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宁波农村文明示范线创建记录
- 史文静
- 3123字
- 2021-04-04 06:41:19
走书,唱不尽的甬城故事
——探访“走书”表演者陈亚娟
夏日的午后,在象山县黄避岙乡鸭屿村的走书表演馆里,一场准备多时的走书表演即将开始。
表演馆的舞台上打着淡黄色的灯光,舞台中央摆了一个小半桌,半桌的右侧坐着两位穿着深灰色长马褂的胡琴师傅,正低头调弄着胡琴。舞台下摆了大大小小的长凳,长凳上坐满了来自周围各个村子的村民,他们彼此闲聊着,脸上带着明朗的笑容。
忽然,台上的胡琴师傅抬起头,扶了扶鼻梁上的银框眼镜,开始拉动手中的胡琴。一阵悠扬的旋律像是染在宣纸上的墨水一般渐渐向周围铺陈开来,村民们闲谈喧闹的声音渐渐变小,开始专注地看向舞台。
等整个表演馆内都安静下来的时候,一位身着淡绿色旗袍的女子缓步走上舞台,用纯正的宁波方言与台下的观众打招呼,引起场内一片热烈的反响。
每一段走书表演的开场,胡琴师傅都会先来这么一段,好让观众们都静下心来、专注于舞台。等观众不再那么喧闹焦躁,走书表演者才会走上场开唱。
走书表演者陈亚娟
台上这位身穿淡绿色旗袍的女子名叫陈亚娟,宁波宁海人,有10多年的走书表演经历,现在是宁波城内颇具名望的走书老师。今天她唱的第一首曲目是《紫金鞭》,这是她每次表演都会演唱的当家曲目,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故事。
舞台上的陈亚娟一人分饰故事中所有的角色,她的声音时而高昂洪亮,时而细微悠长,配以丰富的神情和动作,不知不觉便令人沉醉其中,像是真的回到了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跟着赵匡胤四处征战。
藏在山头田间的故事
走书是来自宁波农村的一种传统地方戏曲,起源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以宁波地方方言作为表演语言。当时,有佃户在山头田间耕作时你唱我和,自我娱乐,以减轻劳作压力。之后,单纯的小曲调发展成为有故事情节的唱段,并配以竹板之类的简单伴奏。这些原本流传在山头田间的小曲调、小故事不断发展,吸收了莲花落、四明南词等多种戏曲的精华,逐渐成为一种独立完整的传统戏曲——“走书”。
传统“走书”的表演内容以历史故事和神话传奇为主,表演者时说时唱,用直白通俗的语言向观众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我们用方言唱走书,语言很直白,而且我们是一边说、一边唱,这样观众也就能更好地理解内容,更能被我们带入其中。”陈亚娟跟我们分析走书能够流行的原因,“尤其对于农村观众而言,通俗直白、平易近人更是非常重要的。”走书正是靠着这种贴近群众的特点在宁波地区流行开来。
走书在表演时还会配以非常丰富甚至略带夸张的神情和动作,表演者会在舞台上前后左右走动,也因此这种传统戏曲得名“走书”。
“我第一次听到走书就非常惊讶,怎么会这么好听。”陈亚娟笑着向我们说道。之前几十年一直在从事其他剧种表演工作的陈亚娟,第一次听到走书的时候,就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之前的职业方向,选择唱走书。
陈亚娟的走书故事
第一次听到走书的时候,陈亚娟42岁,已经不再年轻了。
她16岁考入宁海平调剧团,19岁进入著名的浙江省小百花越剧团并获得小百花越剧奖,之后的20多年一直在从事越剧表演,获得了不少的奖项,在越剧界也有了一定的地位。但是,在42岁那年她却毅然凭着自己一颗热忱的心,离开了越剧表演领域,作为一个新人去学习走书。
“我喜欢的事业我就一定要去尝试,凭着我这一股子劲头儿,我相信我一定会成功。”陈亚娟从来没有后悔这个选择,她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在走书领域成就了另一番事业。
陈亚娟在为村民表演走书
