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婴儿行为心理:人类最本真的行为反应

谈到心理学人,心目中差不多都有这样一个观念:行为主义和本能的存在是根本对立的。就像有的人对我说:“你不是行为主义的奠基人吗?假如你赞成行为主义,那么你一定不承认本能了?”我相信,有很多人的想法和这一样,他们认为对本能的否定就构成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本质就是对本能的否定。

其实他们不知道,本能的研究和行为主义的主张并没有必然冲突之处。因为假如有本能,它也是指一种行为而言,并非是指和行为主义完全不相容的意识层面。行为主义者认为,本能是一种非习惯行为。既然是一种行为,那便是可以完全应用客观的观察方法的,所以行为主义者承认本能的存在,但不会定义它。同样,一个主张本能的人也有成为行为主义者的资格。其实,我说这些就是要告诉大家,行为主义不排斥研究本能,而且,由于婴儿的本能体现最明显,所以,行为主义者会以婴儿的本真反应为起点来探索人类的行为和本能。

1.人类幼儿研究的阻力

在区别人的非习得资质与习得资质的问题上,我们必须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生活史才可能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这意味着我们要从一个孩子的幼儿期开始观察。过去的20多年里,我们已经收集了除了人类幼儿之外的大量动物幼仔的实验数据,我们对这些幼仔的观察、了解也远远超过了对人类自身的了解。受制于我们的社会环境,我们对于婴幼儿的研究存在着很大的阻力。人们能够接受世界上每天有成千上万的儿童挨饿,能够接受他们在贫民窟或者污秽的娱乐场所成长,却不允许让行为心理学家展开对婴儿的实验。如果我们尝试展开这样的工作,就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判。

过去,我们曾观察过幼鼠、幼兔、幼猴还有幼鸟等各类动物的成长,几乎是每天都在陪伴这些动物成长,这些研究也让我们对动物的非习得资质与习得资质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实验结果表明,单凭观察,一个人根本不能区分出一个复杂行为中哪些是习得资质,哪些是非习得资质。这些研究给我们日后研究幼儿铺垫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可以从中积累出一套方法。但若是天真地以为对其他动物的研究结果可以适用推及到其他种类的动物身上,就会站不住。有些动物生来就有厚重的皮毛,行为反应也非常复杂。一个豚鼠出生3天后,就不用再依赖母亲了,而一个白鼠,因为诞生时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它需要等到30天左右,才能从母亲的照料中独立出来。虽然这两者都属于啮齿动物,但出生资质却如此不同,这也表明,通过对低级动物的研究所得出的实验结果来解释人类的行为,是多么幼稚的想法。

然而,我们的社会环境是不会轻易允许我们对幼儿进行观察、研究的。我们坚信,在一个孩子没有生病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临床的研究,会令孩子的父母变得激动起来。而你所说的一切关于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在孩子的家长面前也会不值一提,这就令我们的工作开展困难重重。然而,我们并非在这方面没有做丝毫的争取,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里,感谢约翰·霍普金斯的院长威特里奇·威廉斯博士的宽容大量,还有哈里特·兰恩医院的内科主任医师约翰·霍兰,我们终于得到了一次研究机会。当然,这种研究方式会经过一些“包装”,我们对婴儿的行为心理的观察,是围绕我们对这个医院里出生的一切婴儿的日常护理工作展开的。

当然,我们在对婴儿进行研究之前,需要进行相当程度的训练,包括生理学方面的,动物心理学方面的,还要在育儿室里接受实际的照料训练,这样才能在日常中照顾好婴儿的生活。

2.妊娠期的胎儿活动

根据M.闵科夫斯基在苏黎世大学的胎儿观察描述,一个婴儿在3个星期左右,就会有心跳现象,大约2个月的时候,头部、躯干和四肢部分就有了明显的活动迹象,它们呈现出来的往往是缓慢的、不对称的、不协调的,且幅度较小。到了第5个月的时候,婴儿的胃腺开始作用。

