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史稿》诸王传序说:“国初开创,栉风沐雨,以百战定天下,繄诸王是庸。”清朝开国,太祖兄弟子侄及诸孙,无疑是领兵打天下的主要战将。这较之于前面历朝开国,都是一种独特的景象。
阿济格,太祖第十一子,也是嫡子,虽然没入同治国政的四大贝勒,也不如胞弟多尔衮那般盛名煊赫,但他对于清初的建国战事而言,仍是一位所向披靡、战功卓著的常胜大将。阿济格十多岁便骁勇善战,被授为台吉,二十岁时跟从三贝勒莽古尔泰征伐察哈尔部,追杀得其首领林丹汗望风而逃。
天命十一年,阿济格同侄儿硕托讨伐喀尔喀巴林部,再从哥哥代善征战扎鲁特部,都有战功,封为贝勒,颇受太祖宠爱。皇太极的继妃乌拉纳喇氏即豪格的生母,就是因为见太祖和阿济格不肯下轿,被下令休离。
天聪年间,阿济格随阿敏战朝鲜,连克五城;从太宗伐明朝,战绩斐然。大军会师锦州,逼近宁远,遇到明朝总兵满桂出城列阵,太宗想进击,诸贝勒以距城太近而进谏不可攻,唯阿济格认为未必,他迅速出击,大败明朝骑兵追至城下,激发畏缩的诸贝勒,不及披甲就上前冲杀,杀得明军死伤大半。
崇德元年,阿济格同饶余贝勒阿巴泰及扬古利讨伐明朝,从雕鹗堡进入长安岭,越过保定,接连攻克十余县,五十六战全部获胜,擒总兵巢丕昌等,俘获人畜十余万。
顺治元年,阿济格跟从摄政王多尔衮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李自成大顺军,封英亲王。又受命为靖远大将军,领兵三万,自山西入陕,追击李自成大顺军至湖广,“八战皆胜,克城四,降城三十八”(《清史稿·阿济格传》)。
《清史列传·阿济格传》记载:“自成走时,携贼十三万,并湖广襄阳、承天、荆州、德安守御贼七万”,二十万众被阿济格一路追击,丢城失地,最后的结果是:“自成仅以步卒二十人遁,斩其两叔父及伪汝侯刘宗敏于军,伪军师宋献策、总兵左光先等皆就俘。是役十三战,皆大捷。”
阿济格转战南明,乘胜追击,招降明宁南侯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总督袁继咸部的马步兵十万,相继占领河南、湖广、江西、江南的六十三城。
《清史稿·阿济格传》记载,顺治二年闰六月,皇帝下诏:“王及行间将士驰驱跋涉,悬崖峻岭,深江大河,万有余里,劳苦功高。”
2
阿济格胜仗上百次,获城百余,顺治帝赞其劳苦功高,但顺治之父太宗却对他是一边任用一边敲打。
天聪二年,太宗拿阿济格擅自主持其胞弟多铎的婚礼为由削去其爵位,并将镶白旗的主旗贝勒由阿济格易为多尔衮。
多尔衮给太宗打下的胜仗和城池未必有阿济格多,但阿济格从太宗那里得到的优待却比多尔衮少得多。崇德元年,太宗改元称帝,叙兄弟子侄军功,多尔衮受封和硕睿亲王,以瘸马给太宗当元旦贺礼、狎妓歌欢作乐与太宗对抗的多铎,也被“考核功罪,虽无大功于国家,以父皇太祖之少子封为和硕豫亲王”,而阿济格被封武英郡王。亲王本来要比郡王高一等,而多尔衮与多铎的亲王爵前加“和硕”二字,这比他们一奶同胞的哥哥阿济格高了两个等级。
阿济格进爵为英亲王,则是顺治元年即多尔衮摄政之后的事情了。多尔衮给胞兄进位,一是感激阿济格在太宗死后拥立自己;二是多尔衮初摄国政还需胞兄多帮衬,毕竟他还要面对来自肃亲王豪格、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甚至是胞弟豫亲王多铎等各个阵营的明枪晴箭。
就拿顺治帝嘉奖阿济格“劳苦功高”的诏书来说,虽是幼主的名义,但也是多尔衮对阿济格的拉拢。幼主继位,济尔哈朗同多尔衮辅政,济尔哈朗谕诰诸大臣,凡事先请示多尔衮,书名也以多尔衮为首。多尔衮独自专政。
