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地理常识:四大名著涉及哪些地方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说作为艺术的载体,自然也不例外。四大名著里所提到的地理位置均有迹可循,地理位置的考察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小说中事件或典故的真实性,从而对整部小说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这对于研究小说的历史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扑朔迷离的“赤壁之战”

《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位置设定在了长江之上,曹操沿江而下与孙权激战。但实际上,正史中并没有明确记载赤壁古战场的具体位置。古代流传有“荆楚五赤壁”之说,即蒲圻(今赤壁市)、武昌、黄州、汉阳和汉川的赤壁。而迄今为止,赤壁古战场的具体位置仍未有定论,成为一个千古谜团。我们只能通过搜寻一些史书和文献的片段进行考证。

西晋史学家陆机所著的《辩亡论》记载:“魏氏尝藉战胜之威,率百万之师,浮邓塞(今湖北襄阳市东北)之舟,下汉阴之众,羽楫万计,龙跃顺流,锐师千旅,武步原隰,谟臣盈室,武将连衡,喟然有吞江浒之志,噎宇宙之气。而周瑜驱我偏师,黜之赤壁,丧旗乱辙,仅而获免,收迹远遁。”此文中的“浮邓塞之舟,下汉阴之众”表明曹操是沿着汉水而下攻击孙权的,而不是沿着长江而下。而巴丘与江陵就在汉水的附近,所以,曹操极有可能从江陵行军至巴丘,然后到达赤壁。

赤壁之战时,曹操曾经给孙权写信,信中有一段文字是:“赤壁之困,过云梦泽中,有大雾,遂便失道。”在东汉,云梦泽所在位置是在今天京山一代的温峡口水库附近,这个位置离长江非常远,而书信中明确指出通过云梦泽就到达了赤壁,所以赤壁根本不可能在长江之上。

有很多史学家认为蒲圻、武昌、嘉鱼、黄州的其中之一就是赤壁古战场,而实际皆非如此。宋代诗人陆游就曾在《入蜀记》中提及自己曾经到过湖北的汉阳、沔阳、洪湖、监利、潜江、江陵和石首。那时候洪湖和监利一带有大片芦苇滩和沼泽地,而赤壁之战比陆游所处的宋代早了接近1000年,那时这一带更加荒芜,曹操的部队根本不可能经过这里,而这一带正是乌林。所以,曹操战败后撤退到了江北而不是乌林,而蒲圻距离乌林并不远,所以,赤壁的古战场不可能在蒲圻。

如果赤壁古战场在武昌,那么《三国演义》中的乌林就是洪湖乌林,而武昌距离洪湖乌林大约64公里,小说提到曹操的水军在赤壁,而步骑兵在乌林,这样的话,水军和步骑兵的距离就相隔太远了,这不符合曹操集中优势兵力、速战速决的布阵原则。另外,从洪湖乌林到曹操的根据地汉阳,途中要经过大片的沼泽地,这种地形明显不利于撤退。因此,基于洪湖乌林为基础的武昌也不是赤壁古战场。

至于嘉鱼赤壁,那就更加没有可能了,因为在历史上湖北武昌、嘉鱼、蒲圻县的政区经常发生变动,当蒲圻赤壁在嘉鱼境内,蒲圻赤壁就被称为“嘉鱼赤壁”,所以很多人认为,赤壁在嘉鱼县。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政区规划为蒲圻赤壁在蒲圻县境内,武昌赤壁在武昌县境内,所以,嘉鱼赤壁是无稽之谈。

位于今天湖北黄冈市的黄州赤壁也不是赤壁古战场。《三国演义》中周瑜在柴桑曾经对孙权说:“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今湖北汉口),保为将军破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赤壁之战发生在夏口的西面,但黄州赤壁的位置在夏口的东面、长江的北面,所以,黄州赤壁只是周瑜率领水军从长江西到夏口时经过的地方,并不是战场的确切位置。

