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综合研究
- 苏勇军
- 11483字
- 2020-06-28 07:57:22
第二节 浙江海洋旅游资源利用的总体格局
一、全国格局中的浙江海洋旅游资源开发
依据所处海域环境形成的共性特征,我国海洋旅游在空间上可划分为渤海旅游区、黄海旅游区、东海旅游区和南海旅游区。在浙江加快海洋旅游发展的同时,沿海各省市区也纷纷加快了前进步伐。广东、上海等省市将滨海旅游业作为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广东省要求把滨海旅游与建设“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和发展沿海城市旅游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上海市计划建设集观光、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浙北—上海滨海海岛旅游带;山东省提出,围绕山东旅游主体形象“走近孔子,扬帆青岛”,打造“黄金海岸”品牌,进一步加快黄河文化、民俗文化和蓝色文明三大沿海旅游带建设。找准浙江海洋旅游在全国海洋旅游格局中的位置,对浙江海洋旅游扬长避短、进行有效竞争尤为重要。
(一)黄、渤海旅游区
黄、渤海旅游区内的岛屿主要分布在渤海和辽东半岛东侧的黄海上,这里有形态各异、风光绮丽的岛屿,且大多具有旅游观赏价值。但这一片区的旅游开发目前仍限于观光层面,避暑产品也多局限于海水浴场,度假产品较为欠缺。近年来,渤海溢油灾害频发,其所承载的污染物质占全国入海污染物质总量近一半,且渤海属于半封闭性内海,水体交换缓慢,形势严峻,对海洋旅游业造成了重大的损伤。
1.山东省海洋旅游资源
山东省濒临黄海和渤海,全省海岸线北起鲁、冀两省交界的漳卫新河河口,南至鲁、苏两省交界的绣针河河口,总长3345千米,约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1/6。毗邻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千米,与全省陆地面积相当。拥有海岛589个,1平方千米以上海湾49个,潮间带滩涂面积3200多平方千米。沿海海岸地貌类型多样,2/3以上海岸为基岩质港湾式海岸。在黄、渤海旅游区中,以山东的海洋旅游资源和利用现状为最优,尤其是2012年开工建设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旅游发展在空间格局上形成了以青岛为中心,以威海和烟台为两翼的大范围蓝色旅游经济区,是我国海洋旅游体系中较有竞争力的区域。
2.辽宁省海洋旅游资源
辽宁省海域广阔,辽东半岛的西侧为渤海,东侧临黄海。海域(大陆架)面积15万平方千米,其中近海水域面积6.4万平方千米。沿海滩涂面积2070平方千米。陆地海岸线东起鸭绿江口,西至绥中县老龙头,全长2292.4千米,占全国海岸线长的12%,居全国第5位。辽宁海洋旅游资源分布于四大滨海旅游服务中心的节点地带,大多以海岛、海滩、海鲜美食、都市风光、湿地、温泉等产品形式出现,城市之间的特色不明显,尚未形成各自的滨海旅游核心品牌,滨海公园及海岛景区的游憩活动不够丰富,高端专项海洋旅游项目如邮轮、游艇开发不足,且高纬度地区适宜海洋旅游的时间较短,整体竞争力不够大。
3.河北省海洋旅游资源
河北省海岸线长487千米,海岸带总面积11379.88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3756.38平方千米,潮间带面积1167.9平方千米,浅海面积6455.6平方千米)。有海岛132个,岛岸线长199千米,海岛总面积8.43平方千米。河北的滨海城市有秦皇岛、唐山、沧州,自北向南,基岩海岸、沙质海岸、淤泥质海岸无一缺席,离岸沙坝和贝壳堤营造出独特美景,约50条河流蜿蜒入海。虽然秦皇岛是我国海洋旅游的先驱,北戴河是著名的避暑疗养胜地,具有特殊意义,但旅游产品同时也面临老化的难题,缺乏满足旅游者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的旅游产品。而唐山和沧州的海洋旅游几无发展,城市中心区距离海岸线足有近百千米,海边人烟稀少,本地人也很少去海边。整体而言,河北沿海地带有大面积的盐碱地和滩涂,难以利用,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沿海无海”。未来可能的海洋经济在于盐田和风电设施,以及大片空地为港口产业区预留的充足的土地资源,但海洋旅游在短期内不具备竞争力。
