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爱的本质 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爱

每个父母都会说:“我很爱我的孩子!”没错,你认为你付出了时间和感情,你从心里爱你的孩子。但是,你思考过自己爱的方式是否恰当吗?你的爱会给孩子造成什么影响?他的未来会因为你所给予的爱走向何处?

关于这个问题,行为心理学研究者用大量事实告诉大家,家庭中的爱会对儿童造成怎样深远的影响。当我们了解了爱的本质后,才能学习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去爱孩子。很多父母对婴儿期的孩子十分宠爱,时不时地去亲吻、抚摸他们,孩子在这种刺激下,也会回报以父母所乐见的反应。

但行为心理学者认为,成人的这种行为对儿童并没有好处,婴儿期的溺爱将会让孩子产生极强的依赖感,这种习惯还将伴随其一生。其不仅影响儿童成年后的职业前景,还会影响到他的婚姻和谐。因此,行为心理学提倡用恰当的方式去爱孩子,这才是对孩子的真爱,否则,就是一种无法弥补的罪恶。

1.润物无声的家庭影响

对这样的一个事实,我想大家都应该清楚或者承认,在新生儿出生后所能做的事情,大家都会感到很惊讶,相反,人们并不会去在意婴儿所不能做的事情。其实,在我看来,大家对新生儿的惊异大可不必,他之所以能做那些事情,纯属天赋官能使然。事实表明,新生儿身上所具备的能力,在一些动物身上一样具备。我们曾为此做过新生儿和猴子的相关实验,实验观察显示,只要是新生儿能做的事情,刚出生的猴子也能做,而且,猴子所做的许多别的动作,新生儿是做不到的。另外,一个月之后,猴子已经能做许多技巧性动作,但是,与它同时期出生的婴儿则不能,甚至要等到他到多年之后才能做到。

关于儿童的天赋官能,我想在这里和大家做一个探讨。在对儿童的观察中,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即便发生在儿童身上一个很简单的反应,如呼吸、手足运动,或者哭与笑,等等,都能从中看出你施与他的训练,对他造成的影响。也就是说,儿童之所以会对事物发生某些反应,其背后的关键在于,一个家庭中每天都发生了那些事情。

或者,大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认为出现这种现象和遗传有关,而它可不可以被称作“本能”。其实,所有这些表现并不在父母的全然掌控之内,因此,我们能说它是单纯的本能吗?当然,大家肯定会说,这些事物跟所谓的教养方式没什么关系。我相信对于这种观点,旧式心理学家们一定会表示赞同。而我们行为主义者也一样,在最初研究这一问题时,也认为其中有些活动是秉承了天赋,但经过大量实验观察之后,它并没有为我们带来切实的证据。因此,我们不得不相信,上面所提到的那些儿童的行为是环境使然,是养育者给予的影响,而非所谓的“本能”。

也就是说,个体在后来所呈现的很多行为反应,都与早年他所受到的训练和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所以,我们认为过去父母对孩子的养育,就是延续了他的父母对他养育的方式而养育自己的孩子。而这必然是有意将孩子朝向某个方向去引导。对此可以做这样的比喻,一株小树苗,我们把它放置在阳光充足的窗口,小树苗就会向阳而生。这其实就是我们借助了环境之力,改变了生长的正常方向。再比如,在野外种一棵橡树,然后把一个重物系在树枝上,那么这颗橡树的幼枝在生长过程中肯定会变得弯曲而下垂。同理,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从最初的教养培育就会有所指,所以孩子的行为活动必然受其影响。而这种倾向影响一直延续下去。所以“上梁不正下梁歪”的说辞不是没有道理的。对于孩子,我们每天让他朝着我们的意愿生长着,直到他离开。但即便如此,我们对于在之前施与他的那些东西,已经根植于他的内心,因此,他就算不在父母身边,那些影响也会依然存在,在很多方面的行为指向发挥着效用。因为父母亲的长期影响,使得孩子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这些在日后很难改变。因此说我们的孩子基本上是依照我们的样子而长成的。

而孩子未来的职业,在很大程度上也不是他自己选择的,而是他父母的决定。即父母对他的生活方式的指导,决定了他的职业选择。即便对某一职业并不满意,但因为受到父母的影响,他可能到最后还是会选择它。当然,在这里我们需要排除由于身体不健全造成的无法满足自我选择条件的残疾人,这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内。

现今学校中流行的是,从内发论角度发展儿童心智的方法,这一观点是由杜威教授和一些教育家倡导的。他们认为儿童的一切活动机能、才智基础都潜伏于他们的内心,所以想要对他们进行培养,必须等到它们出现之后。

而这与我们的观点恰恰相反,在行为主义者看来,这种学说危害性非常大,因为它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使我们失去对儿童的早期培养的机会。其实,教育从一开始就不是这样的情况,每一个人在他未来的职业选择上也不会是现在这种情况。目前有很多大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并不确定,在我们所掌握的资料中,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处于这种现状,甚至在数以千计的大学生中,仅发现一个关于求职的案例,这名大学生对自己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做出了选择。而更多的人却没有做好思想准备,他们只是一味地等待机会的降临。机会到了,从事什么职业都行,而至于兴趣才能先放在一边。所以,在行为主义看来这很不应该,为什么他们不能在12岁之前就选择好职业?