事实上,胎儿在宫内的位置对孩子出生后的行为也会造成影响,并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孩子为了适应宫内的成长空间,会让自己的身躯合拢起来。这时,胎儿的背部弓起来,头也前屈得很厉害,下巴几乎与胸部贴合了,大腿朝腹部收缩,膝盖成弯曲状,双臂或交叉放在胸前,或平放在身体两侧。孩子的姿势会根据在子宫内的位置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胎动是妊娠期免不了的,但不会影响婴儿在宫内呈现出的常态姿势。

3.有趣的幼儿“本能”

通过对百名婴儿从出生到一个月的日常观察,还有对部分婴儿进行的一年的生活观察,我们发现了以下关于非习得反应的一些情况:

打喷嚏:这个反应在婴儿出生时就以成熟的方式呈现出来,婴儿的喷嚏与成人的喷嚏呈现方式并无二致,并且打喷嚏将会伴随人的一生。之所以将其列为非习得反应,是因为习惯因素对它的形成的影响力太小。我们没有尝试过建立起关于打喷嚏的条件反射实验,所以一个人能否通过除嗅觉刺激以外的其他刺激来激发打喷嚏的反应,我们无从得知。但是,在对婴儿的照料过程中,我们发现,将婴儿从阴凉的房间送进较热的房间时,还有将室内的婴儿抱到室外时,他们都会出现打喷嚏的现象。但是,这也仅仅可能是婴儿嗅觉的敏感,因为在两种不同环境下,空气质量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打嗝: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般不会出现打嗝的情况,迄今为止,我们最早发现的打嗝现象是从一个婴儿出生6小时后开始的。在出生7天后,我们就能够轻松地捕捉到婴儿的打嗝现象。通过我们的生活常识可见,打嗝这种生理反应,是几乎不可能建立起条件反射的。事实上,打嗝是因为胃部充满食物,从而对横膈膜产生压力所致。这也算是非习得的反应之一。

啼哭:啼哭的产生受制于呼吸作用的建立,刚出生的婴儿有时候不会呼吸,为此医院有时会把婴儿浸在冰水里,这时孩子出现了啼哭现象。

啼哭只是针对婴儿所说的,我们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发现,婴儿差不多只有在感到饥饿或者受到有害的刺激时才会啼哭。被粗暴地触摸、接受包皮切除手术或者受到威胁时,婴儿都会产生啼哭现象。

当然,我们也尝试通过其他方式来了解,一名婴儿的啼哭究竟是否会让育儿室里的其他婴儿也产生啼哭,结果表明,这是不成立的。为了使得实验过程更有可控性,让啼哭成为一种可以随意调用的有声刺激,我们制作了一个婴儿啼哭的留声唱片。我们先将声源放到一个熟睡的婴儿耳边,结果婴儿没有出现啼哭现象。再接着,我们又把声源放到一个醒着的但状态非常安静的婴儿耳边,同样,婴儿也没有出现啼哭现象。考虑到除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上的有害刺激,其余现象都不足以令孩子啼哭,我们就可以下结论,饥饿和有害刺激是引发啼哭反应的无条件刺激。

撒尿:这个行为是从孩子出生时就有的。无条件的刺激始于有机体的内部,婴儿在诞生初期,他们的撒尿行为都是由膀胱中的尿液压力刺激所致。事实上,要对一个婴儿的撒尿行为建立起条件反射是非常需要耐心的。当然,等到他们稍微长大一些,也就是在出生后的第三个月起,我们只要稍微花点工夫就能让他们建立起条件反射。我们可以在这个阶段定期检查婴儿的尿布,如果时隔半个小时发现婴儿的尿布是干的,我们便可以将孩子放到尿壶上,以便建立他们的条件反射。重复几次,条件反应就可以达成。

排便:排便的功能是天生的,排便的反应大多是为了降低结肠里的压力而产生的。为了印证这个说法,我们可以将一支医用体温表塞进肛门里,结肠受到刺激后,多半会引起排便反应。

