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村落共同体的变迁:以萧山尖山下村为例
- 毛丹
- 14字
- 2020-06-28 07:57:36
导论:单位制社会与单位化村落
一
用“静悄悄的革命”形容改革以来中国沿海乡村地区的社会变迁,在我看来是非常恰当的。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农民,虽然一向被视为中国现代化的主要拖累,但是一经获得很有限的一点自由选择权,他们就在改善生存状态的过程中焕发出魔术般的创造力,创造性地改变许多区域的经济格局,甚至会成为当地现代化进程的最积极的动力。都市里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惊讶地目睹乡村的变化,那感觉就像是看到一堆仿佛耗尽能量的历史灰烬突然又发出了喷薄跳跃的火焰,一尊尊木讷沉寂的陈年泥塑居然变出一张张鲜活生动的脸孔。
一个研究者在自己极有限的生命过程和更为有限的研究生涯中遭遇这样富有冲击力的经验事实,是很难抑制观察、研究的热情的。然而跟往常一样,描述经验事实比感受经验事实要困难得多。一旦研究者想用一种不太困难的方式、不太复杂的范式,去理解、描述和分析乡村社会的变迁,往往会发现这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原因倒不在于研究者根本没有关于社会类型的简明的、现成的概念和范式可以凭依;相反,诸如从前工业化社会到工业化社会、从“机械团结”社会到“有机团结”社会,或者从“乡土社会”到“法理社会”、从小型俗民社会到大型城市社会等既存已久的理论、概念,肯定都有助于我们理解和陈述所面临的乡村社会变迁。困难在于,既有的这些概念、范式,一般说来都更多地具有西方社会的背景,而且较为偏重静态描述,因此,它相对于中国乡村社会已经发生和仍在发生的重大社会变迁,显得有点“隔”。另一方面,在几十年前产生的中国乡土社会研究的一些前驱性成果及其研究路径,虽然至今仍然具有活跃的生命力,但是相对于乡村社会新近出现的非西方化、非传统化的生动变化,可能显得有些不够用。
所以,在更加深入乡村社会去感受、研究新的经验事实的过程中,多层次、多角度地寻找更为接近乡村社会变迁的经验事实,并且更能表现它的动态过程的各种描述范式,显得相当重要。而且很明显,就满足一般需要的意义上说,任何一种比较合适的描述范式至少应该能够:(1)有助于描述中国乡村社会的实际变迁的个性特征;(2)有助于描述乡村社会变迁的动态过程,包括它的各种过渡阶段和形态;(3)应该不但能够适用于描述乡村社会特征,而且能够描述乡村社会作为中国社会一部分的特征,即能够用来表达乡村与整个社会、与城市社会的统合与分异。
本书希望在这方面有所尝试,尽管本书充其量只能从微观层面入手,去描述一个村庄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