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中国有一句俗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的差异,自然也就出现了靠山吃山的农民与靠水吃水的商人,并由此衍生出文化风格迥异、价值追求不同的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晏子春秋•杂下之十》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植物尚且如此,人和文化更是如此。在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养育了不同肤色的民族,孕育了不同风格的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文化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其地域性和民族性。

人们把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东西半球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因而不仅孕育了不同肤色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也孕育了不同类型的文明,产生出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孕育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具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表达形式,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不同的风格和特色。东西方具有各自不同的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医学文化等。正如中国科学院前任院长卢嘉锡院士和路甬祥院士在《中国古代科学史纲》序言中指出:“世界上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了不同文明的源头,也形成了不同的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思维方式。西方的科学注重归纳、演绎、抽象、分析,而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则注重有机整体、融会贯通、综合总体和相生相克,以及依靠悟性产生的智慧,深入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这两种学术思想体系的区别,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有如西医和中医。”学者熊月之先生也如是说:“西医最得西方古典科学重具体、讲实证的精神,中医最得中国传统文化重整体、讲联系的神韵。如果在各种学科中,举出最能体现中西文化特征的一种,我以为医学最为合适。”1981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依来亚斯•哈内奇说:“中华文化可能是世界上唯一能够感召人们不要碌碌无为、不要虚度一生的文化。中华文化遗产之丰富恐怕首屈一指,它不仅是在人文科学领域,而且在医学文化方面也居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因为中华文化把世间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放在生命里。那么,在有关生命的所有认识论和方法论中,中西方文化凝聚的差异最为显明就不足为奇了。”

中西医学是当今世界并存的两大医学体系,两者来自于不同的地理环境、语言文字、人类的历史活动和文化传统,两者经历了完全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两者在理论体系、思维方式、认知方法、价值取向、行为规范、诊疗模式乃至审美意蕴等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医学体系,与人文社会科学紧密联系。它以元气论为哲学基础,坚持有机论、整体观,注重自然、环境、人体、心理诸要素的综合作用,运用宏观系统辨证的方法,从整体的、连续的、运动的角度来研究生命和疾病,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来收集生命的信息,以扶正祛邪、调节平衡的观点来治病救人。中医学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精神,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遵循自然之道,充分利用自然之力和人体的自我调节、自愈能力以达到治疗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强调人类应当积极地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与大自然保持一致,主动地养生防病。

西医学是以古希腊、罗马医学为基础,在西方现代的文化和科学背景下形成的医学体系。它以古希腊哲学的原子论为基础,坚持机械唯物构成论,运用分析还原方法,从局部的、间隔的、静止的角度分析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准确找准病因、病理和病灶。西医学和自然科学紧密结合,以近代以来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学科知识为依托,运用实验、逻辑、数学等方法,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病原生物学等为基础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西医学主张天人对立和物我分离,遵循“征服自然”的思维,存在着明显的欲凌驾于自然规律之上、想要支配自然界的倾向,甚至提出了“改造生命、提高生命、发展生命”的口号。西医用对抗手段战胜疾病,用手术疗法割除病变部位,用各种化学药物抗菌、抗癌、抗病毒、抗增生、抗衰老、抗纤维化等,以期直接消除实体病因、病灶。

关于中西医学谁优谁劣的问题,毛泽东曾做过这样的评价:“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中医言气脉,西医言实验。然言气脉者,理太微妙,常人难识,故常失之虚;言实验者,专求质而气则离矣,故常失其本。则二者又各有所偏矣。”可见,西医有西医的标准,中医也有中医的标准。我们不可以用西医的标准来评判中医的好坏和优劣,反之亦然。我们要牢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做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西方医学是由局部到整体,由分析到综合,在革命中建构,在革命中创新。而中医学是由表及里,由本及用,在传承中运用,在传承中发展。这是人类认识的不同领域、不同方法、不同道路,两者殊途同归。

本书编委会

201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