早期眼球运动:婴儿出生后,让他们平躺在婴儿床上,将头部水平安放,他们的眼睛会自然地朝有光的地方看去。刚生下来的婴儿是不能做到随心所欲地控制眼球运动的,他们的双眼需要先适应左右运动,过一段时期后,才会出现上下协调运动。等到他们完全适应全范围的运动时,我们再将照明灯朝着孩子的脸打转,他们的眼睛就会随着灯光绕圈。

微笑:微笑最早出现于对运动感觉的刺激和触觉的刺激,一般情况下,在出生后的第四天就可以看得到。当我们把婴儿喂饱后,触碰其身体的某个部位,例如生殖器或者乳头,婴儿马上会产生微笑的无条件刺激,在婴儿的下巴下面或屁股上面挠痒,并慢慢摇晃他,也很容易产生无条件刺激。

随着婴儿一天天长大,这种无条件反射就会转变为条件反射,大约在婴儿出生30天后就能测试到。这时候,当实验者露出笑容或者对婴儿讲些孩子气的故事时,婴儿便会微笑。当然,有很多婴儿条件反射的首次出现时间要晚一点,通常在40—80天之间。

阴茎勃起:这种现象在婴儿出生之时就有可能发生,并且会贯穿一生。引起阴茎勃起的刺激源头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孩子出生时大人对其生殖器的抚摸或者无意识的憋尿行为都有可能成为阴茎勃起的主要刺激,这时候的刺激属于无条件反射。随着婴儿的成长,这种无条件反射也会转变为有条件反射,就像成人通过视觉刺激或者触觉刺激就能勃起一样。所以,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能通过一定的刺激替代物,例如词语、声音、视频等来促进或者加强情欲高潮。

人究竟在哪个年龄会让勃起成为一种条件反射呢?这个问题至今没有确切的解释,不过自慰这种行为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据实验表明,年龄只有1岁的小女孩儿也会发生自慰。这名女婴当时坐在水盆里玩耍,当她抓起肥皂时,偶然用手指接触到了自己的阴道开口处,该女婴就很快放下了肥皂,并开始揉搓阴道,而且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而男婴也会出现这样的反应,据有关病例显示,有一名4岁的男孩儿会经常骑在母亲和保姆身上,当母亲和他一同睡觉时,他的阴茎就会勃起,并且会摆动和吮吸母亲的乳头,会把阴茎往母亲身上蹭。

手足的运动:当我们给婴儿的脚挠痒或者用一根火柴刺激其足底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大脚趾向上翘或外伸,而其他脚趾则向下缩或屈伸,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巴宾斯基反射”。另外,许多婴儿刚出生时可以实现成人无法做到的运动。例如,我们将他们脸朝下放在坚硬的地板上,他们能轻松地做出脸朝上背朝下的翻身运动,而且期间伴随着啼哭。他们把身子下面的双膝提拉,并普遍地收缩肌肉,然后让肌肉放松,慢慢地,一阵阵的痉挛使他们翻转,最后接近于身体侧躺。这种粗笨的反射要持续大约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才能结束,最后,婴儿学会用最少的肌肉力量迅速翻身。

寻乳:就是指用手指轻微碰触婴儿的嘴角或者脸颊,他的头就会转向受刺激的那一边,而且还会伸出舌头想要吸吮东西;再一个意思就是将婴儿抱在妈妈怀中,他就会自动寻找妈妈的乳头喝奶了。寻乳反射一般在孩子3—4个月大、眼睛可注视物体时会消失。

吸吮:就是指把手指或妈妈的乳头放进婴儿口中,不需要经过别人的教导,婴儿就会自动去含住东西并有规律地吸吮。婴儿做这样的反射动作,也会自主找寻乳头的位置,自动吸吮奶水,达到身体所需的营养。这个条件反射一般是在婴儿6个月后消失。