对于所谓的自内发展,行为主义者是不相信这一观点的。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极其浅显的道理,只要一个孩子身体健全,具备基本的运动功能,我们就可以对其开展“造人”工作,而无须其他材料。我们既可以造就一个才能出众之人,也可以造就一个惹是生非的混蛋或者冷面杀手……

关于那些普通的、一般性的行为,我们可以从自己的儿女上进行观察,但对于不能直接观察到的行为,也即一个人的“人格”“性情”“才能”“气量”,该如何研究呢?另外,我们又如何去研究他的精神上的构造、特性,还有内部的情绪生活呢?

先以“恐惧”“胆怯”为例来加以解释。我们知道,新生儿之所以产生恐惧,不外乎这两种:其一,突然间失去凭借;其二,听到强烈的声响。除此之外的一切恐惧,都是人为造成的。而关于此,绝大多数父母并不愿意承认。我们不妨想一想,有多少父母会让孩子独自待在暗室,有多少父母不会不告诉他躲避动物、生人和环境,他是否是胆怯和害羞的?而父母的这些教养方式,是不是使孩子变成了一个在陌生人面前和陌生环境中畏首畏尾的习惯?这些又对于孩子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一些小孩喜欢耍性子,脾气暴躁,之所以如此,其实只是一种很简单的情境所致,那就是束缚他的运动。例如,抓住他的手脚使他动弹不得。而婴儿在其他一些情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不良情绪,也是家庭所致。父母可能不会想到,当给孩子穿衣服时,把衣服紧紧套在孩子的头上,抓住他的小手不让动时,或者为了惩罚孩子将其放在旮旯处等,都会在不知不觉中使孩子产生易怒、暴脾气的性格,造成他在日后很容易被环境束缚的局面。

另外,关于儿童示爱的行为该如何解释呢?难道也可以认为这不是“自然”“本能”爱他的母亲?能引发孩子示爱反应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抚摸或轻触其皮肤、嘴唇、性器官及相似的部分。而至于这件事谁去做,之于婴儿关系并不大。谁在做,他就会“爱”谁。这也是一切爱形成的模型,包括父母之爱,夫妻之爱。不管你是否相信,事实就是如此。很多爱的反应,是社交必需的体现,然而,父母们并不清楚这些。他们不知道自己抱着孩子亲吻、摇晃、抚摸时,将一个在未来完全不能应对其所置身于其中环境的人造就了出来。

2.养育孩子的误区

在养育儿童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方法缺陷。事实上,在家庭中,我们生养孩子就是为了“享受”拥有他们的乐趣。我们生下一个孩子,会从他那里找到各种可为我们带来愉悦的事情。而我们的爱心也好像找到各种方式表现出来。男女青年相遇相爱,然后结婚蜜月,但蜜月期对于他们而言显得那样短暂,所以满溢的幸福和快乐需要找到另一种方式延续,于是,爱自己的孩子便成了让爱延续的方法,而且这种爱会一直延续下去。现在年轻的母亲尤其如此,尽管她爱着她的丈夫,但为了生活丈夫要外出工作。可她的内心充满了爱,她要想方设法将它表现出来,那怎么办呢?于是,她将“爱”和“吻”投向了孩子,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将爱表现了出来。

前段时间,我曾同两个男孩以及他们的母亲、祖母、保姆一起乘车外出,两个男孩的年龄分别是4岁和2岁。在2个小时的路程中,两个孩子简直就是在不断地被吻中过来的,其中一个被吻了32次。其中他的母亲吻了他4次,保姆吻了他8次,剩下的20次都是他祖母吻的。而另一个孩子也一样被大人们吻了一遍又一遍。

亲吻孩子这种事,由古至今,绝大部分家庭都存在,这是一种流行的习俗,尽管我对大家说这种行为对孩子会产生很大的危害,但疯狂的家长们不但不有所醒悟,还认为我的观点是错误的,对此不屑一顾,更有甚者发表社评文章进行批评。

