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说明

《温证指归》是一部颇有临床价值的温病学专著,全书共4卷。卷一论述温病的基本理论,计21篇;卷二详载温病的辨证要点,计61篇;卷三专论方剂,举凡正方115首,附方18首;卷四罗列作者治温验案,凡16例。

一、作者及成书

周魁,字杓元(一作芍园),号澹然子,别署静居氏,其堂号为药书草堂。生卒年月不详。江苏江宁(今南京)人。工幼科,凡痘证未发之前,轻重死生,能预决之(《江宁县志》)。治温证尤审气候、辨虚实,活人甚众(《上江两县合志》)。撰有《温证指归》四卷。该书第四卷第十四则彭姓病案署时“己未冬”,时惟清嘉庆四年(1799)。因此,多种书籍据此断定本书的成书年限为1799年。

《温证指归》一书虽然卷帙不大,但从书中记载医论医案,并论药处方的严谨周详角度审视,其书当是作者平生学力所粹。虽然缺乏更多史料证实,但《温证指归》成书于作者学验俱丰的晚年或可成立,由此推测周氏的主要活动年代当是清乾嘉时代。彼时考据之学盛行,各科学问趋于严谨。《温证指归》讨论专科专病,理法方药一以贯之,洵属认真精审之作。《温证指归》秉承了时代的学术特征,而作者周魁本人亦与时贤文人多有接触,堪称儒医者流。

二、版本源流和底、校本的选择

《温证指归》存世版本总凡4种。其中抄本有两种,均为清末民初抄本。这两种抄本的行款格式相同,但一为足本,一为残本。民国时期的铅印本两种,分别是收录于《三三医书》和《中国医学大成》两种丛书中的《温证指归》。

本次对《温证指归》进行校注整理所采用的底本是足抄本,以该抄本为底本的理由如下:①从装订特征、抄写格式、纸张情况判断,该抄本属清朝晚期的抄件,在目前四个版本中年代最早;②保存完整,为四卷足本,且系工楷抄出,字迹清晰;③虽有阙漏之处,但未经后人妄改,保持了本书的原貌;④封面除书名“温证指归”四字外,还有“静居草堂梓行”六个字,是其他版本所没有的。

校注所采用的主校本、参校本、他校本如下:

主校本: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上海大东书局印行的《中国医学大成·温证指归》单行本(简称“医学大成本”)。该本分上、下两册。虽然成书较晚,书中也未曾留下相关校勘记,但是曹炳章先生在辑录时确实对该本进行了较为认真细致的校勘,它往往能够弥补其他版本的不足,破解疑似之处。

参校本:一是残抄本;一是1924年杭州三三医社出版的《三三医书·温证指归》单行本(简称“三三医书本”)。需要指出的是:三三医书本的底本即是残抄本,可惜该残抄本今仅存前两卷。

他校本:《黄帝内经》(顾从德影宋刻本、赵府居敬堂本)、《千金要方》(江户医学影北宋本)、《伤寒六书》(步月楼本)、《广瘟疫论》(乾隆四十八年刻本)、《景岳全书》(岳峙楼藏板)等。

三、校注的原则、体例及方法

本次校勘以对校为主,本校、他校为辅,酌情运用理校。具体问题的处理如下:

1.本次校勘采用简体横排,底本中与之相对应的方位词“左”“右”径改为“下”“上”。

2.底本中存在对清皇权表示礼敬的换行、抬头格式,予以取消,紧接上文。

3.底本中出现的双行小字改用单行小字加以表示。

4.凡底本无误,校本有误者,不出校记。

5.凡底本有误,予以纠正者,出是非性校记。凡底本与校本互异,义均可通,分以下三种情况:底本义胜者,不出校记;校本义胜者,出倾向性校记;无法判断何本义胜者,出异同校记。

6.底本中字形属一般笔画之误,如“入”作“人”、“具”作“其”、“面”作“而”、“伐”作“代”、“不”作“下”、“十”作“千”、“白”作“曰”等予以径改,不出校记。

7.底本中的异体字、俗字,统一以规范字律齐,不出校,如畧(略)、艸(草)、叅(参)、棄(弃)、脇(胁)、災(灾)、異(异)、葢(盖)、竝(并)、呌(叫)等。

8.底本中的通假字,用“……通……”表示。底本中的古体字,用“……同……”表示。书中多次出现的古体字等(如“胎”同“苔”、“畜”同“蓄”等)仅在首见处说明,不一一出注。对底本中使用原有其字的通假字,校本使用本字者,出异同校记,并注明通假关系。

9.对底本中冷僻费解及具有特定含义的字词、术语等进行注释。注音采用汉语拼音加同音字注音的方法。

10.对不常见的人名、书名、方名、药名等在首见处出注说明。

11.底本中出现的药物简俗写法,如“石羔”“香茹”“山查”“只实”等统一改作规范写法。

12.底本目录页中卷三下仅有“诸方”两字,未列全部方目。今将底本卷三正文前方目置前。与正文不符的方目,据正文订正。

13.每卷下文前有“江宁杓元周魁澹然子著”字样,今一并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