4.江苏省海洋旅游资源
江苏海岸线长954千米,海域面积约3.75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7%。有各类岛屿26个,岛屿岸线长68千米,总面积68平方千米。沿海未围滩涂面积5001.67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1/4,居全国首位。在江苏沿海中部,分布有全国首屈一指的海底沙脊群——辐射状沙洲,面积约1268.38平方千米。江苏近年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三圈三带三轴”,即宁沪黄金旅游带的水乡、名园、古城文化的都市旅游度假休闲中心,陇海线的徐州汉文化和连云港海滨风光的人文和生态旅游区,以及海上苏东海洋生态旅游工程。但是海洋旅游相对于两线的文化都市旅游,明显开发不够,尚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缺乏整体性的规划和开发性的措施。江苏发展海洋旅游的优势在于良好的海滨自然生态环境,尤其是世界独特的大规模开敞型淤泥质海岸,有利于发展生态旅游及海滨度假休闲、观光旅游,未来的海洋旅游竞争力取决于旅游发展的重心是否能够从“两带”转移到海洋。
(二)东海旅游区
东海旅游区海岸曲折、岛屿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东部最重要的海岛旅游目的地。东海旅游区除了浙江外,就是福建省。
福建全省土地总面积为12.4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达13.6万平方千米。陆地海岸线长达3752千米,以侵蚀海岸为主,堆积海岸为次,岸线十分曲折。潮间带滩涂面积约20万公顷,底质以泥、泥沙或沙泥为主。港湾众多,自北向南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湾六大深水港湾。岛屿星罗棋布,共有岛屿1500多个,平潭岛现为福建第一大岛,原有的厦门岛、东山岛等岛屿已筑有海堤与陆地相连而形成半岛。福建沿岸海域面积比陆域面积大12%左右,沿岸共有大小海湾120多处,其中淤泥质海湾、基岩海湾口小腹大,风平浪静,湾内又有岛礁点缀,风光秀丽,适宜航游、滑水和海上摩托运动,比较开阔的海湾则宜于风帆运动。砂质海湾岸线长600余千米,沙滩主要由中细砂组成,洁净柔软,海水清澈,是理想的海水浴场,条件较著名的北戴河、大连、青岛海水浴场优越。岛礁地带常有天然洞穴、岩缝,为鱼虾蟹、浮游生物、藻类、珊瑚等的栖息提供良好环境条件,为水下潜游观光提供良好场地。此外,福建滨海地区地貌多为山地丘陵,自北向南分布着一系列禀赋极高的山岳景观,比如丹霞山、武夷山、鳞隐石林、玉华洞、天鹅洞、太姥山,等等,构成了吸引力强劲的山海资源体系。相较于偏北的海洋旅游区,福建全年气候适宜旅游。
福建海洋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海洋宗教信仰上,大小神灵、宫观寺庙,以及各种节庆和神诞日,催生出别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特色建筑及艺术表现,如古田的“游大龙”、屏南的四平提线木偶等。海洋美食文化上,福建有众多海产,以佛跳墙为代表的闽菜独具特色,更有诸如土笋冻等遍布全省沿海的各色小吃。海运文化上,泉州早在唐代便已成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厦门因近代开放口岸而形成的万国建筑、优美环境成为我国著名的滨海旅游目的地。
(三)南海旅游区
南海旅游区主要包括广东、广西北部湾地区和海南。南海旅游区是中国纬度最低、海域面积最辽阔的海洋旅游区块,该区域与港澳地区相邻,又靠近东南亚,有深圳、珠海经济特区,特别是海南岛,完全有条件发展成为高端避寒度假旅游区。
1.广东省海洋游泳资源