不让家长亲吻孩子,并不代表行为主义者是冷漠的、天生缺乏情感的铁石心肠,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是出于对孩子未来发展的考虑。因为一个被亲吻过度的孩子,在他未来的人生之路上,的确埋伏着诸多阻碍之石,对其向前行进发挥极大的阻碍作用。我知道,大家对我的观点尚不能理解,那么,在明白它的害处之前,我想跟大家谈一下爱是怎样发生的。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只有一种刺激能引起新生儿爱的反应,即抚摸他的肌肤。被抚摸的部位感觉越敏锐,其所反映出来的状态就会越明显。身体中耳朵、后颈、嘴唇、乳头以及性器官是比较敏感的。如果婴儿一直哭个不停,只要对这些部位进行抚摸的话,他就会慢慢安静下来,甚至露出微笑。通常,看护孩子的大人都是从无意间碰触到婴儿的敏感部位后,发现这个方法可以使孩子安静下来。在看护婴儿的过程中,父母或是保姆会将孩子时而举起来,时而摇动亲吻,时而将他放置在自己的膝盖上逗乐。像这样一些爱抚的举动,对于婴儿的肌肤都会产生轻微的刺激。甚至,有些大人会爱抚婴儿的性器官,使他安静下来。等到孩子稍大后,受到类似轻拍、晃动身体这些爱抚后,他会发出哧哧的笑,甚至,张开双臂意图接受大人的拥抱。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和情绪性的行为一样,儿童爱的生活,在初生时是非常简单的,就是抚摸他的肌肤。至于别的刺激都毫无效用。因此说,对于孩子而言,不论是他的父母还是其他的人,都无所谓“本能”的爱。换言之,一切的爱,包括两性之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所建立的基础就是这样简单。有太多父母过于看重他们人为制造的情感。因此在他们看来,行为主义者的主张对亲子间神圣而甜蜜的关系,是一种极大的侵犯。

大多数人认为,父母需要以那样的方式来爱孩子,而孩子也应该回以同样的方式爱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一种自然的爱的互动。真的是这样的吗?事实并非如此。比方说,父母因为有事不得不离开他的孩子3个星期,这个孩子刚刚9个月大。当他们离开时,孩子依依不舍,发出喁喁之声,并试图用双手抓住他们,可见,孩子与父母的深爱之情。然而,3个星期之后,当他们回到家中时,孩子对他们的反应就像见到陌生人一样,反而对朝夕陪伴他3个星期的保姆十分亲近。因为,在父母离开的这段时间,保姆对他的爱抚、轻拍,以及将奶瓶放在他的嘴唇上的一系列活动,使得孩子的爱转移到了保姆身上。由此我们相信,对于婴儿来说,只要那个人曾经抚摸及喂养过他,就可以让他对其产生爱。

自从那种摇轴的小床出现后,摇晃孩子睡觉的习惯,已经逐渐被看护孩子的父母淡忘。但是由于经济原因,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愿意购买那种摇轴小床,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亲是否还保有摇晃孩子睡觉的习惯是很难说的。相信很多母亲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在孩子刚出生时就对他加以训练的话,婴儿会很快养成自然入睡的习惯,而不需要别人的摇晃。这种情况那对于母亲来说是一件很称心的事,因为她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家务,或者别的事情。所以,撰写过养育儿童方法书籍的浩特博士指出,假如不想买摇轴床的家庭,采用早期训练孩子养成自然入睡的习惯方法,是又经济又受用的办法。

其实,我们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做亲吻孩子的事情,在他睡醒时,可以从床上把他抱起来亲吻他,或者在孩子沐浴后,可以亲亲他胖乎乎的小身子、小脚丫。

所以,对于儿童的“爱”,行为主义者的观点是,儿童“爱”的长成也是家庭造成的。 “爱”是条件作用的产物,而造成条件反应的机会很多,贯穿于一天中的每一时刻。对婴儿肌肤的抚摸,和对着他的头顶敲击钢条没有区别;婴儿看到的母亲的面孔和关于兔子的经验也是一样的。如此,一个条件作用下爱的反应就形成了。无论是对他的母亲,还是对父亲、家中的保姆以及所有亲近他的人,都会产生许多爱的反应。这些爱的反应,就儿童而言,是不需要用什么“本能”的,更不用说什么“理智”“推理”去解释。

3.过分溺爱是一种伤害

或许说你溺爱孩子,你未必愿意承认。但我必须告诉你,绝大部分人都曾在婴儿时期被过分地溺爱过。为了让大家明了这一问题,我可以给大家展示对待婴儿做过的行为。所引发的结果是什么?我绝对不是危言耸听,父母溺爱孩子的后果是使其成为羸弱、不健全的人。

成人经常会抱怨身体不适,或感觉痛苦,等等。有时候,我会问他人一些经常感到焦虑的问题,比如,晚上是否会失眠?假如这些人跟我不见外的话,大都会说:“哎,不太好啊!”如果我继续让他说下去,他就会没完没了地抱怨:“我的消化力实在太弱了!”“我总是觉得很累!”“我经常头疼!”“我觉得我的肝脏不太好!”等等。如此多的不适,都是这些成人列举出来的,他们几乎能说身体每个部位都不适。