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认为赤壁古战场在钟祥,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可靠。如果钟祥赤壁的假设成立,那么曹操在赤壁之战撤离应该是从钟祥到宜城,再到襄阳,而京山在钟祥的东面,并且距离钟祥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所以,曹操在撤退的时候就不可能经过京山。但是,据史书记载,曹操败走赤壁的时候曾经过此地驻扎,而这里后来也被称为“曹武街”。从曹操撤退路线来看,钟祥也绝非真正的赤壁古战场。

排除了蒲圻、武昌、嘉鱼、黄州的赤壁后,汉水附近的赤壁就只剩汉川赤壁了,在前文曹操所写的信中得知,赤壁处在云梦泽中,那么汉川赤壁如果是古战场,也应该是在云梦泽中。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汉川在周朝属于郧国,关于云梦泽的最早记录是《左传》中所提到的“云国之梦”。而“云国”就是郧国,而“梦”在古汉语中的意思就是“湖泽”,所以“云国之梦”就是郧国里面的湖泽。而这个湖泽就是曹操所说的云梦泽,或者说是云梦泽的一部分。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有两个独立的战场,分别为赤壁战场和乌林战场,汉川赤壁就在汉水以北大约5000米处,而且这里水面宽度恰好符合赤壁战场的水面宽度,在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水军初战失利后撤退到了汉水北面的汉川赤壁,而周瑜水军在汉水南岸趁机发动奇袭,紧接着,黄盖带着盛满易燃物的战船撞击曹军战船使其船身起火,曹操在赤壁、乌林兵败后,就从汉川乌林撤退到汉川大赤,乌林与大赤的距离约36公里,曹军从乌林撤退到大赤大约有4个小时的时间,而曹军撤退时的行军速度是每小时9公里,这个速度是有可能达到的。

所以,经过实际的考察,我们分析,赤壁之战应发生在今湖北汉川市赤壁街和垌冢镇附近,《三国演义》所说的在长江之上的可能性不大。

梁山泊现在位于什么地方

水泊梁山在哪里?这个地理问题恐怕连小学生都知道,就在山东省济宁市的梁山县城,而它周围的水域则分布在济宁梁山、泰安东平县和菏泽郓城县,但是,当我们登上梁山的时候会发现,那只是一座很普通的山,既不高也不雄伟,和小说中所说的“山排巨浪”和“水接遥天”完全不相符,而且,书中提到的“宛子城”“蓼儿洼”“聚义厅”“忠义堂”“黑风口”“断金亭”“宋江马道”等“山寨景点”都没有很好的体现,让人觉得济宁的梁山像是一个“假梁山”。

那么,历史上真正的梁山泊在什么地方呢?宋江所处的北宋时期并没有山东省,更没有济宁市,《水浒传》中柴进曾经对林冲说,水泊梁山是隶属于济州府的一个水乡。而“梁山泊”这个称谓最早在《资治通鉴》中出现过,原文是:“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宋史》中还记载:“岸摧七百步,漫溢州城,历澶、濮、曹、郓,注梁山泊……”由此可见,在北宋时期,梁山泊的水域所涉及的范围就非常广。

但是,这地理形势并没有持续多久。《金史》记载:“黄河已移故道,梁山泺水退,地甚广,已尝遣使安置屯田。”所以,由于黄河多次决口改道,加之常年的淤泥聚集,“八百里水泊”的盛况早就已经不存在,梁山周围的辽阔水域也成为普通耕地。

《辞海》中详细记录了这件事:“(梁山泊)本系大野泽的一部分,五代时,泽面北移,环梁山皆成巨浸,始称梁山泊。从五代到北宋,多次被溃决的黄河水灌入,面积逐渐扩大,北宋熙宁以后,周围达八百里。入金后河徙水退,渐涸为平地。元末一度为黄河决入,又成大泊,不久又涸。”

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认为,现有的梁山一定和史书、小说中所写的“梁山泊”大有不同。受环境影响,原本的梁山泊早已经消失,后人出于某种目的又在疑似地点新建了“忠义堂”“宛子城”等等。

与此同时,欧阳修距离宋徽宗时期相对较近,他笔下的“梁山泊”可能和古梁山契合度较高。按《资治通鉴·后周纪五》中的记述,959年,步军都指挥使袁彦奉命开凿水渠,疏通青州(今山东潍坊附近)和郓州(今山东东平附近)之间的水道。这条水渠依次经曹州(今山东菏泽附近)、济州(今菏泽巨野县附近),最后注入梁山泊。从这里我们可以推论:北宋初年的梁山泊位于今巨野以东、东平以西。