广东全省大陆岸线长3368.1千米,居全国首位;岛屿总面积1592.7平方千米,居全国第三位;海域总面积41.9万平方千米,拥有多样的海岸类型和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同时,广东省具有经济较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较高、旅游需求旺盛及客源充足等方面的优势。广东省滨海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以深圳小梅沙旅游中心、阳江海陵岛大角湾浴场、茂名龙头山—虎头山旅游区、江门川岛飞沙滩—王府洲旅游中心等为代表,以海水浴场作为主要开发内容。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全省出现滨海旅游开发热潮,形成了一批著名的滨海旅游度假区,其中阳江大角湾、汕头中信高尔夫海滨度假村及南澳岛等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21世纪,开始进入以休闲度假为导向的产品深度开发阶段,出现了以珠海海泉湾、惠州巽寮湾等为代表的高端滨海旅游度假区。目前,广东初步形成了珠江三角洲、粤东、粤西三大滨海旅游区域。广东滨海的气候、生态等条件,较黄、渤海旅游区和东海旅游区有优势,但与海南省、东南亚地区,以及国际滨海旅游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2.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旅游资源
广西是中国唯一既沿边又沿海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土地面积23.76万平方千米,管辖北部湾海域面积约4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东起与广东交界的洗米河口,西至中越交界的北仑河口,全长约1595千米。海岸线曲折,类型多样,其中南流江口、钦江口为三角洲型海岸,铁山港、大风江口、茅岭江口、防城河口为溺谷型海岸,钦州、防城港两市沿海为山地型海岸,北海、合浦为台地型海岸。沿海有岛屿651个,总面积66.9平方千米,岛屿岸线461千米。最大的涠洲岛面积24.7平方千米。北部湾是广西与东南亚各国互相连接的海域,北部湾之滨的北海、钦州和防城港三个沿海城市发展迅速,成为广西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经济增长极,同时也是广西极具魅力的海滨旅游区。除了北海银滩、涠洲岛等出色的海洋自然旅游资源,还具有壮、瑶、苗等少数民族构成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但广西全区经济体系较弱,海洋旅游一级客源市场不足,较为依赖珠三角地区的二级市场及更远的三级市场,海洋旅游资源利用层次较低,竞争能力较为有限。
3.海南省海洋旅游资源
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全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4万平方千米(其中海南岛陆地面积3.39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海南岛形似一个呈东北至西南向的椭圆形大雪梨,总面积(不包括卫星岛)3.39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岛,仅次于台湾岛。
海南是我国海洋旅游资源禀赋最好的省份,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无论是气候条件、海水质量,还是沙滩质量,都可以与世界一流海洋旅游目的地相提并论。因海南本身为岛屿,其旅游业的绝大部分属于海洋旅游。海南森林覆盖率高,四季郁郁葱葱,作为中国第一个生态省,生物多样性资源非常丰富;水质量、空气质量等主要环境指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构成了发展旅游业难得的生态基础。海南集热带海洋、滨海、森林、特色地貌和优质温泉等自然资源于一体,加上独有的民族风情和特色海岛文化,形成的综合性度假资源在国际稀缺,在国内独有,是旅游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基本保障。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政策和政府目标下,海南获得了大量的政策优势,旅游业发展迅速。