但事实上,这些人并没有被疾病缠身,也不需要看医生。现在医疗技术非常发达,如果真的得病,到医院后就能查出来。一个人如果在婴幼儿时期,没有被母亲养成依赖的性格,在他长大成人进入社会后,就只知道埋头工作,而没有空闲去关注身体的轻微不适。当我们全神贯注工作时,根本不会将注意力放到其他方面。试想一下,假如一个飞行员正驾着飞机穿行于大雾之中时,或者要在复杂的地形中降落,急需找到一个安全的降落地点时,对于中午应该吃什么这类问题是否还有时间考虑?

事实上,当工作无法进入兴奋状态时,懈怠的情绪就会让人觉得身体不舒服,好像得了病一样。在儿童时期,我们养成了及时汇报身体不适的习惯,而在婴儿时期,父母就非常关心我们的身体状况,比如胃肠、体温等,到了能用语言表达时,便会经常向父母报告身体状况,只要我们说自己不舒服,就可以免除很多麻烦。值得一提的是,当父母得知我们身体不舒服后,他们会高度关注和担心,特别是母亲。她冲在前面,为我们做着一切,成了我们的保护伞,以至我们可以逃开一切不想面对的麻烦。

然而,社会不同于家庭,那里没有母亲般的人为你无私无怨地做一切,我们需要在自己工作中尽心尽职,以至无暇关注我们的身体出现的一些小毛病,而不能像没有成年、待在父母身边时那么随意。有时候,当我们在家里觉得缺少关爱,会躺在床上装病,或者摆出一副颓然的样子。这样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家人关心你、呵护你。

在大多数美国家庭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下面我给大家展示一份因为溺爱的条件作用的孩子的写真:

一个孩子正在堆积积木,自己动手,学习控制他的环境。忽然他母亲走进房间,这个孩子立刻扔下正在玩的游戏,扑向母亲的怀里,爬到母亲的膝盖上,紧紧地搂着母亲的脖子。母亲也紧紧抱住孩子,并满心欢喜地亲吻他,爱抚他。这种情景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如果在这样一种情境中,母亲想要再放下孩子,孩子一定会大声哭闹,不肯让她放下自己。这时,在孩子眼里只有母亲对他的抚爱,其他的东西都无法再吸引他,包括刚刚还在用心堆积的积木。很多母亲,因为不忍心看到孩子哭闹,经常会趁着孩子没注意到她时偷偷离开。

现在家庭中,这种过度的爱已经成为一种风气。试着回想一下,你的孩子每天哭丧着脸叫“妈妈”的次数,你就知道我说的话是否正确了。在一个家庭中,每天都被几个不超过5岁的小孩子吵着喊“妈妈、妈妈!”父母用过度的条件作用造成的爱的反应,对孩子的成长而言绝非积极的。这些过分的爱的作用,对孩子的未来,不会有一点帮助。正是这种无休止的爱,剥夺了孩子学习技能所需要的时间,而那才是他将来应对世界的“本钱”。那些过多的亲吻和爱抚,掠夺了孩子征服世界的机会,是极其危险的做法。

母亲溺爱孩子的理由无非两点:一个是她承认的;另一个是她不愿承认的。她不愿意承认,是因为对其中的道理是否真实并不清楚;她承认溺爱,是她认为一个在爱的包围中长大的孩子,会成为性情温和,心地善良的人。而除此之外,母亲溺爱孩子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表达自己的爱。但这一点她并不愿承认。我认为,母亲对孩子的溺爱,源于她对爱的迫切地渴求,所以,不管她愿不愿意承认,溺爱孩子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性欲要求的反应,不然,她为什么那样喜欢亲吻孩子的嘴唇?当然,她一定要说自己溺爱孩子的理由是像她愿意承认的那样,那么,为什么不去亲吻孩子的额头、手臂,或者只是抚摸孩子的头呢?这些也足以能够表达她对孩子的爱意了,而孩子完全可以通过这样的爱抚,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家庭的温馨。

诚然,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退一步来看,认为母亲的亲吻是为了养成孩子温和善良的个性,然而,真的会如她所愿吗?前面论述过,我很难在被溺爱的作用条件下,看到愉快的孩子。从这个事实可以证明,溺爱不能带来母亲所期望的结果,而反倒是孩子经常哭闹。由此可见,他们并没有处于快乐、健全的境遇中。