一开始,想要学习走书的陈亚娟就碰到了许多困难。走书非常讲究“师承关系”,要想学好走书就一定要有一个好老师的指点。然而当时的陈亚娟辗转多处却都没有找到愿意帮助她的走书老师,经过几番周折她才找到了象山的胡琴老师陈永国。陈永国的本业是胡琴雕刻师,但他有丰富的走书表演经历。在忙完本职工作的空余,他会抽时间给陈亚娟编谱、纠正演唱中的错误。尽管陈永国工作繁忙、上课时间较少,陈亚娟还是凭着自己扎实的戏剧表演基础和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许多进步。
之后,陈亚娟又去了慈溪等地拜访名师,反复求学,以获得更多的表演经验和技巧。尽管过程十分辛苦,但是陈亚娟还是坚持了下来。
“这点苦也算不了什么,之前唱越剧的时候多少苦都受过了。”陈亚娟出身农民,家庭条件并不算太好,但年轻时候进入平调剧团,她的专业成绩一般都是排在前三名。“别人早上四点半起床练功,我就四点起来,一定要比所有人都要早半个小时,这样才能打好基础。”
28岁离开小百花越剧团,陈亚娟回到象山独自建立了一个越剧班,奔忙在各个村庄之间表演。在各个村庄表演时,他们需要提前一天将舞台、行头全都安置好。一般安置好之后就已经是深夜,为了不打扰村民休息,他们只能在屋檐下搭床睡觉。冬天下雪的时候,他们依旧如此,第二天起来他们的头上还会落有许多从屋檐上掉下的积雪。
正是这些磨炼铸就了陈亚娟的坚强坚定,也正是她的坚强坚定让她能够在走书这条路上走下去。
经过了多场走书表演,陈亚娟渐渐变得小有名气。越来越多的村民想要听她唱走书。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被邀请到县里的文化馆演出,文化馆馆长对她的歌声惊叹不已,想让她作为文化馆的定期表演嘉宾,并且还派她代表象山去省里参加“走书”比赛。
之前就有丰富戏曲比赛经验的陈亚娟不负众望,每次参加比赛都能斩获奖项,她作为一个“走书表演者”的名气也渐渐扩散开来。
今年已经55岁的陈亚娟即将在不久之后迎来另一场省里的走书比赛。“我相信凭着这股劲头儿,我这次还能拿奖。不管金银铜,一定要拿来一个。”陈亚娟一边说一边发出了爽朗的笑声。
走书的未来
当说到传承问题的时候,一直笑着的陈亚娟露出了一丝愁容:“我真的很想找一个好徒弟,但是实在是太难了。”
为了促进走书这一传统戏曲的保护和传承,当地政府开办了走书曲艺培训班,但情况却不够理想。“虽然班上学员不少,但却没有真正想学走书的。”陈亚娟向我们说道。来上培训班的大多是凭一时的兴趣或只是把学走书作为无聊时候的消遣,甚至还有人提出:“为什么别的学徒有工资拿,我在这边学走书却没有工资拿?”反而还向陈亚娟要钱,要求每月按时发工资。
“我们那时候哪里有想到要为了钱学这个啊,就是因为自己喜欢。”陈亚娟感叹道。
当前,走书这种传统戏曲形式的确面临着一些困境。除了传承人之外,观众群体的减少也是个极大的问题。随着电视和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少的人愿意把注意力放到这种地方传统戏曲上。陈亚娟也向我们表示,平时来看她表演的也几乎都是老年人,很少看到年轻一点的人:“但是我一直觉得,年轻人如果真的愿意好好过来听一听走书的话,还是能被打动的。”
陈亚娟记得,有一次她表演时有三位来自南京的大学生,听得十分投入,几个小时的表演从头听到尾,结束之后还与她交流了表演经验和传统戏曲的演唱技巧。2008年,宁波走书列入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支持和保护宁波走书,同宁波走书的表演者一起来推动走书的发展。几年来,走书表演馆建成,相关的纪录片拍摄并播放,各种现代技术被运用到走书表演中,走书走上了更大的舞台。
在鸭屿村游玩的一对年轻的台湾夫妇观赏过了走书的表演觉得十分惊艳:“整个表演很精彩很形象,而且还配合了各种现代技术,像字幕、音效之类的,真的非常不错。”
除此之外,走书表演者们还适时地对走书进行了创新,创造出了不同于传统走书的“现代走书”。现代走书的题材以当下社会的时事热点为主要内容。陈亚娟就曾经表演过以最美浙江人陈淑芳为题材创作的现代走书。在“保护幼鱼,珍爱海洋”的宣传活动中,她还表演了现代走书《善待海洋,人人有责》。
“像走书这种传统戏曲是应该被好好传承下去的,我希望我的下一代也能听到这么好听的演唱。”在鸭屿村游玩的年轻台湾游客说,“而且我相信这么好的艺术形式,随着时代发展会不断变化出新的形式的表演,一定能够永远唱下去。”
图文/张天皓
指导老师/史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