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悟岐黄之道,疗五官之疾:刘大新教授学术探源
- 刘大新
- 1571字
- 2021-03-31 05:16:17
前 言
刘大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毕业后一直从事临床医疗及教学工作,至今已40余载,历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及东方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及教研室主任。刘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精益求精。
刘大新老师以其低调谦和的个人作风、深厚广博的文化底蕴、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深受同行敬重与爱戴,先后获得各类奖项、称号,但他能够记住的只有一个,就是2011年经学生投票选出、全校仅有四名之“我最喜爱的教师”奖。近年还有北京市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奖(201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科研工作集体奖(2012)、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院优秀教师(2012—2013年度)、第二届岐黄中医药基金传承发展奖·优秀指导老师(2015)、2015年度岐黄中医药基金传承发展奖等。在专业领域执掌学术引导作用,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北京市中医耳鼻喉科学诊疗中心学术带头人。十年来,历任中国中医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名词术语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副会长,中国中药协会药物临床评价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兼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五官科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刘大新老师近十年来在全国中医耳鼻喉科专业发展上做出了卓越贡献。2006年,他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主任委员。在此之前,全国中医耳鼻喉科专业学术开展较为滞后,仅有一个重点专科单位。刘老师经过八年努力,不遗余力地在各种适当场合宣传耳鼻喉科专业特点,呼吁专科重要性,争取上级领导及主管部门重视,大大促进了全国各地中医耳鼻喉科专业发展。目前全国共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耳鼻喉重点专科36家、重点学科11家、国家级重点学科3家。每年一度的全国学术交流会从2005年只有几十人参加,发展到目前700余人参会。在中医标准化建设、科技成果评审、新药评价等领域都有耳鼻喉科专家参与,并发挥积极作用。中医耳鼻喉科专业从一个原来鲜为人知、不受重视的“小科”,成为一个迅速发展、技术创新、中医优势特色突出的专业。蓬勃发展的中医耳鼻喉科专业在全国各地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继承中医专科特色技术方面,刘老师努力研究,不断改进技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如:①创新推广鼻丘割治法治疗过敏性鼻炎技术。本项目已经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目前已经完成全国10家医院260例验证工作。②辨证分型“咽炎贴”治疗慢性咽炎技术。此技术已经应用十余年,并推广到北京地区基层医院。③电针刺激听宫穴治疗神经性耳鸣技术。十余年来,每年接受本技术治疗的患者达8000余人次。④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技术。这些技术在中医耳鼻喉临床治疗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虽然是从事耳鼻咽喉专科工作,但刘老师始终强调“中医无小科”,坚持以中医思维指导临床实践,他文化底蕴深厚,其成就深得同行认可,深受晚辈崇敬。在数十年临床实践中,刘老师提出“以患为师,无为而治”“两因学说”“今之虚非古之虚”“肾虚不是当代耳鸣主要病因”“咽部异物感不等于梅核气”等观点,并考证“古今喉痹之差异”,提出“虚证喉痹治从脾胃”的学术理论。指出了既往专业书籍“‘喉痹’一词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的论述不够准确,考证了从明清开始,中医有了“急喉痹、慢喉痹”的认识和记载,并将其纳入行业标准及教科书中。
此次将刘大新老师数十年临床经验及独到的学术观点加以阐述,整理成册,与广大中医学者及相关专业人士共同探讨,亦是为了推动中医事业发展,传承中医文化。本书分为三卷,上卷主要论述刘老师的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中卷为临床验案举隅,下卷为刘老师亲自摘录、汇集、整理的耳鼻咽喉相关古籍论述。
本书编委会
2017年5月