4.任何爱都应有所节制

一个母亲该怎样对待孩子才算合适呢?其实很简单,按常理就可以了。我所说的常理就是将孩子当成幼小的成人一样对待。在给他们穿衣服、洗澡时,要格外注意你的言行举止。要让你的行为举止更为客观,同时又充满友善的坚定。千万不要紧紧地抱着他,亲吻他,让他在你的怀中赖着不动。如果真的想亲吻孩子,就在跟他说晚安时,亲吻他的额头,一下就可以。早晨起来后,可以和他握握手。在他遭遇到困难的事情后,能用智慧和毅力克服困难;取得成绩时,可以轻拍他的额头,以表示你对他的赞赏和鼓励。如果你愿意试一试,一个星期的时间你就可以做到,以完全客观同时十分亲切的态度对待孩子,这的确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对于曾经感性地对待孩子的方法,你一定觉得愚蠢。

假如,你想养一只能看家护院、追鸟猎狐的狗,肯定不会像溺爱孩子那样的方法来养它,因为那无法取得你想要的效果。可是我们对待孩子则不然,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当孩子偶然跌倒在地,或者身体哪个部位有了点小损伤,亦或是发生了小病小灾时,母亲就会为孩子做祈祷,让上帝赐福她的孩子。每次遇到这种事情,我都赶紧离开,我很难接受这种爱孩子的方式。

我希望身为母亲的人,思考一下这样几个问题:

(1)为什么不能在孩子发生意外时,冷静面对孩子的伤痛,并以沉默待之?

(2)为什么在孩子受伤后,不先去实事求是地给他包扎,而表现得那么大惊小怪?

(3)为什么在孩子长大一些后,不让他自己学着处理伤口,去寻找绷带和药水?

(4)为什么不能自我改进,不再去用亲吻、拥抱、抚摸等方式对待孩子,而代之以亲切的话语和微笑来对待他?

更进一步说,就算你非常关心和担忧孩子,也应该清楚在喂养和洗浴以及其他一些小事上,爱的条件作用足以形成。有一件事我想不明白,难道母亲不懂得在一天内,需要有大部分时间和孩子保持距离吗?这在育儿过程中,是很明智的做法。有时候,我也会想,我们若可以结成一个家庭共同体的话,就可以在照料孩子方面换一种方式,那就是每个家庭各提供一个训练有素的保姆,让她们每周轮流去别的家庭照料小孩。就在不久之前,我还听别人说起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家庭,突然之间保姆有事辞职,家人又请来一个新的保姆,结果这孩子无法习惯新的保姆接近他,为此整整哭了3个小时,而且哭得十分厉害,几乎晕厥。原因是曾经那个保姆看护了他一年半的时间,在看护期间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使这个孩子对他产生了极强的依赖感,所以孩子一时间难以接受新保姆。一个月之后,新保姆又因为有事离开了,这家人又请了一个保姆,这一次,那个小孩只哭了半个小时,就任由保姆照料了。这种事情在很多家庭中是常见的事,当看护他的保姆短时期内就离开,孩子是不会有很大反应的,换保姆的次数越频繁,孩子的情绪反应会越小,甚至不再会有明显的反应。所以,当第四个保姆到来时,小孩一点也没有嘟哝之声。对此有时我不禁会想,假如母亲们也能轮流交换各家的孩子来照料,哪怕只是偶尔这样做,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当然,这只不过我的突发奇想,实施起来未必容易,除非大家真的认同这其中的道理。

前面我已经跟大家讲述过,过分条件作用对孩子成长的不利因素,因此,大家不妨可以做一些改变,以消除过分的条件作用。必要时母亲应该离开孩子一段时间,而且时间可以长一些。假如你家里没有请保姆,不能将孩子一个人丢下的话,你可以试着每天大部分时间让孩子在后花园玩耍。当然,在此之前,安全问题必须考虑。这种方法当孩子生下后就可以做。如果他可以爬行了,就把他放在沙滩上,也可以在自家院子里挖一些小洞,让他从洞中爬进爬出。我认为,孩子一出生就应该让他学习如何克服困难,孩子总有一天要独立面对世界,因此,应尽早让他们学会在没有监护下战胜困难的本事。

当孩子做了分内之事时,家长们每次都会给予表扬、赞美、抚爱,其实在我看来这实在没有必要,至少不用每次都对他进行鼓励。当然父母之心之于孩子自然充满了无限的爱,所以如果你的确很爱你的孩子,一定想去看看他玩耍的模样,也不必来到他身边,可以从一些缝隙或窥孔中悄悄地观察,他在你视线内,但却又看不到你。而最关键的是,当孩子发生意外时,切记不要让他看到你慌乱的样子。你应该表现得十分冷静镇定,就像一个训练有素的家庭医生,或者保姆一样,娴熟有序地进行处理。另外,尽管处于这种情况,在跟孩子说话时也要注意口吻和言辞,尽量少用过于娇惯和亲热的词语。