此外,《宋史》中对黄河决堤注入梁山泊的记载也可以引作参考。史书说1019年黄河水涨,澶州(今濮阳西)、濮阳、曹州、郓州一带的河水都涌入梁山泊。据此我们也可以分析:梁山泊距离当时的黄河水域较近,并且大致位于菏泽以东、临近东平。不过,依照物理常识,东平河水涌入梁山泊,这便意味着东平处于地势较高的方位。按照我国西高东低的整体规律,东平理应位于梁山西部,这就和《资治通鉴》推测出的“巨野以东、东平以西”有所矛盾。至于这一困惑,我们还可以从小说本身入手寻找答案。

《水浒传》第六十九回写:“宋江又道:‘目今山寨钱粮缺少,梁山泊东,有两个州府,却有钱粮。一处是东平府,一处是东昌府。我们自来不曾搅扰他那里百姓,今去问他借粮,公然不肯。今写下两个阄儿,我和卢员外各拈一处,如先打破城子的,便做梁山泊主,如何?’”

这段文字明确交代,东平府位于梁山泊东部。而且,梁山泊之所以能够形成大面积水域,这原本就意味着该地地势较低,所以周边水流涌入也存在极大可能性。不过,河水逆流只是一个小范围事件,因此梁山泊理应极度靠近东平。

综合以上推论,小说中梁山泊的位置大约处在巨野县以东、东平县以西,靠近东平的位置。

两个“隆中”,到底哪个更接近现实

诸葛亮在辅佐刘备之前所作的《隆中对》流传千古,揭示了魏、蜀、吴天下三分的局面。那么,诸葛亮早年隐居的“隆中”究竟在现在哪里呢?

目前来说,隆中有两个地方,一个在河南省南阳市南郊,另一个在湖北省襄阳市西郊。现在,河南省与湖北省在争夺“隆中”所在地,河南省有关负责人表示,南阳的“隆中”才是真正的“隆中”,证据就是《前出师表》中的一句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南阳就位于河南省。但是,湖北省有关负责人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依据的是《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诸葛亮的从父诸葛)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由此推测,诸葛亮“躬耕陇亩”的位置是在荆州境内,而荆州就是今天的襄阳。究竟是哪一个,或者另有其他地方,这必须以正史的史料为根据。

在《前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到的“躬耕于南阳”中的南阳并不是今天的南阳,当时的南阳只是一个“郡”,其内有诸多县。据《汉晋春秋》记载:“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让我们恍然大悟,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的“躬耕于南阳”,实际上是指南阳郡的邓县。

除了《汉晋春秋》,很多史料上也有对“隆中”的描述。例如,《水经注》中的“沔水又东径乐山北。昔诸葛亮好为《梁父吟》,每所登游,故俗以‘乐山’为名。沔水又东径隆中,历孔明旧宅北。”这说明诸葛亮居住的“隆中”在沔水边,即襄阳城附近。在《水经注集释订伪》也提到“隆中”在襄阳府西三十里路的隆中山。在这座山下面有诸葛亮当年居住的宅子,当然,这个宅子很可能是后人修建的,原址应该早已在战乱中损毁。

《通鉴地理通释》中讲到“新野县属南阳郡”。在三顾茅庐之前,刘备任新野牧,而新野和邓县都属于南阳郡,因此,刘备三顾茅庐肯定去的是离他最近的邓县。《怀麓堂集》中也提道:“汉史称,侯躬耕南阳;又曰寓居襄阳隆中。盖秦南阳郡郎(即)今邓州,而襄阳实在其界故也。”这样,诸葛亮隐居“隆中”的所在地已经非常明确,就在荆州市的襄阳城西、沔水河边南阳郡邓县的隆中。

玄奘西行的详细路线是怎样的

《西游记》中,玄奘带领徒弟们跋山涉水求取真经,路过了很多奇奇怪怪的国家,其中有许多我们生平闻所未闻的地名。其实,小说中的地名和国家大多都是吴承恩虚构的。那么,历史上的玄奘西行到底经过了哪些地方,具体路线又是怎样的呢?

