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代名医经方一剂起疴录
- 尤虎 苏克雷 熊兴江编著
- 2207字
- 2021-03-24 05:13:52
龚志贤
医家简介:龚志贤(1907—?),四川巴县人,从事中医事业50余年。对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体会较深,擅长灵活运用《伤寒杂病论》方剂于临床实践,经验丰富,医理精湛。早年随师学中医,曾在重庆开办三友医社、针灸传习所,后又创办国学医院,并任院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卫生部中医司科长,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重庆市中医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四川分会副会长。九三学社社员,擅长诊治内科杂病,著有《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1.乳痈
出处:《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宋某,女,26岁。1976年5月12日诊。
自述产后半月,突觉右乳红肿作痛剧烈,且恶寒发热,无汗,头疼身痛,口淡无味,饮食不佳,二便尚调。余查其右乳内有一硬结,红肿,脉象浮紧,舌苔白滑。辨为外感风寒之邪,阻滞经络而发为乳痈,拟葛根汤加味治之。
处方:葛根25g,麻黄10g,白芍10g,桂枝10g,细辛5g,甘草6g,大枣12g,生姜12g,吴茱萸5g。2剂。水煎服。
服1剂寒热解除,红肿稍退,服2剂诸症悉愈。
说明:因外感风寒所致的乳痈较风热所致者疼痛更为剧烈。因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凝滞气血,致脉络不通,故痛剧烈也。见有寒邪外证者用葛根汤加细辛、吴茱萸;若无外证,而有内寒,疼痛剧烈,脉沉者,可用仲景白通汤加吴茱萸、细辛,奏效更速,一般可二三剂而获痊愈。
注:乳痈之患以风热毒邪所致者为多,用仙方活命饮治疗,效如桴鼓。未溃者数剂即消,已溃者十余剂亦可告愈,均不必外用敷药。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有热必有寒,乳痈属热性的为多见,属寒者亦有。上述用葛根汤治愈病例,则说明临床上确有因寒致发乳痈者,值得引起医者注意。
2.小儿遗尿
出处:《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欧某,男,10岁,小学生。1966年冬月诊治。
患儿遗尿7年,每夜1~2次,大人、小儿皆感极为苦恼。询问小儿,烦渴思饮,食欲不佳,尿频短而不畅,日十数行。常不到下课即要小便,强忍不解则小腹坠胀作痛,因此学业受影响,成绩很差。查形体瘦弱,舌苔白腻,脉濡数。证系脾虚中阳不运,膀胱气化失常,致日间小便短频,夜发遗尿。拟健脾除湿、和中利水之甘麦大枣汤加花粉瞿麦汤治之。
处方:小麦50g,甘草6g,大枣10g,天花粉18g,瞿麦12g,车前草30g。水煎服,每日1剂,2服。共5剂。
二诊:服1剂每次尿量增多,尿次减少,夜尿床1次;服2剂夜不遗尿,至今已连续3天未再遗尿,此数年来之幸事也。余拟补中益气汤加减5剂,隔日1剂,以善其后。
半年后随访,遗尿之症已愈,心情舒畅,食欲大增,形渐胖壮。
3.胆道蛔虫症
出处:《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刘某,女,50岁,医师。1983年3月18日入院。
患者曾有“蛔厥吐蛔史”,每因多食油腻之物则突发右上腹部疼痛。此次发病因食奶油夹心饼干后十余分钟,突发右上腹部剧烈疼痛,门诊以“胆石症”“胆囊炎”收入住院。
自述右胁下及胃脘部疼痛难忍,其痛剧时如钻如顶,且痛往右肩背部放散,伴恶心呕吐,痛剧时腹部拒按,痛缓时触诊腹部平软。入院后经禁食、“电针”、“阿托品”、“654-2”、“普鲁本辛”、“度冷丁”等解痉镇痛法治疗48小时,其疼痛仍昼夜不减,痛发作更剧频。查白细胞总数6.3×109/L,中性粒细胞0.74,血淀粉酶153IU,尿淀粉酶384IU,B型超声肝胆未见异常图像,故“胆石”“胰腺炎”之诊断可除外。其痛发剧烈时诊脉乍大乍小,手足指冷,冷汗出,舌质淡,苔黄薄滑润,余断为“蛔厥”(胆道蛔虫症)。拟温脏安蛔法,方用乌梅丸加味。
乌梅15g,桂枝10g,细辛5g,炒川椒5g,黄连10g,黄柏10g,干姜10g,党参12g,当归10g,川楝子12g,槟榔片12g,使君肉9g,制附片12g(先煎1小时)。急煎,日2剂,分4次温服。
服药后第2日疼痛已缓,仍日2剂,服依前法。第3日上午,大便解出死蛔虫1条,疼痛完全缓解。更方投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之剂善后。
4.气管炎发热往来
出处:《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杨某。男,62岁,退休工人。1978年8月诊治。
患者夙有“风心病”“慢性气管炎”,月前因洗澡而受凉,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某联合诊所按“气管炎”给庆大霉素治疗4天,热势减退,转为低热(38℃左右),此后持续月余不退。入暮先热后寒,始觉肌热,如火如燎,热退而寒,肉上粟起,四末不温,历时一时许,无汗而寒热自退。改服中药,更医数人,皆以少阳病论治,投以小柴胡、蒿芩清胆等方,病情如故。述头昏心悸,神疲乏力,腹中饥饿,口淡无味,不欲饮食,矢气频作,日大便四五次,便软不溏,且无脓血黏液。查其面色苍黄,精神不振,唇绀无华,舌质胖淡而暗,苔白如腐,并夹灰苔,脉细弦而数,尺候弱。余见发热,厥逆交替,定时发作,辨为厥阴中风,投以乌梅丸去川椒,加首乌。
处方:乌梅15g,细辛6g,桂枝6g,干姜6g,黄柏9g,黄连6g,当归12g,党参15g,制附片6g(先煎1小时),制首乌18g。水煎服。
1剂病减,2剂热厥未作,纳谷转香,便次如常,再予三剂,低热尽退。
5.眩晕
出处:《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张某,男,46岁,干部。1964年3月来诊。
患者苦于眩晕多年,反复发作。病常突然而发,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平卧床上亦觉身体荡漾,如坐舟于风浪之中,紧握床缘始觉有靠,坐立则眩晕更剧,可致跌仆,恶心呕吐,耳如蝉鸣,烦躁失眠,喜暗畏光,恶闻声响,口干口苦,畏寒怯冷,大便稀溏,舌尖红苔白滑,脉象寸关弦尺弱。辨为上热下寒,肝风上扰之眩晕。治以温阳泻火,养血平肝之乌梅丸。
处方:乌梅9g,细辛3g,黄连6g,炒川椒3g,当归9g,桂枝6g,干姜6g,党参12g,制附片12g(先煎1小时),黄芩10g。
服1剂病减,2剂痊愈。当年又复发3次,皆用上方二三剂即控制,后竟未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