孩子因被娇生惯养形成的习惯,简直是父母犯下的不可原谅的错误。那些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一旦离开家庭在外求学,或是工作,或是组建家庭,开启自己的人生之路,他们就会忍受诸多痛苦。而且,娇养习惯形成后是很难破除的,它会成为家庭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很多在娇生惯养中长大的人,也就是那些被妈妈称作“心肝宝贝”的人,往往会将自己的婚后生活事无巨细地讲给自己的父母听,并且,会将父母牵扯进他的不和谐的婚姻生活中,使家庭矛盾不断升级,最终导致无法挽回的境地。

一个在幼年时就已经养成了娇生惯养习惯的新娘,在结婚后只要与丈夫发生一些小的矛盾,就会立刻赌气地提着箱子回到娘家。无疑这是一种人格的病态体现,而这种案例层出不穷。在这种案例中,要么是父亲,要么是母亲,或者父母都参与到纠纷中,其参与的程度之深,导致孩子的婚姻矛盾难以调和。更可怕的是,有些人为了从难以忍受的婚姻束缚中逃离出去变得疯狂,甚至自杀。在一些情况较好的案例中,溺爱长大的年轻夫妻之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争吵,大多时候表现为相互抱怨,内心愤懑。对婚后的夫妻生活,感觉不到任何乐趣,并常常以疲劳或头疼等为逃避的借口。如果,妻子不能像他的母亲那样,对他充满爱与柔情,夸赞他、抚爱他,那么,在他眼里妻子就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人,是一个不理解丈夫,不尽妇道的人。同样,当一个女人无法从丈夫那里得到像之前在家中父亲对她的那般宠爱的话,那么,在她也会认为丈夫是一个缺乏爱心,不善解人意、粗鲁的家伙。如果年轻夫妻不下定决心,靠自己的努力创造更美好生活和未来,而是还像从前在家里那样,牵着父母的衣襟,那么自然会因处处碰壁而陷进无边的痛苦之中。

根据我前面的讲述,大家是否会有一些触动?会重新思考一些问题?而最后想说的是,当你用爱抚和亲吻等,以溺爱的方式教养你的孩子时,是否想过这种爱其实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工具?它会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由于严重的依赖性导致的独立自主精神的缺乏,在遭遇困难时陷入不尽的痛苦之中。这种溺爱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就业前景,以及婚后生活的幸福。

5.正确的引导是爱的明灯

对于这个世界中的种种,儿童都是充满好奇的,于是,他们会向大人提出许多问题,而问题类型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而变化。现在我给大家展示一位母亲的报告,这位母亲有一个2.5岁的孩子,报告中所显示的是孩子向妈妈提出的一些问题:

在理查德两岁时,每天早上他都习惯去我房间待一会儿。我洗澡时他就在浴室中出出进进玩耍,有时,他帮我洗澡。在他20个月大的时候,身体各部位的称呼他都已经清楚了,如手臂、腿、乳房等。即使你已经跟他说明“乳房”是什么后,他依然对它保持很强烈的兴趣,并会用手指去触摸它们说:“那是什么,是乳房吗?”在那段时期里,他始终对乳房保持着强烈兴趣。两岁时,他问肚脐是什么。我向他说明了之后,他依然还会问:“那是什么——肚脐吗?”我回答:“是的,那是肚脐。”像这样的问题,他会经常提出,就像他问有关衣服、鞋子、玩具等日常用品之类一样。

这时候,正好我怀孕6个月,我的肚子一天天在变大,对此,他也会发问。于是,我就告诉他肚子里面有个小孩子。当肚子里的胎儿活动时,我就让理查德去摸一摸,感受一下,不过,他自己从没主动想着去试探。对于肚子里的孩子,他的兴趣也只是转瞬即逝而已。终于有一天,他问我孩子如何才能出来,我跟他详细做了解释,他的反应也仅仅是“哦”,那样简单。

在等待第二个孩子出生的那段时间,我利用空闲,找到了一些关于科学的书籍阅读,书中有一些插图,是胎儿在母亲腹内的情形,我会将这种插图拿给他看。对于其中的道理他好像明白一些。我了解到这一点,是因为有一次我进房间时,正看见他给小朋友展示那些图片,并一边说:“孩子是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那时他刚3岁。

