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在考大学填报志愿时只填报了中医院校

当我开始考虑女儿的前途时,我越来越认可母亲的生活方式。

母亲的生活是自得而快乐的。有时看母亲给女人摸脉,一副十分陶醉的神情,有几次她拉我让我摸脉:“你摸,多么欢快,多么喜庆,像春天的江水,这是喜脉啊。”我摸,只摸出这人没有心脏病,摸不出母亲感到的春之声圆舞曲。母亲还启发:“还很有阳刚之气,是个男孩……”人家一听乐坏了:“怀孕了,还是男孩?”母亲摸喜脉,不轻易说男女,是为了让我体会才说的,而我是为了不扫母亲兴才摸的。

母亲心态平和,没有怪毛病,这是不是源于她的职业呢?小时候以为母亲这心态是所有上了年纪人的自然心态,当我也到了母亲当年的年龄时,却看到越来越多的女人越老越疯狂,不是躁狂就是抑郁,很难找到像我母亲那样平和、安详、宽容的人。这才知道,人老了并不自然地生长出慈祥和智慧,这才发现母亲心态的可贵,我越来越想让女儿像母亲那样有所依托。

在女儿面前我念叨后悔没学中医。女儿看我否定自己很高兴:“就是的,瞧你,一事无成,整天忙来忙去的,都没个正经事,你干的那些能算事业吗?一旦退休了,也和别人一样无所事事,你是去打麻将?还是去跳舞?”

我叹气道:“这要是学中医,我会比我妈还强。中医哪有退休的?越老越值钱,在我这个年龄才开始冲刺……”

女儿说:“我要是干中医,比你俩谁都强,我在印着竖道的宣纸上用行书开药方,书房里摆着线装书……”女儿上我的套了。

女儿的思维是典型女人的,她首先想到的是中医能把她的艺术爱好统一起来,琴、棋、书、画,古色古香的书房,配以可以干到老的中国古老医术,她想来想去后说:“嘿,我还真想不出还有什么职业能比中医这么适合我。”

女儿在考大学填写志愿时只填报了中医院校,非中医不学。她把登山者的名言写在墙上:“宁让理想的山峰毁灭,也不毁灭理想的山峰。”

女儿走上中医路,我既欣慰,又忧虑。

欣慰的是学了中医的女儿沉稳了,与现代女孩的急功近利、追逐世俗明显不同,相比之下她的行为开始显得“老派”,冬穿棉,夏穿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虽然她还不是医生,可亲朋好友出现的种种身心问题开始向她这儿集中,向她提出解释和解决的要求,这使她加大了学习的力度和广度。在正常课业之外,她又学了性病、心理学、针灸推拿等课程,分别拿到相应的资格证书。她也开始关心当今青年人生活方式所造成的种种身心问题。

我为女儿忧虑的是,中医正面临严峻挑战,任重道远,想要有所突破和建树是难上加难。女儿和她的同龄人不是站在了一起,而是时常站在他们的对立面,她成了“少数”和“另类”,这是我这个做母亲所不愿看到的。谁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身处社会主流,少非议,得到社会绝大多数人认可?想当年我不也曾因母亲脱离社会,不为主流所肯定而对母亲不满吗?女儿是不是也将承受很大的压力?

每当有科学家、学者、教授嘲笑中医,主张取缔中医,甚至攻击和漫骂中医时,我都为女儿担心,担心她年轻气盛,与人争论,搞得气急败坏,心浮气躁,那就有违学中医的初衷了。

好在女儿致力于学习,不太理会社会上的争论,还劝我不要太关注中西医之争,更不要参与争论。

女儿的中医立场越来越坚定,她开始在年轻人中宣传性病的危害,宣传中医的人生观念,为女孩们频繁怀孕、流产而忧虑;对无节制的抽烟、喝酒、疯狂的夜生活持反对态度。她认为中医能为她提供可学的知识,能推动她为社会做有益的工作,这就足够了。她笑说,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并不存在中西医之争,社会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工作而不是空谈,中医不是几个人喊几句口号就能取消的。

女儿不再像同龄人那样追求时髦、享受、财富……她能抵御纸醉金迷生活对她的诱惑,很自然地去探寻中国文化的渊源。为此,我万分感激中医,在当今世界,我到哪里去找这样能使女儿沉静下来而又极具内涵的东西呢?

女儿在中医药大学读到大二时,便在家乡拜师。她的师傅就是我前面提到的那个妙手回春治肾病的中医。人家本是坚决不收徒的,也很有个性,可女儿更有个性,为了能学到真本事,她说她可以像旧社会学徒那样勤勉。电话一响,师傅还没反应过来,女儿就已把话筒按到师傅的耳朵上了。这样的徒弟任谁也难以拒绝。再说,哪位名中医不想把自己的医术传下去呢?只是现在的孩子在学习上多不肯谦虚,不肯尊敬师傅。女儿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一辈子尊敬自己的老师。

女儿的师傅就是师传的,医术很高,慕名来求医的还有邻近几个省的,但他没有文凭。女儿说,每当上级领导来视察,询问他的学历,便弄得他有些尴尬。女儿一开始还不明白他为什么不开经方而要开大药方,后来才知道是为了医院的效益。有真本事,然而没有高学历,使他举步维艰。他必须通过自考取得文凭。每天一上午就要看五十多号病人,休息时间还要准备课业,要学必须备考的英语。虽然他是医生,可他身体很虚弱,他没有休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