南海海域是南海旅游区比较特殊的部分,岛屿数量占我国海岛总数的1/4左右,其深海区域内岛屿主要包括海南省所辖的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均为风光绮丽的珊瑚岛。南海诸岛包括环礁、岛礁和暗礁等多种类型,海洋鱼类、候鸟、亚热带热带植物种类繁多,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考价值。南海海区聚集着许多少数民族,拥有古朴独特的民俗风情;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带有军事色彩的人文景观比较丰富,如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南海诸岛纪念碑、西沙海洋博物馆等。但南海资源大多未进行统一开发,旅游景观多处于原始状态,存在开发层次低、开发程度浅、开发范围小等问题。南海海洋旅游开发制约因素较多,但南海旅游潜力巨大。
(四)全国海洋旅游格局
有研究根据由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旅游开发现状、旅游发展潜力所构成的区划指标体系,构建了区划评价模型,并通过系统聚类分析与三维魔方图方法对海洋旅游功能类型进行识别,结合中国大陆沿海地区旅游发展实际,以中国大陆55个沿海城市为区划单元进行功能分区,确定由海洋旅游优化开发区、海洋旅游重点开发区、引导开发区与适度开发区构成的海洋旅游功能区划方案(见表2-5)。
表2-5 中国大陆海洋旅游功能分区
1.海洋旅游优化开发区
该区人口规模仅占沿海城市总量的1/4,土地面积不足1/5,而海洋旅游市场规模占沿海城市总量的50%以上,其中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占比接近70%,国内旅游市场规模占比超过50%,旅游总收入占沿海城市总量的65%,其中旅游外汇收入占74.5%,国内旅游收入占64%。本区集中分布着沿海地区旅游经济发达的城市,是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和旅游集散中心。应充分利用这些核心旅游城市的辐射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发挥其旅游组织、集散和辐射中心的功能,凭借自身资源条件、开发基础、潜力支撑等优势向周边城市扩散,推动我国海洋旅游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9个海洋旅游优化开发区中,浙江占了宁波和杭州2处,数量和广东省并列,优势明显。
2.海洋旅游重点开发区
该区人口规模与土地面积分别为沿海城市总量的38.6%和37.9%,海洋旅游市场规模占沿海城市总量的37%,其中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占比为25.3%,国内旅游市场规模占比为37.7%,旅游总收入占沿海城市总量的27.5%,其中旅游外汇收入占21.9%,国内旅游收入占28.7%。本区多为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城市,是我国海洋旅游未来发展的主导拓展区域。区内23个沿海城市是适宜进行大规模旅游开发的区域,作为沿海地区主要的旅游节点城市,应充分发挥其节点连带作用,注重新型旅游资源的挖掘和创新,加强旅游市场的扩展和开发,营造城市旅游环境,提升旅游吸引力,注重塑造各个城市的旅游形象,突出发挥其连接核心城市和引领欠发达旅游城市的作用。按照省份分布来看,辽宁、广西和河北各有1处,山东、海南和广东各有4处,福建有3处,江苏有2处,浙江则有温州、嘉兴、绍兴、舟山和台州5处,优势较明显。
综上可见,浙江省沿海城市尽数落在海洋旅游优化开发区和海洋旅游重点开发区,海洋旅游发展明显优于其他沿海省份。可见在全国海洋旅游体系中,浙江省有相当大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优势和实力。这也表明,尽管浙江海洋自然旅游资源禀赋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中等偏下的劣势,人文旅游资源禀赋整体优势也不突出,但区域的整体经济水平和旅游产业的高度发达使得浙江在全国海洋旅游总体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极具竞争力的地位。
二、浙江省海洋旅游资源利用的空间格局