3
在权力争斗面前,只有欲望的膨胀,没有亲情的温暖。即便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也是厚此薄彼。阿济格、多铎与多尔衮同母,多铎与多尔衮有矛盾,反与多尔衮的政敌豪格、济尔哈朗亲近,但多尔衮仍对多铎厚待,超过了对阿济格的感情。
多尔衮大权独揽、杀死豪格之后,构陷济尔哈朗与之谋反,罢黜其辅政,改授多铎。《清史稿·多尔衮传》记载:“多尔衮独擅威权,不令济尔哈朗预政,遂以母弟多铎为辅政叔王。”
多尔衮对阿济格,同太宗一般,也是边用边打。李自成逃遁,阿济格谎报已死,并不候旨班师。多尔衮要对其论罪,让大胜归来的阿济格直接回家候旨。
有人向多尔衮密报,阿济格在军营称侄儿皇帝为“孺子”。多尔衮给随征都统谭泰等传话,要他们收集阿济格的罪行。谭泰何人也?他原为拥立豪格的正黄旗大臣,后得多尔衮信任,日益纵恣专横,与昔日战友索尼、鳌拜变成了仇敌。
谭泰不敢妄动,不敢像何洛会诬陷故主豪格那般对待阿济格,毕竟人家和新主子是亲兄弟。谭泰也为自己打算,此次出征大获全胜,如果主帅受罚,自己搞不好弄一个连坐,也是有功反受累。骑墙派和投降派虽无原则和情义可言,但为了自己的那点儿蝇头微利,也会锱铢必较。
谭泰不报,但多尔衮有办法,给阿济格弄了一个出师贻误战机、谎报军情罪,将其降为郡王。阿济格的亲王还没过两年瘾,就被摄政王弟弟罢免了。其爵位降级,俸禄减少,还被处罚白银五千两。
当然,多尔衮还得充分利用哥哥的军事才能,毕竟打虎亲兄弟,只有兄弟们在前线浴血杀敌,才有利于自己在朝廷擅政独专。不久,多尔衮就恢复了阿济格的亲王爵位。顺治五年,阿济格被封平西大将军,出兵镇压天津、山东曹县一带的抗清队伍。在这一年冬天,原来向他投降的大同总兵姜瓖,趁多铎病故、多尔衮患病,倒戈反清。阿济格带红衣大炮急赴大同,围剿的同时,对姜瓖劝降,若能悔罪归诚,仍将“照旧恩养”,却不奏效。阿济格遇到了难啃的骨头。多尔衮率端重亲王博洛、承泽亲王硕塞、多罗亲王满达海,连同阿济格继续作战。
六亲王战一降将,孤城困守大半年,最后是诸王荡平了山西大部,阿济格围困大同,大同城内已经没有吃的了,“兵民饥饿,死亡殆尽,余兵无几”,守将杨振威等斩杀姜瓖及其兄弟首级,献城投降。这一战,成为常胜将军阿济格战史上的尴尬。他入城后,恨城内兵民固守,下令屠城,除杨振威的官兵家属外,“官吏兵民尽行诛之”,“隳其城睥睨五尺”,邻近各府、县等亦遭屠戮。阿济格索性将大同城墙毁后才还师。这一事件,史称“大同之屠”。
战大同时,阿济格家中两妃病逝,多尔衮命他先回,阿济格谢绝:“予不希富贵,但丈夫重名誉,欲佐命效力。俾后世垂名史册耳。顾以妻死弃大事而归乎?”(《清史列传·阿济格传》)
阿济格真的是不求富贵而重名誉吗?大同一破,阿济格便以军功盖世,向多尔衮提出,要济尔哈朗、多铎的“辅政叔王”的位置。《清史列传·阿济格传》记载:“辅政德豫亲王征流寇至望都,潜身僻地,破潼关、西安,不歼其众;追腾机思,不取其国。功绩未著,不当优异其子。郑亲王乃叔父子,不当称‘叔王’;予乃太祖之子,皇帝之叔,当以予为‘叔王’。”
孰料,多尔衮并不因为阿济格已是自己仅存的同胞兄弟为念,反而斥责其狂妄:“德豫亲王薨不久,何忍出此言?曩者令尔征流寇,德豫亲王征江南,尔逗遛边外。德豫亲王乃破流寇克西安,平定江南、河南、浙江,追腾机思,败喀尔喀二汗兵,功较尔甚多,且原系亲王,尔原为郡王,其一子吾养为子,一子袭王爵,何为优异?郑亲王虽叔父子,原系亲王,尔安得思越分,自请为叔王?”