生完第二个孩子,我从医院回到家,在我给婴儿喂奶时,理查德一边观看,一边忍不住哧哧地笑着。但对哺乳过程他并没有太在意。看过几次喂奶之后,他就对此熟视无睹了。我跟第二个孩子密切接触,他也没有显示出妒忌和愤恨之意。但在这一年中,他经常会问我一个问题:他的肚子里有没有孩子。我跟他说,“只有女人才能有孩子。”终于有一天,他问道:“那是因为什么呢?”我说,因为男人和女人的身体构造是不一样的。在女人身体内有一种叫作卵子的物质,这种物质被父亲授精以后,经过慢慢变化、发展,最终长成成婴儿的身体。讲解时,我还拿一些产科学上的图片给他看,帮助他了解胎儿的形体变化。后来他还问到,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是怎样进食的。我让他撩开衣服,露出肚脐,然后指着那里告诉他,以前这是人体内管子的一部分,紧紧连着母亲的身体器官,母亲液体食物就是从这里被源源不断地提供给胎儿的。事实上,我也知道他不可能通过我的讲解,对于这其中的奥妙明白多少,但对他就那些问题所展示出来的好奇心,我的答案还是可以满足的,这已经足够了。

后来又有一天,理查德问我,生孩子怎么还要去医院呢?我跟她解释,生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候需要在医生的帮助下,才可以生出来。他又问我,什么时候去医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关于许多这样的问题,我都会耐心地跟他做一番解释,只要他出问题,我就尽可能予以细致地作答。一段时间过后,关于这类问题他问的渐渐少了。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也不太清楚,我想或许是因为受到邻近大孩子的影响。不过,关于医院和孩子的这类问题,偶尔还会问起。

有一次,他父亲赤裸着身体时,理查德走进房来,那时他已经过了3岁,看到他父亲的身体后,他反复地追问自己的体毛什么时候能长出来,自己的男性器官什么时能长大?我们对他说,你看你身上已经长出了茸毛,等你一年一年长大后,你的毛发也会长出来的。

也是在他3岁这一年,他开始关注起保姆的身体,对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问保姆能不能让他看看她的腿,而且,他还想看看厨娘的腿。我告诉保姆和厨娘,对孩子提出的一切问题,都要自然地回答。他还想看保姆洗澡,我跟他说,如果你已经起床一段时间了,去看看保姆洗澡也没什么,不过,你要求看保姆洗澡,这是一件很没有道理的事情。而且,在那段时间里,他还几次三番地问我,他是否可以和保姆结婚,并一再请求要和保姆睡在一个房间。有一个晚上,我们真的那样做了,让他去保姆房间睡觉。当时,他非常高兴。但从那之后,他再也没有提出过去保姆房间一起住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孩子在5岁之前,他的主要兴趣在自己身上。所以他会问:“我什么时候可以长很多毛发?”“我什么时候也能像爸爸那样剃胡须”等等。由于夏季很热,所以,我们经常会让孩子赤裸着身体,在洒满阳光的院子里玩耍,很快,他就乐于光着身子在院子里到处乱跑。一天,刚满4岁的孩子问:“为什么他必须要穿衣服?”我跟他说,在自己家里不穿衣服没有关系,但这种生活方式很多人并不主张,所以外出时,也要像别人那样,把衣服穿好。对于我的回答,他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或不理解的地方。不过,有趣的是他在家洗澡时,喜欢邀请来宾观摩。

在理查德4岁半的时候,一天,我的一个朋友来到我家,她那时正好是怀孕晚期,而且离生产日期很近了,所以肚子很大。我把朋友要生小孩的事情告诉了理查德。他听后欢呼雀跃地大声说,“哈哈,太好了,快让小妹妹从阿姨肚子里爬出来,和我一起玩游戏吧。”朋友的孩子出生后,我将这件事告诉了理查德,他问我,那个小妹妹是什么时候生下来的呢?我告诉他是在前天晚上的12点钟。于是,他又问道:“那是不是阿姨要在半夜醒来啊?”于是,我又对这个问题耐心地给他讲解了一番,我告诉他,在生孩子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孕妇是非常痛苦的,所以根本就睡不着觉。他听到这些话后十分不解地说“既然这样,那为什么还要生孩子呢?”我告诉他,因为那位阿姨想要有自己的孩子。他又问:“那这个孩子是怎么来的呢?”于是,我对他说:“她的腹内有卵子,孩子就是从卵子长大的。”

前不久,差不多一个月之前的事情,我带理查德去看了一个3个月大的婴儿,婴儿的妈妈跟他说:“看看,这是鹳鸟送给艾米的小弟弟,怎么样,可爱吧?”回到家后,理查德跟我说:“阿姨说,艾米的小弟弟是鹳鸟送的。”我说:“这个事情,你或许知道得更多一些。”他大声笑着说:“不过,她就是这样说的。”于是,我问他:“那你现在能不能现告诉我,孩子到底是从哪来的。”他有些犹豫不定地说:“难道是从他妈妈的肚子里出来的?”我告诉他就是那么回事,的确是从他妈妈的肚子里出来的。我还让他回忆,我在快要生孩子之前,肚子有多大。他说“对呀”。虽然嘴上这样说着,可他看上去还是有些想不通的样子。