唐玄奘从长安始发。由于佛教是从西域传到东土的,所以玄奘的路线大致是西行穿过河西走廊,路过星星峡和莫贺延碛,然后穿越吐鲁番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继而越过帕米尔高原,来到中亚。相传玄奘到了中亚才知道佛教起源于印度,于是他又拐向南,翻过兴都库什山达坂,进入印度。

据说,玄奘在越过一片沙漠的时候,四天五夜滴水未进,行至天山的时候又遭遇雪崩,七天之后才逃出生天。《大唐西域记》中还记载了玄奘进过“大头痛”(兴都库什山,海拔超过了6000米)和“小头痛”(喜马拉雅山脉和天山山脉附近,海拔4000米以上)两个地方。“大头痛”与“小头痛”显然是玄奘根据当时的身体反应而起的名字。《续高僧传》记载,当时高昌王派了二十五名士兵护送玄奘穿越此地,但是成功到达中亚的仅仅有十八人,其他七人不是死于头痛就是被雪崩压死,但是玄奘安然无恙,他凭借着无比的勇气和毅力终于到达了位于印度的佛教圣地——那烂陀寺。后人作诗称赞玄奘:“历天险而志愈慷慨,遭凶贼而神弥厉勇。”

以上是玄奘西行的大体路线,具体路线则要比这复杂得多。

631年,玄奘终于到达了代表佛法最高境界的那烂陀寺,这是他离开长安的第四年。那烂陀寺位于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县的巴尔贡村。所以,玄奘的西行之路虽没有小说中所说的那样碰上妖魔鬼怪,但要论路途所遇到的恶劣环境,未必比小说中差多少。

火焰山现实中存在吗?真有传说中那么热吗

在《西游记》中,“火焰山”是一个重要的地方,孙悟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令火焰山的大火熄灭。令人感到戏剧性的是,火焰山就是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时打翻八卦炉造成的,自己当初做的孽还是要由自己埋单。小说原文是这样描述火焰山的:

三藏闻言,起身称谢道:“敢问公公,贵处遇秋,何返炎热?”老者道:“敝地唤做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三藏道:“火焰山却在那边?可阻西去之路?”老者道:“西方却去不得。那山离此有六十里远,正是西方必由之路,却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三藏闻言,大惊失色,不敢再问……

可见,火焰山在小说中代表了相当恶劣的地理环境。那么,现实中是否真有吴承恩笔下的火焰山呢?如果有,是否会像小说中描述的那样恐怖呢?

其实,大名鼎鼎的火焰山就在吐鲁番盆地北面,在古代叫作赤石山,又名红山。火焰山东起鄯善县兰干流沙河,西至吐鲁番桃儿沟,长度大约有100公里,最宽的地方达到了10公里。火焰山周围不生长任何草木,动物也濒临绝迹。每年夏天,太阳照射特别强烈,地表的水分被蒸发,整个山体看上去仿佛有火云缭绕,非常壮观。

火焰山最早是一片火海,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火山形态。王延德在《高昌行记》中写道:“北庭北山,山中常有烟气涌起,而无云雾。至夕火焰若炬火,照见禽鼠皆赤。”唐代边塞诗人岑参也曾在《经火山》诗中说:“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这些都表明了火焰山的炙热程度。

据专家监测,火焰山的确是中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温度达到了47.8℃,而地表最高温度到了70℃以上,这个温度完全可以烤熟鸡蛋。火焰山周围属于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虽然全年平均温度只有14.5℃,但有100天以上超过了35℃,其实,38℃以上的酷热天气也超过了30日,绝对称得上是中国极热之地。此地周围降雨量极少,又被称为中国极干之地。

虽然高温又干燥,火焰山周围的居民却想到很多应对办法,他们多半住在窑洞之中,或者将自己的家设计成类似窑洞的样子,即一半埋在地下,而且,建房也多用土坯,这样有助于更快散热。另外,火焰山的山体下面有一个天然地下水库,在戈壁砾石的作用下水位提高,溢出地表后形成了一大片绿洲,这一代也非常适合居住。

