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说明

《长沙方歌括·卷首·劝读十则》云:“经方效如桴鼓。非若后世以地黄补阴,以人参补阳,以香、砂调气,以归、芍调血,笼统浮泛,待病气衰而自愈也。”《内经》云:“一剂知,二剂已。”又云:“覆杯而卧。”《伤寒论》云:“一服愈,不必尽剂。”可知古人用药,除宿病痼病外,其效只在半剂或一二剂之间。后世如薛立斋医案云:“服三十余剂及百剂效。”李士材云:“备参五斤,期于三月奏效。此岂果服药之效哉。乃病气衰而自愈,若辈贪天之功而为己力也。余阅其案,深悯病患之困于药甚于桎梏也。则以经方之疗效神速,为第三劝。”

章太炎先生言:“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

本书广泛收集了古今中外历代中医著作所载的名医经方医案,并严格筛选出“一剂治愈”,或是“一剂显效”的经典验案,所查阅医籍包括医案专著、医案类书、医案丛书、医案合刊以及附有医案的其他论著(如本草、方书、医论医话类著作、临床各科医著、综合性医著、期刊杂志等),现编撰成册,以飨读者。

选案标准:

(1)医家姓名在医案中能够确认。

(2)明确提出经方方名者。

(3)虽未明确方名,但视其药物组成,确为经方者。

(4)非经方原方,已经加减变化,但组成仍以经方为主者。

(5)已经化裁,加减药物虽多,仍能体现经方法度且作用卓著者。

(6)与他方合用,取其功效相加或取长避短者。

(7)剂量不作为重点参考依据。

(8)仅选择一剂治愈,或是一剂显效的医案。

(9)如果在24小时之内治愈或显效,虽超过一剂,也收录在内。

除上述情况外,虽有经方之名,但已失经方之义,如加减过多、过杂者,或缺少经方主药者,难以体现经方法度,或两剂、多剂以上有效者,一概不选。

本书所谓之“经方”,是指医圣张仲景之方,即《伤寒杂病论》所载之方。《伤寒杂病论》共16卷,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撰。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实为112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两书实际收方269首。诸方法度严谨、药味精简、层次分明、疗效卓著,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伤寒杂病论》更是因此被誉为“方书之祖”。

成无己曾言:“自古诸方,难以考评,唯仲景之方,最为医方之祖,是以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医帙之中,最为枢要。”朱丹溪亦言:“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而取则焉。”足见经方的地位和价值。

历代医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对经方进行阐释和发挥,并在临床应用中留下了大量的诊疗记录,以医案的形式保存至今,即经方医案。

经方医案是经方具体应用的记录,是仲景著作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历代经方医案文献数量众多,且涉及临床各科,内容丰富,是对经方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有的施原方而起沉病,精于辨证;有的巧加减而疗顽疾,贵在灵活;有的合数方而攻一病;有的持一方而治百证;既有一般病而诊疗别具一格,又有疑难证而处治独辟蹊径。

本书在汗牛充栋的古今中外历代经方医案文献中披沙拣金,严格筛选出“一剂治愈”,或是“一剂显效”的经方验案,不仅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真实写照,而且还反映了医家的临床经验及思维活动。因其中又包括了对经典的阐发、具体疾病的辨证分析、经方的加减应用、药物性味功效的探讨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浓缩、涵盖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各方面的知识,故对于经方医案的研究、仲景著作的研读、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古今中外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的掌握以及临床各学科的深化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可读性强,一个个鲜活的病例如在眼前,读者可身临其境,随历代名医269人(包括日本医家)跟诊抄方,有耳提面命、醍醐灌顶之感。医家按拼音排序。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不可能涵盖历代名医经方一剂起疴的全部医案,主要因为原书作者记录医案的方法不同,很多医案不记录服药后的效果,或者记录不完整,故无法收录,如叶天士医案等。另外,还有一些两剂起效的医案,本书依照上述原则也未能收录,实为可惜。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剂起疴的医案有集中性:有些经方如大承气汤、四逆汤等方一剂起疴的案例非常多;汗法、吐法、下法之方剂,一剂起疴的案例也很多;而补法一剂起疴的案例少;有些医家特别擅长用某个经方,故记录的医案就比较多或比较详细……读者可以从各个医案中去体悟。

本书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中医院校师生必备的参考书之一,为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中医药爱好者、经方爱好者的收藏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