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养生知识与《内经》理论

只要将《内经》中有关养生的原文与《淮南子》注重养生之术进行对照后就不难发现,两者极为相合。《淮南子》中关于养生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明确提出了养生的概念

在《俶真训》《修务训》《原道训》《览冥训》《精神训》中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养生的内容。强调了养性、养德,要“静漠恬澹,所以养性也;和愉虚无,所以养德也……若然者,血脉无郁滞,五脏无蔚气”(《俶真训》)。提出精神调养时“今夫道者藏精于内,盝(lù过滤,使其清净)神于心,静漠恬淡,讼谬(讼,容也。谬,静也。讼谬,和悦)胸中,无邪气所留滞……则机枢调利,百脉九窍莫不顺比。”“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修务训》)。认为心境清净,无欲无求,则五脏安和,百脉调畅,诸窍通利而健康无病。这与“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以恬愉为务”(《素问·上古天真论》)的养生之道契合。

(二)坚持形气神统一的养生观

《淮南子》对形、气、神三者的关系做了如下阐述:“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形者非其所安也而处之则废,气不当其所充而用之则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今人之所以眭(guì目光深邃)然能视,覮(yíng迷惑)然能听,形体能抗,而百节可屈伸,察能分白黑,视丑美,而知能别同异,明是非者,何也?气为之充而神为之使也。”(《原道训》)其提出了“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的养生主张。养神方面,强调静以养神、和喜怒、重视养心,以使精神内守。关于养形,认为要舍形于佚,做到节寝处、适饮食、便动静。

“形”是人的身体(“形骸”),人的生命所居之舍;“气”是充注形体之中的血气,人的生命原质;“神”是人的气、志、性、情、欲融合而转化成的无形的智慧与认识客观事物的种种能力,但又能主宰(“制”)着人的生命。“神”因“气”而显,“气”因“形”而运,“形”为“神”而用,三者互相循环作用即为人的生命运动。“形”与“气”还只是生命现象,惟有“神”表现为生命功能。关于神之功能有如下论述:“神与化游,以抚四方……神托于秋毫之末而大宇宙之总”“物至而神应,知之动也。”(《原道训》)“志与心变,神与形化。”“身处江海之上,而神游魏阙(宫门上巍然高出的观楼)之下。”(《俶真训》)“夫目视鸿鹄之飞,耳听琴瑟之声,而心在雁门之间,一身之中,神之分离剖判,六合之内,一举万里。”(《览冥训》)《修务训》里对人主体之神的发挥、作用及表现,做了更为精辟的描述。

关于形神关系,明确提出了“神制则形从”的观点,较《庄子》所宣扬的“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有更积极的意义,强调了神的主宰作用。提出了“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原道训》)的神重于形的学术观点,这对《内经》养神重于养形的养生方法确立有重要意义。

为了论述“神制则形从”的观点,还列举了两个“神”不能为主的例子:一是精神失常的狂人,一是贪饕多欲之人。前者“动静不能中”(《原道训》),自己的形体受到各种伤害而不自知,以至“形神相失”。后者被权势所迷,名位所惑,精神为此而消耗,最后是“形闭中距,则神无由入”。《诠言训》里又重申这一观点:“神贵于形也,故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聪明虽用,必反诸神,谓之太冲。”

(三)养生需要禁嗜欲

如“孟冬……君子斋戒,身欲静,去声色,禁嗜欲,宁身体,安形性”(《时则训》)。冬为闭藏之时,应藏而不泄,故要禁欲,保精、养性。又如“圣人不以身役物,不以欲滑和”(《原道训》),也强调了养生禁欲的重要性。人类只有将养精神,和调其气,才能形体康健,与世间万事万物共同在自然界的规律之中生存。“是故圣人将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而与道沉浮俯仰”(《原道训》)。上述表达虽与《内经》的养生理论的文辞稍有区别,但其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

总之,《淮南子》养生学是道家养生学的发展,它的养生原则包括体道返性、顺时养生、形气神三者共养等。《淮南子》坚持形气神统一的生命整体观,提出了“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的养生主张。养神方面,强调静以养神、和喜怒、重视养心,以使精神内守。关于养形,《淮南子》认为要做到节寝处、适饮食、便动静,这与《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要“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要“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从而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的养生最高境界的精神是一致的。

有人认为《淮南子》的著作者对药物养生很有研究,《淮南子》记载的药物有二十多种列于《神农本草经》上品之药。《淮南子》养生旨趣是希望通过养生以成为真人,向往仙界。《淮南子》养生学思想对后世道教养生和中医养生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