在火焰山顶上有一根巨大的石柱,名叫“拴马柱”,据说是唐僧西天取经路过此地用来拴马的,而旁边的一块巨石也被称为唐僧上马的踏脚石。不过,居住在新疆的维吾尔族人并不相信这个传说,他们管这根石柱叫“阿特巴格拉霍加木”。话说古时候有一位圣人名字叫艾力,是他把马拴在柱子上,而不是唐僧。具体是谁,这点无从考证。无论是玄奘还是艾力,史书中记载他们都来过这个地方,只不过,前者流传比较广泛。

关于火焰山,维吾尔族人的传说是这样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专吃童子童女的恶龙,当地的领导者为了除掉这条恶龙,派英雄哈拉和卓去对付恶龙,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哈拉和卓终于在吐鲁番的七角井附近将恶龙刺伤,恶龙在逃跑的过程中,流的血洒到山上,形成了今天的火焰山。

总之,《西游记》中提到的火焰山确实存在,而且其高温与小说中相比也不遑多让。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究竟在哪儿

大观园的位置从很久以前就有“南北之争”。早在清乾隆年间,大家在读小说的时候就猜测里面描写的那个雄伟富丽的大观园究竟是在北京还是在南京。依照有关专家的观点,通读《红楼梦》我们会发现,里面所描述的地理特点和文化特色基本都属于南方地区。

以林黛玉为例,这个人物形象带有典型的南方特征,她的高雅含蓄符合南方文化的特点,而且她所居住的是“凤尾声声,龙吟细细”的潇湘馆,其中的竹子就是典型的南方植物。有关《红楼梦》的影视剧都是在北京拍的,他们在京建造了一座潇湘馆,工作人员也在那里种了不少竹子,但生长得相当差,非常细,而且发黄,这与小说中林黛玉的潇湘馆中所描述的竹子大相径庭。

在《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中,宝玉清晨起来发现外面白雪皑皑,当他走到栊翠庵时,发现里面十几株梅树已经盛开。文中提到的白雪红梅其实是南京的风光。春节过后,南京的梅花开放,这时候,北方的冷空气一来,就容易下大雪,这是南京才有的景象。北京气温非常低,冰天雪地的环境中梅花开放的可能性极小。

另外,在第十七回中,元宵节那天元春在大观园里看到了山和水,她还乘船到水上游玩。要知道,元宵节的时候,水上能行船的地方也只能是南方。在北京,元宵节那天冷得很,昆明湖和北海通常都已经结了厚厚的冰,乘船游玩的可能性非常小。

以上只是举例说明《红楼梦》里面所提到的自然风貌都是属于南京的。其实,《红楼梦》里面还有很多地方暗示大观园在南京。第二回中贾雨村与冷子兴谈话时说:“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知道宁国府和荣国府都在南京,所以,石头城就在南京,而且小说原名叫《石头记》,又名《金陵十二钗》,这些都映射了大观园在南京的事实,作者曹雪芹虽然迁居到北京,但小时候在南京生活的事实不容置疑。

大观园的原型就是曹雪芹的南京故居。曹家没落后,他的故居转到了隋赫德的手中,但没过几年,隋赫德也被抄家,后来,这片土地就被一个叫袁枚的县令买了下来,并取名为随园。袁枚是著名诗人,他在其著作《随园诗话》中这样写道:“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这里明确说明了大观园就是随园的事实。

值得一提的是,曹雪芹的爷爷曹寅据说曾经擒鳌拜有功被康熙皇帝大加封赏,但曹雪芹这一代得罪了雍正被抄家。所以,曹雪芹童年生活在一个非常富裕的家庭,他最怀念的自然也是南京的老家,他在《红楼梦》中描述的奢华生活并非空穴来风,例如,宝玉家的弹簧门和自鸣钟、晴雯穿的裘衣都是国外进口的,吃一个茄子也要十几种配料,非常讲究。曹雪芹童年的生活也接近于此,这些都从侧面说明了《红楼梦》中大观园确实是在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