浙江已有较为厚实的海洋旅游产业基础,当前海洋旅游在全省旅游经济总量中几乎占有半壁江山。36个沿海县市区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次与收入均占全省一半,入境旅游人次与收入占1/3。同时,已初步形成以城市为核心,以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功能区为支撑的生产供给体系。此外,海洋旅游的接待服务设施也具有较大的总量规模。全省海洋旅游区已拥有星级饭店749家,标准床位超过13万个。海洋旅游区内的旅行社、旅游汽车公司、航运游船公司、旅游票务中心等服务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已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服务系统。
浙江全省使用海域7199项,用海面积为2332.92平方千米,使用面积最大的为交通运输用海(43.08%)和渔业用海(31.07%),旅游娱乐用海42项,仅占0.58%,用海面积7.77平方千米,仅占0.33%。从中看出,当前旅游业在浙江海洋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仍较低,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随着大批优质滨海旅游资源加速开发,以及人工旅游设施的改善,滨海旅游业对用地用海的需求将有所放大。从空间用海分布统计,宁波市用海面积最大,为408.51平方千米,占17.51%;其次为温州市用海面积,为399.68平方千米,占17.13%;舟山市用海面积排第三,为326.59平方千米,占14.00%;第四是台州市用海面积,为229.43平方千米,占9.83%;嘉兴市用海面积最小,为31.87平方千米,占1.37%。因绍兴海岸线仅长45千米,本研究不特别指出,将其与杭州、嘉兴、宁波北部作为杭州湾地区统一对待。各地市用海面积与海洋旅游的发展有相当高的一致性。
从海洋旅游资源的利用现状来看,浙江海洋旅游的空间格局大体上可以表现为一个中心区、两个次中心区和两个基本区。
(一)一个中心区:舟山
就目前浙江省海洋旅游资源的利用现状而言,作为群岛地级市的舟山相当倚重旅游业,是浙江海洋旅游毋庸置疑的中心区。舟山海洋资源丰富,各类海洋旅游资源特色明显、种类丰富、集聚度高,是浙江当前海洋旅游业发展的中心。根据舟山市旅游资源普查总报告,舟山共计有旅游资源单体858个,其中八大主类俱全,覆盖率为100%,亚类覆盖率为83.87%,基本类型覆盖率64.52%,资源种类丰富。五级旅游资源单体为17个,四级为49个,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占旅游资源总数的25.67%,旅游资源总体品质较好。与宁波、台州、温州及邻省福建的海滨海岛地区相比,舟山的旅游资源具有特色鲜明、种类丰富、集聚度高的优势,是浙江海洋旅游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而且区位优势明显,资源开发的基础条件良好。
截至2013年年底,全舟山市有星级宾馆49家,客房4483间,床位7944个,客房入住率达48.9%。另外,还有众多私人经营的家庭式宾馆,床位数较多,但规模小、档次低。住宿设施主要集中在普陀“旅游金三角”地区和定海地区,绝大多数为城市酒店类型,独家休闲设施和服务设施配套稍显不足。
交通是长期制约舟山旅游发展的瓶颈。舟山拥有海上和空中多个入口通道,但交通的便利性和舒适性欠佳,易受天气等因素的影响。2009年年底,舟山跨海大桥建成通车,舟山旅游可进入性得到极大改善,一系列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在跟进,舟山旅游将逐步融入长三角地区的高速交通网络,实现长三角旅游一体化。
《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6年至2012年,舟山接待游客数量总体呈快速增长趋势,年增长率均在10%以上,2013年更是达到了3067.47万人次。总体来说,呈现以下几个特点。①游客构成受地缘因素影响明显,国内游客占绝大多数,其中浙、沪、苏三省市占3/4左右,福建次之;国际化程度低,国际游客量总体较少,近年有所增长。②季节性差异明显,每年7月至10月,是其高峰阶段。一是因为舟山海岛旅游资源多适合夏季,天气炎热之时,方能感受自然之美;二是诸如南海观音文化节、观音香会节、沙雕节等节庆都聚集在该时间段,吸引游客众多。③旅游者目的地分布不均。总体来看,游客主要集中在普陀山、沈家门、朱家尖、桃花岛等普陀旅游“金三角”地区;其次是定海,岱山县和嵊泗县较少。随着东海大桥—洋山港线路的开通,以及海上交通的发展,近几年嵊泗游客接待数量有较大的增幅,游客主要来自上海。