一个月后,有关于婴儿的问题他再没有问起。他的反常举动勾起了我的好奇之心,于是我问他:“理查德,婴儿到底从哪来的你知道吗?”他摆出一副什么都不懂的样子说:“我一点也不知道。”我追问道:“那你现在想不想谈这个问题呀?”他干脆地回答了一个“不”字。我问他为什么不谈,他说:“安娜说,这不是体面的事,不要谈的。”

于是,我走过去,将一些绘有图表的纸递给他,使他注意。然后,我又告诉他一些关于鸟类筑巢孵化的情形:当鸟卵生出来之后,母鸟为了能使它保持一定的温度,将自己的身体趴在蛋的上面,这样在巢内经过长达3周时间的蛰伏,雏鸟最终从蛋壳中挣脱出来。他听了关于鸟的孵化过程后,又开始问起关于狮子、老虎这方面的问题。在听了我的解答之后,他开始在纸上描绘他们的卵子,以及他们是怎样发展成小老虎和小狮子的。

6.保姆对儿童行为的导向作用

对一个儿童而言,保姆的育儿技巧将会对其成长有诸多影响。从前面的叙述中我们已经了解,儿童的情绪生活是由环境决定的,换言之,家庭中成人对待孩子的方式和态度,对孩子情绪、习惯的养成等具有深刻影响。因此,给予孩子良好的环境是每个家长必须考虑的事情。首要问题是对保姆的挑选和训练。如何挑选一个真正对家庭和幼儿有帮助的保姆,的确是个需要谨慎待之的问题。我们制订好的计划,保姆是否会按照我们的意图去做呢?关于这个问题,我听到过很多家长的抱怨,他们告诉我,不论自己为孩子制订了怎样合理的训练计划都是没用的,因为保姆从来都不按照计划行事。

就当今社会来看,保姆是婴儿教养中最薄弱的环节。现在的保姆大都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从她们的言行举止就可以看出,很多保姆心性不成熟,缺乏教养。她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常常表现得很暴躁,很感情用事。所以,很多家庭总是不断更换保姆,一般家庭一年之内会更换5个保姆,那么,一个孩子从他出生开始到他长到12岁,服侍过他的保姆或家庭教师可以达到25到40个之多。这会对孩子造成怎样影响?假如,孩子的保姆都是有教养、品格端正的人,即便更换过40个以上,对孩子也不会产生坏的影响,甚至还可能都是有益的。就像我之前讲过的那样,为孩子更换保姆可以避免孩子养成依赖一个人的不良习惯。不过,在这里我们所担心的问题是,这些频繁更换的保姆大多是不称职的。

那么,想要一个称职的保姆该怎么办呢?我认为,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先请来一个保姆,等她来到家里后再对她进行培训。事实上,很多保姆对此并不领情。一些在其他家庭担任过保姆的人,总觉得自己有过服侍小孩的经验,就认为可以管理儿童事务。如果遇到这种保姆,家长不要妥协,一定坚持对其进行训练。新保姆请来后,至少在前两周之内,孩子的母亲需要和保姆一起工作,时刻对其进行指导,以保证她对这份新工作程序和方法的认识和熟悉,这样会为以后省去很多时间和精力。由于母亲的参与,在这段时间孩子肯定无法和保姆形成亲密关系;如果发现保姆经过训练后,已经能很好地领悟和熟悉家长的意图,并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得优秀,家长就可以将孩子交由她照料。

当一个家庭将孩子交由保姆看管后,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考虑,即在孩子的看护问题上,家长应赋予保姆自主权,并配合保姆工作。也就是说,家长不可分权。打个比方,当孩子在做某事时,遭到保姆制止,这时,孩子要说:“我问过妈妈,她说我可以这样做。”“我以前这样做的时候妈妈是允许的。”随后,他跑去母亲那里问道:“妈妈,我可不可以做这件事?奶妈告诉我不可以的。”对此,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保姆经常会遇到这种事情,恰巧她又是一位自重的女性,那么她如何在这个家庭里待得下去。

关于如何招募和培训优良保姆这一问题,我认为,在行为主义设立保姆训练学校,并以优厚的薪酬吸引女性们入学之前,很难找到解决的方法。当这类学校设立后,学员们在具有经验和资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的方式,去学习照顾2~6岁儿童的方法,这样,经过6个月的培训后,一个合格称职的保姆就出现了。另外,一个家庭对待保姆的态度,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若想让保姆热爱自己的职业,就要提升其在家庭中的地位,使人们尊敬这份职业。假如,母亲想亲自抚育孩子,首先得给自己一个定位,也就是将自己视为职业女性,一个照看孩子的称职的保姆,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