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什么:国内外服装企业对比

服装行业今天最大的成本就是库存,是产品打折的损失,是剩余库存的损失。但国内企业一直盲目认为,库存越多越好,销售机会越多越好。

这里有一个案例,一家著名的女鞋品牌,单品销售额曾一度达85亿元,但4年前,这家企业出现亏损,单品销售额下滑到36亿元。整个利润、库存严重恶化,库存周转达200多天,但更可怕的是售罄率,卖掉的货只达到60%〜70%,售罄率如果不到80%,风险就大了。

另外一个案例,是最近几年发展很快的一个黑马品牌,别的品牌销售下降了,它倒是快速成长,销售业绩接近200亿元。利润很不错,但库存急剧增加,库存周转天数高达300多天。

作为一家大众品牌,这个品牌的特点是:毛利率低,性价比高,倍率是3.5倍——传统品牌是7倍,这就带来很大客流量和转化率,客户价值有了,它能够快速成长。但这家企业的供应链不好,售罄率只有65%左右,大量的供应商被拖死。

所以,光有客户价值,没有高效的供应链运作,企业也做不长。还有一家上市企业,在订货会期货高达95%,把订货会当成了“赌博会”,把赌单当成有效订单,要求准时采购、生产和交货。

结果,货品正价售罄率只有30%,加上打折才只卖掉60%,留下了40%的库存留给下一年。不少服装上市企业,每年库存跌价损失达到全年利润的50%,这么大的损失没有人去承担责任,没有人去关心。

所以,库存成为今天服装企业最大的成本。可是,企业的注意力放在哪里?采购再便宜一点儿,生产再便宜一点儿。财务关注的是你每天请谁吃饭,吃了多少钱。而几千万、几个亿的库存投入,大笔一挥全线放水。典型的盯住芝麻,丢了西瓜。

那么,有什么好的做法可借鉴吗?

我们看看ZARA,它的库存周转天数保持不变,年销售800亿时周转只有80多天,当销售达到2,000亿时,库存仍然保持80多天,也就是说,给3个月的流动资金,完成所有库存运作,同时ZARA应收款账期只有10多天。

什么是坪效?我们传统的方法是单位店铺面积的销售额,但国际品牌的坪效是用毛利额除上店铺运营费用,通过这种方法评价店铺的运营效率。

只有在店铺赢利以及投资回报率没有风险的情况下,才允许开店拓展,这就要求库存周转要快,坪效要保障门店赢利。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稳定的成长,企业才能基业长青。

再看优衣库,它的库存周转天数比ZARA多一点,100天出头,销售一路在涨,这也是坪效,投资回报率达20%多。

耐克的库存跟ZARA和优衣库不一样,后两者是直销,库存都在自己手上,耐克是分销,它的供应链掌控力稍弱。

但这三家的管理中,库存是一条死线,不能超过某个额度,一旦超过,就不许生产、不许采购,先清了以前的货品再说。

最后,对比国内外服装企业的成品、原材料、OTB(Open-to-Buy,大型连锁零售企业的管理方法:采购限额计划)之间的构成比例。

ZARA:整一季度货品采购的OTB,25%的成品,50%的原材料,现金流出25%;正价售罄率90%,打折售罄率10%,每季度100%卖光。

优衣库:30%的成品,70%的原材料,再按周生产。正价售罄率80%,打折售罄率15%,最后只剩下5%的货品。

国内企业:95%采购成品,5%左右补货。正价售罄率30%多,打折售罄率30%多,剩下的30%多明年再接着卖。

为什么我国不少服装品牌成长性出现问题呢?为什么国内服装企业没有流量?为什么ZARA、优衣库一进去购物中心,国内的竞争对手就死了?

看看性价比,ZARA的加价率是2.65倍,优衣库的加价率是2.5倍,而我们批给渠道代理商就有2.8倍,店铺零售吊牌价达到6〜8倍,ZARA/优衣库的零售吊牌价与我们服装品牌的批发价差不多,那么我们品牌零售价还会有竞争力吗?这样国内的服装企业哪里会有流量。

客户是傻的吗?他们愿意多掏钱买你这么没有性价比的产品?客户的价值何在?为什么我们与国际品牌,无论在稳定和成长方面都差距甚远?

这都是传统服装品牌批发模式所造成的,这种批发模式还能持续多少时间?目前我国大部分服装品牌还都是批发模式,如果模式不变,3〜5年后真不知道还有多少能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