总的来说舟山旅游产品已初成体系。全市已拥有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及1个海岛历史文化名城。普陀观音文化朝拜游、海洋文化特色游、射雕文化探秘游、国际沙雕节精品游等系列旅游产品已经初步成型;国际沙雕节、南海观音文化节和海鲜美食文化节已成为舟山旅游节庆经济的拳头产品。
舟山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以观光为主,特别是佛教观光产品一枝独秀的格局一直未能打破;②娱乐、购物、参与体验活动等内容相对缺乏;③地方文化特色挖掘不足;④海洋休闲旅游产品未上档次,未形成规模;⑤产品开发有雷同化趋势,缺乏个性;⑥以吃、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接待设施已经初成体系,具备一定规模,但旅游设施存在着空间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总体服务水平较低的问题。
(二)两个次中心区:宁波、温州
宁波和温州的海洋旅游资源在浙江省内处于领先地位,宁波的滨海旅游资源和温州的海岛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目前这两个地区的海洋旅游资源利用现状仍较舟山为次。宁波和温州的经济体系非常发达,旅游业在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和作用较弱,政府和投资者对旅游业的进入程度也相对较浅,但这一局面随着海洋经济战略的强化正在日益改善。
宁波市大陆岸线西起余姚市黄家埠镇,西南至宁海县一市镇,岸线总长758.6千米。海域由“五洋三港湾”构成(即横水洋、峙头洋、磨盘洋、大目洋、猫头洋,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杭州湾和三门湾分别从北边和南边挟裹,象山港从中间嵌入陆地,岸线曲折,海岛星罗棋布。
宁波具有独特的海洋文化景观与别具一格的滨海自然景观优势,拥有河姆渡、招宝山、东钱湖等著名的旅游景观,以及松兰山、石浦渔港等具有浓郁海洋特色的休闲场所;拥有象山东门岛、渔山岛、宁海横山岛、北仑大榭岛群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共531个,开发旅游潜力巨大。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长三角区域高速铁路网络、宁波国际机场扩建工程的推进及长三角经济区和都市群的形成,将给宁波海洋旅游发展创造难得的机遇。但值得注意的是,宁波海洋旅游开发的效果并不理想。宁波市旅游局2006年针对全市36个主要旅游景区的旅游统计数据显示,宁波市所有旅游景区中,除了中国渔村等滨海旅游景区游客接待量和旅游门票收入进入前20位以外,其余滨海景区都排在20名以后。宁波海洋旅游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有四个:①大多数海洋旅游景区缺乏有个性的包装和品牌策划,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竞争激烈的现象;②资源利用程度低,海洋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多数滨海景区的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为主,海洋休闲度假产品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③部分海洋旅游开发处于无序状态,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现象突出;④一些交通和安全设施落后。
经过对海洋旅游的持续关注和加大投入,宁波海洋旅游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产业规模,现已建成海洋世界、杭州湾大桥农庄、杭州湾湿地公园、杭州湾大桥海上观景平台、镇海招宝山文化旅游区、北仑洋沙山旅游区、凤凰山海港乐园、鄞州南头渔村、松兰山旅游度假区、石浦渔港古城、中国渔村、宁海横山岛景区、西店邬家庄园等一批海洋旅游景区,其中包括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和8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涌现了一大批涉海旅游企业。象山花岙岛、渔山岛、檀头山岛、奉化阳光海湾,以及宁海湾游艇俱乐部等一批海洋旅游项目进入启动和建设期,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涉海旅游项目累计完成投资93.3亿元。规划的海洋旅游项目包括松兰山—大目湾区块、石浦—三大海岛区块(花岙岛、檀头山岛、渔山岛)、象山影视城—大塘港区块、环杭州湾区块、镇海北仑港区块、梅山春晓区块、象山港内湾(阳光海湾、宁海湾旅游度假区)和宁海三门湾。
