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脏腑知识与《内经》理论
《淮南子》也涉及藏象学说的内容。“有病于内者必有色于外”(《俶真训》),“孔窍者,精神之户牖”(《精神训》),指出体表组织和内脏是有机整体,内脏的病变可以通过形体诸窍的变化反映出来。其所记载的两种五行-五脏配属关系中,《地形训》记载的五行-五脏配属方法同于《内经》,属于今文经学的五行-五脏配属方法,《时则训》中记录了同于古文经学的五行-五脏配属方法,说明《淮南子》时代五行-五脏配属关系并未定型。同时,《淮南子》对五脏与五窍、五脏与情志配属也有表述。其对五脏生理功能尤其是心功能有较全面的认识,指出心的生理功能有主血脉,主神,主九窍四肢等方面,提出“心者,身之本也”(《修务训》),“心为五脏之主”的论点。认识到肝主筋,窍通于目;肺主皮革,窍通于鼻,肺主气;肾主骨干,窍通于阴;胃主肤肉,窍通于口。在《原道训》《俶真训》《精神训》《本经训》《修务训》等均涉及藏象学说的相关知识。这种重视心而略于其他各脏腑的表述,与这一时期强调中央集权、突出帝王核心地位的政治背景不无关系。其后产生的《内经》同样也秉承这一政治理念,不过在重视心的重要地位的同时,并未忽略其他内脏各自在生命活动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