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历史地位及影响

周敦颐为“道学”的开创者。他的哲学逻辑结构实有发端之功,而别具特点。

第一,他构造了一个纳自然、社会、人生为一体的世界图式,内容言简意赅,形式简明合理。周敦颐在《太极图说》里把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的理论和人类自身、人类社会的化生及伦理道德准则、规范统统概括于二百多字的《图说》之中。两宋时期,现实社会要求哲学不仅要回答社会和人生冲突,而且要回答宇宙的本原问题。周敦颐的《太极图》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这种需要。张栻说:“惟先生崛起于千载之后,独得微旨于残编断简之中,推本太极,以及乎阴阳五行之流布,人物之所以生化,于是知人之为至灵,而性之为至善。万理有其宗,万事循其则。”《南康军新立(濂溪)先生祠记》,《周子全书》卷二十二。并以其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为出发点,来展开其伦理道德理论的论证。他的性论、道德伦理论的演化都是依照《太极图》的序列进行的。周敦颐凸显了宇宙本体论在与伦理道德论的融合,建构了以“立无极”与“立人极”的和合为特征的道德形上学逻辑结构。这是以往儒学所不及的。

第二,他为融合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开拓了道路。宋初孙复、石介、欧阳修等人的排佛、道运动,既鉴于唐末五代以来伦常的败坏、社会的混乱、精神家园的失落,又出于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需要,试图恢复儒学传统的权威而批佛、道,但旧儒学粗浅的、无严密体系的理论,已不能与深奥的佛、道理论思辨相抗衡。因此,在三教融合的社会思潮下,以儒学自诩的道学家在批判佛、道的同时,援佛、道入儒;构造了糅合佛、老,熔铸《易》、《庸》的道德形上学哲学逻辑结构,启迪了后来的理学家。朱熹说:“盖尝窃谓先生之言,其高极乎无极太极之妙,而其实不离乎日用之间。其幽探乎阴阳五行之赜,而其实不离乎仁义礼智刚柔善恶之际。其体用之一源,显微之无间,秦汉以下,诚未有臻斯理者,而其实则不外乎《六经》、《论语》、《中庸》、《大学》、《七篇》指《孟子》。之所传也。”《隆兴府学濂溪先生祠记》,《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八。他把儒释道均使用的幽远的“无极”、“太极”与百姓“日用”相统一,把“阴阳五行”学说和儒家“仁”、“义”、“礼”、“智”等相融合,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他对唐以来儒、释、道三教如何“兼容并蓄”,作了初步的回应,建构了融合三教合一的《太极图说》,落实了“兼容并蓄”的哲学整合的方法。因此,张栻称周敦颐“唱明绝学于千载之下,学者宗之”《邵州复旧学记》,《周子全书》卷二十二。。这些是周敦颐思想的主要特点。

然而,周敦颐作为理学开创者的地位,是在南宋时确立的,北宋二程虽受学周敦颐,但并不推崇周敦颐。南宋初年,胡宏在《通书序略》中称颂道:


今周子启程氏兄弟以不传之妙,一回万古之光明,如日丽天;将为百世之利泽,如水行地。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故此一卷书,皆发端以示人者,宜其度越诸子,直与《诗》、《书》、《易》、《春秋》、《语》、《孟》,同流行乎天下。《周子全书》卷十一。


胡宏把周敦颐抬高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其《通书》与《六经》同流行乎天下。因此,周敦颐的思想被视为孔孟的嫡传。朱熹说:“盖自邹孟氏没,而圣人之道不传。世俗所谓儒者之学,内则局于章句文词之习,外则杂于老子释氏之言,而其所以修己治人者,遂一出于私智人为之凿……盖已千有余年于今矣。濂溪周公先生,奋乎百世之下,乃始探圣贤之奥,疏观造化之源,而独心得之。”《袁州州学三先生祠记》,《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八。以周敦颐继孔孟不传之学。这个思想,朱熹反复在《江州重建濂溪先生书堂记》、《隆兴府学濂溪先生祠记》、《韶州州学濂溪先生祠记》见《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八、七十九。等文中提及,以见其不遗余力。张栻也说:“栻窃惟自孟子没,圣贤失传,历世久远。其间儒者非不知尊敬孔孟,而讲习《六经》,至考其所得,则不越于诂训文义之间而止矣。……惟周先生出乎千载之后,而有得于太极之妙。今其图与书具存,道学有传,实在乎此。二程先生始尝受学于周先生……更益光大,圣门之大全,至是发明无遗憾矣。”《尤溪县传心阁铭并序》,《周子全书》卷二十二。周敦颐经他们的尊奉,其在“理学”中的开山地位始被承认。

特别是朱熹效仿佛教禅宗的《景德传灯录》,而编撰《伊洛渊源录》,列周敦颐为首卷,并撰《濂溪先生事状》之后,周敦颐理学开创者地位就被确定了。此后,虽还有小争论,其地位始终未被动摇。宋宁宗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魏了翁上疏表彰周敦颐:“殆得以晓然于洙泗之正传……而嗣往圣,开来哲,发天理,正人心,使孔孟绝学,独盛于本朝,而超出百代。……先将周敦颐特美赐谥,其于表章。”《周子全书》卷二十一。疏入,下礼官讨论。嘉定九年,魏再上疏。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赐谥曰元。宋理宗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诏从祀朝廷,寻追封汝南伯。元仁宗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加封道国公。明英宗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诏修祠墓,优恤子孙。代宗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诏取嫡裔孙冕,世袭五经博士。周敦颐的地位被统治者越抬越高。

由于周敦颐《太极图说》和《通书》意赅义奥,其所涉及范围既有“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而又“不出乎阴阳变化,修己治人之事”。“立无极”、“立人极”的宇宙论、体认论、伦理道德论均及之而未详论,因而出现了“惟周子著书最少,而诸儒辩论,则惟周子之书最多”《宋四子抄释·提要》。的情况,为各人依己意解释提供了方便之门。周氏思想不仅影响了“理学”中程朱一派,而于陆王“心学”亦有影响,“理学”批判者也援用其思想资料。二程曾受学周敦颐,朱熹不仅为其《太极图说》、《通书》作注,而且沿着其哲学逻辑结构所开拓的路子,发展了自己的哲学逻辑结构。把周敦颐的“自无极而为太极”改为“无极而太极”,又将其解释成无形而有“理”。“太极”或“理”,便成为程、朱哲学逻辑结构的形而上学本体范畴。如果说程颢有某些“心学”的思想因素,实承自周敦颐的“端本,诚心而已矣”,“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那么,由程颢的“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二程集》,460页。,到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杂著·杂说》,《陆九渊集》卷二十二,273页。,便顺理成章了。后来气学派的王廷相著《太极辨》,王夫之作《周易外传》、《周易内传》,把周敦颐和程朱、陆王的“太极”与“阴阳”的关系解释为太极内在地包含阴阳二气,发展了中国古代气本论哲学。

周敦颐作为宋明“理学”的开创者,不仅开一代之思潮,而且开一代之学风。他上承秦汉隋唐以来儒、释、道之学,下启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