温州地处浙江南部沿海地区,是浙江省沿海大市之一,全市海域面积1.1万平方千米,与陆域面积大致相当;全市11个县(市、区)中只有2个为内陆县,其余皆为沿海县(市、区);全市潮间带面积33.1平方千米,占浙江省海涂面积的27%;全市海岸线漫长曲折,陆域岸线全长339千米,江口港湾众多,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共有沿海岛礁437个(岛屿239.5个),岛屿岸线长567.9千米,其中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岛屿与大陆滨海区共42个。截至2015年年底,温州市有涉海A级旅游景区18个,其中5A级旅游景区1个(雁荡山)、4A级旅游景区8个(百岛洞头、中雁荡山、江心屿、温州乐园、南塘文化旅游区、玉苍山、寨寮溪、南雁荡山)、3A级旅游景区9个(乐清筋竹涧、龙湾永昌堡、瑶溪景区、瓯海仙岩景区、苍南渔寮景区、瑞安雅林、桐溪景区、苍南日月潭、五凤茶园),海洋旅游(渔家乐)特色村30个、滨海自助旅游营地驿站(自驾车露营旅游基地)12个、游艇旅游基地5个、低空飞行旅游基地3个,在开发的海洋旅游主题岛7个、主题旅游社区2个,拥有迷途三盘尾、洞头娜鲁湾等特色海岛旅游客栈(民宿)。2015年涉海旅游景区接待海内外旅游者4241.65万人次,同比增长25%。
温州对海洋旅游发展的投入不曾间断,着力改善海洋旅游业发展的基础配套设施。近年来,洞头、乐清、苍南、瑞安、龙湾等地都出台了促进海洋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开通了温州市区至洞头、南麂等海岛的旅游客轮。洞头、乐清、苍南、瑞安、龙湾等县(市)区积极出台海洋旅游业发展有关优惠政策,大力引进与落实龙湾金海岸休闲旅游、苍南(海口)游艇俱乐部、鹿城(七都)水上乐园等项目,创建了具有温州海岛特色的旅游项目和知名旅游品牌。例如,苍南县累计投入滨海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建设资金数亿元,开通并拓宽了金乡至霞关61千米长的环海公路,把滨海景区连成一片。其中一些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一些项目在加快推进建设进度,一大批项目正在办理前期征地等有关手续。洞头先后投资近亿元,建成了旅游大厦、大沙岙旅游度假区、马岙潭旅游度假区,精心策划包装了东郊山顶望海楼、半屏山旅游度假中心、三盘渔家乐园、花岗渔家村落等一批特色海洋旅游项目。
温州各地海洋旅游资源的差异比较明显,主要以洞头列岛、南麂列岛、乐清至苍南海洋经济带为重点,做好“二岛一带”滨海旅游。洞头重点发展大众化多样性的海洋旅游目的地和滨海旅游先行区,建设国际性旅游休闲岛;南麂岛重点发展海洋科普考察旅游和滨海高端休闲旅游。此外,乐清、龙湾、瑞安、平阳、苍南等地的天然港湾及岸线沙滩,可开发海涂和涉海旅游休闲项目,发展个性化滨海旅游业。此外,邮轮、游艇等海洋旅游业态也受到了重视,高星级度假酒店、主题型酒店及旅游购物中心等高端旅游设施,国际邮轮码头及配套设施正在加快建设中。
温州海洋旅游目前面临的问题是:滨海旅游知名品牌不多,江心屿、洞头岛、南麂岛、西门岛、桃花岛、铜盘岛、渔寮、大渔湾、西湾等海洋旅游地基本上处于培育与成长之中,大都是原材料与粗加工的半成品,有些甚至尚处于未开发状态;海洋旅游产品特色不足,海洋旅游文化挖掘不够,产品、线路单一趋同,缺乏特色与个性,尚未很好地处理好“出重拳”与“搞散打”的关系,尚未打造出特色鲜明的海洋旅游项目与瓯江夜游项目,未能发挥温州海洋旅游海岛的特色与优势;滨海旅游基础支撑不力,海洋海岛旅游景区发展规划建设管理滞后,海洋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亟待加强,海洋海岛旅游投入不足,旅游资源整合尚未到位,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缺乏游艇码头与旅游专用码头等设施,接待容量、接待能力难以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三)两个基本区:台州、嘉兴