惊吓:惊吓反射是指受到突然出现的响声或动作的刺激,例如将婴儿头部稍微抬高然后突然放下,或突然发出较大的声音时,婴儿的四肢及手指会伸直并向外张开,该动作的目的是自我保护。惊吓反射大概在婴儿处于3—4个月时消失。

踏步:踏步反射是指,当实验者用手撑在婴儿腋下使之处于直立状态,并让婴儿的脚接触地板、身体轻微前倾时,婴儿就会有双脚左右交互行走的动作,就好像走路一般。这是原始步行的反射动作,这种反射大约在婴儿2个月的时候就会逐渐消失。

眨眼:当新生儿的眼睛被碰到,或者是一阵风吹进婴儿的眼睛时,他就会自然地闭起眼睑。但是,当一个快速飞过的球或剧烈晃动的手出现在他的视野,并晃过他的眼睛时,他却不会“眨眼”。通常情况下,新生儿出生100天之后才会出现眨眼反射,而这种眨眼发射会伴随人的一生。

4.“本能”作为术语的尴尬存在

以上诸多实际的观察、论证有理由让我们充分相信,“本能”作为解释人心理学名词的概念,已经不能再被继续容纳了。在对婴儿早期成长过程的观察中,我们就已发现,甚至在很多简单的动作中,都已经存在着习惯因素的作用。而当我们对照詹姆斯的本能理论还有他列举出的“本能表”,或者其他类似的“本能表”时,我们就会发现,婴儿在他们列举的这些所谓的“本能”行为尚未出现时,就已经是习得反应上的高才生了。既然习惯的因素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参与到了婴儿的行为反应中,那么詹姆斯的本能表里的行为,又怎么能当作非习得的资质来理解呢?

我们在对婴儿成长过程的观察中发现,他们的每种行为都有一段生发史。微笑虽然从孩子出生后就开始出现了,但是很快,它就能建立起条件反射。比如一见到母亲就会笑,而后对声音刺激、图片刺激也会做出反应;再长大些,可能会对某个词语,某种生活情境做出微笑的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笑的对象,与谁在一起,都会决定我们笑的反应。脱离了早期的训练而奢谈本能,这是有悖于事实的。

另外,在一些教育宣传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让孩子发展他们内在的天性”、“自我实现”“自我表现”“野性”“挖掘孩子的潜能”等诸如此类的短语,这些词语对公众有很强的误导作用。事实上,这种带有误导性质的词汇也是由孤僻的、漠视环境作用的喜欢捕捉自我意识的人发明出来的。像“意识流”、“潜能”、“本能”,发明这些词语的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正试图把人从自然、社会环境中剥离出来,希图人到自己的个人世界里去理解整个世界。人作为一个接受刺激,并对刺激做出反应的有机体,离开了环境的作用,就像是种子失去了生发的土壤。也就是说,离开了环境作用的个人习惯的建立,根本不可能达成。人与社会之间缺乏有效的刺激,就会令人丧失很多功能。个人的语言、记忆、运算、逻辑、情感、秩序,都会在世界的荒原中逐渐坍塌,直至消亡。如此,传统心理学的建设根基就被摧毁了,因为他们是那么喜欢用“内省”“本能”这样的词汇去探讨心理学,并强调人从出生就具备一切后天习得的资质,但却对环境、刺激——反应的作用机制视而不见。

一切复杂的行为都是在简单反应的基础上受环境刺激的作用而生发出来的,为了方便大家清晰把握这一行为心理学理论的中心原则,我们现在引入“活动流”的概念。

5.非习得性资质

我们对人类非习得资质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对于婴儿进行出生时以及出生后的阶段观察,我们能够从中发现所有已经在临床神经学里建立起的信号或反射,例如膝跳反射,瞳孔对光的反应,以及其他神经反射机制。婴儿降生后,出现啼哭现象,而后才会产生呼吸、心跳还有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有脉搏的跳动。顺着消化系统,我们发现了吮吸、舌部运动和吞咽的现象;饥饿时会出现痉挛现象,消化过程中腺体反应,还有排泄。至于微笑、打喷嚏、打嗝行为,部分是受消化系统控制的。

