分析中的系统方法。他们认为系统方法是形成、表述和理解管理思想最有效的手段。所谓系统,实质上就是由相互联系或相互依存的一组事物或其组合所形成的复杂统一体。这些事物可以像汽车发动机上的零件那样是实物,也可以像人体诸组成部分那样是生物的,还可以像完整综合起来的管理概念、原则、理论和方法那样是理论上的。尽管我们给理论规定出界限,以便更清楚地观察和分析它们,但是所有的系统都同它们的环境在相互起作用,因而都受到其环境的影响。系统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强调协调组织内部的各项活动,使它们一体化。系统分析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术,通过对一个问题的分析,确定有关的变量,分析和综合各种因素,以确定一个最优的解决方法和行动计划。

三、当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以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等,都给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一大批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也随之产生。

(一)企业再造理论

企业再造也译为“公司再造”“流程再造”。它是1993年开始在美国出现的关于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所谓“再造”,简单地说就是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用方式。按照该理论的创始人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哈默与詹姆斯·钱皮的定义,是指“为了飞跃性地改善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重大的现代企业的运营基准,对工作流程进行根本性重新思考并彻底改革”,也就是说,“从头改变,重新设计”。为了能够适应新的世界竞争环境,企业必须摒弃已成惯例的运营模式和工作方法,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运营方式。

自亚当·斯密提出劳动分工理论以后,200多年来的组织理论和生产实践都是按照劳动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无论是“管理科学”,还是以后的“管理理论丛林”,在这些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企业都是基于劳动分工理论建立了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但是,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这种部门明确的专业化分工组织结构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1993年,哈默与钱皮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合作编写了《再造企业——管理革命的宣扬》。该书总结过去几十年来世界成功企业的经验,阐明了生产流程、组织流程在企业竞争中的作用,提出了应对市场变化的新方法——企业流程再造。1995年,钱皮又出版了《再造管理》一书。一时间,“企业再造”“流程再造”成为世界管理理论、实践界的热门话题。

(二)企业文化理论

日裔美籍管理学家威廉·大内经过调查,对日美两国企业的管理制度、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Z理论”,认为日本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崛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日本社会及企业中独特的文化。自此,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又生起了一支企业文化学派。1981年7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特伦斯·迪尔和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顾问阿伦·肯尼迪合著的《企业文化》一书问世。该书进一步解释了构成一种文化的要素,即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1)企业环境是塑造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因素。

(2)价值观构成企业文化的核心。

(3)英雄人物把组织的价值观“人格化”,并提供了广大员工效法的典型。

(4)典礼及仪式是企业有系统、有计划的日常例行事务所构成的动态文化,它能使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得以健全和发展。

(5)文化网是企业中基本的(但也是非正式的)沟通方式,它能有效地传递企业的价值观和英雄意识。

企业文化理论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命的基础,行动的准则,成功的核心。一个组织能够长久生存下来,最主要的因素并非结构形式或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这种信念对组织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

(三)学习型组织

企业组织的管理模式问题一直是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对未来企业组织模式的探索研究,又是当今世界管理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革命、知识经济时代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环境的变化,传统的组织模式和管理理念已越来越不适应现实环境,其突出表现就是许多在历史上曾名噪一时的大公司纷纷退出历史的舞台。因此,研究企业组织如何适应新的知识经济环境,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延长企业寿命,这些问题成为世界企业界和理论界所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发表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从而提出以“第五项修炼”为基础的学习型组织理念。

圣吉认为,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增强企业的整体能力,提高整体素质。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不能再只靠福特、斯隆、沃森那样伟大的领导者一夫当关、运筹帷幄、指挥全局,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学习型组织。那么,怎样才能塑造出“学习型”组织呢?圣吉接着提出了五项修炼——“系统思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及“团队学习”。

【课后实训】

在一个企业管理经验交流会上,有两家企业的老总分别论述了他们各自对如何进行有效管理的看法。A总认为,企业首要的资产是员工,只有员工们都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都把个人的命运与企业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为企业服务。因此,管理者有什么问题,都应该与员工们商量解决;平时要十分注重对员工需求的分析,有针对性地给员工们提供学习、娱乐的机会和条件;每月的公司宣传栏上应公布当月过生日的员工姓名,并祝愿他们生日快乐;如果哪位员工生儿育女,公司应给予相关的福利待遇。在A企业,员工们都普遍地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全心全意地为企业服务,公司日益兴旺发达。

B总则认为,只有实行严格的管理才能保证实现企业目标所必须开展的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企业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建立严密的控制体系;注重上岗培训;实行计件工资制等。在B公司,员工们都非常注意遵守规章制度,努力工作以完成任务,企业发展迅速。

讨论题

运用本章的理论知识分析,这两位老总的观点谁更有道理,为什么?

【课后习题】

1.古典管理理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是什么?

2.行为科学理论学派有哪些代表性的观点?

3.当今有哪些新的管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