当前浙江海洋旅游资源利用较弱的两个地区为台州和嘉兴。
台州海岸线总长1660千米,占浙江省海岸线总长的25.6%,其中海岛海岸线长915千米,沿海海域有丰富的海洋生物繁衍和栖息的自然区域。海滨和海岛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荟萃,融汇了山、海、岛、城等多种景观。目前玉环的大鹿岛、椒江的海洋公园是国家4A级的海洋旅游产品,解放一江山岛纪念地既是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又是国家级旅游目的地,已开发的旅游线路有玉环的“休闲玉环、海韵渔情”、临海桃渚的“海上仙子国”、三门的“海誓山盟”、温岭的“曙光石风渔韵”等。玉环还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海岛文化节,三门还定期举办中国青蟹节等节庆活动。成立了漩门湾农业观光园区等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台州市滨海和海岛的旅游资源可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景区:三门湾景区、桃渚景区、台州湾景区、椒黄路景区、石塘景区和玉环乐清湾景区。台州湾的海岛景区通过海门港与椒黄路景区和桃渚景区连为一体。整个滨海和海岛旅游资源,又依托北面的天台山和南面的雁荡山而置于大的旅游网络之中。
然而台州海洋旅游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是海洋旅游自然资源不突出。国内外很多地区的海洋旅游主要依托海水、阳光、沙滩,但台州很多海岛滨海旅游区受气候、水质的影响,优势并不明显。如海水含沙量过高,水体浑浊,近岸地区很难见到碧海蓝天的天然美景,无法满足旅游消费者对海洋旅游的需求。并且台州的海洋景观与周边的宁波、温州存在同质性,没有自己的特色景观。其次是海洋旅游的基础设施总体上比较薄弱,其中海洋旅游交通设施、供水设施等问题尤为突出,这也给海洋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增加了成本。最后是区域发展板块割裂、资源分散。就台州目前的海洋旅游发展状况来看,市本级和各区(县、市)的旅游资源从空间分布上相对分散,客观上制约了台州海洋文化旅游成规模发展。各行政区域之间联动发展意识不强,都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有规模的龙头旅游企业。
根据最新调查结果,嘉兴市大陆海岸线长134.3千米,其中自然岸线长35.1千米,人工岸线长99.2千米,人工岸线基本以海堤为主。在浙江5个拥有海岸线的设区市中是最短的,不及舟山的1/10。在全省的海洋旅游格局中,嘉兴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这既与其海洋旅游资源存量偏少有关,也与其旅游开发历来重心不在海洋方面有关。但嘉兴近年来也日益关注海洋旅游业的发展。2015年,《嘉兴滨海旅游业发展规划》正式发布,规划范围是以滨海新区为中心,包括平湖、海盐、海宁部分行政区域,陆域面积约227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1559平方千米。规划按照“一廊、两岛、六区”总体布局,融合“山、海、湖、潮、城、村、桥、岛”八大资源景观元素,打造以九龙山旅游度假区为中心的滨海度假、以南北湖风景区为核心的湖海休闲、以百里钱塘观潮旅游文化长廊为纽带的观潮游乐三大特色产品。嘉兴市将滨海旅游的主题形象确定为“海涌东方港,潮起杭州湾”,用这一形象主题词突出嘉兴滨海旅游在杭州湾的重点区位,以及“海”与“潮”的鲜明特点。在海岛旅游上,嘉兴市着力打造王盘山生态旅游岛和白塔山生态度假岛。其中,王盘山生态旅游岛位于杭州湾口外东部,毗邻王盘洋海域,隶属平湖市。截至2015年,岛群内有无居民海岛13个,岛陆总面积62328.96平方米,海岸线总长约2934.63千米。根据规划,将以海岛自然环境为依托,以历史人文传说为背景,通过打造反映武侠文化的“屠龙岛”、作为婚庆摄影基地的“风车岛”和开满紫云英的“海花岛”三个岛屿,形成王盘山生态旅游岛。白塔山岛则位于杭州湾口北岸、武原镇近岸,隶属海盐县。岛群内有无居民海岛7个,陆域总面积30多万平方米,海岸线总长约6.3千米。今后将按照“秦皇三岛”的理念,打造“瀛洲岛”“方丈岛”和“蓬莱岛”,形成生态度假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