还有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呈现出的躯干活动。我们将会发现,婴儿的手臂、手腕、手指无时无刻不处在活动的状态中,他们的双腿、脚踝、脚也同样如此,即便是在睡眠中,受到外部些许的刺激,也会产生活动。其他的活动诸如眨眼,伸手抓取,爬行、站立、坐直、走路、奔跑、跳跃等,在这些运动中,人的观察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很难从中区别出哪些活动是非习得的,哪些活动是经受训练和条件反射形成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婴儿早期的活动中,大部分的活动都是因为结构生长变化的缘故造成的,少部分的是经受训练和条件反射形成的。

6.婴儿因何啼哭?

为了弄清楚这一问题,琼斯夫人组建了一个实验小组,在这个小组内,共有9名儿童,他们的年龄从16个月到3岁不等。这个实验是赫克希尔基金会里进行的,实验者暂时安排这些孩子住在那里,这些孩子之前一直在家庭里抚养。琼斯夫人对9名儿童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的时间是从孩子早晨醒来,直到晚上入睡为止。琼斯夫人的记录非常仔细,不仅记录了对孩子每次微笑的观察结果,还对他们的每一声啼哭都做了记录,同时也记录了哭泣与微笑的准确时间,以及哭泣和微笑对孩子行为产生的后果。

琼斯夫人经过观察,在没有发表这些观察结果时,向我提供了实验的过程记录,根据儿童啼哭的次数,对引起儿童啼哭的情境进行了排列,列表如下:

(1)被迫坐在马桶上时,他们会哭泣。

(2)把他们的玩具给拿走后,他们会哭泣。

(3)给他们洗脸时,他们会哭泣。

(4)让他们单独一个人在房间中时,会引起哭泣。

(5)当大人离开房间时,他们会哭泣。

(6)没能成功地将某种东西玩到令自己满意时,他们会哭泣。

(7)想和大人或其他孩子玩,但没能做到,或者在自己玩的时候,没能让他们看着自己并和自己交流时,他们会哭泣。

(8)穿衣服的时候会哭泣。

(9)让大人抱起自己,但这个愿望没能实现时,他们会哭泣。

(10)脱衣服引起哭泣。

(11)洗澡引起哭泣。

(12)当鼻子被大人擦洗时,他们会哭泣。

其实,引起哭泣的情境很多,超过100种,我们上面所罗列的这12种,不过只是引起这类反应的常见情境而已。对于孩子在这些情境中所做出的反应,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无条件的或者条件的愤怒反应,如(1)(2)(3)(6)(10)(11)(12)。另外,关于(5)(7)(9)这几种情境的反应,我认为应该属于爱的条件反应中接近悲哀情境的某种东西。也就是说,这种悲哀情境消除了儿童对物体或人所形成的依恋,使他们失去了可依赖的人或物,于是,反应出现了。琼斯夫人指出,在许多情境中,孩子们的哭泣行为,与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的恐惧反应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大人让孩子们从滑梯顶端滑下,而他们只是站在台子上等。在上述分类中,(4)和(5)两种情境应该说是含有一些恐惧的反应成分的。

当然,对这些反应进行分类时,还应该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啼哭的原因。啼哭也可能是机体的一些因素引起的,比如当儿童感到饥饿、困倦、腹痛,或者遇到其他一些类似的情况时也会啼哭。琼斯夫人在对儿童进行大量观察和跟踪后发现,很多时候,孩子啼哭发生于上午9点到11点之间,因此她认为,此时孩子啼哭的原因,跟这一时间段孩子机体内部的原因有很大关系。基于此,该研究机构在午餐以前,为幼儿安排两段休息时间。这一安排,使得由机体因素产生的幼儿啼哭次数大大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