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如何爱中医的:蒋戈利的中医多维创新之道
- 蒋戈利
- 3272字
- 2021-04-04 08:58:05
五、中医学源于“爱”的文化自觉
(一)关于“中医”称谓与内涵界定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在这里中字念去声,中。“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在鸦片战争前后。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中、西医,就给中国医学起名,成为“中医”。这个时候的中医名称,是与“西医”相对、比较而言的。时至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中医条例》时,正式法定了“中医”这个行业名称。
近现代,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医学”有不同的称谓,我们可以梳理、归类为如下四类:①基于中华民族的爱国心理或民族自信心理,国人尤其是中医药业界人士称中国医学为“国医”或“中医学”“祖国传统医学”;②相对于我国的现代医学,人们把中国医学称为“传统医学”;③相对于其他民族的或国家的医学(主要是日本、韩国等),中国医学被称为“汉医”“汉方医学”;④从外国人或西方医界的角度,又把传统的中国医学称为“中国传统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或“东方医学”(Traditional Oriental medicine)。这诸多的称谓,主要是基于“中、西医的区别”、不同的角度和地域,而先后出现的对“中医”的称呼。本人认为,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这些对“中医”的种种称谓,并没有道出“中医”作为一门学科(即中医药)和科学(即中医药学)的真正内涵。严谨地说,两千多年前《汉书》里的“中医”概念,才真正体现了“中国医学”中的最高境界。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学界对“中医”尚未做出完整而公认的界定,才出现了以上种种不正统、不统一的称呼。客观而论,我们应当从专业和科学的角度、语境,基于中华文化境地,对“中医”的科学内涵做出自信、严谨的理解和界定:①中医学是在指在中国产生,又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丰富的养生和诊疗经验与手段的传统医学;②它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中医临床医学三大部分;③中国传统医学包括汉族医学、藏医、蒙医、壮医、彝医等,我们习惯上称的“中医”主要是指汉族的传统医学。这就是“中医”的概念内涵,看起来并不是很复杂,很深奥,但实际上,中医包容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真可谓博大而精深!
(二)中医药起源与“爱”的文化自觉
横扫天下文章,搏击杏林笔墨,有关中医起源的文字随处可见。在历史上,关于中医的起源,长期以来存在诸多的分歧和争论,但主要有如下三种主流观点:①医源于巫;②医源于圣;③医源于动物本能[10]。当然,这几种起源论都是不准确、不全面的。那么,中医的起源究竟是如何的呢?现在比较正统的观点是:中医药的起源是出自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特别是与疾病做斗争的实践。
这一观点未免过于抽象、概念化,既不太明确,也不那么深刻,应该基于中医药起源的初始目的性和历史真实性,从中医文化自觉的高度,结合中医药学的特征性内涵,进行深邃的探究,才有可能揭示中医药的真正起源。有鉴于此,经过审慎研究,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即:中医药源自中华先民“爱”的文化自觉。现简要阐释如下。
1.中医药起源于华夏先民的自爱自卫
前文,我们通过对远古原始医疗产生、形成的探讨,得出了“人类医疗起始于人的自爱自卫天性”“人本然具足的‘自爱自卫’本能是人类医学产生的源动力”。同理,肇始于远古中华大地的“中国传统医学”,亦即中医药学,自然起源于华夏先民对身体维护、生命健康和消解疾病伤痛的“自爱自卫”。
这种“自爱自卫”能力,源自我们华夏祖先的本能天性,体现在原始的山野劳作、部落生活之中,进化于长期的适应自然气候变化、原始社会生活进步和与各种疾病伤痛斗争的实践里。先民们能把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起来,进行深入的思考,发现可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药物和工具,并将这些方法、药物、工具用在治疗疾病上,从而完成医学上的创造性劳动。不难追想,初始的中医药,伴随着华夏先民们的“自爱自卫”能力的增强与丰富,逐渐产生、形成、传承、发展……于是,便有了中医药的起源。
江湖民间,有扁鹊神授良方医术的神话故事;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神奇传说;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这些都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发明医具、防治疾病、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医药学起源的真实写照。
2.中医药学形成于先贤爱护生命的文化自觉
纵观人类历史,古往今来,无不存在、弥漫着“爱”的力量与结晶,无不浸润、渗透着对“爱”的觉悟与知行,无不展现、彰显着对“爱”的讴歌与赞美。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文明古国,还是新兴的人居地域,凡是有爱的存在与追求,就有认识客观世界、认识主观自我的知识拓展与升华;凡是有爱的施展与助益,就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文化自觉与创新。
所谓“文化自觉”,是“爱”的一种高雅而神圣的方式,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们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亦即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千万年来,华夏祖先、古代先哲的文化自觉,铸就了丰富而独特的中华古代文明,构建了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先贤“护生爱命”的文化自觉,逐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宝库。
追溯中医药的发祥源流,不难发现,中医药学的文化自觉源自不断丰富与发展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儒、释、道互为补充,核心是儒学。儒家强调的“仁义”“和而不同”,道家强调的“道法自然”等,对于中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医药学所形成的生命观和健康观,强调以人为本、涵养道德、修身养性、形神一体、天人合一,重视物质和精神的统一。这些理念对于健康的维护和疾病防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贤哲“惜生爱命”的智慧铸就国医学术内涵
中医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医学贤哲们“惜生爱命”的初衷,以各时代的思维观念、认识方法、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为基本背景,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广泛借鉴或汲取相关领域、学科的新思维新知识新技术,在中医的理论基础、诊疗手段、养生方法等各方面,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逐步建立了自成体系、相对完整的中国医学的学术内涵。这些源自“惜生爱命”智慧的中医学术内涵,依据思维观念、认识方法、认识内容和学术特质,可以概括为以下九个方面:
(1)放眼天地自然 认识人类生命状态——天人相应、天人合一
(2)比类自然物象 揭示生命活动规律——阴阳消长、五行生克
(3)比类自然社会 阐释生命组成结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
(4)基于亢害承制 认识人体病变机制——六淫外感、七情内伤
(5)基于现象本质 研发检诊辨证方法——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6)谨守动态平衡 确立疾病调治法则——辨证论治、以平为期
(7)谨守形神合一 确立养生保健法度——身心互济、内外兼修
(8)坚持博采众长 铸就医学学术风格——广纳新知、与时俱进
(9)取经儒道国学 铸就学科学术特质——生命科学、人文科技
应该特别强调的是,在所有中医药学术内涵之上,最能体现中医“爱”的特质的,有以下几个方面或层次:①中医遵循的最基本观念,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儒家思想;②中医认为世界万物的理想状态,是“中和”;③中医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致中和”;④中医认为人体的最佳生理机制,是“阴阳和合”“阴平阳秘”;⑤中医所有的诊疗目的,是想方设法达至生命机能状态的“动态平衡”。
中医的这一“爱”的特质,可以追溯到《中庸》一书中至关重要的哲学命题是“致中和”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的是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可以说,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的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在这个终级目标下,中医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源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