阿济格请封叔王遭拒,于是提出扩建王府,又被多尔衮警告,称他在外征战时擅给官员晋级、私授职官,还与其他郡王私赠财物,因功而“姑免治罪”。结果阿济格扩建王府不成,反被多尔衮禁令:“嗣后勿复预部务、接汉官。”阿济格有功未受赏,反被削权。
4
阿济格的军功大,但“剽悍少谋”,是一个遇事不考虑、有权欲却不谙权谋的赳赳武夫。太宗在世,睿王摄政,都是利用他四处征战,攻城略地,但只要他有微末罪过时,便马上给他一记狠狠的耳光。阿济格却记不住教训。
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强调:“福临以冲龄践祚,奠定中原,征服华夏,其所以能成大业者,皆群臣襄赞之力也。当时宗室懿亲,僇力行间,栉风沐雨,勤劳佐命者:如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英亲王阿济格、郑亲王济尔哈朗、敬谨亲王尼堪、端重亲王博洛、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等,其殊勋茂绩,诚可为开国之大人物。”但是,他还写道:“阿济格举动荒谬,犹欲摄政,其死宜也。”
顺治七年十二月,阿济格乘多尔衮病死之机,欲谋乱夺政。《清史列传·阿济格传》记载:“摄政王薨于喀喇河屯,王赴丧次,即归帐。其夜,诸王赴临,王独不至,而私遣人至京召其第五子郡王劳亲以兵迎胁摄政王所属人附己。诈言摄政王悔以多尔博为子,曾取劳亲入正白旗;又怨摄政王不令豫亲王子多尼诣己,诘责豫亲王旧属阿尔津、僧格,且讽端重亲王博洛等速推己摄政。至石门,上迎丧,王不去佩刀;劳亲兵至,王张纛与合队,左右坐举动甚悖。摄政王近侍额克亲、吴拜、苏拜等首其欲为乱,郑亲王等即于路监守之。”
阿济格精心谋划,急欲摄政,却是误入网中不得脱。顺治帝好不容易摆脱被摄政的折磨,而济尔哈朗等亲王不再愿受摄政王排挤,自然不会让新的武夫当国。阿济格虽有彪炳军功,但已不是拥有重兵的主旗亲王,对顺治和济尔哈朗而言,在多铎、多尔衮相继死去之后,他只是一个隐患,却构不成绝对的威胁。
顺治七年十二月,议政王大臣会议给阿济格夺爵定罪,将其幽禁,籍其家,诸子皆黜为庶人。阿济格不仅没有收敛,反而益加狂暴无礼。
《清史列传·阿济格传》写道,阿济格被幽禁后,顺治帝赏了他三百妇女服侍,还有不少僮仆、牲畜、金银和其他物品。但是王大臣们报告,说他在监房内私藏四口大刀,暗掘地道,准备越狱。这是真是假,都是其他政敌王爷们的报告。对手们要敦促顺治帝对自己的亲叔叔痛下杀手,自然会挠着皇帝心头痒痒:“阿济格前犯重罪,皇上从宽免死,复加恩养”,而阿济格不思悔改,“罪何可贷?”骨肉伤残,亲情浇薄,早已成为了权力场上血色的常态。
第二年十月,诸王以阿济格在狱中举火要烧监牢,奏请应立即处死。顺治帝令阿济格自尽,赐死劳亲,除宗籍。至乾隆四十三年,才下旨阿济格的后裔皆恢复宗籍。皇权争斗的现场只有血色的较量,没有血脉亲近的温情,其背后更是阴冷的虐杀。顺治帝迅速处理完阿济格的密谋事件,无疑是即将清算多尔衮(包括多铎)所谓摄政罪行的一次练兵和公开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